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元年(890),朝廷升宣歙觀察使(原領(lǐng)宣、歙二州)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領(lǐng)宣、歙、池三州),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縣名仍為“寧國?!?/p> 寧國縣在唐朝,她以其形勝、物華、人杰地靈而享譽四方。韋應物、盧照鄰、白居易、杜牧、許渾、羅隱、司空圖、韓翃、齊己、楊夔等眾多詩人來此游覽,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
范傳真于德宗貞元二十年(804)任寧國縣令。有德政,為寧國名宦。修建了“化洽亭”。
柳宗元(773—819)的散文《送寧國范明府詩序》,記述了:范傳真來到京都,在宰相門下任職,取得了好名聲,于是被任命為京郊武功縣的縣尉,后因工作成績卓著,被委任宣州寧國縣縣令。有人說他在京郊任職是美差,言外之意是可以升官發(fā)財,而范傳真認為,做官所以說好,是有利于百姓,做官就是要做百姓的仆役,做百姓的仆役,吃他們(指百姓)費了力氣種出來的糧倉,可以沒有報答嗎?我要使他們達到相互恩愛有禮節(jié),除去謊言欺詐、欺凌粗暴,先給老百姓以好處,而后才享有那些俸祿,這樣,差不多安我的心,臉上不感到羞愧,才覺得滿足。他的同僚寫詩送別,柳宗元為送別詩作了序言。這篇詩序,柳宗元是借范傳真的口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在這篇序文中,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范傳真與那些唯利是圖、玩弄權(quán)術(shù),魚肉百姓的奸官的巨大差別,那些人一心想能夠在京畿任職,范傳真卻輕意丟掉,那些人為了能保官保職,出壞主意,濫用職權(quán),偷換、改動文書,范傳真心地坦然,不在乎其升官調(diào)任。通過這樣的對比,范傳真“為吏者人役也”這一思想就表現(xiàn)得鮮明突出了。
五代時期,吳國(892—937),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
南唐(937—975),為寧國軍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
南唐時,在縣東南,今仙霞鎮(zhèn)楊山村境內(nèi)建烏石城,以防備吳越國。故城基址猶存。
宋元時期((960—1368),
北宋(960—1127),為宣州宣城郡,寧國軍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北宋初寧國縣設(shè)22鄉(xiāng),太平興國至元豐年間(976—1085)改設(shè)15鄉(xiāng)。
邑人王平于熙寧丙辰年(1076)喜登寧國縣第一位進士。章夏、章復兄弟倆先后高中進士。
北宋科學家《夢溪筆談》作者沈括,于嘉祐六年(1061)客居寧國縣。他積極支持協(xié)助其兄寧國縣令沈披,在今安徽蕪湖地區(qū)修筑規(guī)模宏大的萬春圩,開辟出能排能灌、旱澇保收的良田1270頃。同時,他還寫出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書》等關(guān)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宣和二年(1120),方臘率義軍占據(jù)縣城。
南宋(1127—1279),初為宣州宣城郡,寧國節(jié)度使,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宣州。乾道二年(1166),因孝宗皇帝潛邸升宣州寧國節(jié)度使為寧國府,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寧國府。南宋初,筑城抗金(城周長519丈,高1.5長)。
南宋時期,寧國縣人才輩出,人文底蘊十分厚重。吳柔勝一門祖孫三代四進士、一狀元;虞儔、奚士達、胡用虎家各出了三進士;虞光、虞術(shù)、饒虎臣、鄭魏挺、章一桂 …… 均進士及第。高僧宗杲,寓教愛國、聰慧雄辯、佛法超群、法學淵博,自創(chuàng)“看話禪”,使臨濟宗教派弘揚光大,經(jīng)久不衰。先后被北宋欽宗皇帝封為“佛日大師”、南宋孝宗皇帝封為“大慧禪師”。
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于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四年(1277),忽必烈改寧國府為寧國路總管府,治在宣州。寧國縣屬寧國路總管府。元朝,寧國縣仍為15鄉(xiāng),鄉(xiāng)設(shè)里,里設(shè)社。
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紅巾軍徐壽輝率李四、羅二等部攻占縣城。
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元璋親征督師,歷七日,攻破縣城。
元末時,設(shè)岳山巡檢司于今萬家鄉(xiāng)銀山何弄塢,維持鑿山采銀秩序。
明清時期(1368—1912)
元至正十七年(1357)四月,朱元璋攻下寧國路(治所在宣州)后,改寧國路為寧安府,至正二十一年(1361)四月改為宣城府,至正二十六年(1366)改為宣州府,朱元璋吳元年(1367)四月又改宣州府為寧國府。寧國縣屬之。
明朝洪武元年(1368)正月開國后仍定名為寧國府。寧國府為南直隸。寧國縣屬寧國府。明朝,寧國縣仍為15鄉(xiāng),以縣城為中心,順時針方向劃分四十二個都,都設(shè)圖,隸屬鄉(xiāng)里。
明初,設(shè)胡樂、岳山兩巡檢司,維護社會治安。
被稱為明朝“前七子”的王廷相,正德十一年(1516),任寧國縣令,以剛正博雅為時稱頌,百姓對其有“去后思”之譽。
范鎬,浙江鄞縣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由舉人任寧國縣知縣,為政有能名。倡修《寧國縣志》四卷,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刊行,它是寧國縣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縣志。
清朝建國于1616年,初稱后金,1636年始改國號為清,1644年入關(guān)。仍為寧國府,府治宣城。清初,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分安徽、江蘇兩省。安徽建省后,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式定省會于安慶府,治懷寧(今安慶市)。寧國府先后屬江南省徽寧道、安徽省徽寧道、徽寧太廣道、徽寧池太廣道所轄。寧國縣屬寧國府。清朝鄉(xiāng)里都圖沿明制,道光初,全縣設(shè)15鄉(xiāng),42都,60里。
順治四年(1647),知縣楊名遠主修《寧國縣志》6卷,黃可縉等編篡。今北京圖書館等地存1—3、5、6共5卷。
陳養(yǎng)元,字正求,號鹿山,又號芷濱,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滴跞昱e人。官寧國縣知事,行取主事有能名,修《寧國縣志》,全書10卷,康熙五十二年(1713)刊行。今北京圖書館等地存1—8、10共9卷。
道光五年(1825),知縣梁中浮篡修《寧國縣志》,全書12冊14卷。今上海圖書館等地存卷首、1—7、12、卷末共9卷。
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張達五修《寧國縣通志》,鄭思賢增修,周贇篡。未刊行,手抄傳世。該志于同治八年(1869)修,光緒二十五年(1899)增補而成。
咸豐(1856年5月2日始)、同治年(1864年8月1日止)間,太平天國義軍與清軍在寧國縣展開爭奪戰(zhàn),你來我往拉鋸戰(zhàn)20次,其中10破縣城,加上瘟疫、自然災害,寧國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生存下來的人口不足百分之一。戰(zhàn)爭結(jié)束三年后,從徽州、福建、浙南遷來少數(shù)客民,待湖北、河南災民大批南來,人口才漸多。光緒五年(1879)始,畬族鐘、雷、藍姓人氏陸續(xù)由浙江遷入寧國縣千秋關(guān)一帶居住。所以,寧國:“五方雜居,風俗各殊?!?/p> 古時,文人筆下美稱寧國為“寧川”、“寧州”、“寧陽”。
民國時期((1912—1949)
民國元年(1912),廢府留縣,縣專其名。寧國縣直隸于安徽省。
民國三年(1914),寧國縣屬蕪湖道。
民國十七年(1928),寧國縣直屬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屬宣城首席縣長,同年11月設(shè)皖省第九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國縣屬之。
民國二十九年(1940),設(shè)皖省第六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寧國縣屬之。
民國三十五年(1946),寧國縣屬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三十八年(1949),設(shè)宣城專員公署,寧國縣屬之。
民國二十五年(1936),縣長王式典議修《寧國縣志》,李丙麢任總篡,徐云濤任分校主任,全書12冊14卷。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
1949年4月23日,寧國縣解放,5月隸屬于宣城專區(qū)。
1952年1月,寧國縣屬徽州專區(qū)。
1956年2月,寧國縣屬蕪湖專區(qū)。
1959年9月,由寧國縣志編輯委員會編寫成《獻給偉大的十年——寧國縣志》初稿,鉛字油印,未刊行。
1963年3月,寧國縣屬徽州專區(qū)。
1980年1月,寧國縣屬宣城地區(qū)至今。
1995年10月11日,寧國縣榮膺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第三屆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她是安徽省唯一獲得此殊榮的縣(市)。
寧國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主持編篡,賈金福任主編,歷時十余年,新編成《寧國縣志》。1997年7月,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發(fā)行。
1997年3月1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寧國縣撤縣設(shè)市,改稱寧國市。
寧國建縣(市)已達1800年,她以物華天寶、人杰地靈而享譽四方。
本文經(jīng)華和平(宣城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寧國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寧國市文聯(lián)副主席)、趙祖軍(寧國市委黨校副校長、中學地理高級教師)、賈金福(《寧國縣志》〔97年版〕主編)、熊壽平(寧國市教學研究室教研員、中學歷史高級教師)等先生審閱,并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