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檔,就是Sir的春運。
你已經在家開啟吃吃喝喝模式,吃飽了上電影院解解乏。
大年初一,Sir也上電影院……加班來了。
放心,春節(jié)期間Sir會為你全程陪跑。
一部一部來。
頭一天,當然要從最重磅的說起——
《瘋狂的外星人》
4億開局,領跑所有春節(jié)檔新片。
陣容就解釋了為什么大多數人會把《外星人 》當作合家歡首選——
寧浩、黃渤、沈騰。
外加一個暗中扮演外星人的徐崢。
爆笑+草根。
是他們共同的標簽。
更別說,“瘋狂”系列兩部口碑爆棚前作,讓觀眾產生的超高期待。
那么成片究竟如何?
來驗——
《瘋狂》回魂
從“石頭”,到“賽車”,再到“外星人”。
瘋狂宇宙在擴大。
同樣,是把一個大命題,塞進了小故事。
一開場,就足夠嚇人。
宇宙,太空,人類與星際文明。
但如此宏大的電影開頭,卻把故事場地,落在了一個中國破敗的游樂場里。
和外星人正面交鋒的,不是人類艦隊。
而是沒落的猴戲繼承人,和一個寒磣的酒販子。
故事聽上去天外飛仙,但你仍然能夠看到種種“瘋狂”的色彩。
比如,弄巧成拙的“professional”。
《石頭》的香港職業(yè)殺手,屢次被笨賊截胡。
《賽車》的臺灣黑幫,被當成殯葬業(yè)服務人員。
《外星人》中則是C國(美國)特工,被中國的山寨景觀騙得滿世界團團轉。
寧浩仍然擅長在洋與土的錯位中,尋找荒誕和諷刺。(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港臺流行文化也是內陸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
還有雷打不動的“奸商”。
《石頭》是房地產,《賽車》是壯陽藥,《外星人》就成了故弄玄虛的藥酒。
每一種商品,都是當下社會某種焦慮的縮影——
既吸引著你,又刺痛著你。
三部電影,通過一個啼笑皆非的小人物勾連起來,《石頭》里的黑皮,《賽車》里的耿浩。
是的,寧浩還是那個熟悉的寧浩,黃渤還是那個熟悉的黃渤。
但你仍然能從《外星人》中聽出變奏。
來自于更直接地挑明了——
裝逼遭雷劈
寧浩電影里的慘角色,一向喜歡裝。
裝,是他們的原罪。
裝逼為什么就讓人看不順眼?
在《外星人》里,寧浩給出了更明確的解釋——
我們所逆反的,是那條鄙視鏈。
任何一個人物都是有價值的,不是說你覺得高級的就要怎么怎么樣,你就不尊重別人。邏輯鏈里頭千萬不要高傲和狂妄,誰狂妄誰倒霉。
外星人自以為高人一等,一轉眼,流落到耿浩的后院被當猴訓練,吃盡苦頭。
美國人瞧不起中國人,結果被世界之窗的假景,引到全世界各地遛彎,費心費力地跋涉,結果一無所獲。
耿浩馴猴,各種打罵、嚴苛。
但最終呢?
片中有兩個意味深長的笑點——
一是外星人逃跑時,熟練地運用各種訓練出的猴戲本事,走街串巷;
二是外星人恢復能力,耿浩和大飛想逃跑,卻被自己搭的鐵絲網困住。
你看——
所有人對猴的“馴”,最終都將化為自討苦吃。
所以說,鄙視鏈并不是一條單行線。
就像一種中國的傳統(tǒng)游戲——
棒子打虎,虎吃雞,雞啄蟲。
蟲就最弱小了嗎?
不,反過來蟲又可以啃噬打虎的棒子。
電影中的鄙視鏈是:外星人>西方人>中國人>猴。
但誰也別看不起誰,因為規(guī)則隨時逆轉。
除了草根的視角,歧視的隱喻之外,Sir覺得這部電影,還有一層深刻——
馴化。
看過電影,很多人都會說,“巴甫洛夫效應”。
指長期的馴化會讓動物產生應激反應。
但放在電影里,沒這么簡單。
因為馴化是雙向的——
在領事館外,耿浩與大飛決裂,在兄弟和猴之間,選擇了猴。
是真的離開它吃不了飯么?
并不是。
把自己裝進了耍猴人的套子里出不來的他,才是被“馴化”得最成功的那個。
寧浩通過電影中這條荒誕的鄙視邏輯,重新闡釋了他對草根精神的理解——
從根本上否認,一個人(階級)可以站在另一個人(階級)頭上拉屎。
草莽寧浩
電影里的一個重要元素——
酒。
正值春節(jié),想必很多毒飯們都很難從酒桌上全身而退。
但這種讓人深惡痛絕的酒桌文化,跨越天南海北,才是真正的中國特色。
電影里,不論是讓外星人倒酒,喝酒,還是把他泡酒。
耿浩和大飛,用中國特色的方式,搞定了西方人都沒有做到的事。
這不就是一種反向文化輸出?
荒唐,可笑,也悲涼。
再說說世界公園里的假景觀。
這樣的魔幻現實,曾經被賈樟柯捕捉過一次。
電影《世界》,注意背后的“小曼哈頓”
當我們嘲笑美國特工被騙得滿世界跑的時候,是否再想一想——
為什么會有世界公園這種中國特有的景點?
其實過去受限于貧窮,絕大多數中國人沒有機會去國外,但按耐不住想要觸碰世界的心。
所以才有“造一個假景聊以自慰”的風氣。
正因為有這種反諷與自嘲在,所以Sir不同意說《外星人》是星際版“戰(zhàn)狼”——
電影中一句調侃的“犯我地球者,雖遠必誅”就已經能說明問題。
還有人會質問,那《外星人》中把美國特工拍得那么蠢,是不是一種民族主義的阿Q精神?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Sir想提醒一點——
你是否留意到了寧浩的電影中,警察的角色始終處于失語的狀態(tài)。
《瘋狂的石頭》,警察最后時刻才到場;《瘋狂的賽車》,罪犯自己將白粉送上門;《無人區(qū)》,干脆是一片法外之地。
寧浩始終相信的是江湖的自組織能力,拒絕讓一套自上而下的意志擾亂故事的張力。
對于權威的不信任,是電影中一種再常見不過的立場。
例如《E.T.外星人》,同樣把政府和科學家描繪得又壞又蠢,最終由一群懵懂孩童拯救了和平。
所以回到那個問題:《外星人》為什么黑外國特工?
顯然,現實決定了,寧浩只能把黑的對象,設定為C國(美國)。
但不變的是他相信——
權威有權威的虛假和霸道。
草根有草根的樸素和頑強。
《石頭》里,郭濤只想守住責任。
《賽車》里,黃渤只想守住對師傅的孝道。
在《外星人》,延續(xù)猴戲祖師爺的香火,主題上甚至回到了寧浩的處女作——《香火》。
老實說,這些人堅持的東西,都挺傻的。
但寧浩會讓他們能贏到最后。
此外,所有機關算盡的人,都會算了自己性命。
寧浩是聰明的。
他的聰明在于,知道聰明的局限,也能發(fā)現老實的價值。
在Sir看來,寧浩從來也是一個老實做電影的人。
電影里,你所見到的猴,所見到的外星人。
大多都是特效。
沒錯。
就算是完全認不出來,外星人的表情也是由徐崢演出來的。
而在拍攝過程中,最讓Sir感慨的,其實是主要的幾個演員。
黃渤,作為一個已經和寧浩合作了12年的電影人,為“耿浩”接下這部戲。
但一提這場戲,就是倆字——
吃苦。
就像開頭說的。
耿浩越慘,觀眾越歡。
所以各種吊,各種飛,倒掛,旋轉,像螞蚱一樣,怎么難受怎么來……
Sir發(fā)現“耿浩”的諧音是“更好”。
導演寧浩,一個擰巴的處女座。
瘋狂系列從《賽車》至今的十年里,面對更加瘋狂的社會變化,他變得更加平和寬容。
依舊是著眼小人物的掙扎,但明顯又不止于小人物。
喜?。勘瘎??諷刺?隱喻?
隨你解讀出什么。
重新回到電影,還記得寧浩在采訪中提到,和周星馳聊過外星人的形象。
本片里,很多地方都有著對星爺電影的致敬。
比如,耿浩和大飛的那段”我養(yǎng)你啊“的對話。
比如,被附身的歡歡,頭戴緊箍咒,肩扛金箍棒的樣子。
Sir想說的,大家總是在懷念他過去的經典作品,感慨著情懷落寞和星爺歸來。
但真正默默耕耘的國產喜劇人,又什么時候離開過呢?
一邊唱情懷已死,一邊還在厚古薄今。
到頭來,兩頭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