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吃過很多種鹵肉飯,制作方法和配料什么的感覺都不一樣,到底一碗好的鹵肉飯應該有哪幾個標準呢?
臺灣鹵肉飯可以說是臺灣的第一張美食名片了,它是小吃也是主食,而更有趣的是,它的制作并不是很難,但顯少有人在家制作,但大多數(shù)的臺灣人又都能說的出滿口絕妙的鹵肉飯…,身為臺灣人的我也覺得滿好笑的。在眾多有媽媽味道的臺灣家鄉(xiāng)菜里,鹵肉飯不容易有“媽媽的味道”,應該更多的是“巷口那家店的老味道〞,下到至販夫上至企業(yè)家,對鹵肉飯都有一般莫名的愛好,進而有各自對店家的忠誠。
在臺灣舊社會的農(nóng)業(yè)時代里,勤儉成性的臺灣人并沒辦法經(jīng)常有肉吃,就算在重要日子吃上豬肉,也是改刀切小塊用醬油鹵成一鍋紅燒肉醬汁,一起拌飯吃,這是鹵肉飯最早的原型。而演変至今,一路在臺灣商家的良性競爭之下,臺灣鹵肉飯才經(jīng)過歲月和口味的洗煉,有了南北差異和各家老字號口味的不同。
首先是選米,太多的人把焦點都放在鹵肉汁上,但所有臺灣人都知道,“米“在鹵肉飯中占有多么重要的角色。同樣有著稻米之鄉(xiāng)的臺灣,對米的要求要比外地人多的多,米的好壞也很難逃過臺灣人的嘴,合適的米飯口感,必須是顆粒分明又保滿,有點粘又不太粘,熟透又Q彈,這樣的口感有點糯又不會粘牙,拌上鹵肉汁后還能再吸收鹵汁后,不會失去顆粒分明的口感,因此臺灣有些店家喜歡有一定比例的”陳米“來和新米混合,臺灣中南部甚至有些店家為了口感的豐富,會加入糯米一起蒸煮。
要講大家最關(guān)心的醬汁了,在做醬汁的材料里,有幾個是不可或缺的基本食材,紅蔥頭(注2)、臺灣醬油、臺灣米酒,再加上豬肉丁(絲),基本上己經(jīng)可以做出臺灣鹵肉飯。
紅蔥頭_切絲后炸成金黃,就像炸蒜酥或是煉蔥油一樣,焦糖化后會有種很特殊的香氣,但很容易炸過頭,就成焦苦味了,要十分注意,它可是占著香味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臺灣醬油_大多采用純古法釀造,所以口感混厚而不咸,醇香中帶著自然的甜味,選用好的醬油,可以說是鹵肉飯的靈魂,醬油的甘醇香是一碗好鹵肉飯的鑒別標準;
臺灣米酒_是使用純米釀造的米酒,非高度食用酒,也不像料酒中夾雜其它滋味,具有中庸的糧食味。它很神奇的在燉煮肉類中占著提升香味的作用,拿它和味精比擬,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能,以上這是大家比較熟悉和認可的鹵肉汁的作法,只要在選材上堅持用對的東西,大致上錯不到哪去,但這樣又何來”秘方”之有呢? 哈哈~接下來就讓大家來”凌亂”一下吧。
鹵肉汁中,糖也占著提味提香的地位,一般普遍的作法是用冰糖,也有店家在燉煮時加入甘庶來提鮮甜味,而把冰糖改用香味更濃的黑糖和紅糖的店家,更不在話下。另外,許多店家為了在口味上獨特出自己的風格,更是有的會加蝦米提鮮,而加干香菇一起熬煮也有不少,甚至在臺灣中南部有店家不使用傳統(tǒng)作法中的紅蔥頭,而改用小細蔥吊干蔥味,也是擁有一批忠實的食客。
在煮制的過程中,如何把肉煮至軟爛而不能変柴,”燜”成為臺灣鹵肉飯汁中最關(guān)鍵的火喉,煮制中嚴禁大火滾煮、文火慢燉是首要,燜的過程則是讓油從肥肉中分離的重點,所以臺灣店家多采用”先撇再燜”及”二階段燜煮”法來制作,像我咖啡館里的鹵肉飯,就要經(jīng)過二天的燜煮,才能在過程中讓蛋白質(zhì)和微生物在肉中發(fā)生奇妙的変化,所以別小看這碗不起眼的鹵肉飯,要讓它軟爛適中入口即化,是非常講就食材和口候的。
記得在臺灣曾經(jīng)吃過一位老饕自己在家制作的鹵肉飯,完全不用一滴水,純靠米酒經(jīng)常時間的燉煮,全靠酒味完全揮發(fā)后留下的汁液融合在醬汁里,脂肪和收汁作用下讓醬汁在唇邊有點沾粘感,味道更為香醇而迷人。
鹵肉飯制作大忌: 放生粉勾芡
(注1) 糟頭肉:為豬頸中最多淋巴結(jié)區(qū)域的肉,在過去環(huán)境和飼養(yǎng)方式單純的年代,糟頭肉是可以被使用的;如今在飼養(yǎng)中太多抗生素等藥物使用,再加上病毒也會被免疫系統(tǒng)擋在淋巴,所以按現(xiàn)在的食品衛(wèi)生標準,糟頭肉是不建議使用的。
(注2) 紅蔥頭:是一種南方常見的植物,像小蔥的根部,也像洋蔥,但香氣不同,一頭里會有三~五株;在大陸常見的類似品種為珠蔥(小干蔥、干香蔥),香味沒有紅蔥頭重,但不失為一個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