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過程是什么?這是一個很常遇到的問題,但卻是一個很難以回答的問題,因為學習問題太復雜了,這個問題不僅直接與人的經驗有關系,而且,它涉及到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和腦科學,甚至是人工智能理論,在經驗上,很多人都能說出一點兒關于學習過程的體驗,但是,要比較深入地描述出學習的具體心理過程或教育理論方面的學習知識的過程,還是有相當的難度的。僅僅從心理學方面討論,學習過程至少涉及到行為主義理論、認知主義理論和構建主義理論等,而就筆者個人的觀點來看,對于學習的解釋,認知理論是很值得重視的,認知理論的主要代表有有德國格式塔學派(gestalt psychology)的代表人物考夫卡,瑞士的皮亞杰和美國的布魯納與奧蘇伯爾等。而皮亞杰(Piaget, J.)提出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是解釋學習過程比較令人信服的理論,而且也是很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專家肯定的理論,也是很有實踐價值的理論,具有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皮亞杰認為,兒童認知形成的過程是不斷發(fā)展的,而起初,兒童是憑直覺產生概念,而這些便是“原始概念”,它們是構成思維的基礎,當兒童有了這“原始概念”之后,他們便會在此基礎上經過綜合加工而形成新概念,并建構新的認知結構,而當這種認知結構不斷積累后,智力就不斷提高,知識也不斷增加,這便是兒童認知發(fā)展的主要方式。所以,兒童學習新的詞匯或概念并不一直是量的積累方式,當兒童有了“原始概念”的積累之后,他們學習新的詞或概念就會快得多,會是幾何級數地進步,所以,有時候大人會很驚奇,會問:某某兒童怎么突然那么會說話了?
皮亞杰還認為,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其認知發(fā)展會涉及到四個方面,即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皥D式”指的是動作的結構,當兒童的動作在相同或類似的環(huán)境中重復出現時,而引起遷移或概括,于是,就會有“動作印象”?!巴敝傅氖莻€體將環(huán)境因素納入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主體的動作,比如感受周圍環(huán)境,會將對于環(huán)境的一些印象納入到匯總或整理到頭腦心理圖形中,提高認知;順應指的個體改變自己的動作以適應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比如,在感知周圍環(huán)境時,個體的心理印象變得順從環(huán)境印象了。在“同化”中,對環(huán)境的印象順應了心理因素,而在“順應”中,心理因素順應了對環(huán)境的感知。個體就是不斷地通過“同化”與“順應”兩種方式來達到自身與環(huán)境的平衡和互動的?!捌胶狻?,“同化”與“順應”在認知活動中不調節(jié)成平衡,使認知不斷進行發(fā)展,學習也就漸漸有成效。最初的圖式是與生俱來的,而隨著認知活動的展開,新的圖式便出現了,兒童認知有了新的階段,后天的因素通過認知進入圖式中。
在皮亞杰看來,認知的發(fā)展主要表現為幾個階段:
首先是感知運動階段(約從出生~2歲左右),這屬于前語言階段,兒童主要通過感知覺來與外界取得平衡,開始讓心里接觸環(huán)境;其次是前運算階段(約2歲~7歲左右),語言開始出現,兒童能用表象、言語來表達,接著,也開始符號來表征內心感受和對外界的認知,但是,此時兒童經常要借助于形象的表達,還不具有計算的能力,思維以直覺性為主,表現出非邏輯性的特點,而且,兒童有自我中心特征,似乎周圍事物對是以他為中心的;再次是具體運算階段(約7歲~11歲左右),此時會算數了,思維具有符號性和邏輯性,能進一些簡單的邏輯推演,但對于具體事物依賴性還很強,不太會“抽象”,依然喜歡“形象”的;最后是形式運算階段(約11歲~15歲左右),能將思維形式與內容相分離,能以“如果……”進行思考了,能假定并對假定進行驗證,會進行抽象思考了。兒童長大了,思維進入抽象的邏輯的階段了。
其實,皮亞杰說的是,兒童的認知是一個發(fā)展過程,是從前語言階段到前運算階段,再到具體運算階段,接著到形式運算階段,而感知、思維是由具象到具體,由形象到抽象,由非邏輯性到邏輯性的過程,也是從不會數數到會數數,從不會假設到會假設,從不會邏輯推論到會邏輯推論的過程,而認知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個體的發(fā)展往往是群體發(fā)展的縮影,人類早期就像是“兒童時代”,后來才進入“成年”“老年”時期,也是先只知形象、具象,后來才懂得抽象和邏輯推演。所以,原始人很擅長于“原始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體,到后來,人的理性思維,邏輯行為,哲學抽象等才發(fā)展起來。
此外,個體的具體學習過程,其實也常常是有淺入深,有具體到抽象,由非邏輯性到邏輯性的過程,認識不斷提高,而認知也越來越深刻。就像心理學家經常強調的,從感覺到感知;再到感悟、情感;再到思維,再到抽象思維,漸漸認識,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學的知識越來越多,思維也越來越會抽象。
以上主要是轉述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關于學習理論觀點,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