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福建省規(guī)模最大的連鎖便利店——見福便利單的締造者。批發(fā)行業(yè)經營得順風順水時卻果斷轉向便利店,經濟下行時期,見福便利店單店銷售額依然增幅10%。
他認為中國便利店無論在經營規(guī)模還是效益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空間。他說,商業(yè)經營的本質不是經營商品,而是經營人心。
大家的企業(yè)大家做
張利:第一年我們開了5家店,都盈利了。但是做了50家,反倒不盈利。我就問臺灣人怎么樣才能盈利?他說要熬夠7年,有200家以上規(guī)模才有盈利的可能性。我果然沒逃過這個魔咒,真正花了7年到200家店時才盈虧持平。
¤ 記者:目前見福加盟店和直營店的比例是多少?
張利:我們現在叫可控門店,不是純粹的直營門店,而是全托管門店?,F在我們的可控門店有200多家,占比30%,未來會控制在10%到20%。
當技術、管理、商品都成熟的時候,就可以大力發(fā)展加盟,這樣才能發(fā)揮每個群體的積極性。我們鼓勵員工加盟,200多家可控門店里面90%以上都是員工的,或者是伙伴和朋友的。員工更理解企業(yè),而且互相有約束,形成自發(fā)的內部管理機制。如果都是被動地在給我做,沒人愿意負責的,一定是大家的企業(yè)大家做。
¤ 記者:見福加盟店的比例很大,這對管理提出的要求很高吧?
張利:我的管理思想很西方化,管理一定要工具化、可視化。例如訓練可視化,師傅拍個視頻,詳細說明第一步、第二步怎么做,簡單明了,不會再看,反復練。
我們不稱之為培訓,而是訓練。培訓是我在說,訓練是你在做我在看。建立企業(yè)訓練系統(tǒng)非常重要。
真正把員工當人看
¤ 記者:相對而言,服務行業(yè)中人的因素對服務質量和企業(yè)發(fā)展影響更大,你們如何來管理人?
張利:經營管理最終是管理人性。我在公司用人方面從來不挖人,因為我們能挖來的人別人也能挖去。所以,人員流失率相對比較低,很多跟我一起創(chuàng)業(yè)十幾年的員工都還在公司。我們的人員組成是多元化的,我收購三家企業(yè),基本上這些企業(yè)的人都原封不動留在我的團隊中。
我從來不認為管理企業(yè)要控制人的思想,而是要釋放人的能量。我認為個人利益大于公司利益。比如,員工的小孩生病了,是繼續(xù)上班還是回家照看孩子重要?當然是回家看孩子,這才符合人性。員工遲到就遲到,趕著滿頭汗跑來了,還扣他錢干嘛?他會下班后自覺補回來的。
¤ 記者:遲到從來不扣錢?
張利:不扣錢,扣積分。我們把這稱作導向制,每個月積分高的人可以抽獎,積分低的人不能抽獎。一定是以獎勵為主,至少90%以上靠鼓勵。首先告訴員工他是最棒的,他來到這里跟著我做事他就是最優(yōu)秀的。經濟學有一句話,林中鳥兒有千只,不如手中有一只,跟著你走的人最重要。
廈門的房價太貴,我們就建員工宿舍,為員工提供小產權住房。今年我們公司還搞了股權激勵。老板要解決員工的困難,員工就幫助解決老板的問題。外界怎么認知見福?當然是通過這些門店員工的服務,員工開心了服務就好。
企業(yè)的成長是基于四方面的增長:員工知識、技能、快樂和收入的增長。老板一定要講人話,把人當人看就。我們的高管加班沒加班工資,休息也不扣工資,自己看著辦。他有事你不讓他休,不是更難受嗎?我們也不允許開會議論別人、告別人狀,首先要說自己哪里不好。如果要說別人,那就把他叫過來當面說。不批評不在場的人,真正體現到對事不對人。
¤ 記者:看來,你在企業(yè)文化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張利:是下了功夫。人們內心都有被尊重的需要,比如,拿到照片看集體照時首先找自己,那是人性。所以,做什么事都不能違背人性。
人是靠信任的。員工做了什么好事,可以給自己加積分。我們還搞了一個“小確幸”活動,每天要講一件在店里面收獲的小而確定的幸福,讓大家都看到好的地方,大家都很開心。發(fā)牢騷也會傳染,所以我們盡量把正能量帶到企業(yè)。
基本上,我管理企業(yè)靠兩個方面,一個是內部流程制度的標準化操作,另一個是文化導向。這些東西是在企業(yè)經營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別人看了也不一定都學得會。只有人家看了學不會的才叫企業(yè)核心競爭力。企業(yè)最終經營的是什么?根本不是經營商品,是經營人心。
深挖需求促增長
¤ 記者:現在消費形勢不好,你們怎么會增長得這么快呢,有沒有感到壓力?
張利:好學生通常更希望考試題難一點,因為能顯示出他的“好”。形勢不好也是好事,就好像冬天來了一樣,一些病毒、細菌、虛假的東西會被凍死。雖然消費形勢不好,但我們今年的單店銷售依然有10%以上的增長,非常不容易。我們是通過商品管理、人員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提高等方面來實現逆勢增長的。
比如,除了早餐、便當等餐飲服務外,今年我們有條件的門店還開發(fā)了休息區(qū),提供WIFI,顧客就愿意多待一會兒。
¤ 記者:顧客多待一會兒,不會占你的地方嗎?
張利:如果你對客戶夠好,他一定會還你的。今年我們還開放廁所,為的就是讓消費者更加方便。我們正在賣動車票,這個并不賺錢,但是能增加來客數。服務疊加得越來越多,使便利店不僅僅是一種零售業(yè)態(tài),更是形成一種便利生活方式,這些疊加來帶動了商品的銷售和服務的延伸。
¤ 記者:你們通過哪些方式來發(fā)掘市場的需求?
張利:第一肯定要研究客戶的需求,看客戶的購買頻率,通過數據分析加強品類管理。
第二,我每天下午都去兩家門店當消費者,這個習慣我已經堅持了十年。我不是去檢查工作,而是為了體驗消費。我也要求各個部門主管每周有半天時間當店員,看消費者買了什么,看消費者問了什么卻沒買到。
第三是向競爭對手或其他行業(yè)學習,我們也委托第三方做一些品類推薦。
第四是通過供應商推薦流行商品,比如我們和可口可樂就有很深入的合作。
我給見福利店的定義是安全、時尚、便捷和與眾不同。
1、所有的貨物從哪里進來、到哪里去是看得見的,中國沒幾家實體店能這么做。
2、送貨上門。
3、來店年輕人多,我們加強進口商品經營,還會做很多有趣的活動,包括各種抽獎以及微信、支付寶支付。年輕人喜歡方便,對價格不是很在意,比較在意的是品質。
4、通過差異化經營體現與眾不同的吸引力。
不同便利店的單店日營業(yè)額對比(單位:元)
便利店在線下零售實體中占比顯示,中國便利店未來的提升和增長空間還很大。
來源:中國商報 記者: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