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又到了,各種情志導致的疾病也找上了一些人群。
梅核氣是內(nèi)科門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女性發(fā)病較多,約占3/4,這與肝為女子先天有關。本病多因不良精神因素刺激而致,可見肝氣郁結(jié),氣機不暢,痰氣交阻,結(jié)于咽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同時伴有胸悶、太息等臨床表現(xiàn)。梅核氣雖算不上什么大病,但病人的思想容易有較重的負擔,擔心有癌變。
患者往往在心情舒暢時,癥狀就減輕,甚至完全消失;精神緊張、思慮過多,就會氣機郁結(jié)而癥狀加重。因而,梅核氣患者是越想越怕,越怕越重。
診斷梅核氣的主要依據(jù)是咽喉部位有異物感,但不影響食物通過,隨情緒變化而時輕時重。檢查時咽喉不紅腫,局部亦無病理表現(xiàn)。梅核氣確診需與慢性咽炎、慢性扁桃體炎、食管炎等病相鑒別。慢性咽炎的咽部雖有異物感,但有急性咽炎反復發(fā)作史,伴有咽癢、灼熱、咽干微痛,咽部黏膜充血或呈肥厚、萎縮等改變。慢性扁桃體炎咽部也有異物感,并有急性發(fā)作史,同時有刺激性咳嗽或口臭,扁桃體與舌腭弓慢性充血,隱窩處有白色腐乳狀物。食管炎除有咽部異物感外,還見有胸骨后疼痛或劍突下灼痛,吞咽時咽部及咽以下不適或有梗阻、泛酸或嘔吐。
明代孫一奎在《赤水玄珠》中記載了本病的病名和臨床特征:“梅核氣者,喉中介介如梗狀……痰結(jié)塊在喉間,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者是也。”中醫(yī)藥治療梅核氣有較好效果,根據(jù)其病因病機,治宜解郁開結(jié)、理氣化痰、降逆和胃。方劑選用張仲景《金匱要略》半夏厚樸湯加味。
處方:制半夏10克,厚樸13克,云茯苓15克,杏仁10克,枳實10克,青皮8克,陳皮10克,代赭石(先煎)15克,旋覆花(包煎)15克。同時應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保持精神樂觀。如治療效果不顯且長期有異物感者,應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占位性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