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三年樁”,“萬法出于(不離)三體式”,誤了形意門人多少年?
一個定步樁(我們暫且認定他是“樁”),一站三年,美其名曰:漲功力!真的是這樣嗎?
一動不動像個榆木疙瘩般站在那里,功力就漲了?有幾年站樁的功夫,資質(zhì)好的傳人都已經(jīng)出師了!
更可笑的是,有些形意師傅在喊著“入門三年樁”的同時,還要大言不慚的說:“十年太極不出門,一年形意打死人”!好意思嗎?您那一年還在站樁呢,能打誰?會打嗎?不被打死都不好意出門吧。
那么,究竟什么是三體式?三體式的作用是什么?
三體式是指那個經(jīng)典的一手在前,一手在下護襠的“捂襠式”嗎?
大錯而特錯!
形意拳中的“三體”一次,來源于拳論中的“三節(jié)論”。民國中期國術(shù)運動將“三節(jié)”一詞改為“三體”。
而“三體”實際上說的是:人體運動都是由手臂(上節(jié))、腰背(中節(jié)),腿足(下節(jié))三部分肢體合力運用。形意拳強調(diào)鍛煉 上、中、下 各肢體的配合,身形靈活順展,內(nèi)里厚重,通達無滯。五行拳中所有的技術(shù)動作都是上中下三節(jié)的運用。因此,拳論中才講“萬法出于三體式”!
他和那個著名的 劈拳固定式 和 捂襠式 根本就沒有一毛錢關(guān)系!
這個概念都搞不清楚,能不誤人子弟?
貼幾個三體式的照片,大家可以看一下。
通過照片大家可以看出,并非所有分支的“三體式”都是“捂襠派”!在形意拳傳承的過程中,很多分支的活兒傳偏了,傳丟了!
那么三體式的作用是什么?
看過我視頻的朋友應該知道,(沒有看過的朋友可以在百度搜索:形意講武堂 混元樁視頻 或者去我的公眾號,里面有全系列的視頻)混元樁求的是人體間架結(jié)構(gòu)的靜態(tài)整?;煸獦秲?nèi)里的勁兒不分陰陽。三體勢與混元樁相比,分了陰陽。手上橫變豎,身上腳上有了前后。
三體勢除了具有市面上那個劈拳固定式找身上東西的作用外,最根本、最重要的,他是找與對手之間的關(guān)系。他不是一個死樁,而是一個“活樁”。如同現(xiàn)代搏擊的格斗士,三體勢是用于實戰(zhàn)當中的。
如果像市面上很多人站出來的“捂襠式”,實戰(zhàn)中能用嗎?護得住臉嗎?臉都不要了還用打嗎?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jīng)注意,在后面我寫的是三體“勢”而不是“式”。
明朝唐順之在《武編前集》里說過: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cè)面,起立走伏,皆有墻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
一說我是打把勢的,這里面很深。這說的是把控兩人之間的態(tài)勢和形勢。
形意拳發(fā)展到今天,分支越來越多,真正有傳承的師傅卻越來越少,這拳練的也是越來越偏!
本篇拙作所述內(nèi)容,非我一家一門之言,其他分支也有得了活兒的,只是不愿意說出來而已。如您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