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農(nóng)民大起義掃蕩神州,在金戈鐵馬之中殺出一個皇位的,是一個貨真價實(shí)的平民:朱元璋。這位貧民出身的皇帝一上臺,就想要了解一下天下還剩下多少人口歸他管著,于是,醞釀起大規(guī)模的人口普查?! ?/p>
在那兵荒馬亂中,老百姓為了逃避戰(zhàn)亂,早就流離失所了,一下子到哪去統(tǒng)計人口???朱元璋想了個“原報抄籍”的辦法,他利用元朝留下的舊有戶口版籍,讓陸續(xù)歸順于他的地區(qū)所有漏戶、脫戶之人,均各赴所在官司自首,按元朝舊有版籍冊籍抄報,不得擅自變動,造成混亂。
然后,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下令推廣由陳灌所創(chuàng)的戶貼,史載:“明初,寧國知府陳灌禁豪右兼并,創(chuàng)‘戶帖’以便稽民,帝取為式,頒行天下。”所謂戶貼,就是明代的戶口本。
朱元璋的推廣用的可是歷代帝王聞所未聞的白話圣旨“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帖,你每(們)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yīng)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著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里,下著饒地里去點(diǎn)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們)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做軍。欽此。除欽道外,今給半印勘合戶帖,付本戶收執(zhí)者。 ”
這圣旨讀起來讓人發(fā)笑,但是隱藏著的是殺氣騰騰。朱元璋先讓相關(guān)部門把這個戶口本本制作好,然后再把他那支閑著沒事的大軍調(diào)去派核對戶口,他可是聲明了“要是核對不上,核對不上的,如果是百姓隱瞞的就抓去治罪充軍,如果是官員隱瞞的,那就不好意思了,砍頭!”下這么嚴(yán)厲的命令來推廣戶口本,可以說是相當(dāng)?shù)膹?qiáng)力了。
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戶貼制被雷厲風(fēng)行的推廣出去。只不過,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yàn)橛兄T如“不載戶丁等則及田地科則”等先天缺陷,戶貼制被黃冊制度取代了。戶帖因失去實(shí)際作用而廢止,遂逐漸被世人淡漠以致遺棄。到了明中后期,戶帖原件已十分難得,學(xué)者偶爾發(fā)現(xiàn)便視為珍寶。迄今傳世的明洪武戶帖只有兩三件,而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所圖書館收藏的這件是其中時間最早、保存質(zhì)量最好的一件。
一戶汪寄佛,徽州府祁門縣十西都住民,應(yīng)當(dāng)民差。計家伍口:
男子叁口:
成丁貳口:
本身年叁拾陸歲,
兄滿年肆拾歲。
不成丁壹口:
男祖壽年肆歲
婦女貳口:
妻阿李年叁拾叁歲,
嫂阿王年叁拾叁歲。
事產(chǎn):
田地?zé)o,
房屋瓦屋叁間。
洪武四年月 日
深字伍佰拾號(此行字自上至下存左半,意在“勘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