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寧國縣建置沿革史

 寧國,她位于安徽省東南部,天目山北麓,長江下游支流水陽江上游,大約在東經(jīng)119°,北緯30.5°。

   1996年冬季,寧國西津辦事處羅溪村毛竹山窯場中發(fā)現(xiàn)的砍削器、刮削器、石球和尖刀器等大量的形狀各異的石頭工具,經(jīng)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房迎三考察鑒定,它是猿人使用的石頭工具,是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存,距今約60萬年(據(jù)《走進寧國》,趙祖軍著)。60萬年前已有猿人在此生存了。經(jīng)過幾十萬年的發(fā)展,猿人在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進化了。

   在歷史的進程中,寧國市建置沿革如下。

   夏商周時期(前2070—前771年)

   約在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寧國屬九州中的揚州之域。

   今寧國市中溪鎮(zhèn)中田村荷花塘溪塢里的大山“禹堯尖”,上有龍池。古時,山上建有禹廟,廟址猶存,“世傳堯使禹治水過此故名”(《寧國縣志》明嘉靖版)。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1年)

   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安徽分屬吳、楚、齊、魯?shù)却髧鲊鞣ゲ粩啵癫涣纳?。江漢平原的楚國和長江中下游的吳國進行連綿不斷地諸侯爭霸戰(zhàn),兼并了安徽境內(nèi)的許多諸侯小國(據(jù)《安徽歷史》,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相傳,寧國是春秋時期中原諸侯國寧國遷徙而來的,定居鄉(xiāng)村名仍叫“寧國”。寧國意取吉語,語出《易經(jīng)·乾卦》:“首出庶物,萬國咸寧”(據(jù)《皖志述略》)。意為“天居于萬物之首,猶如國君居于眾民之首,使得天下都獲得安寧?!痹⒁獍顚巼?,長治久安。

   吳王闔閭即位后,任人為賢,發(fā)展生產(chǎn),吳國國力越來越強。公元前510年,吳王闔閭以伍子胥、孫武為將,率兵進攻楚國,一直攻入楚國都城,楚國幾乎亡國。寧國之地屬吳國。

   “寧國雖僻,固吾孔圣過化之地也”(《寧國縣志序》,嘉靖六年〔1527〕,學士鄒守益撰,志未刊行)??浊穑ㄇ?51—前479年),大約在這一時期從楚國入?yún)菄?,途?jīng)寧國(據(jù)《太平寰宇記》,宋樂史撰)。為了紀念他,人們將他經(jīng)過的地方命名為夫子巷(今寧國市內(nèi)公安局一帶)、孔夫堂(今仙霞鎮(zhèn)仙家村)、孔夫關(guān)、孔子井(在孔夫關(guān)旁)、孔夫村。

   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國力終于強大起來,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所滅,長江中下游地區(qū)被越國所占據(jù),寧國之地屬越國。

江淮地區(qū)為楚國所占。公元前333年楚國滅越國,寧國之地屬楚國。

   秦漢時期(前221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統(tǒng)一,寧國之地屬會稽郡(據(jù)《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教授主編),較多史書記載屬于鄣郡。

秦國初時設(shè)36郡,其中沒有鄣郡,史學家認為鄣郡可能是項羽為王時所立。鄣郡最早出現(xiàn)在《漢書·高帝紀》中,高祖六年(前200年):“以故東陽郡、鄣郡、吳郡五十三縣,立劉賈為荊王?!?/p>

   西漢時期(前206—公元25年),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秦鄣郡為丹陽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寧國之地屬宛陵縣。

東漢時期(25—220),寧國先屬東漢丹陽郡,治在宛陵。

   秦漢時期的江南仍然是“刀耕火種”。居住在皖南、浙西北、贛東北的山民,“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故曰山越?!鄙皆饺吮哿^人,勇猛好戰(zhàn)。吳侯孫權(quán)欲圖霸江東,不敢輕視山越人。建安十三年(208),孫權(quán)派大將賀齊征討丹陽郡西部的黟、歙二縣。賀齊出奇兵平定山越人。孫權(quán)析黟、歙為六縣,設(shè)新都郡,令賀齊為新都太守(據(jù)《三國志·賀齊傳》)。建安十三年,孫權(quán)又在南扼徽浙贛山區(qū)、北控宣廣丘陵平原的戰(zhàn)略要地宛陵縣南鄉(xiāng)設(shè)置“寧國縣”、“懷安縣”,以防山越(據(jù)《讀史方輿紀要》,《皖志述略》)。寧國縣、懷安縣屬吳丹陽郡。寧國縣名沿用原諸侯國遷徙而來的定居鄉(xiāng)村“寧國”之名。懷安縣名,系取吉語,因漢末豪強四起,嚴重威脅漢室,意為懷念安定。

    還有大量的史料可以間接證明建安十三年(208)寧國縣建縣:

   〔一〕、《三國志·呂范傳》中記載:孫權(quán)征討關(guān)羽,經(jīng)過呂范官邸,謂曰:“昔早從卿言,無此勞也。今當上取之,卿為我守建業(yè)。”權(quán)破羽(關(guān)羽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還,拜范為建威將軍,封宛陵侯,領(lǐng)丹陽太守,治建業(yè),督扶州以下至海,轉(zhuǎn)以栗陽、懷安、寧國為奉邑。黃武七年(228),呂范升大司馬,印綬未下,疾卒。權(quán)素服舉哀,遣使者追贈印綬。

   〔二〕、《三國志·周魴傳》中記載: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人。舉孝廉,任寧國長(據(jù)《漢書》記載,《漢制》規(guī)定:縣達萬戶設(shè)令,不足萬戶設(shè)長,侯國為相),轉(zhuǎn)在懷安。錢塘大帥彭式等蟻聚為寇,時以魴為錢唐侯相,旬月之間,斬式首及其支黨。遷丹陽西部都尉。官拜鄱陽太守,“賞善罰惡,恩威并行?!秉S武中,鄱陽大帥彭綺作亂,攻沒屬城。魴與胡綜戮力攻討,遂生禽綺,送詣武昌,加昭義校尉。黃武七年(228年)曾以七事詐降魏國,指出吳國可破,大司馬曹休中計,以十萬步騎朝向皖城接應,司馬懿取江陵,賈逵取東關(guān),以三路襲取吳國。孫權(quán)委任陸遜為大都督,迎擊曹休,雙方?jīng)Q戰(zhàn)于石亭(今安徽潛山東北),大敗曹休,一舉擊潰國十萬兵馬。

   〔三〕、《宋書·州郡志》卷三十五“宣城太守,晉武帝太康元年,分丹陽立,領(lǐng)縣十:…… 懷安令 吳立,寧國令  吳立?!?/p>

   〔四〕、《太平寰宇記》記:寧國縣“本漢宛陵縣,地志云漢末分宛陵南鄉(xiāng)置焉,初屬丹陽郡。吳景帝時改屬故鄣郡?!薄皯寻补食窃诳h東南一百里,《地理志》云吳大帝分宛陵之地置,屬丹陽郡。至景帝時屬故鄣郡?!?/p>

   〔五〕、《三國會要》(清楊晨著,是研究“三國”典章制度沿革損益的權(quán)威史料)記載:孫吳“丹陽郡,領(lǐng)縣十六:…… 寧國,懷安?!?/p>

   〔六〕、《寧國縣志》(明嘉靖版)記載“按府志云:‘寧國吳縣,本漢宛陵南境,吳初置,治獨山,與懷安并,說是寧國縣之名始于吳 ……’”

   〔七〕、《寧國縣志》(清道光版)記寧國縣城郭:“《方輿紀要志》云,縣南十三里有故城,孫吳筑城于此,以防山越,唐改今治。”又記懷安故城:“《一統(tǒng)志》懷安故城在縣東南四十里?!缎赂尽吩圃诳h東南一百里,后漢建安十三年孫權(quán)分宛陵置懷安縣?!?/p>

   寧國建縣于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是有事實根據(jù)的。

   三國南北朝時期(220589

   建安十六年(211),孫權(quán)移治于秩陵(今江蘇南京市),次年,改秩陵為建業(yè)。丹陽郡的地位成為吳國國都之郡了。寧國縣、懷安縣屬丹陽郡。

嘉禾三年(234)八月,丹陽太守諸葛恪為撫越將軍,征討山越,在今寧國城南十三里獨山(亦有史書記為竹峰萬福村)筑土城(城周150步),以防山越。至嘉禾六年皖浙贛一帶山越被擊?。〒?jù)《三國志·諸葛恪傳》)。

   吳景帝永安(258—263)中分置故鄣郡,原丹陽郡改為故鄣郡,治宛陵。轄十五縣。寧國縣、懷安縣屬故鄣郡。

   晉武帝太康二年(281),置宣城郡,治在宛陵。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城郡。

   西晉永嘉時(307—313),黃顏法師修煉于南極黃顏石室。

   東晉太和時(366—371),瞿硎先生隱居在山門洞瞿硎石室。

   宋(420—479)初為宣城郡,治宛陵。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宣城郡移治蕪湖,尋還宛陵。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城郡。“劉薈,劉宋朝寧國令,見《隋書·經(jīng)籍志》。按《宋書·州郡志》升寧國長為令?!保〒?jù)《寧國縣志》民國版)

   齊(479—502)為南豫州,治宣城郡,治宛陵。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城郡。

   梁(502—557)武帝末年分宣城郡春穀南境置南陵郡,領(lǐng)三縣,屬南豫州;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城郡。

   陳(557—589)初改屬北江州(公元589年廢),陳又改宣城郡為宣州,治宛陵。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州?!短藉居钣洝酚洃寻部h:“地理志云陳天嘉五年(564)廢入宣城縣。今為寧國界”

   孫吳、東晉、南朝的四代,都以現(xiàn)今的南京為都城,歷史上稱為“六朝”。六朝政權(quán)都比較重視江南的生產(chǎn)。吳國政府將征服的山越人遷出山區(qū),同漢族人民一起,共同發(fā)展南方經(jīng)濟。南朝的宋政權(quán)也采取了多種形式發(fā)展南方的經(jīng)濟。原比中原落后的皖南農(nóng)業(yè),“六朝”時得到迅速發(fā)展。在皖南的開發(fā)中,各族人民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加深交往,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融合。南朝以后,史書上不再提“山越”人了。

   唐時期(581—907)

   隋朝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宣州為宣城郡,宛陵更名為宣城,宣城縣(治所青弋江邊)移治宣城縣(宛陵)。宣城郡、宣城縣同治所。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城郡。開皇九年(589),寧國縣、懷安縣并入宣城縣。

   隋煬帝大業(yè)十四年(618),復置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城郡。

大業(yè)年末,邑人梅知巖率部攻占寧國縣城后,又占宣城縣。唐武德六年(623)三月歸順唐朝,封南魯王(據(jù)《寧國縣志》,實際唐王朝對異姓只封公,不封王)。

唐朝,宣城郡亦名宣州,屬江南西道。武德二年(619),占據(jù)丹陽(今南京),擁有江淮、皖南等地區(qū)的杜伏威、輔公柘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歸順了唐朝,宣城郡歸唐。武德三年唐朝立寧國縣、懷安縣,屬宣州。

   武德六年(623),唐王朝令杜伏威入朝為官,以行臺左仆射、舒國公輔公柘留守丹陽(今南京市),而將兵權(quán)交給右將軍王雄誕。輔公柘不服,詐稱得杜伏威書信,于八月殺王雄誕,奪取兵權(quán),起兵反唐,后退駐皖南。李靖將軍領(lǐng)兵征戰(zhàn)輔公柘,歷經(jīng)一年多,于武德七年(624)殺輔公柘。是年,唐王朝廢寧國、懷安二縣。從此,懷安縣未再立。

   天寶三年(744),以原寧國、懷安二縣地,置寧國縣,屬宣州??h城遷至現(xiàn)址。

   上元(760—761)時,為宣歙饒節(jié)度,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

   大歷(766—769)初,改為宣歙觀察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

   大順元年(890),朝廷升宣歙觀察使(原領(lǐng)宣、歙二州)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領(lǐng)宣、歙、池三州),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縣名仍為“寧國?!?/p>

   寧國縣在唐朝,她以其形勝、物華、人杰地靈而享譽四方。韋應物、盧照鄰、白居易、杜牧、許渾、羅隱、司空圖、韓翃、齊己、楊夔等眾多詩人來此游覽,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范傳真于德宗貞元二十年(804)任寧國縣令。有德政,為寧國名宦。修建了“化洽亭”。

   柳宗元(773—819)的散文《送寧國范明府詩序》,記述了:范傳真來到京都,在宰相門下任職,取得了好名聲,于是被任命為京郊武功縣的縣尉,后因工作成績卓著,被委任宣州寧國縣縣令。有人說他在京郊任職是美差,言外之意是可以升官發(fā)財,而范傳真認為,做官所以說好,是有利于百姓,做官就是要做百姓的仆役,做百姓的仆役,吃他們(指百姓)費了力氣種出來的糧倉,可以沒有報答嗎?我要使他們達到相互恩愛有禮節(jié),除去謊言欺詐、欺凌粗暴,先給老百姓以好處,而后才享有那些俸祿,這樣,差不多安我的心,臉上不感到羞愧,才覺得滿足。他的同僚寫詩送別,柳宗元為送別詩作了序言。這篇詩序,柳宗元是借范傳真的口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在這篇序文中,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范傳真與那些唯利是圖、玩弄權(quán)術(shù),魚肉百姓的奸官的巨大差別,那些人一心想能夠在京畿任職,范傳真卻輕意丟掉,那些人為了能保官保職,出壞主意,濫用職權(quán),偷換、改動文書,范傳真心地坦然,不在乎其升官調(diào)任。通過這樣的對比,范傳真“為吏者人役也”這一思想就表現(xiàn)得鮮明突出了。

   五代時期,吳國(892—937),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

南唐(937—975),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

南唐時,在縣東南,今仙霞鎮(zhèn)楊山村境內(nèi)建烏石城,以防備吳越國。故城基址猶存。

   宋元時期((9601368),

    北宋(960—1127),為宣州宣城郡,寧國軍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北宋初寧國縣設(shè)22鄉(xiāng),太平興國至元豐年間(976—1085)改設(shè)15鄉(xiāng)。

邑人王平于熙寧丙辰年(1076)喜登寧國縣第一位進士。章夏、章復兄弟倆先后高中進士。

   北宋科學家《夢溪筆談》作者沈括,于嘉祐六年(1061)客居寧國縣。他積極支持協(xié)助其兄寧國縣令沈披,在今安徽蕪湖地區(qū)修筑規(guī)模宏大的萬春圩,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1270頃。同時,他還寫出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guān)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宣和二年(1120),方臘率義軍占據(jù)縣城。

   南宋(1127—1279),初為宣州宣城郡,寧國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乾道二年(1166),因孝宗皇帝潛邸升宣州寧國節(jié)度使為寧國府,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寧國府。南宋初,筑城抗金(城周長519丈,高1.5長)。

   南宋時期,寧國縣人才輩出,人文底蘊十分厚重。吳柔勝一門祖孫三代四進士、一狀元;虞儔、奚士達、胡用虎家各出了三進士;虞光、虞術(shù)、饒虎臣、鄭魏挺、章一桂 …… 均進士及第。高僧宗杲,寓教愛國、聰慧雄辯、佛法超群、法學淵博,自創(chuàng)“看話禪”,使臨濟宗教派弘揚光大,經(jīng)久不衰。先后被北宋欽宗皇帝封為“佛日大師”、南宋孝宗皇帝封為“大慧禪師”。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四年(1277),忽必烈改寧國府為寧國路總管府,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寧國路總管府。元朝,寧國縣仍為15鄉(xiāng),鄉(xiāng)設(shè)里,里設(shè)社。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紅巾軍徐壽輝率李四、羅二等部攻占縣城。

   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元璋親征督師,歷七日,攻破縣城。

   元末時,設(shè)岳山巡檢司于今萬家鄉(xiāng)銀山何弄塢,維持鑿山采銀秩序。

   時期(13681912

   元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元璋攻下寧國路(治所在宣州)后,改寧國路為寧安府,至正二十一年(1361)四月改為宣城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改為宣州府,朱元璋吳元年(1367)四月又改宣州府為寧國府。寧國縣屬之。

明朝洪武元年(1368)正月開國后仍定名為寧國府。寧國府為南直隸。寧國縣屬寧國府。明朝,寧國縣仍為15鄉(xiāng),以縣城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劃分四十二個都,都設(shè)圖,隸屬鄉(xiāng)里。

   明初,設(shè)胡樂、岳山兩巡檢司,維護社會治安。

   被稱為明朝“前七子”的王廷相,正德十一年(1516),任寧國縣令,以剛正博雅為時稱頌,百姓對其有“去后思”之譽。

   范鎬,浙江鄞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舉人任寧國縣知縣,為政有能名。倡修《寧國縣志》四卷,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刊行,它是寧國縣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縣志。

   清朝建國于1616年,初稱后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guān)。仍為寧國府,府治宣城。清初,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安徽、江蘇兩省。安徽建省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定省會于安慶府,治懷寧(今安慶市)。寧國府先后屬江南省徽寧道、安徽省徽寧道、徽寧太廣道、徽寧池太廣道所轄。寧國縣屬寧國府。清朝鄉(xiāng)里都圖沿明制,道光初,全縣設(shè)15鄉(xiāng),42都,60里。

順治四年(1647),知縣楊名遠主修《寧國縣志》6卷,黃可縉等編篡。今北京圖書館等地存1—3、5、6共5卷。

   陳養(yǎng)元,字正求,號鹿山,又號芷濱,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滴跞昱e人。官寧國縣知事,行取主事有能名,修《寧國縣志》,全書10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行。今北京圖書館等地存1—8、10共9卷。

道光五年(1825),知縣梁中浮篡修《寧國縣志》,全書12冊14卷。今上海圖書館等地存卷首、1—7、12、卷末共9卷。

   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張達五修《寧國縣通志》,鄭思賢增修,周贇篡。未刊行,手抄傳世。該志于同治八年(1869)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增補而成。

   咸豐(1856年5月2日始)、同治年(1864年8月1日止)間,太平天國義軍與清軍在寧國縣展開爭奪戰(zhàn),你來我往拉鋸戰(zhàn)20次,其中10破縣城,加上瘟疫、自然災害,寧國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生存下來的人口不足百分之一。戰(zhàn)爭結(jié)束三年后,從徽州、福建、浙南遷來少數(shù)客民,待湖北、河南災民大批南來,人口才漸多。光緒五年(1879)始,畬族鐘、雷、藍姓人氏陸續(xù)由浙江遷入寧國縣千秋關(guān)一帶居住。所以,寧國:“五方雜居,風俗各殊?!?/p>

   古時,文人筆下美稱寧國為“寧川”、“寧州”、“寧陽”。

   民國時期((1912—1949)

    民國元年(1912),廢府留縣,縣專其名。寧國縣直隸于安徽省。

    民國三年(1914),寧國縣屬蕪湖道。

   民國十七年(1928),寧國縣直屬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宣城首席縣長,同年11月設(shè)皖省第九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國縣屬之。

   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shè)皖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國縣屬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寧國縣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設(shè)宣城專員公署,寧國縣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縣長王式典議修《寧國縣志》,李丙麢任總篡,徐云濤任分校主任,全書12冊14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1949年4月23日,寧國縣解放,5月隸屬于宣城專區(qū)。

   1952年1月,寧國縣屬徽州專區(qū)。

   1956年2月,寧國縣屬蕪湖專區(qū)。

   1959年9月,由寧國縣志編輯委員會編寫成《獻給偉大的十年——寧國縣志》初稿,鉛字油印,未刊行。

   1963年3月,寧國縣屬徽州專區(qū)。

   1980年1月,寧國縣屬宣城地區(qū)至今。

   1995年10月11日,寧國縣榮膺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第三屆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她是安徽省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縣(市)。

   寧國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主持編篡,賈金福任主編,歷時十余年,新編成《寧國縣志》。1997年7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

   1997年3月1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寧國縣撤縣設(shè)市,改稱寧國市。

   寧國建縣(市)已達1800年,她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享譽四方。

 

 

   本文經(jīng)華和平(宣城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寧國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寧國市文聯(lián)副主席)、趙祖軍(寧國市委黨校副校長、中學地理高級教師)、賈金福(《寧國縣志》〔97年版〕主編)、熊壽平(寧國市教學研究室教研員、中學歷史高級教師)等先生審閱,并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安徽省唯一以“國”命名的城市
說說當涂縣的來歷
安徽省寧國市歷史沿革及行政區(qū)劃
安徽江南四府——太平寧國池州徽州
安徽宣城的歷史
宣城是歷史上十個王朝的“省會”城市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