宣德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公元1398-1435年),仁宗朱高熾長子,仁宗死后繼位,在位10年,病死,葬于景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宣宗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當(dāng)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jīng)作了一個夢,他夢見太祖皇帝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quán)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送給他。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fā)動靖難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瞻基于公元1411年被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并親自挑選當(dāng)時的著名文臣擔(dān)任朱瞻基的老師,并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dǎo),永樂中期以后的遠(yuǎn)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代在身邊,讓他了如何解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后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yuǎn)征歸來經(jīng)過農(nóng)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nóng)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nóng)家的艱辛,讓他以后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dǎo)對朱瞻以后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座熱,十個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
當(dāng)時朱瞻基正在南京,當(dāng)日他動身北歸,曾聽說他的皇叔、漢王朱高煦要在半途截殺他,然后自立為帝。左右都勸他整頓兵馬以作防范。朱瞻基說:“君父在上,誰敢如此膽大妄為?”依然輕身出發(fā),日夜兼程趕到北京,當(dāng)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shè)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早?;氐奖本┲?,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后從容登基,改年號為宣德,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朱瞻基登基之后,擺在他面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太祖皇帝留下的外藩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建文、永樂、洪熙三朝都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朱瞻基即位之后,馬上著手整頓軍務(wù),準(zhǔn)備迎接來自強藩的挑戰(zhàn)。他的皇叔朱高煦在靖難之役中就戰(zhàn)功赫赫,很會帶兵,永樂朝被封樂安之后,就從沒有放棄武力奪取政權(quán)的野心,終于機會來了,仁宗病逝,宣宗即位,國家動蕩,皇帝年輕,正是造反得好時機,于是經(jīng)過精心的準(zhǔn)備后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扯起了“清君側(cè)”的大旗,矛頭直指五朝老臣夏原吉。早已準(zhǔn)備就緒的宣宗皇帝在大臣楊榮的建議下御架親征,在聲勢上一下就壓倒了叛軍,以前同意與朱高煦共同起兵的幾路兵馬也都按兵不動,明軍很快包圍了樂安城,見大勢已去,朱高煦只得棄城投降,這次戰(zhàn)役以明軍的大獲全勝,生擒朱高煦而告終。群臣都勸朱瞻基將朱高煦正法,朱瞻基念其是藩王網(wǎng)開一面,沒有殺他,而是將他廢為庶人,軟禁在西安門內(nèi)逍遙城。
得勝之師回到北京后,朱瞻基馬上傳召給另外一個皇叔朱高燧,暗示他交出兵權(quán)(當(dāng)時的親王都有自己的軍隊,稱作衛(wèi)),朱高燧并沒有反抗,乖乖地交出了三衛(wèi)兵馬,就這樣明初近半個世紀(jì)的藩王問題在宣德朝終于得到了解決。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浦)、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dāng)時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yè),經(jīng)濟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間的極盛時期。
安南問題也是宣德朝的一個重要問題。早在永樂時期,由于安南內(nèi)部的爭斗,使得安南原來的統(tǒng)治者絕嗣,安南一片混亂,成祖派大將張輔率兵平叛,并在安南正式建衙,并派人管理,但是由于一些貪官污吏的壓榨,加之歷史淵源,安南幾乎沒有斷過兵燹,這使得明初的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fù)擔(dān)。到了朱瞻基即位,安南問題日趨嚴(yán)重,朝廷軍隊不斷在安南遭遇敗績,在這種情況下,宣宗毅然決定議和,放棄對安南占領(lǐng)。這在當(dāng)時曾經(jīng)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從長遠(yuǎn)來看,此舉減輕了人民負(fù)擔(dān),節(jié)省了大批人力財力,也利于安南與中國各族人民的交往。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經(jīng)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
宣宗朝的廢后風(fēng)波也是他的一個錯誤,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xì)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朱瞻基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于宣宗來講都并不夸張。
公元1435年正月,朱瞻基染上不明之癥,病危之時命左右起草遺詔,由太子繼位,所有軍國大事均須稟告太后方能決定。不久死于乾德宮。一代明主就這樣撒手人寰,終年三十八歲。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嘆。
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宮,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正統(tǒng)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死后繼位。他兩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終年38歲,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鎮(zhèn),宣宗皇帝的長子,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的正宮胡皇后舉止得體,賢良溫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還有一位貴妃,姓孫,這位孫貴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愛,唯一遺憾是沒有得到皇后的寶座,于是孫貴妃絞盡腦汁總想擠掉胡皇后而自立,機會終于來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沒能為宣宗生下一個皇子,孫貴妃雖然也沒能生子,但他想出了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他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后懷有了身孕,于是將找到的宮女藏在秘室之中,與外界隔絕,派專人送飯、照看。然后買通御醫(yī),對外號稱懷孕,并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由于當(dāng)時孫貴妃深的皇帝的寵愛,因此無人敢透露半點風(fēng)聲,就這樣十月懷胎,宮女順利產(chǎn)下一子,孫貴妃馬上派人將孩子抱到身邊,秘密處死了宮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裝出一幅產(chǎn)后非常虛弱的樣子。就這樣這個小男嬰就成了孫皇后的親生兒子,而這個小孩就是后來的大明英宗朱祁鎮(zhèn)。孫貴妃也因此得以正位后宮,胡皇后被迫讓位。由于宣宗皇帝一手導(dǎo)演了廢后的鬧劇,因此在他的一生英明中點上了一個錯誤。
這樣一個宮女的孩子,在七歲時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年號正統(tǒng),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朱祁鎮(zhèn)繼位初期,由三楊及張輔等人輔政,國家比較安定,社會經(jīng)濟也有所發(fā)展。但他年幼貪玩,寵信太監(jiān)王振,隨著皇太后和仁宣朝重臣“三楊”的相繼去世與引退,后宮宦官勢力急劇上升,著名的大太監(jiān)王振就是正統(tǒng)朝宦官專政的代表人物,英宗對他言聽計從,他也依仗皇帝的威嚴(yán)排除異己,樹立朋黨。大臣下獄者不絕,正統(tǒng)朝的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并日益嚴(yán)重,激起了葉宗留、鄧茂七等起義。
而當(dāng)時的元朝余部(即北元)在漠北的勢力已經(jīng)一分為二,瓦剌與韃靼,兩個部落互相征伐,到了英宗時期,瓦剌強大了起來,并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瓦剌部當(dāng)時的實權(quán)掌握在太師也先的手里,他經(jīng)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dāng)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fā)。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后竟加到3000多人。王振對此忍無可忍,下令減少賞賜,也先以此為名對明朝發(fā)動戰(zhàn)爭。英宗年少氣盛,想御架親征,王振也想耀武揚威,名留青史,于是極力攛掇英宗親征,但是由于當(dāng)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zhàn),一時難以調(diào)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后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tài)度,于是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了50萬大軍,在英宗的指揮下浩浩蕩蕩開始親征。由于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的士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尸橫遍野明軍尸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于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進,于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認(rèn)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那里聽的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xiāng)的機會,于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jīng)過會踩壞家鄉(xiāng)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于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dāng)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于錙重還沒有趕到,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駐扎等待。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么歷史將被改寫,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那么多的假設(shè),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以東20里處),明軍被也先軍趕上,并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明軍被困死地。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fā)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大臣戰(zhàn)死。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變。英宗也開始了他一年的北狩生活。
英宗被俘后,也先也覺得非常難辦,是殺是留無法決定,好在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認(rèn)為英宗奇貨可居,勸也先留下英宗,他的提議得到了也先的認(rèn)同,英宗也得以保全了性命。英宗被俘的最初一段時間,也先總是帶著英宗到處招搖撞騙,但都遭到了明朝邊將的回絕,不久之后孫皇后與朝廷重臣立成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這樣朝廷上下都安定了下來,同時皇帝也明發(fā)詔諭,不許私自與也先聯(lián)系。這樣,也先想靠英宗大撈一把的計劃失敗了,于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領(lǐng)瓦剌精銳騎兵浩浩蕩蕩殺奔北京,明朝方面早已做好了準(zhǔn)備,北京軍民在兵部尚書于謙的帶領(lǐng)下給也先軍以沉重的打擊,也先率隊敗回蒙古。
與明朝的戰(zhàn)爭不僅使也先損兵折將,而且使他失去了明朝的賞賜以及與明朝交易的機會,當(dāng)時的瓦剌是一個游牧部落,如果失去了明朝的生活必需品,部落民眾的生活將是非常艱苦的,北京大敗之后,也先開始著手與明朝講和并宣稱“迎使朝來,大架西去”,可是當(dāng)時景泰帝已經(jīng)座穩(wěn)地位,不想派人迎回英宗,但是在眾大臣的不斷建議下,只得派遣使者先去探聽情報,第二次派往瓦剌的使者名叫楊善,他變賣家產(chǎn)買了許多奇珍異寶,并靠著他的巧舌如簧,硬是在沒有圣旨的情況下迎回了英宗,英宗皇帝終于結(jié)束了他一年的北狩,回到了北京。
英宗回到北京,并沒有受到應(yīng)有的禮遇,短暫的儀式之后英宗被軟禁在南內(nèi),開始了他7年的軟禁生活。即便如此,景泰帝還是不放心,他將南宮的大門上鎖并灌鉛,加派錦衣衛(wèi)看守,食物由一個小洞遞入,就是這點食物有時還被克扣,英宗原配錢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一些女紅,派人帶出去變賣了以補家用。景泰帝為了避免有人與英宗聯(lián)系,還派人將南宮的樹木全部伐光。英宗就在驚恐與饑餓中度過了7年的軟禁生活。
公元1457年(即景泰8年)正月,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儲嗣的問題還沒有確定下來,眾大臣決定在第二天上朝時進諫,請求皇帝早建儲君。誰知就在這天夜里爆發(fā)了震驚華夏的“奪門之變”,原來五清侯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謀幫助英宗復(fù)辟,希望成功后能夠飛黃騰達(dá)。事有湊巧,當(dāng)時北邊傳來了瓦剌騷擾邊境的戰(zhàn)報,于是石亨借機以保護京城安全為名調(diào)兵進城,這時忽然天上烏云密布,伸手不見五指,眾人以為遭到天譴,都非常害怕,徐有貞站出來勸大家不要退縮,眾人繼續(xù)前進,并很順利地進入了皇城,直奔南宮,石亨派人撞開了宮門,并請英宗登輦,這時烏云突然散盡,月明星稀,眾人的士氣空前高漲,簇?fù)碇⒆谥北即髢?nèi)。守門的軍卒本想阻攔,這時英宗站了出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門的兵卒傻了眼,眾人兵不血刃進入了皇宮,朝皇帝舉行朝會的奉先殿而來,并將英宗扶上了寶座。這時已是天色微亮,眾朝臣已經(jīng)等在午門外準(zhǔn)備朝見,聽到鐘鼓齊鳴,眾人按序走入奉獻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們目瞪口呆,寶座上的皇帝已經(jīng)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統(tǒng)皇帝,正在眾人猶豫之際,徐有貞站出來大喊“上皇復(fù)辟了”,眾朝臣見此,只好跪倒山呼萬歲,英宗就這樣又重新取得了皇位。景泰帝正在后宮梳洗,聽到這個消息后險些癱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經(jīng)完了。
英宗復(fù)辟后,改元天順,景泰帝在一個月后病死,以親王禮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極力勸說下,英宗以謀逆罪冤殺了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功臣于謙、大學(xué)士王文等。這是英宗即土木堡之變后的人生又一大污點。
但是天順朝的政治比起正統(tǒng)朝來,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賢、王翱等賢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亂,社會還是向前發(fā)展的,英宗也應(yīng)算是一代仁君,他釋放了從永樂朝就開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兒子),恢復(fù)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嬪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殘酷習(xí)俗得以結(jié)束。他的這些舉措被史學(xué)界稱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公元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朱祁鎮(zhèn)病逝于文華殿,享年38歲。朱祁鎮(zhèn)就這樣走完了他復(fù)雜的人生道路。
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崩,遺詔罷宮妃殉葬。謚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邸R號英宗。葬北京昌平裕陵。
明代宗朱祁鈺(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弟,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之后繼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復(fù)辟被廢黜軟禁而氣死,終年30歲。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諸王的墓地。
明代宗朱祁鈺,土木之變明英宗被瓦刺兵俘去后奉命監(jiān)國。面臨瓦刺對京城威脅的情況下,于同年9月即皇帝位,遙尊英宗為太上皇,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浚為太子。第二年改年號為“景泰”。
朱祁鈺的一生命運多劫。他的生母,本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這位漢王就是著名的永樂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在明宣宗宣德年間,宣宗皇帝對叔父漢王朱高煦用兵,御架親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將漢王宮的女眷充入后宮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漢宮侍女吳氏,并深深被吳氏的美貌與聰靈所打動,于是吳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鼐┖螅捎诜饨ǘY教的阻撓,身為罪人的吳氏是不能被封為嬪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將她安排在了一個緊貼宮墻的大宅院中,并時常臨幸,終于,吳氏珠胎暗接,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鈺,這就是后來的景泰帝。吳氏也因此被封為賢妃,但繼續(xù)住在宮外。宣德八年,宣宗病重,派人將朱祁鈺母子召進宮,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張?zhí)笊拼炱钼暷缸樱泄轮?,一代明君架鶴西去,由于時逢皇帝的大喪,無人顧及吳氏母子的身世,他們就這樣被大家接受了。張?zhí)笠膊]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鈺為成王,并為他們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們母子居住。
本來朱祁鈺母子可以平靜地度過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煙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先是朱祁鈺奉命在明英宗御架親征期間擔(dān)任監(jiān)國,后來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見浚(即后來的明憲宗)才兩歲,國無長君,成王朱祁鈺就被推上了前臺,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鈺繼承了皇位。
早在朱祁鈺擔(dān)任監(jiān)國的時候,就爆發(fā)了關(guān)于“南遷”的爭論,翰林院侍講徐呈(即后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jù)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了南遷,并得到一些膽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廟,陵寢都在北京,兵部侍郎于謙當(dāng)即否決了他的提議,并得到了朱祁鈺的支持,朱祁鈺非常欣賞于謙的能力與魄力,于謙也很欣賞眼前這位年輕人的當(dāng)機立斷,兩人在自己的內(nèi)心深處都產(chǎn)生了對對方的傾慕。緊接著發(fā)生的午門血案,更加深了兩人的這種感情。英宗皇帝寵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貶,群臣的心中早已醞釀著一股洪流,終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殺,群臣的怨氣得以傾吐,眾大臣跪在午門哭諫,要求成王懲治王振的黨羽,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wèi)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dāng)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見狀唯恐發(fā)生嘩變,準(zhǔn)備逃走,這時于謙站了出來,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對成王解釋群臣并不是沖著成王來的,只要成王能夠懲治王振的黨羽,群臣愿意輔佐成王供圖大業(yè)。于是,朱祁鈺下令將宮內(nèi)的兩個王振的死黨帶出來,交給群臣,這兩人也被群臣當(dāng)場打死,由此可見王振積怨之深。
朱祁鈺在位期間,許多被王振排擠的忠志之士得以重歸廟堂,吏制為之一新,他升兵部侍郎于謙為兵部尚書組織京城保衛(wèi)戰(zhàn)。通州的糧食被搶運進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圍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謙還親自遍練了新軍,并放出了石亨參加戰(zhàn)斗。同時景泰帝下明詔,各邊守將不得私自與也先接觸,這樣,也先妄圖利用英宗騙取明朝財物,城池的計劃失敗,于是氣急敗壞的也先率軍鋪天蓋地向京城涌來。由于于謙戰(zhàn)前準(zhǔn)備非常充分,北京軍民的空前團結(jié),領(lǐng)兵將帥作戰(zhàn)勇猛,終于在北京城外給瓦剌軍以沉重打擊,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風(fēng)雨飄搖的明政權(quán)終于在這一戰(zhàn)之后穩(wěn)定了下來。
景泰朝的政治與正統(tǒng)朝相比應(yīng)該說是比較清明的,但是朱祁鈺在處理英宗與太子的問題上犯了重大的錯誤,這也導(dǎo)致了他后來悲劇性的結(jié)局。朱祁鈺在座穩(wěn)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會影響自己的地位,并因此與朝臣發(fā)生了一些齷齪之事,這時又是于謙站了出來,他保證上皇歸來不會影響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終于被說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沒有提出迎接,誰知派去的使臣楊善隨機應(yīng)變,竟將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禮儀上,朱祁鈺也減了又減,將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軟禁在南內(nèi)。在處理英宗回歸的問題上,景泰帝表現(xiàn)的心胸過于狹窄,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點。
英宗回京之后,朱祁鈺派人嚴(yán)加看管,果然如于謙所說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朱祁鈺的帝位。但朱祁鈺并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見浚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于是他一手導(dǎo)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朱祁鈺授意太監(jiān)去賄賂當(dāng)時的重要大臣,希望他們在重建儲君的問題上能站在自己這邊,朝臣門不愿公開反對朱祁鈺,只好對此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這樣,太子朱見浚被廢為沂王,朱祁鈺的親子朱見濟被立為太子。誰知,天背人愿,朱見濟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不過好在朱祁鈺還在壯年,子嗣的問題對他來講還不用非常發(fā)愁。轉(zhuǎn)眼已是景泰八年,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建儲的問題又成了熱點問題被擺上了朝堂,可眾大臣的意見也并不統(tǒng)一,有的主張復(fù)立沂王朱見浚,有的主張立襄王,突然內(nèi)宮傳來朱祁鈺病體好轉(zhuǎn)的消息,于是眾大臣準(zhǔn)備第二天上朝與朱祁鈺商議,但是朱祁鈺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著了,這一覺即改變了朱祁鈺的一生,也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命運,更改變了歷史車輪的走向。群臣沒有等到朱祁鈺,于是相約明天早朝再來,誰知就在這天夜里,爆發(fā)了著名的奪門之變,英宗復(fù)辟。第二天,朱祁鈺被廢為親王,軟禁于西內(nèi),不久氣死于永安宮,他為自己營建的陵墓壽陵,被英宗下令拆毀。于謙、王文被殺,明朝歷史上朱祁鈺的統(tǒng)治時期就這樣宣告結(jié)束。
朱祁鈺死后,于公元1475年才恢復(fù)帝號,被謚為景帝,廟號代宗。
明代宗朱祁鈺支持于謙反對南遷,取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的勝利,重用正統(tǒng)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瀾于即倒,并對明朝戰(zhàn)后的恢復(fù)做出了貢獻,但對待迎回英宗的問題上他顯得過于小氣,同時在太子問題上他又顯得得寸進尺,最后他的一生以悲劇告終。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長子,英宗病死后繼位,在位23年。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而死,終年41歲。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憲宗朱見深,原名朱見浚,于公元1449年英宗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誰知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隨著政局的逐漸穩(wěn)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經(jīng)過一番精心的謀劃,朱見浚被廢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后不久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fù)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順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
憲宗即位后,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fù)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fù)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由于名相的輔佐,加之上述的一系列措施,朱見深在即為之初還是以明君的形象出現(xiàn)的,但只是曇花一現(xiàn)。隨著明朝土地兼并的嚴(yán)重,官吏對百姓的壓榨,許多農(nóng)民流離失所,并且這種情況不斷惡化。百姓終于忍無可忍,荊襄爆發(fā)了劉千斤起義,廣西爆發(fā)了少數(shù)民族起義,雖然這些起義都?xì)w于失敗,但已經(jīng)為明朝的政治敲響了警鐘。更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少數(shù)民族起義雖然被鎮(zhèn)壓了,但是它的影響卻非?!吧钸h(yuǎn)”。因為成化朝最顯眼的兩位人物都出自這次戰(zhàn)斗的俘虜,其一就是一手遮天的大太監(jiān)汪直,另一個就是孝宗皇帝的生母紀(jì)氏(見明孝宗朱佑樘)。
大太監(jiān)汪直本是廣西少數(shù)民族,由于起義的失敗,起義軍的成年男子被殺,小孩與女人被送往宮中為奴,汪直就這樣進宮做了太監(jiān)。由于他善于鉆營,而且又攀附上了當(dāng)時宮中的實權(quán)派萬貴妃,因此官運亨通。成化十三年,憲宗皇帝設(shè)立了著名的特務(wù)機構(gòu)“西廠”,使得明朝的廠衛(wèi)制度達(dá)到頂峰,而汪直就掌握著西廠的實際指揮權(quán)。汪直也憑借特務(wù)機構(gòu)不斷排除異己,樹立親信,朝廷被他搞得烏煙瘴氣。汪直還多次作為監(jiān)軍隨軍出戰(zhàn),所到之處官吏都小心侍奉,加緊搜刮百姓,購買大量珍寶取悅汪直,可以說汪直所到之處,就像鬧了一場蝗災(zāi)。由于汪直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的交相彈頦,憲宗皇帝也因此對他失去了興趣,在汪直的最后一次監(jiān)軍過程中索性將他留在了邊關(guān),之后又將他貶到了南京,大太監(jiān)汪直漸漸在歷史中消失了。
汪直走后,朝廷并沒有安定下來,憲宗皇帝開始寵信佛道,任用奸佞。大批賢能之士或貶逐或罷官或去世,中難有直臣容身。許多社會無賴,騙子得以混進宮中,而朝廷的重要官吏也腐敗到了極點,當(dāng)時百姓就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的說法,將這些朝廷的蛀蟲貶得一錢不值,這些大臣不但貪贓枉法,而且為了取悅憲宗經(jīng)常以房中術(shù)進獻,明朝政治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其政治昏暗,奸臣當(dāng)?shù)?,西廠橫行不法,王室奢侈而官吏貪污盤剝,加上連年的水、旱災(zāi),人民處于饑寒交迫、水深火熱之中。
朱見深最令人捉摸不透的就是他竟喜歡一個比自己大17歲的宮女,而且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這位宮女就是萬貴妃。她的出現(xiàn)造成了明朝第一個外戚亂正的局面,他的親戚在她的庇護下到處搶占民田,而且許多官吏也通過賄賂她而得到了提升,不過萬氏對于朝廷的控制比其他對內(nèi)宮的控制就可謂小巫見大巫了。他緊緊籠絡(luò)住成化皇帝,使得后宮無人敢觸犯她的勢力。成化皇帝的正宮皇后吳氏,就是由于與萬貴妃發(fā)生口角,并動手打了萬氏,被打入了冷宮。新皇后王氏也只好曲意逢迎,才得以報住了皇后的位子。由于萬貴妃的親生子的早夭,為避免失寵,他開始控制被皇帝臨幸的宮女,一旦發(fā)現(xiàn)宮女懷有身孕,不是強迫打胎,就是致死。險些使朱見深斷了子嗣。
成化二十三年萬貴妃暴亡,朱見深也因悲傷過度于數(shù)月后去世,為太子朱佑樘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江山。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憲宗在位24年后去世,時年41歲,謚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圣孝純皇帝。廟號憲宗。葬北京昌平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憲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35歲。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孝宗朱祐樘的童年非??部啦恍?。他的生母紀(jì)氏是廣西紀(jì)姓土司的女兒,紀(jì)姓叛亂平息后,少女紀(jì)氏被俘入宮中,派充到內(nèi)廷書室看護藏書。一次憲宗偶爾經(jīng)過,見紀(jì)氏美貌聰敏,就留宿了一夜。事后,紀(jì)氏懷孕。寵冠后宮的萬貴紀(jì)知道后,命令一宮女為紀(jì)氏墮胎。該宮女心生惻隱,不忍下毒手,便謊報說紀(jì)氏是“病痞”,并未懷孕。萬貴妃仍不放心,下令將紀(jì)氏貶居冷宮。紀(jì)氏是在萬貴妃的陰影下,于冷宮中偷偷生下了朱祐樘,萬貴妃得知后又派門監(jiān)張敏去溺死新皇子,但張敏卻冒著性命危險,幫助紀(jì)氏將嬰兒秘密藏起來,每日用米粉哺養(yǎng)。被萬貴妃排擠廢掉的吳皇后也幫助哺養(yǎng)嬰兒。萬貴妃曾數(shù)次搜查,都未找到。就這樣朱祐樘一直被偷偷地養(yǎng)到六歲。
一天,張敏為憲宗梳頭時,憲宗嘆息說:“我眼看就要老了,還沒有兒子。”張敏連忙伏地說:“萬歲已經(jīng)有兒子了?!睉椬诖蟪砸惑@,忙追問究竟,張敏才說出了真情。憲宗聽了大喜,立即命令去接皇子。當(dāng)憲宗第一次見到自已那因為長期幽禁,胎發(fā)尚未剪、拖至地面的瘦弱的兒子。不禁淚流滿面。當(dāng)天召集眾臣,說出真相。次日,頒詔天下,立朱祐樘為太子,并封紀(jì)氏為淑妃。但隨之紀(jì)氏卻在宮中暴亡,門監(jiān)張敏也吞金自殺。顯然,紀(jì)妃與張敏之死皆與萬貴妃的迫害有直接關(guān)系。憲宗的母親周太后擔(dān)心萬貴妃會對太子下毒手,就親自將孫子抱養(yǎng)在自己的仁壽官內(nèi),才使太子安全地生活在宮中。
有一次,萬貴妃請?zhí)尤コ燥垼芴蠖诘溃骸澳闳ブ?,千萬不要吃東西?!币虼颂痈把鐣r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稱自己已經(jīng)飽了。當(dāng)宮人捧上湯羹時,年幼的太子說:“我懷疑此中有毒?!比f貴妃既驚且怒。嚷道:“這孩才幾歲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對憲宗后宮生活的控制,憲宗在妃嬪中走動不再受限制,妃嬪們有孕也能順利出生,皇子漸漸多起來。萬貴妃想以此要挾皇帝另立儲君,廢掉皇太子的地位。憲宗對萬貴妃一向言聽計從,便有了更換太子之意,朝中眾臣極力反對。而此時泰山一帶突然出現(xiàn)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將引起動亂,憲宗心中恐懼,于是下令不準(zhǔn)再議廢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萬貴妃病死,憲宗也因悲傷過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弘治”,是為明孝宗。
事實上,憲宗留給兒子孝宗的,不僅是一個紊亂的朝政,而且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國家。對于這些情況,孝宗在宮中為太子時已經(jīng)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著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員的人事安排上,待到這些問題基本解決之后,他便開始注重于對內(nèi)憂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時期,憲宗皇帝寵信佛道,致使許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術(shù)、房中術(shù)進獻皇帝得到寵幸,然后與太監(jiān)梁芳狼狽為奸禍亂朝政,打擊忠臣,扶植朋黨,是當(dāng)時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兩人,使文武百官彈冠相慶。接著,孝宗皇帝開始整頓吏制,將成化朝通過賄賂,溜須拍馬發(fā)跡的官員一律撤換,改革首先從內(nèi)閣開始,罷免了以外戚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同時,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象王恕、懷恩、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貶的官吏;徐溥、劉健、謝遷、李東陽等賢臣。為于謙建旌功祠,使得無論是朝中還是宮中都為之一新,時稱朝序清寧。
在萬安的被逐罷之前,人們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個出生于冷宮的一個身份卑賤的宮人之子,后來雖得到憲宗承認(rèn),但一直受嫉于萬貴妃,甚至到成化末年,還有廢立之危。因此,當(dāng)這個十七歲的青年登極為帝的時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們的擁護之外,恐怕多少還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實在太坎坷了。但是人們很快就不得不對這位年輕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賢的弘治初政,給成化后期混亂的朝廷打了一針興奮劑,使明朝有了中興的希望。
而這位皇帝又出奇地寬和善良,即使對當(dāng)初迫害其生母的萬貴妃家人,也表現(xiàn)了極大的寬容。對萬貴妃本人,也沒有聽從臣下的建議對她削溢議罪。這一切都出于一個孝字,孝敬父皇,維持傳統(tǒng),以寬仁忠孝為主,他死后被定廟號為孝宗,也正因為此。
孝宗在內(nèi)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興修水利,發(fā)展農(nóng)業(yè),繁榮經(jīng)濟。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開封黃河決口,孝宗命戶部左侍郎白昂領(lǐng)5萬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蘇松河道淤塞,泛濫成災(zāi)。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貫主持治理,歷時近三年方告完成。從此,蘇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為魚米之鄉(xiāng)。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卻勤于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xié)助皇帝辦理政務(wù)。同時,他又重開了經(jīng)筵侍講,向群臣咨詢治國知道。孝宗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與內(nèi)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終于得到了回報,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務(wù)政,倡導(dǎo)節(jié)約,與民休息,是明代歷史上少有的經(jīng)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
孝宗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罕見的對女色一生淡泊的皇帝,他不僅沒有寵妃,而且沒有冊立過一個妃嬪,只是與皇后張氏過著民間恩愛夫妻式的生活。
孝宗統(tǒng)治的后期,他對佛道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由于孝宗多難的童年使得他的身體一直不好,他希望通過佛道之術(shù)能改變自己的身體狀況。因此一些奸佞之輩再次混入宮中,再次禍亂朝政?;鹿倮顝V就是其中之一,深得孝宗的龐信。后來李廣畏罪自殺,孝宗以為李廣家中有天書,命人搜尋,卻搜出了李廣貪污、受賄的帳本,孝宗這才醒悟。李廣事件喚醒了那個沉睡多年的勵精圖治的孝宗皇帝,他開始了生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勤政時期。重新遠(yuǎn)佞臣而重用劉大夏、戴珊等賢臣。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三十六歲的孝宗與世長辭。他在彌留之際召劉健、李東陽、謝遷等入乾清宮接受顧命,命傳位于太子朱厚照,并叮囑諸卿說:“太子人很聰明,但是年齡還小,又好逸樂,諸卿要好好輔佐他,使他擔(dān)當(dāng)起大任,朕死也瞑目了。最后給太子朱厚照的最后囑咐是“任用賢臣”。
后世史家給予明孝宗給很高的評價,認(rèn)為他力挽危局,清寧朝序,恭儉有制,勤政愛民,為中興明主,其功績不亞于太祖、成祖。在個人品德方面,更勝于太成。
由于先天體弱,孝宗36歲時死于乾清宮。尊謚建天明道誠純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廟號孝宗,葬北京昌平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祐樘長子,孝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6年,病死,終年30歲。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武宗朱厚照,生母為張皇后。兩歲被立為皇太子。由于孝宗一生只寵愛張皇后,而張皇后只為孝宗生了兩個兒子,次子又早夭,因此武宗自小就被視為掌上明珠,而且少年的武宗非常聰明,老師教他的東西總是能很快學(xué)會,按理說他應(yīng)該成為一個很好的皇帝,但就是因為周圍的太監(jiān),毀了這個年輕的孩子。
東宮的隨侍太監(jiān)中,有八個太監(jiān)號稱八虎,他們以劉瑾為首,為了巴結(jié)日后的新皇帝,每天都進一些奇特的玩具,還經(jīng)常組織各式各樣的演出,各種體育活動,當(dāng)時的東宮被人們戲稱為百戲場,試想年幼的武宗如何能抵御這些東西的誘惑,于是就沉溺于其中,而且終其一生沒有自拔,學(xué)業(yè)和政事當(dāng)然也就荒廢了。
孝宗去世后,十五歲的武宗即位,改明年為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但這并沒有把他從玩樂中拉出來,而是在劉瑾的引導(dǎo)下,玩得越來越離譜。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的樣子建了許多店鋪,讓太監(jiān)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則扮做富商,在其中取樂。后來又覺得不過癮,于是又模仿妓院,讓許多宮女扮做粉頭,武宗挨家進去聽曲、淫樂,后宮搞的烏煙瘴氣,可急壞了當(dāng)朝的大臣們,由于弘治時期政治還算清明,給武宗留下了一套非常剛正廉潔的大臣班子,這些人不顧身家性命,聯(lián)名上書請求嚴(yán)懲八虎,武宗剛剛即位,還缺乏駕馭群臣的能力,見到如此聲勢浩大的進諫,有些支持不住,想與群臣妥協(xié),除掉八虎,但就在千鈞一發(fā)之際,老謀深算的劉瑾在皇帝面前聲淚俱下地哭訴使武宗心又軟了下來,第二天他懲治了首先進諫的大臣,內(nèi)閣成員謝遷、劉健以告老還鄉(xiāng)相威脅,但是被武宗欣然批準(zhǔn),群臣失去了領(lǐng)頭人,只好坐罷。就這樣,一場反對八虎的運動,以八虎的最終勝利而告終。
八虎在戰(zhàn)勝了群臣之后,氣焰更加囂張,擅權(quán)跋扈。劉瑾又建立了豹房,里面藏有許多樂戶、美女供武宗日夜作樂,武宗玩得更加肆無忌憚,劉瑾也靠著武宗的寵幸權(quán)傾朝野,但是他忽略了太監(jiān)內(nèi)部的爭權(quán)奪勢,最終,大太監(jiān)劉瑾死于了另一個太監(jiān)張永之手。劉瑾死後,後宮并沒有安定下來,又出了佞臣錢寧、江彬。
公元1514年正月,乾清宮因玩燈而失火,武宗正去豹房,回顧火光沖天,竟然戲笑著說好一柵大焰火。他不滿足于在京城玩樂,希望有更廣闊的天空,于是他至國政于不顧,帶著江彬等人到處巡花問柳,他經(jīng)常在夜間闖入百姓家逼令女子作陪,遇到中意的,還要帶回宮去,使得百姓怨聲載道。有個永平知府叫毛思義的,貼出安民告示說今后凡是沒有官府文書,誰敢妄稱皇上駕到,借故擾害百姓的,一律嚴(yán)懲不貸。這竟觸怒了武宗,下令將毛思義逮捕下獄。一次武宗來到一個小店,看上了老板的妹妹鳳兒,于是就納鳳兒為妃,并封鳳兒的哥哥做官。誰知鳳兒福薄,在反京途中就死了,武宗非常悲痛。但不久之后,他又看上了一個樂工(當(dāng)時的職業(yè)演員)劉氏,于是又納劉氏為妃,而且對劉氏寵愛至極,后宮都將劉氏稱為劉娘娘。
有一次,武宗化名為總督軍務(wù)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到宣府、大同、延綏去巡查西北部邊境。在巡查的過程中正值韃靼小王子帶領(lǐng)五萬大軍南下騷擾。他心血來潮,親自帶兵趕到應(yīng)州去迎戰(zhàn)。這時,小王子已經(jīng)退走,他卻督軍窮追,與小王子的小股部隊接仗,殺死了對方十六個士兵,己方卻死傷了數(shù)百人,武宗還認(rèn)為打了大勝伏,命令金鼓齊鳴,凱旋回京,神氣活現(xiàn)地對百官說:“朕在前線親自斬殺了一敵兵,卿等知道嗎?”又命令吏部加封朱壽為太師。又命禮部派遣朱壽前往京郊和山東巡查。遍觀中國歷史,放著皇帝不做而原做將軍的恐怕只有武宗一人。群臣見武宗如此胡鬧,太失體統(tǒng),聯(lián)名100多人上奏勸諫。武宗惱羞成怒,下令一一按名逮捕,或杖死,或降職,或罷官,或罰長跪,制造了一起冤案。
由于朝政的荒廢,大量百姓流離失所,一場動亂正在醞釀之中,而這場動亂的發(fā)起者不是百姓,而是出自明朝皇室。這個人就是寧王朱宸濠,他妄圖效仿永樂帝,趁武宗荒于政事,秘密準(zhǔn)備叛亂,并于正德十四年扯旗造反。武宗皇帝并未因此而著急,這正好給了他一個南巡的機會,于是他又打起了威武大將軍朱壽的旗號,率兵出征,可誰知行到半路御使王守仁已經(jīng)平定了叛亂。這個消息絲毫沒有降低武宗的興致,他又一手導(dǎo)演了一墓鬧劇,他將朱宸濠重新釋放,由自己親自在將他抓獲,然后大擺慶宮宴,慶祝自己平叛的勝利。之后他就逗留江南肆意玩樂,一天,武宗親自駕著漁船在江上打魚,玩得興起,不慎跌入江中,差一點被溺死,左右將他救起,由于當(dāng)時已經(jīng)是九月天氣,江水寒冷,加之武宗已經(jīng)被女色掏空了身體,自此開始生病,這一病就再也沒有好起來。武宗匆匆回到京城之后仍不收斂,照舊縱情荒淫,身體日益虛虧,雖然太醫(yī)們盡心治療,可還是沒有挽回武宗的生命,數(shù)月之后,武宗病死于豹房,結(jié)束了他荒唐的一生。
由于武宗沒有子嗣,皇位不得不落于皇室旁系之手,孝宗一脈從此結(jié)束。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在南巡游樂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后于第二年三月死于豹房。謚承天達(dá)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廟號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明世宗朱厚驄(公元1507-1566年),明憲宗朱見深孫,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無子,由他繼位。在位45年,因服丹藥而病死,終年60歲,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世宗朱厚驄,興獻王朱祐杬長子。武宗于公元1521年3月病死后,由于武宗沒有留下子嗣,又是單傳,因此皇太后和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決定,由最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驄弟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嘉靖。
嘉靖帝繼位之初,下詔廢除了武宗時的弊政,誅殺了佞臣錢寧、江彬等,使朝政為之一新,不過不久以后就爆發(fā)了“大議禮之爭”,也是明朝最著名的政治事件。早在嘉靖皇帝由藩邸進京的時候,未即位的嘉靖皇帝與朝臣們就迎接的禮儀發(fā)生了爭執(zhí),結(jié)果以朝臣的妥協(xié)告終,緊接著,嘉靖皇帝的生母進京,又發(fā)生了類似的事情,最后朝臣又做了讓步。這兩件事可是說是議禮之爭的導(dǎo)火索,從嘉靖皇帝主觀來講,他從外藩即皇帝位,對朝廷的舊臣并不十分信任,而且他不希望以過繼給孝宗皇帝當(dāng)養(yǎng)子的身份來入繼大統(tǒng),因此他要求追封自己的親生父親為皇帝,這一點標(biāo)榜尊崇先師孔子禮教的大臣們是無法同意的,眾大臣表現(xiàn)的空前團結(jié),反對的奏章壓的世宗喘不過氣來,就在世宗準(zhǔn)備讓步的時候,一個叫張璁的人站了出來,幫了嘉靖皇帝一個忙,他寫了一篇文章,為嘉靖皇帝追封自己的父母找了許多理論依據(jù),而且引經(jīng)據(jù)典批駁了群臣的觀點,嘉靖皇帝看后深受鼓舞,張璁也得以加官進爵,成為議禮派的首領(lǐng)(當(dāng)時的反對大臣們稱為護禮派)。朝中出現(xiàn)了議禮派與護禮派的對立,由于嘉靖皇帝的支持,議禮派的隊伍也在不斷擴大,雙方的斗爭也日趨激烈,經(jīng)過幾回合的你來我往,終于爆發(fā)了“血濺左順門”事件。由于議禮派逐漸占據(jù)上風(fēng),護禮派群臣決定集體向皇帝進諫,于是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給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龐大隊伍,集體跪在左順門外,哭聲,喊聲震天,嘉靖皇帝派人將為首的幾為大臣押入監(jiān)獄,群臣情緒更加激憤,左順門前出現(xiàn)騷動,世宗皇帝殺心頓起,將一百三十四人逮捕,八十六人待罪,一時間錦衣衛(wèi)從四面八方圍來,左順門前血跡斑斑。左順門事件以皇帝的勝利,護禮諸臣的失敗告終,嘉靖帝終于如愿地將父親追尊為睿宗,并將神主入太廟,躋在武宗朱厚照之上。這次事件致使許多正直的大臣或死或引退,而佞臣卻乘機竊取了朝政大權(quán),使弊政重興。通過這件事,嘉靖皇帝不僅實現(xiàn)了追封自己父親為皇帝的愿望,而且樹立了新皇的威信,開始了他的專制統(tǒng)治。
嘉靖皇帝非常崇信道教,好神仙老道之術(shù),一心求長生不老,他到處搜羅方士,秘方,許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一些文人也因為給嘉靖皇帝撰寫青詞(道教儀式中向上天禱告的詞文)而入閣成為宰相,當(dāng)時民間就有“青詞宰相”的說法。嚴(yán)嵩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善于寫青詞,善于揣測皇帝的心思,因此盡管嘉靖皇帝對嚴(yán)嵩的貪贓枉法了然于心,可就是不舍得處理他,由嚴(yán)嵩主持朝政,自己則深居皇宮專心于成仙修道。在他在位的45年間,他竟然有20多年不上朝理事,由嚴(yán)嵩擅權(quán)達(dá)17年之久。嚴(yán)嵩立朋黨,除異己,造成兵備廢弛,財政拮據(jù)。倭寇擾掠?xùn)|南沿海,蒙古韃靼貴族大舉入掠京畿,農(nóng)民起義頻繁,社會危機日益加深。
明中葉,蒙古韃靼部興起,統(tǒng)一了蒙古各部。至俺答汗時勢力強盛。屢次率軍騷擾內(nèi)陸,當(dāng)時明朝邊將為保官升職,將諸邊軍糧大半賄賂了當(dāng)朝嚴(yán)嵩。以致軍士饑疲,無力抵抗蒙古韃靼部的騷擾。同時駐在邊關(guān)的兵卒一方面忍受不了將領(lǐng)們克扣軍糧,另一方面厭惡了頻繁的戰(zhàn)斗,因此經(jīng)常爆發(fā)邊卒的叛亂。攪的明朝的北邊幾乎沒有安寧過。特別是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韃靼部俺答汗率軍長驅(qū)直入北京郊區(qū),燒殺搶掠數(shù)日,滿意而去,吏稱“庚戌之亂”。
在東南沿海,由于嘉靖帝的昏憒和權(quán)臣的誤國,使得海防十分空虛,一些重要地段的士兵僅有原額的三分之一,戰(zhàn)船十存一、二。致使日本海盜大舉進犯。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以后的三四年間,江浙軍民被倭寇殺害的就有數(shù)十萬人。所以,嘉靖在位的四十多年間,是東南沿海倭患最為嚴(yán)重的時期。雖然最后東南沿海的抗倭斗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涌現(xiàn)了像戚繼光、于大猷等著名抗倭將領(lǐng),也不能抵消嘉靖的過失。
而在北京深宮之內(nèi),卻暴發(fā)了“壬寅宮變”。原因是嘉靖皇帝一心求長生不老,方士們告訴嘉靖皇帝用每天早上的露水煉丹效果很好,可以長生,于是,嘉靖皇帝組織了許多宮女清早為他去采露,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宮女們實在忍受不了,決定殺死嘉靖皇帝。公元1542年12月21日深夜,以楊金英為首的宮女們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時,潛入他的寢室,眾人按住嘉靖皇帝,用繩子勒住他的脖子,眼看就要大功告成,由于緊張宮女將繩子系成了死扣,怎么也收不緊,這時被一個婢女發(fā)現(xiàn),跑出去報告皇后,皇后馬上領(lǐng)人來救架,嘉靖皇帝大難不死,宮女們?nèi)勘徊?,幾天后被凌遲處死。
由于嘉靖皇帝一心求長不老術(shù),國家興衰得失,他全不管。有個淳安知縣海瑞,剛被升任戶部主事,他見嘉靖帝如此行徑,就買好了自己的棺木,訣別妻兒,遣散家僮,寫了《直言天下第一事疏》,上疏死諫,嘉靖執(zhí)迷不悟,仍將海端逮捕入獄。
由于長期服用丹藥,嘉靖皇帝不光身體越來越差,而且脾氣越來越壞,許多大臣動輒被殺頭或廷杖,人人自危。嘉靖皇帝為了修煉,又大肆建造宮殿,國庫極度空虛。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這位醮齋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將皇位傳給了他的第三個兒子裕王朱載垕。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卒,謚欽天履道英毅圣神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廟號世宗。葬北京昌平永陵。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驄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36歲。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載垕生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因生母杜康妃失寵,又非長子,很少得到父愛。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剛滿16歲的朱載垕就出居裕王邸,開始了獨立生活。在裕王邸13年的生活,使朱載垕較多地接觸到社會生活各方面,了解到明王朝的各種矛盾和危機,特別是嚴(yán)嵩專政,朝綱頹廢,官吏腐敗,“南倭北虜”之患,民不聊生之苦,內(nèi)憂外患使他關(guān)心朝局,對他登極后處理政務(wù)有著較大的影響。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明世宗嘉靖皇帝病死,朱載垕于同月壬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隆慶”。
朱載垕即位后,倚靠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大臣的鼎力相助,實行革弊施新的政策。一改世宗時的弊政,使朝政為之一振。革弊即平反冤獄,嘉靖一朝因諫言而獲罪的諸臣“存者召用,沒者恤錄”。其中就有海瑞獲釋出獄,恢復(fù)官職。同時嚴(yán)懲方士,罷除齋醮,停止因齋醮而開征的加派及部分織造、采買。施新,即整治吏治。隆慶帝加強對官吏的考察,即使一般不予考察的王府官員也在考察之列。對于廉政官員給予獎賞和提拔,對于一般貪官罷免官職,而對于有巨贓跡著的大貪則重治其罪。與此同時,隆慶帝又蠲免救濟,減少了百姓災(zāi)后的痛苦。抑止土地兼并,一方面限田,制定了勛戚宗室依世次遞減制度,另方面清田,清查詭寄、花分錢糧和皇室勛戚田莊。
朱載垕在位期間發(fā)生了“庚戌之變”,這是蒙古的又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入侵。蒙古騎兵從山西方向,土蠻部隊從盧龍、灤河方向進逼北京,隆慶皇帝急調(diào)邊兵放棄防地,入衛(wèi)京師。不過蒙古人并沒有進攻北京,只是大肆擄掠了一番而歸,不過此次事件也著實嚇了隆慶皇帝一跳,從此他更加關(guān)心北部邊防,采納了內(nèi)閣大學(xué)士高拱、張居正的建議,與蒙古俺答汗議和,封他為順義王,并在邊界開設(shè)馬市,互通有無,從而加強了漢蒙兩族人民的團結(jié)。他又調(diào)戚繼光、王崇古、譚綸加強長城沿線防御,同時開展互市貿(mào)易,使北方漢、蒙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環(huán)境。北部邊境出現(xiàn)了歷史上少有的和平安寧景象,自此以后再也沒有爆發(fā)蒙古大規(guī)模入侵的事件。隆慶時期這些作為都是超過前朝的。
隆慶帝還采取恤商與開關(guān)政策,減輕商人的負(fù)擔(dān)。明朝曾多次頒布禁止百姓私自下海的命令,而隆慶帝頒布大開關(guān)禁,使明朝對外政策發(fā)生重大變化,海外貿(mào)易也出現(xiàn)了新局面。
在隆慶帝在位期間,幾乎沒有爆發(fā)什么重大的變故,隆慶帝得以穩(wěn)坐皇位六年。這與他的性情是分不開的,由于在作皇子期間處處小心謹(jǐn)慎,很少張狂,從小就養(yǎng)成了貞靜、仁義的性情。同時隆慶朝人才濟濟,文有徐階、張居正、高拱、楊博,武有譚綸、戚繼光、李成梁。這些人之所以出名,還要歸功于隆慶皇帝給了他們發(fā)展的空間,反觀歷史,成化朝也曾人才濟濟,但由于皇帝的限制,他們終究沒有在歷史上寫下光輝的一筆。朱載垕的一大優(yōu)點就是用人不疑,放手讓他的臣子去發(fā)揮才能,使得隆慶朝和萬歷朝前十年成了明王朝回光反照的時期,這一時期社會比較穩(wěn)定,經(jīng)濟比嘉靖朝有了重大的改觀,可以說朱載垕在使明王朝向最后一個繁榮時期發(fā)展的過程中,起了重要的過渡作用。
當(dāng)然,人不是完美無缺的,朱載垕也有自己的缺點,他只召見過兩次閣臣、朝會,經(jīng)筵也經(jīng)常不發(fā)表意見,同時他貪色,整天在后宮里忙來忙去,被人比作后宮中辛勤的小蜜蜂。
公元1572年閏三月,朱載垕得病,休養(yǎng)了二個月后又上朝視事,卻又突然頭暈?zāi)垦#С植蛔《貙m,他自知病情不輕,急召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接受顧命,吩咐由太子繼位后病逝。
朱載垕死后,被謚為莊宗,廟號為穆宗。
隆慶皇帝在位僅6年,死于乾清宮。卒謚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廟號穆宗。葬北京昌平昭陵。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驄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36歲。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穆宗死后繼位,在位48年,病死,終年58歲,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朱翊鈞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生母李氏本是宮中一宮女,后被當(dāng)時還是裕王的朱載垕看中,隆慶元年(1567年)被封為貴妃。
朱翊鈞自幼就聰慧過人,讀經(jīng)史則過目不忘,6歲時,他見穆宗在宮內(nèi)騎馬奔馳,便上前擋道諫阻說:“父王為天下之主,單身匹馬的在宮中奔馳,倘若有一個疏忽,那可不得了。”穆宗皇帝聽后深受感動,當(dāng)即下馬,立他為太子,自此更加喜愛這個孩子了。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病逝于乾清宮,六月初十日,年僅十歲的朱翊鈞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年號為“萬歷”。
穆宗皇帝去世時,為神宗留下了非常好的底子,朝中賢臣當(dāng)國。大學(xué)士張居正,高拱,高儀都是正直之士,極善謀略。內(nèi)宮安定祥和,穆宗正宮陳皇后與神宗生母李太后相處十分融洽,權(quán)傾朝廷內(nèi)外的大太監(jiān)馮保也是賢明之人,他是張居正的主要支持者。
萬歷元年(1573)到萬歷十年(1582),是明神宗人生的輝煌時期。在此期間,他任用張居正為內(nèi)閣首輔,進行變法改革。張居正首先在政治上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進而又向經(jīng)濟方面推廣,他通過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nóng)民負(fù)擔(dān)。在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飭,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zhèn),使邊境晏然。一系列的措施緩和了社會矛盾,挽救了財政危機。使得萬歷年間的前十年,政治清明,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使瀕于崩潰的明王朝獲得了短暫的復(fù)蘇和繁榮。
神宗不僅對張居正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張居正非常注重對小皇帝的教育,親自指導(dǎo)萬歷帝讀書,為他安排周詳?shù)恼n程,選拔有素養(yǎng)的大臣主持教學(xué)。小皇帝也與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之情。冬天上課的時候,神宗總是囑咐太監(jiān)將厚厚的毛毯放在張居正的腳下,以免凍著他的腳,張居正生病后,神宗更是親自為他熬藥,張居正為了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事必躬親,霄旰瀝膽,將一個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條。
明神宗從思想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新政。但是自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之后,神宗開始獨掌政權(quán),卻自毀新政,反過來扼殺了這場頗有生氣的改革,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隨著年齡的增長,神宗對昔日威柄震主的張居正日益不滿,張居正變法期間失勢的守舊派大臣乘機反撲,彈劾張居正和他的支持者馮寶,加上馮、張二人以前對神宗約束過嚴(yán),使神宗此時反感驟升。萬歷十年十二月,神宗以馮保欺君蠹國之罪,免其東廠提督之職,抄沒其家產(chǎn),隨之將張居正重用的人統(tǒng)統(tǒng)罷免,同時為從前反對張居正的人一一恢復(fù)名譽或官職。不久后又詔奪了張居正所封官職,謚號。張居正沒有逃脫家產(chǎn)被查抄,家人被蹢戍的厄運。
全面否張居正改革,也是神宗本人由勤變懶、全面廢棄勵精圖治的標(biāo)志。從此以后,明神宗已完全變成了另一個人。昔日少年天子的氣派與風(fēng)采,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長年深居禁宮,他嗜酒、戀色、貪財、尚氣的私欲,大肆發(fā)作。神宗以采木、燒造、織造、采辦為名搜刮民財。萬歷十九年(1591年),僅景德鎮(zhèn)御窯廠燒造的瓷器就達(dá)23萬多件。他派遣宦官為礦監(jiān)稅使,四處搜括人民,使百姓怨聲再道,造成民變頻繁。
萬歷二十年(1592)二月,寧夏副總兵官哱拜起兵反叛;五月,日本發(fā)動侵朝戰(zhàn)爭;同時西南又發(fā)生播州楊應(yīng)龍叛亂。明神宗被迫三路出征,史稱“萬歷三大征”。三征歷時十余年雖然獲得全勝,但卻喪師數(shù)十萬,耗銀千萬兩,兵連禍結(jié),國庫空虛,百姓遭難。
神宗生活奢侈,揮金如土,大興土木,營建宮苑。他廢除經(jīng)筵,朝夕宴飲,甚至郊廟祭祀都委人代行,終日沉湎酒色之中,使得朝政大壞,整個統(tǒng)治階級糜爛不堪,貪污成風(fēng),黨爭不息,各種矛盾急劇發(fā)展。
就在明神宗隱居深宮,怠于臨政,萬事不理之際,東北的后金卻迅速崛起,滿洲建州左衛(wèi)指揮努爾哈赤以30年時間統(tǒng)一了滿洲女真各部落,并于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權(quán),形成了與明王朝相對立的地方政權(quán)。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率先向明王朝進攻。自此明朝遼東的形勢也隨之每況愈下。明神宗為了應(yīng)付遼東戰(zhàn)事的軍費,先后三次下令加派全國田賦,時稱“遼餉”。加派非但無濟于事,反而使民不聊生,階級矛盾激化,明王朝告亡的危機已然形成,明神宗自己也因此情緒低落,愁眉不展。
神宗晚年又出現(xiàn)了國本之爭,先前一宮女為神宗生下了長子朱常洛,后來神宗的寵妃鄭貴妃又為其生下了朱常洵。神宗在鄭貴妃的慫恿下,總想借機立朱常洵為太子,卻遭到了朝中眾臣(主要是東林黨人)的極力反對,當(dāng)時太子又叫國本,因此,皇帝與大臣間的這次斗爭又稱為國本之爭。國本之爭是繼嘉靖朝“大議禮之爭”后的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皇帝與大臣的沖突,不過這次的勝利者是眾大臣,最終朱常洛當(dāng)上了太子,而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后被李自成農(nóng)民軍所殺)。使東林黨人和福王系之間有了間隙,為日后留下了一絲禍患。(詳見南明弘光帝)
萬歷48年(公元1620年)7月,神宗得病,他支撐著登殿召見英國公張維賢等人,叮囑他們用心輔佐太子朱常洛,8月丙申日病逝,葬在他生前耗銀八百萬兩修建的“壽宮”定陵。死后的廟號為神宗。史又稱萬歷皇帝。
明神宗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在他的繼位的前十年奮發(fā)圖強,在張居正的輔佐下,使明王朝的經(jīng)濟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在江南地區(qū)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中間十年由勤變懶,最后近三十年萬事不理。但卻始終魁柄獨持,從這一點說,他絕不是一個庸人之輩。但他又缺乏明太祖、明成祖那樣的雄才大略。加上他沉溺酒色、財貨的心理病態(tài),非但未能使明朝中興。相反卻把明朝推向絕境。因此后人評論“明之亡,實亡于神宗。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萬歷去世,葬在他生前耗銀八百萬兩修建的北京昌平定陵。謚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
明。萬歷。平番得勝圖
明神宗皇冠。定陵出土
鳳冠(皇后冠)。定陵出土
明神宗至日本豐臣秀結(jié)圣旨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神宗死后繼位,在位僅1個月,因病后服紅丸而死,終年36歲,葬于慶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朱常洛是明代傳奇色彩最濃的一位皇帝,明宮三大疑案都與他有關(guān)。他在位僅一個月,是明朝在位最短的一位皇帝。
朱常洛生于萬歷十年(1582年),生母恭妃王氏原為慈圣皇太后的宮女。他的身世和父親明神宗差不多,都是父皇偶然臨幸宮女而生。不過雖然都是臨幸,明穆宗要比明神宗負(fù)責(zé)任。明神宗認(rèn)為這個皇子的出生是他的一件丑事。這一觀念持續(xù)了三十九年,直到明神宗去世。因此朱常洛一生得不到父愛。
明神宗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后被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所殺)視若掌上明珠。因此神宗便有廢長立幼的想法。他先是違反了古制冊封鄭氏為貴妃,而沒有冊封長子的母親。不久又提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為朝臣所阻沒有成功。在朱常洛和朱常洵兩人擇一而立的問題上,因雙方爭奪激烈,拖延了10余年,直至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極力諫爭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持下,朱常洛才被冊立為皇太子。這一事件,史稱為“國本之爭”。
朱常洛當(dāng)上太子后,朝內(nèi)黨爭和宮闈糾紛始終都在威脅著他太子的地位。好在朱常洛各方面的表現(xiàn)中規(guī)中距,讓明神宗無話可說。
就在太子之位漸漸穩(wěn)定的時候,宮中卻發(fā)生了“梃擊案”。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薊州(今天津市薊縣)男子張差持梃闖入太子居住的慈慶宮,準(zhǔn)備行刺,被宮門太監(jiān)抓住后,他先是裝瘋,后又供認(rèn)是鄭貴妃手下的太監(jiān)龐保、劉成所指使并引入太子寢宮。時人懷疑是鄭貴妃為了要讓其子登上太子位子而欲謀害朱常洛,朝議沸騰。神宗和太子都不愿追究,僅以瘋癲奸徒的罪名殺了張差,杖死了龐保、劉成。將此案草草了結(jié)。不過究竟此案是否為鄭貴妃指使,沒有定論。此案成為了明宮三大案之一。
公元1620年(萬歷48年)8月明神宗病逝,朱常洛于同月丙午日繼位。改年號為“泰昌”。
朱常洛繼位后,進行了一系列革除弊政的改革。他發(fā)內(nèi)帑犒勞邊關(guān)將士,雖然杯水車薪,卻也是萬歷朝很難見到的。他罷除了萬歷朝的礦稅,這種稅收曾一度使民不聊生,民變迭起。同時又撥亂反正,將由于進諫而得罪皇帝的言官全都釋放,官復(fù)原職。面對萬歷中后期官員嚴(yán)重不足的情況,朱常洛重振綱紀(jì),提拔了一批新的官吏,補足了缺額,使朝政有了些起色。
但朱常洛每日回宮后卻沉于酒色,加上即位之初政務(wù)繁忙及身體贏弱,不到一月就病倒了。經(jīng)內(nèi)醫(yī)崔文升診視,服用了瀉藥。泰昌帝一日一夜竟腹瀉達(dá)43次,病情日趨惡化,不敢再用。此時,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兩粒紅丸,泰昌帝用了第一粒,氣喘減緩,食欲大開,病情稍見好轉(zhuǎn),接著再服第二粒后,泰昌帝昏昏睡去,于第二天清晨駕崩。由于皇帝服用紅丸斃命,紅丸到底是什么藥,是否有毒,崔文升為什么要向皇帝進瀉藥,這些都已無法弄清。有人說這紅丸是用女子經(jīng)血和參茸糅合而成,初服精神自然為之一振,但他荒淫過度,不堪猛補,所以死去;有人則因鄭貴妃請封皇太后而不許,懷疑是她指使李可灼下的毒。這件事史稱紅丸案,此案最后不了了之,成為明宮又一大案。
泰昌帝做皇帝僅一個月,史稱“一月天子”。此時萬歷皇帝尸棺尚未埋葬,泰昌帝地宮也不可能在短期內(nèi)速成。無奈之下,就在原北京昌平景泰陵的廢址上重建新陵,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重新修繕,八月完工,九月入葬,名為慶陵。慶陵中陪葬的有孝元、孝和、孝純?nèi)齻€皇后。
卒謚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號光宗。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病死后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病,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校,在其父光宗于公元1620年9月病死后,撫養(yǎng)朱由校的李選侍和心腹宦官魏進忠(后改名為魏忠賢)想利用他年幼的機會把持朝政,便入據(jù)乾清宮。朝臣楊鏈、左光斗等東林黨人則不讓李選侍與朱由校同居一宮,迫使她遷居噦鸞宮,然后于9月庚辰日奉朱由校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啟”。這一事件史稱“移宮案”。
熹宗即位之初,東林黨勢力較大,公正盈朝。楊漣、左光斗、趙南星、高攀龍,許多正直之士在朝中擔(dān)任重要職務(wù),方從哲等奸臣已逐漸被排擠出去,吏制稍顯清明。由于楊漣等人在幫助熹宗即位時多加盡力,因此,熹宗對這些東林黨人也是非常信任,言聽計從。
但在后宮之中,兩顆毒瘤正在悄悄的生長。這兩個毒瘤就是魏忠賢與客氏。魏忠賢大字不識,卻善于鉆營,很快攀上了大太監(jiān)王安的關(guān)系,地位直線上升,客氏是熹宗皇帝的乳母,其奸詐而貪權(quán),客魏兩人很快結(jié)成了同盟,成為了后宮不可一世的力量。王安等太監(jiān)在后宮逐漸被排擠,客魏權(quán)利覆蓋了整個后宮。但魏忠賢并不滿足,決心成為權(quán)傾朝野,名副其實的大太監(jiān)。
一方面,魏忠賢引誘熹宗玩樂,使熹宗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之中,熹宗曾制成一座乾清宮的模型和蹴圓堂模型五間,都小巧玲瓏,十分精致。但他卻因此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后不顧,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另一方面,魏忠賢與朝堂上的一些文臣如崔呈秀之流相勾結(jié),排擠東林黨人,逐漸掌握了內(nèi)閣、六部。魏忠賢常常趁熹宗在專心制作木器時啟奏,他總厭煩地說:“朕知道了,你去照章辦理就是了?!蔽褐屹t據(jù)此濫行賜賞,大施刑罰,造成空前的宦官專政。凡正直的大臣,都被以東林黨的罪名慘遭橫禍,東林黨人被貶、被殺不計其數(shù),其中最著名的當(dāng)屬楊漣、左光斗為首的東林六君子,他們?yōu)榱四軌虬岬刮狐h,作了很多努力,也是魏忠賢最痛恨的人,他們有的已經(jīng)告老,有的還在任上,均被魏忠賢先后投入監(jiān)獄,嘗盡了人間酷刑,最后慘遭殺害,卻始終沒有向閹黨曲膝,不僅為一代文人的表率,也被百姓傳為佳話。
魏忠賢不僅殘酷地排除異己,而且加深了對百姓的盤剝,使得民不聊生,政治極度黑暗,這時,國內(nèi)爆發(fā)了明末農(nóng)民大起義,山海關(guān)外,后金政權(quán)步步進逼,使明王朝面臨末日。
其時,國內(nèi)各種社會矛盾激化。主要憂患來自遼東后金對明王朝的威脅。熹宗聽信讒言,不辨是非,即位后罷免“有膽知兵”的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陽、遼陽,遼東局勢日趨嚴(yán)峻。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為穩(wěn)定遼東,不得不再次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根據(jù)遼東實際情況,制定了三方布置策。而掌握遼東實際兵權(quán)的巡撫王化貞,卻不顧當(dāng)時敵強我弱、容易被各個擊破的危險,力主分兵把守,全面進攻。熹宗優(yōu)柔寡斷,沒有主見,不對經(jīng)、撫之爭作出合理決斷,以致后金軍采取各個擊破的策略,攻陷廣寧及其周圍40余城。在閹黨策劃下,熹宗殺了堅持正確方略的熊廷弼,忠臣良將孫承宗、袁崇煥亦遭猜忌,被革職,遼東戰(zhàn)局陷于重重危機。
就在整個大明王朝風(fēng)雨飄搖的時候,一手制造了客魏專政的熹宗皇帝還在后宮玩樂,在盛夏季節(jié),他喜歡穿上冬裝,模仿明太祖雪夜戎裝巡游,有時扮成宋太祖上臺演戲,游山玩水。因嬉樂過度,釀成了一身的疾病,面無血色,虛弱乏力。
公元1627年,熹宗在宮中西苑乘船游玩時,不小心跌入水中,雖被人救起,但落下了病根,多方醫(yī)治無效,尚書霍維華進獻一種“仙藥”,名叫靈露飲,說服后能立竿見影,健身長壽。熹宗依言飲用,果然清甜可口,便日日服用。飲用幾個月后,竟得了臌脹病,逐漸渾身水腫,臥床不起,他召弟弟朱由檢入臥房,命他繼位,8月乙卯日病死。終其一生,在位七年,“婦寺竊權(quán),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朱由校死后葬于北京昌平德陵。廟號為熹宗,又稱為天啟皇帝。
卒謚達(dá)天禪道敦孝篤友張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廟號熹宗。葬北京昌平德陵。
明思宗,名朱由檢(公元1611~1644年),明光宗朱常洛第5子,明熹宗朱由校弟。熹宗死后繼位。在位17年,李自成造反軍攻破北京后自縊,終年34歲,葬于思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朱由檢,于公元1622年封為信王。熹宗于公元1627年8月死后,由于沒有子嗣,他受遺命于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崇禎”。
朱由檢繼位伊始,就是大力清除閹黨。天啟七年十一月,朱由檢抓準(zhǔn)時機鏟除了魏忠賢的羽翼,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后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旋之下令逮治。在其自縊而死后,下令磔尸于河間。此后,將閹黨二百六十余人,或處死,或遣戍,或禁錮終身,使氣焰囂張的閹黨受到致命打擊。崇禎皇帝談笑間鏟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明室有了中興的可能。
當(dāng)時的明王朝外有后金連連攻逼,內(nèi)有農(nóng)民起義的烽火愈燃愈熾,而朝臣中門戶之爭不絕,疆場上則將驕兵惰。面對危機四伏的政局,朱由檢殷殷求治。每逢經(jīng)筵,恭聽闡釋經(jīng)典,毫無倦意,召對廷臣,探求治國方策。勤于政務(wù),事必躬親。同時,他平反冤獄,起復(fù)天啟年間被罷黜官員。全面考核官員,禁朋黨,力戒廷臣交結(jié)宦官。整飭邊政,以袁崇煥為兵部尚書,賜尚方劍,托付其收復(fù)全遼重任。與前兩朝相較,朝政有了明顯改觀。
朱由檢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為。但因矛盾叢集、積弊深重,無法在短期內(nèi)使政局根本好轉(zhuǎn)。朱由檢性剛愎自用,急躁多疑,又急于求成,因此在朝政中屢鑄大錯。在與后金戰(zhàn)爭的緊要關(guān)頭,朱由檢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冤殺袁崇煥,使遼東防衛(wèi)幾近崩潰。他又增加賦稅,增調(diào)重兵全力防范雄居?xùn)|北的后金政權(quán)和鎮(zhèn)壓李自成、張獻忠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軍。
因?qū)ν馔⒋蟪疾粷M,朱由檢在清除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后,又重用另一批宦官。給予宦官行使監(jiān)軍和提督京營大權(quán)。大批宦官被派往地方重鎮(zhèn),凌駕于地方督撫之上。甚至派宦官總理戶、工二部,而將戶、工部尚書擱置一旁,致使宦官權(quán)力日益膨脹,統(tǒng)治集團矛盾日益加劇。無奈中,他不斷反省,四下罪己詔,減膳撤樂,但終無法挽救明王朝于危亡。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臨沒頂之災(zāi)。明軍在與農(nóng)民起義軍和清軍的兩線戰(zhàn)斗中,屢戰(zhàn)屢敗,已完全喪失戰(zhàn)斗力。三月十七日,農(nóng)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朱由檢與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登上煤山(也稱萬壽山,今北京市景山),遠(yuǎn)望著城外和彰義門一帶的連天烽火,只是哀聲長嘆,徘徊無語?;貙m后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統(tǒng)領(lǐng)諸軍和輔助太子朱慈良。又命周皇后、袁貴妃和3個兒子入宮,簡單叮囑了兒子們幾句,命太監(jiān)將他們分別送往外戚家避藏。他又哭著對周皇后說:“你是國母,理應(yīng)殉國?!敝芑屎笠部拗f:“妾跟從你18年,陛下沒有聽過妾一句話,以致有今日?,F(xiàn)在陛下命妾死,妾怎么敢不死?”說完解帶自縊而亡。朱由檢轉(zhuǎn)身對袁貴妃說:“你也隨皇后去吧!”袁貴妃哭著拜別,也自縊。朱由忙又召來15歲的長公主,流著淚說:“你為什么要降生到帝王家來啊!”說完左袖遮臉,右手拔出刀來砍中了她的左臂,接著又砍傷她的右肩,她昏死了過去。朱由檢又砍死了妃嬪數(shù)人,并命令左右去催張皇后自盡。張皇后隔簾對朱由檢拜了幾拜,自縊身亡。十九日凌晨,李白成起義軍從彰義門殺入北京城。朱由檢咬破手指寫了一道給李白成的血書,說自己所以有今天,都是被臣下所誤,現(xiàn)在死了也無臉到地下見祖宗,只有取下皇冠,披發(fā)遮面,任你們分割尸身,只是不要去傷害百姓。他將血書藏入衣襟,登上煤山,自縊于壽皇亭。王承恩也在對面樹上吊死殉國。
明朝告亡。
李白成進城后,將他的尸體抬到東華門,搜出身上的血書,葬在昌平州。當(dāng)?shù)仄矫裼謱⑺显嵩谔镔F妃墓中。清軍入關(guān)后.將他移葬思陵,謚為懷宗,后改謚莊烈帝。南明政權(quán)謚他為思宗烈皇帝,后又改謚為毅宗,史又稱崇禎皇帝。
崇禎帝卒后,南明弘光年間謚思宗烈皇帝。廟號思宗,后改為毅宗。清改為莊烈愍皇帝。廟號懷宗。葬北京昌平思陵。
明思宗崇禎帝
崇禎手跡
崇禎帝行宮。武英殿
明朝
明正統(tǒng)帝系表(公元1368年─1644年)
南明政權(quán)
南明弘光帝
福王——朱由菘
弘光帝朱由菘(公元?-1646年),明神宗朱翊鈞孫。崇禎帝堂弟。崇禎帝在北京自殺后,他在南京被擁立為帝。在位2年,水戰(zhàn)中被叛將縛送清軍后被殺,葬處不明。
朱由菘,福王朱常洵長子。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朱常洵時,他逃脫而流落江淮。公元1643年襲封福王。清兵入關(guān)后,逃至淮安(今江蘇省淮安縣)。公元1644年5月,由鳳陽總督馬士英和總兵高杰、劉澤清、黃得功、劉良佐等人在南京擁立為監(jiān)國,壬寅日稱帝,改年號為弘光,建立了南明第一個政權(quán)。
朱由菘稱帝后,與農(nóng)民軍為敵,幻想和清軍議和。他大難當(dāng)頭卻又昏庸腐朽,不理朝政,只顧沉湎酒色,強征民女入宮,將大權(quán)委于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排斥以史可法為首的東林黨人。
朱由菘為什么要排斥東林黨人?這里面有一個小插曲。原來朱由菘的父親,福王朱常洵是萬歷時期“國本之爭”的失敗者,當(dāng)時萬歷皇帝寵愛鄭貴妃,更是將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視若掌上明珠,加上鄭貴妃整天在萬歷皇帝枕邊吹風(fēng),萬歷皇帝早就有廢長立幼的想法。萬歷皇帝先是封了鄭氏為貴妃,而長子的母親卻還是妃子,這是不合古制的,其次是在朱常洛長大后遲遲不讓他上學(xué),然后又想出了三王并封的主意,將眾皇子都封為王以降低長子的地位,被大臣們(主要是東林黨人)所阻而沒有得逞。之后在立太子的問題上,雙方爭奪激烈,東林黨人根據(jù)封建宗法制“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堅決反對立朱常洵為太子,拖延了10余年,至公元1600年長子朱常洛才被萬歷皇帝立為太子,而朱常洵最終被出封洛陽為福王,這個福王最后在洛陽被李自成所殺。所以作為福王朱常洵兒子的朱由菘,對東林黨人從心理上就沒有什么好感。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于東林黨人的對頭——閹黨。
由于弘光帝在其內(nèi)部的黨爭中偏向馬士英、阮大鋮等佞臣宦官,對外又不作防御清軍的準(zhǔn)備,這直接導(dǎo)致了弘光帝的失敗。
公元1645年,風(fēng)雨飄搖的弘光小朝廷內(nèi),又鬧起了所謂的“三疑案”,即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首先是大悲案。大悲是個和尚,俗家姓朱,潞王信佛,曾和他認(rèn)做本家。由于東林黨人曾想立潞王為帝,所以弘光帝對潞王一直嚴(yán)加防范,生怕他奪了自己的帝位。此時大悲和尚來到南京,弘光帝懷疑他是來為潞王刺探情報,便將他下獄,定成死罪。其次是太子案,有一個自稱是崇禎太子朱慈糧的年輕人,從北方來到南京,弘光帝又怕自己的寶座被他奪去,匆匆定他是假太子,投入獄中。最后是童妃案,當(dāng)年李自成攻下洛陽時,時為福王世子的朱由菘扒城逃脫,在開封與周王府宮女童氏私定終身,而今童妃千里尋夫到南京,他卻堅不承認(rèn),將他投入獄中折磨而死。
這三案鬧成滿城風(fēng)雨,引起一系列的連鎖反應(yīng)。尤其是太子案,加速了弘光政權(quán)的滅亡。當(dāng)時鎮(zhèn)守南京上游的左良玉,早年是東林黨人侯恂一手提拔起來的,跟東林黨人關(guān)系很好,與馬、阮等閹黨和弘光帝相互猜疑,太子案為他提供了一個借口,于是他便以清君側(cè)的名義浮江東下,與此同時,清朝豫親王多鐸率領(lǐng)的清軍在進占西安,擊敗李自成農(nóng)民軍之后,正以狂風(fēng)暴雨之勢,橫掃中原,直撲江北,進抵淮河一線。此時的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人,卻命令江北防線的明軍回師攻打左良玉,以致江北防線大開,不戰(zhàn)自亂。
公元1645年5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清軍血洗揚州后渡江直撲南京。警報傳來,朱由菘還在飲酒作樂。他慌忙收拾行裝,于10日深夜攜帶愛妃,暗暗從通濟門出走,棄城逃至蕪湖黃得功軍中。第二天,清軍追到,朱由菘與愛妃避入黃得功船中。兩軍展開了水戰(zhàn),黃得功被冷箭射死,部將田維乘機反叛,捆綁了朱由菘及其愛妃,送與清軍邀功。5月25日被押回南京。9月,被押送到北京。第二年,被殺于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
朱由菘又史稱弘光帝,也稱福王。
南明永歷帝
桂王——朱由榔
永歷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鈞孫。清兵入關(guān),他于廣東肇慶稱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緬甸,后為吳三桂索回絞殺于昆明,終年40歲。葬處不明。
朱由榔,桂王朱常瀛子,襲封桂王,崇禎年間受封永明王。清兵入關(guān)后,他流徙廣西,居于梧州。公元1646年1月,受丁楚魁、呂大器、陳子壯等人擁為監(jiān)國,接著稱帝于廣東肇慶,建年號為永歷。
而此時唐王弟朱聿粵稱帝于廣州,建元紹武。永歷政權(quán)和紹武政權(quán)在關(guān)鍵時刻卻不能團結(jié)一致,為爭所謂的正統(tǒng)地位而大動干戈,互相攻伐。紹武政權(quán)僅存在40天就被清軍消滅,朱由榔也在清軍進逼下逃往廣西,顛沛流離,處境極為險惡。
此時永歷政權(quán)開始與農(nóng)民軍協(xié)同抗清。朱由榔先和李自成的大順軍余部合作。自李自成死后,他的余部分為二支,分別由郝?lián)u旗、劉體純和李過、高一功率領(lǐng),先后進入湖南,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lián)合抗清。1647年,郝?lián)u旗部護衛(wèi)逃來廣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擊桂林。年底,大敗清軍于全州,進入湖南。次年,大順軍余部又同何騰蛟、瞿式耜的部隊一起,在湖南連連取得勝利,幾乎收復(fù)了湖南全境。這時,廣東、四川等地的抗清斗爭再起,在江西的降清將領(lǐng)金聲桓和在廣州的降清將領(lǐng)李成棟先后反正,清軍后方的抗清力量也發(fā)動了廣泛的攻勢。一時間,永歷政權(quán)控制的區(qū)域擴大到了云南、貴州、廣東、廣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出現(xiàn)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斗爭的高潮。
但永歷政權(quán)內(nèi)部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農(nóng)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jié)對敵,這就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農(nóng)民軍將領(lǐng)何騰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戰(zhàn)役中被俘犧牲,清軍重新占領(lǐng)湖南、廣西;其他剛剛收復(fù)的失地也相繼丟掉了。不久,李過病亡,其子李來亨同其他農(nóng)民軍將領(lǐng)率部脫離南明永歷政權(quán),獨立抗清。
1652年,走投無路的朱由榔接受張獻忠的大西軍余部孫可望、李定國聯(lián)合抗清建議,在貴州安隆所投靠了農(nóng)民軍。這時,由孫可望、李定國已據(jù)有云南全境。這年,李定國發(fā)動反攻,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使駐守桂林的清定南王孔有德戰(zhàn)敗自殺;隨后又在衡州殺清軍統(tǒng)帥敬謹(jǐn)親王尼堪,“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同時,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fù)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fā)動攻勢,并接受了永歷封號。抗清斗爭再次出現(xiàn)高潮。
不幸的是,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fā),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妒忌李定國功高勢大,陰謀殺李。李定國避往廣東,希望與鄭成功會師,收復(fù)廣州,但戰(zhàn)斗失利,實力大損。他撤到貴州,接走了被孫可望劫持的永歷帝,1656年李定國擁桂王回師云南。次年孫可望率軍征討李定國,大西軍內(nèi)部同室操戈。孫可望兵力雖眾,但驕橫妒功,軍心不附,陣前倒戈,被李定國所敗。公元1658年,孫可望部降清,貴州、廣西均為清軍進占,使朱由榔失盡了地盤。公元1659年,清兵三路追逼,朱由榔無奈,于12月逃入緬甸境內(nèi),被緬甸人解除武裝后安置于草房之中,十分困辱。李定國曾連連交涉,欲迎他回云南,均為緬甸國王拒絕。
公元1662年,吳三桂進兵緬甸,向緬甸國王索取朱由榔,緬甸國王哇達(dá)姆摩剛弒兄自立,內(nèi)部不穩(wěn),無力與吳三桂對抗,只得答應(yīng)吳三桂的請求,發(fā)兵3000,圍住朱由榔的住所,假稱要與朱由榔盟誓,要他的隨從出屋飲咒水。他的隨從次第而出,一個個被殺,共死42人。朱由榔自知難以脫身,哭著寫信給吳三桂,斥責(zé)了吳三桂叛明助清,忘恩負(fù)義。最后他卻又說,我如今兵衰力弱,命運懸在你的手中,倘若能留我一條活命,我什么東西都愿意給你。吳三桂不允,仍加緊向緬甸國王催索。緬甸國王派兵士把朱由榔連人帶座地抬到吳三桂軍營,眷屬25人哭著相隨。吳三桂將他押回云南,拘禁于昆明。吳三桂擔(dān)心如將他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奪的危險,經(jīng)清廷批準(zhǔn),于4月14日,將朱由榔及其眷屬25人押到昆明篦子坡絞死,從此,篦子坡改名為迫死坡。
朱由榔史稱永歷帝,又稱為桂王。
南明紹武帝
朱聿擙
朱聿擙(公元?-1647年),隆武帝朱聿鍵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擁立為帝,在位40天,為清軍俘虜后自縊而死,葬處不明。
朱聿擙,其兄朱聿鍵于公元1646年8月被清軍俘后,他便從福州逃奔廣州。同年11月,隆武朝大學(xué)士蘇觀生與顧元鏡、林察等人擁立他為帝,改年號為紹武。
朱聿擙即位時,竟還大講排場。為了準(zhǔn)備宮殿、衣冠、鹵簿而騷擾百姓,并下令家家都要張燈結(jié)彩,夜如白晝。在即位后的10天之內(nèi),他就任命了幾千個官吏,要他們都穿著朝服進宮參見。官吏們沒有朝服,只得借戲裝代用,被時人傳為笑話。
朱聿擙一登上帝位,就和同月稱帝于廣東肇慶的桂王爭奪正統(tǒng)地位而攻戰(zhàn)不已。他又收編各路海盜,以圖充實力。潮州有個無賴叫楊明亮的,到廣州來吹噓說,他在潮州、惠州一帶有10萬精兵,朱聿擙竟然封他為潮惠巡撫,將當(dāng)?shù)厝抗倮舻娜蚊鈾?quán)都授予他,還發(fā)給官印。楊明亮回鄉(xiāng)后,就一手收錢,一手交貨,拍賣官職。
同年12月,清將李成棟乘唐.桂兩王自相殘殺的機會,從福建攻入廣東潮.惠地區(qū),當(dāng)?shù)赜缅X買來職位的官吏都紛紛降清,李成棟就命令他們?nèi)匀话磿r向廣州朱聿擙報告民情,使朱聿擙還不知潮、惠地區(qū)已經(jīng)落入清軍之手。接著,李成棟揮軍進攻廣州。12月25日,朱聿擙正準(zhǔn)備由蘇觀生陪同去檢查軍隊的訓(xùn)練情況時,突然接到報告說清軍已經(jīng)逼近城門口,蘇觀生還大罵報告的人胡說八道。清兵殺入城門,朱聿擙的主力部隊因調(diào)去和桂王作戰(zhàn),無力抵抗,只得慌忙逃到大臣王應(yīng)華宅弟躲避。事中梁烘為了降清而騙蘇觀生自縊后,又自告奮勇帶領(lǐng)清兵闖入王應(yīng)華宅弟,搜得朱聿擙,關(guān)押于東察院。清兵送來飯食,朱聿擙說如果我飲你們一滴水,怎么去見地下的祖先,堅決絕食,當(dāng)天晚上,趁守兵不防備,他解下腰帶自縊而死。他死后,在廣州的明朝皇族24人,都被清兵捕殺。
朱聿擙史稱紹武帝。朱聿擙并不是一個好皇帝,但在被俘后卻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氣節(jié),也是值得稱道的。
魯王——朱以海
魯王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魯王朱檀九世孫,清兵入關(guān),他被擁立為監(jiān)國。監(jiān)國九年,一說被鄭成功沉殺于海中,一說病死。終年45歲。
朱以海,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九世孫,于公元1644年襲封為魯王。清兵入關(guān)后,他流徙臺州(今浙江省臨??h)。公元1645年5月,弘光帝被俘后,張國維、張煌言、錢肅樂等擁立他于紹興“監(jiān)國”。
朱以海剛監(jiān)國,就為所謂的正統(tǒng)地位與福建隆武帝朱聿鍵的政權(quán)相互傾軋,爭斗不已。
公元1646年,清貝勒博洛乘朱以海主力與隆武帝作戰(zhàn)的機會,渡過錢塘江,張國維兵敗身亡。前來投靠朱以海的原弘光帝佞臣馬士英、阮大鋮,乘機唆使部將劫持朱以海降清。朱以海察覺后,慌忙單身一人逃到石浦,遇到了定西侯張名振。在張名振的護衛(wèi)下,他登船入海,以南澳島為根據(jù)地,公元1649年入據(jù)舟山,和張煌言謀劃復(fù)明。公元1651年, 舟山為清兵攻陷,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取消監(jiān)國名義,赴夏門依靠鄭成功。鄭成功原為隆武帝政權(quán)的堅決支持者,不滿朱以海大敵當(dāng)前還與隆武帝自相殘殺,削弱了抗清的力量,但念朱以海是為明朝宗室,還是以禮相待,安排他居住于金門。公元1662年,朱以海要浮海重返南澳島發(fā)展力量,引起鄭成功的不滿,鄭成功就派人將他沉殺于海中,一說朱以海是病死。
南明定武帝
韓王——朱本鉉
定武帝朱本鉉(公元?-1664年),明宗室,被李自成部將推立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葬處不明。
朱本鉉,襲封為韓王。公元1646年,李自成部將郝永忠(原名郝?lián)u旗)為聯(lián)明抗清,推立他為帝,改年號為定武。
朱本鉉政權(quán)依靠農(nóng)民軍的支撐,先后活動于湖南、湖北、廣西、四川一帶,與清兵相抗衡。公元1663年,農(nóng)民軍進攻四川巫山時被清軍戰(zhàn)敗,郝永忠被俘殺。第二年,朱本鉉死,死因不明。
南明滅亡。
朱本鉉史稱定武帝,又稱為韓王。
南明隆武帝
唐王即南明隆武帝,名朱聿鍵(1602-1646),小字長壽。明太祖九世孫,崇禎五年(1632年)襲唐王爵,居南陽。九年(1636年)以擅自率護軍勤王,廢為庶人,置于鳳陽。后逢弘光朝大赦,徙居平樂。弘光亡,受鄭鴻逵、黃道周等擁戴,于福州監(jiān)國。旋即帝位,年號隆武,曾聯(lián)絡(luò)各地抗清義軍,并屢議出師北伐,然受制于鄭芝龍,且與浙東魯王政權(quán)互相傾軋,終無所成。隆武二年(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福建,逃至汀州被殺。永歷朝尊為思文皇帝。
朱元璋長什么樣其實誰也沒有見過,我們只能從一些歷史資料和個人畫像上來推測.但是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清朝以后的記載是不足為信的,因為他們和我們一樣,沒有見過朱元璋本人,所寫的也不過都是一些揣測而已,而清朝以前的,我相信誰也沒有膽子在明朝寫太祖高皇帝長的“丑”.有一些人因為朱元璋的剛猛治國為了將他藝術(shù)化,而人為的將他畫丑(如白臉的曹操),這些材料不是史實,在那些野史中有多少屬于這一類還不知道,所以我覺得從歷史資料來解決朱元璋相貌的真相是行不通的.
朱元璋保存下來的畫像有三幅,其中兩張是比較接近現(xiàn)實的,一張大約40歲,畫面上的朱元璋顯得英姿勃發(fā),一股不怒自威的樣子.還有一張大約有六十多歲了,老人家慈眉善目的,顯得比較溫和.第三張和這兩張截然不同,朱元璋的臉很長,下巴像一個鉤子向外突出,還有麻子,顯然有點夸張了。而據(jù)考證這第三副畫像卻出自清人手筆。
然而一些所謂歷史學(xué)家居然還普遍認(rèn)為第三幅是朱元璋的真容,這就是為什么人們說朱元璋丑的原因.為什么一個人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畫像呢?有一個傳說故事,傳說朱元璋找一個人給他畫像,第一個很認(rèn)真.實事求是的將皇帝的真實樣子畫了出來,由于朱元璋本人長得不美,于是惹的皇帝很不高興,第一個畫師被殺了.第二個人來的時候,他將皇帝畫的英俊瀟灑,氣度不凡,但朱元璋認(rèn)為他欺君,又把他給殺了.到了第三個人的時候,那個人很善于揣度皇帝的心理,他知道皇帝崇拜劉邦,于是照著劉邦的樣子給朱元璋畫了一幅畫,結(jié)果朱元璋很滿意,放畫師回家了,那個畫師回家后,他根據(jù)記憶將朱元璋真實的樣子畫出來,這就是傳說的那幅丑像.后來這兩張畫像都被所謂保存了下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
我不知道為什么許多人認(rèn)為朱元璋的真實像貌是丑的,我想肯定不會因為上面的那個傳說,因為那有太多的不真實的地方.無論朱元璋有多善于謀略,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rèn),他是一個實事求是的人,這是他成功的一個原因.讀過明皇陵碑的人都應(yīng)該知道這一點,原先他讓別人寫記錄他當(dāng)皇帝之前歷史的皇陵碑的時候,因為那個人將他的貧苦出身盡量掩蓋,他決定自己寫,他從來沒有隱瞞過那段歷史,他從牧童開始,將瘟疫的差點兒滅門,自己做50天和尚的生涯寫的催人淚下.所以因為別人畫了他真實樣子他便殺人的說法是行不通的.這是一些人用來附和他的嗜殺的一個謊言.至于第三位畫師,那就更說不通了.我想請問,有誰知道劉邦是什么樣子嗎?有誰見過嗎?我們這個信息高度發(fā)展的時代尚且不知道劉邦是什么樣子,怎么朱元璋和那個畫師兩個人都不用說便心知肚明這個人是劉邦呢?有誰會因為崇拜謝霆鋒便拿著他的照片對別人說這是自己呢?這不是一個只身一人開創(chuàng)了一個大帝國的天才所能做的出來的吧?還有就是那張善像與劉邦的畫像并沒有什么絕對相似之處,至少別人沒有告訴他是誰的時候,你不會想到這個人是根據(jù)劉邦畫的.
以明朝宗室血統(tǒng)方面來分析:
明朝的皇帝各有其畫像,先拋開朱元璋不論,其他人都有一個相似的地方,就是臉部較寬,都是方臉,虬髯.十幾個人長的都很像.這其中只有一個例外,他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的臉形是長長的,和朱家的傳統(tǒng)不符.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朱元璋的那兩張好看的畫像包括了所有后面子孫一致的特征,如果從他們的血緣關(guān)系來看,似乎這兩張好看的畫像才應(yīng)該是真的.有人也許會拿朱厚照來舉例子,說朱元璋和他一樣,是一個另類,但我可以告訴你,朱厚照雖然是長臉,但他長的很帥氣,是那種長臉俊男.他和那張丑像沒有任何相似之處.有一種傳說說朱厚照不是真正的朱家子孫,張皇后在太子朱厚煒?biāo)篮?為了自己的地位,從外面抱了一個孩子.后來安化王造反,他在檄文中就有說皇帝不是姓朱的而是野種的話.傳說是不能令人相信的,但有意思的是他的堂弟嘉靖皇帝取代了皇位后,之后的皇帝又出現(xiàn)了那些相貌上朱家的傳統(tǒng)特征.不能排除朱棣繼承的都是母親相貌的可能,只是我聽說晉王朱?長的也很好看,看來這種可能性是極小的了.如果那兩幅好看的畫像是假冒的,那么那位畫師怎么會猜到他的子孫也有那些特征而假冒呢?難道又是巧合,這也似乎太巧了吧!
以女人的角度來分析:
明太祖的馬皇后像
現(xiàn)代畫家筆下的馬皇后_只畫側(cè)面.
其實我們可以從朱元璋的生平去尋找.朱元璋的發(fā)跡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一個人----馬皇后.從實際上講,朱元璋并沒有因為夫人的關(guān)系從郭子興那里得到了多少好處,因為他的軍隊是他自己一手創(chuàng)建的.郭子興還曾經(jīng)猜忌過朱元璋并且差點把他餓死.但朱元璋的確是憑借岳父提高了自己的威望.所以陳友諒經(jīng)常罵朱元璋靠女人打天下.這句話是罵朱元璋的,但反過來我們可以想一想,如果朱元璋是很丑的話,他怎么會娶到元帥的女兒呢?他如果很有錢也就算了,但和馬皇后成親時的朱元璋是一個什么都沒有(包括父母兄弟)的窮光蛋,而且當(dāng)過和尚,連名字都土的掉渣,叫朱重八.我不知道郭子興看上他哪一點?如果你是一個有幾萬人的將軍,你會把女兒嫁給一個既丑又沒有錢沒有勢力還當(dāng)過和尚的人嗎?難道就因為自己覺得這個人可能未來有出息,這個可能他有多少把握呢?而從朱元璋的第三副畫像看所謂的丑還不是一般的丑,從側(cè)面看,他的臉就像一個月芽.跟你們說實話,我長這么大沒有見過這么丑的人,包括從電視上.你們想一想,一個月芽臉,上面還有很多麻子,下巴像鉤子一樣突出,姑且就當(dāng)世界上有這么一個人吧,那也算是最丑的吧?這種是根本就娶不到老婆的,居然娶了元帥女兒.從后來的情況看,郭子興對朱元璋的成功并不是深信不疑的.無獨有偶,還有一個人和郭子興一樣有毛病,爭著把女兒嫁給極丑又沒錢沒勢力的人,也是因為所謂的可能,他是郭寧妃的父親郭山甫.難道這幫人都瘋了、神了,他們難道知道以后這小子要當(dāng)皇帝?還是事實上朱元璋根本就不丑?
大家對朱元璋的非議是情理之中,但不要因為他的剛猛治國而將他的形象丑化。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張丑像有明顯的人為夸張的痕跡.那位第三副畫像的作者將所能加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的丑陋都加上去了,馬臉,向上翹的夸張的下巴,小眼睛,麻子,猥褻的身材.如果朱元璋有這么多缺點,肯定會造成他行動上的不便,但歷史上并沒有這方面的記載.試問這樣的一位皇帝有什么威嚴(yán)?這難道是使群臣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洪武皇帝?據(jù)說朱元璋對某人拍桌子會使大臣嚇昏過去,那張畫上的人拍桌子只會讓我感到像個小丑!再高的皇權(quán)都不能給他威嚴(yán).如果那幅畫的作者真的是畫朱元璋的,我為那位作者而感到羞恥,他泯滅了一個藝術(shù)家應(yīng)有的良心!也許朱元璋真的丑,但像他畫的一樣是不可能的.還有一些歷史學(xué)家們,明知道這幅畫一點不現(xiàn)實(實際上有點像日本的漫畫),卻要弄出個理論加傳說出來硬說這幅畫是真的!簡直無恥之極!有辱斯文!
明太祖朱元璋從社會低層成為彪柄史冊的一代名君自有他的文治武功和過人謀略。他懲貪心切、剛猛治國殺的人是多,但多是貪官權(quán)臣,難道把那些貪污的都放了不給他們定罪做表面繁榮?殺人的人就很丑,不殺人的就很英?。肯窭钍烂?乾隆。中國古代的文人除了篡改歷史,什么都不會!
南京馬皇后與明太祖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