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其省會西安,曾經(jīng)是十三朝古都,神秘莫測。在學(xué)者眼里,她是從夢想中失落的城市;在詩人的心里,她是夢里的大唐;而在美食家的嘴里,她是一座極其容易被攻破的城。在陜西,飲食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渡嗉?》中曾這樣評價陜西:“從最日常的饅頭、鍋盔、面條,到肉夾饃、羊肉泡,再到花樣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陜西這個面食王國難以撼動的基石?!标P(guān)于陜西的面食,上一期小編已經(jīng)介紹過面條,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陜西的各種饃。
羊肉泡饃
陜西風(fēng)味美饌,尤以西安最享牛羊肉泡饃盛名。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北宋著名詩人蘇軾留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湯是利用羊骨加上多種香料大火煮,然后撤去浮沫,投入肉塊,先大火,后小火烹飪而成,湯味濃香撲鼻,料重味醇,肉爛湯濃,肥而不膩,營養(yǎng)豐富,香氣四溢,誘人食欲,食后回味無窮。
牛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nèi)。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fēng)味。
雖說羊肉泡饃幾乎成為泡饃的代表,不過陜西的泡饃絕不僅僅只有這一種。常見的還有小炒泡饃,屬于羊肉泡饃的分支,區(qū)別在于湯比較少,講究配料多,口味重,必不可少的在制作中添加醋和辣椒;葫蘆頭泡饃,用豬大腸與小腸連接處的肥腸制成;此外還有三鮮煮饃,水盆羊肉、粉湯羊血泡饃、辣子疙瘩泡饃、渭南豆腐泡饃、豆花泡饃等等,恐怕就連陜西當(dāng)?shù)厝艘矓?shù)不清到底有多少種。
▲葫蘆頭泡饃
肉夾饃
肉夾饃是古漢語“肉夾于饃”的簡稱,老百姓無需文縐縐地講之乎者也,加上陜西人性急、直爽,省去'于'字,喊起來便當(dāng)些。
肉夾饃,實際是兩種食物的絕妙組合:臘汁肉,白吉饃。肉用臘汁肉,使用陳年老湯鹵制,極為酥爛,滋味鮮長,肥肉不膩口,瘦肉不柴不油。夾肉用的饃須是特制白吉饃才正宗,這種饃口感極酥,味道綿香。肉夾饃合臘汁肉、白吉饃為一體,互為烘托,將各自滋味發(fā)揮到極致。饃香肉酥,肥而不膩,回味無窮。身居長安,隨處可見,不覺其可貴;人在異鄉(xiāng),最勾魂的卻是這滿口留香的肉夾饃。
鍋盔
鍋盔也叫鍋魁,是陜西八大怪之一。據(jù)說這種食物是古代軍人行軍為了方便用頭盔烙出來的餅狀食物,后來漸漸廣為流傳,成了關(guān)中地區(qū)人們最喜愛的面食之一。
鍋盔,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厚如鍋的盔甲一般的大餅。人稱“睜眼鍋盔像鍋蓋”,整體呈圓形,直徑尺許,厚1寸,重5斤。鍋盔制作工藝精細,素以“干、酥、白、香”著稱。正宗的鍋盔鍋盔形如菊花火色勻,皮薄如紙饃膘多,用手掰開是層層,用刀切開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嚼勁十足,下咽回香無窮。
陜西花饃
要說陜西的饃,最“花樣百出”的就莫過于“花饃”了。花饃,又稱為面花、禮饃,是流行在關(guān)中地區(qū)廣大農(nóng)村的一種民間傳統(tǒng)風(fēng)俗禮饃,以加工精巧、內(nèi)容豐富、造型生動、寓意深長而著稱,被譽為蒸出來的“可以食用的民間藝術(shù)品”。
中國的面塑藝術(shù)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它起源于民間祭祀活動中用面塑動物代替宰殺牛羊等動物的習(xí)俗。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陜西花饃是面塑藝術(shù)的代表之一,傳統(tǒng)的春節(jié),當(dāng)?shù)氐幕閼c嫁娶,不但少不了這種饅頭工藝品,而且還以它們增添喜慶的氣氛。它的花飾以花鳥魚蟲、蝴蝶、蔬菜、水果等萬物生靈為主,表達對祖先的祭祀、老輩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豐富內(nèi)容。春節(jié)時期多做棗花饅頭,象征幸福與多壽。
制作花饃也是女紅比巧手的方法之一。制作工具都是手邊的普通物件:剪刀、木梳等,關(guān)鍵是一雙巧手。她們借用木梳、頂針、剪刀、筷子等簡單的工具,通過搓、揉、壓、折、卷、拼、剪、貼、扎、捏等各種手法,用面團制作出各種形態(tài)的動、植物,而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shù)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x一般都有傳統(tǒng)的約定俗成的規(guī)格式樣,但也盡可以別出心裁,作巧奪天工的創(chuàng)新。
石子饃
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它具有我國烹飪史上石烹時代的明顯特征。據(jù)傳:“神農(nóng)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有關(guān)石子饃的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唐代《資暇集》,那時稱為“石鏊餅”。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的石子上烙制,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
清代時石子饃隨著做官、經(jīng)商的人傳至江南,袁枚在《隨園食單》中稱譽它為“天然餅”,對其用料、作法、特點作了詳細記載:“涇陽張荷塘明府家制天然餅。用上白飛面,加微糖及脂油為酥,隨意搦成餅樣,如碗大,不拘方圓,厚二分許,用潔凈小鵝卵石,襯而嫫之,隨其自為凹凸,色半黃便起,松美異常,或用鹽亦可。”
石子饃主要原料是面粉、調(diào)味料和動植物油,石子饃的餅胚放在一鍋又黑又圓的石子上面,烤出來的面餅外觀焦黃鮮亮,中凹邊突,咬開后層次分明,外酥內(nèi)軟。石烙工藝講究傳熱均勻,火力不能太小或太大。太小則無焦香味,更無酥脆的質(zhì)感,太大則外焦而內(nèi)不熟,對成品外型也會有很大影響。
棒棒饃
棒棒饃是陜西蒲城特產(chǎn),它是由小麥粉、植物油、茴香、黑白芝麻、精鹽等精制而成,長約二十厘米,二指寬的一長條,形如大棒,難怪叫棒棒饃??诟兴炙执啻嗟男∶姘?,既有小麥粉淡淡的甜,又有茴香和芝麻特殊的香,還有食鹽那飄緲的咸,后味醇正干香,特別耐咀嚼。
椽頭蒸饃
椽頭蒸饃是陜西關(guān)中的渭南地區(qū)的特色面食,因其狀如房屋上木椽的椽頭而得名。。所謂椽就是蓋房子時候的一種木料,在關(guān)中地區(qū)每家蓋房都會用到。之所以做成“椽頭”的樣子,是因為一般過紅白喜事時,要蒸大量的饃,如果像一般家庭那樣一個一個的做會很慢,所以,制作著會把和好的面先弄成一個長條,粗細和椽差不多,然后放在案板上,一刀一個的切開,再放到鍋里蒸熟就好了。它的樣子就像是從椽上切下來的頭,故有此名。
椽頭蒸饃的制作方法更是別具一格:素有“一水、二面、三酵、四合、五壓、六揉、七蒸、八起”的講究,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和標(biāo)準。由于椽頭蒸饃具有饃白皮展、外酥內(nèi)嫩、數(shù)日不裂、營養(yǎng)豐富、甘香盈口、便于攜帶,又耐久貯的特點,凡是吃過的人,無不拍手稱絕。絕者有三:
一是色絕,光澤晶瑩,體如美玉,摸擬凝脂,渾如元寶,亮麗呈彩,款款賽碧,十天半月,決不霉變,椽棱分明,掰開齊茬,千層萬層,酥脆掉渣。
二是香絕,天然渾成,異香撲鼻。先水之究,用面之精,發(fā)酵之巧,和面之工,制作之妙,燒火之能,集于一身,原始之香,綠色食品。
三是味絕,食之味長,滿口皆香,熱吃不粘,到口松軟,甜香清悠,回味無窮,冷吃香酥,自然疏散,嚼之有勁,咽之順口。
黃饃饃
看過《舌尖上的中國》的朋友一定知道,黃饃饃是陜北人的最愛。黃饃饃原料由糜子面發(fā)酵,包裹蒸煮好的紅棗、豆類擠壓摻合成的豆棗泥餡蒸制而成,口感松軟帶甜,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因其顏色呈黃色,所以名為“黃饃饃”。陜北有些地方用小米面作為黃饃饃皮原料,營養(yǎng)價值以及口感與糜子面一樣。
油饃饃
油饃饃是陜北最有特色的經(jīng)典小吃,也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年茶飯。每到過年,家家戶戶總會精心準備制作油饃饃。油饃饃由糜谷磨成面炸制而成,呈圓形,環(huán)狀,炸熟后,色澤金黃、細膩柔軟、甘甜可口。在陜北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逢年過節(jié)的筵席中都少不了它。人們說,只有吃著油饃饃才能感受到年的味道。
炕炕饃
炕炕饃原名扛炕饃,又叫芝麻饃、薄脆餅,是一種上面粘滿芝麻的圓形或長方形的烙餅。碗口大小,圓形似滿月的,叫圓炕炕;邊厚中薄,長形似神牌的,叫長炕炕,由于采用天然木炭置于特制瓦片上焙炕而成,故名炕炕饃,為漢陰一帶的著名即食小吃。
制作炕炕饃,完全是傳統(tǒng)工藝,手工操作。主要原料選用漢陰本地特產(chǎn)的面粉、菜油、芝麻。面粉用老面發(fā)酵,充分揉搓。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雖然用的是普通面粉的發(fā)面,但在發(fā)面里摻進了油酥。油酥用菜油、堿、五香料等與面粉和就;這個油酥很有講究,是漢陰名炕炕饃師傅的專利;油酥制作的好,餅子才能酥脆噴香,耐貯藏不變質(zhì)。起油酥只能用上等菜油,千萬別用豬油;用了豬油,坑坑饃不但難以久存,還容易出現(xiàn)異味。。制作時切面于案板上,捋成小坨,用木制搟面杖搟成中間薄、四周稍厚的圓形或方形餅坨,餅上每隔指許,剁有似斷非斷的刀印。涂水沾芝麻后,放入上下兩面炭火的鐵鏊中烘烤,至餅面發(fā)黃,芝麻起脆香即成。
鼓氣饃
鼓氣饃是陜西石泉的一大特產(chǎn),它的正確叫法應(yīng)該叫鼓氣餅,因為它是烤熟的圓形面食,但石泉人長久以來叫習(xí)慣了“鼓氣饃”這個名字。制作鼓氣饃時,需要上下雙層的火來烤。面心用香油、五香面、精鹽等扮成,放進生面中后,由于饃兩面受熱,面心膨脹,饃就向上鼓起??臼斓墓臍怵x黃亮亮,吃起來又香又脆,一定要趁熱吃,加上紅豆腐那更是一絕。
大荔月牙燒餅
“大荔有一怪,燒餅半個賣?!边@是流傳在關(guān)中東部的一句俗話。這半個賣的燒餅,狀如新月、顏色金黃、空心飽滿、酥香可口、所以,人稱月牙燒餅?!洞罄罂h志》記載:“月牙燒餅,是由于人們食用水盆羊肉的需要而漸次形成的。過去吃羊肉時,以燒餅為主食。早先的燒餅是圓形,要夾肉,還需把燒餅掰成兩半,既參差不齊,又不方便。在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意識到,與其把燒餅掰成兩半吃,還不如制作時,將燒餅切成兩半,既方便也美觀,燒餅就由圓形改為半圓形。因其狀如月牙,故名月牙燒餅?!?nbsp;
大荔月牙燒餅原料為面粉、精鹽、堿面、芝麻、小茴香,菜籽油,經(jīng)和面、制坯、烙烤三道工序而成。特點外皮焦脆,內(nèi)瓤酥松空軟,好看也好吃。表皮黃亮焦脆,內(nèi)瓢松軟,有點甜。雖說只一指頭多厚薄,卻有若干層層,油油香香的。雖說那里邊是空的,卻能夾肉、夾雞蛋、還能夾各種蔬菜。外邊卻沾著不少的芝麻,熱吃涼吃均可。難怪歌謠說:“走南京,到北京,同州府(今大荔縣)里好燒餅。熱吃脆,冷吃酥,芝麻粒粒油層層”。
饦饦饃
饦饦饃是西安回族最具代表性的小吃之一。饦饦饃是聰明的華人穆斯林汲取阿拉伯大餅、胡餅之精華,采納中國傳統(tǒng)烤餅工藝烙制的一種純面粉的宜儲便攜的小圓餅,一般系用慢火烙制。饦饦饃是牛羊肉泡饃的主角,且隨著牛羊肉泡饃知名度的提高,享譽食壇。
饦饦饃餅圓內(nèi)側(cè)爆起一道黃邊,饃面有花色斑紋,綿軟中透出淡淡的甜味,即所謂“ 虎背全國菊花心”。最初,饦饦饃被以阿拉伯語“食品”之音“圖爾木”(Turml)命名,后來,其名演變?yōu)轲橉橉x?,F(xiàn)在,西安穆斯林說“饦饦饃”時,仍將“饃”讀為“mu”,或簡稱“饦饦”。饦饦饃的成名,和牛羊肉泡饃有密切的關(guān)系。因為韌筋甜綿耐煮,掰碎后入肉湯旺火煮而不散,塊與塊之間互不粘連,饦饦饃成為牛羊肉泡饃的主角。
饦饦饃分軟硬兩種。軟的是發(fā)酵過的酵面饃,用來做臘牛(羊)肉夾饃。羊肉泡用的是硬的死面饃,一般是九分死面加一分酵面揉成,烙到七八成熟,這樣才能保證煮好的饃粒中間還有韌芯兒,吃起來依然筋道,不會軟爛無骨。
鍋盔牙子
咸陽的鍋盔牙子夾饃已經(jīng)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明末清初的時間已經(jīng)很盛行了。 鍋盔牙子的外形有點類似于陜西名吃“肉夾饃”:讓饃+肉的組合成為經(jīng)典。但它們之間也有區(qū)別:鍋盔牙子,比肉夾饃更香酥,更好吃。既然叫鍋盔牙子,那就說明它秉承了鍋盔的一部分特點,口味上完美繼承了陜西鍋盔“干、香、酥”的優(yōu)點,即便是單吃白餅,都會覺得是驚艷般好吃。而“牙子”二字卻又說明它不同于鍋盔,僅僅是一個牙子、一點點而已。
鍋盔牙子選上等麥面粉和死面,揉壓成馬蹄狀,形似荷葉餅,厚不過一分,上碳火爐烘烤,至表皮酥黃,內(nèi)里熟透,橫面切開,夾入秘汁鹵肉。其肉肥不膩,瘦不柴,夾入餅中,咬一口酥脆溢香,肉入口即化,吃一個是夾齒留香,回味無窮,堪稱一絕。
荷葉餅
陜西荷葉餅,又叫白薄餅、面薄餅、卷餅、烙餅、烙饃,有大小之分,大者直徑可超過25cm,小者只有巴掌大,是陜西城鄉(xiāng)各地民間喜食的傳統(tǒng)風(fēng)味小吃。
荷葉餅是由秦漢時的“白餅”演變發(fā)展而來,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般將中間抹上素油的餅坯,兩個疊放在一起上平鏊烙,一次就能烙兩張,這樣制作速度較快,烙出的荷葉餅更為柔軟,同時也減少了火色。從荷葉餅的卷菜看,也是豐富多彩,既可卷素,也可卷葷。素菜有汆、炒豆芽中的黃豆芽、綠豆芽、碗豆苗、土豆絲、油炒酸菜、泡菜、粉絲、韭黃、炸黃豆、攤蛋皮絲;葷菜有熟肚絲、雞絲、豬、牛、羊肉絲,肺條等。再加上一盤細嫩的鞭桿蔥和一盤甜面醬,如果再卷入片皮烤鴨,則更有滋味。
扶風(fēng)鹿糕饃
“岐山掛面鳳翔酒,扶風(fēng)鹿糕京里走。”這是關(guān)中西府一帶流傳的關(guān)于名特產(chǎn)品的民謠。這扶風(fēng)鹿糕就是久享盛名的地方風(fēng)味——鹿糕饃。 扶風(fēng)鹿糕饃,是一種圓形的烙饃,又名鹿糕干糧。因為形似滿月,碗口大小,厚寸許,皮薄如紙,內(nèi)外一色,白中略帶乳黃,背面微微隆起,正面中間有一小小圓坑,坑中裝飾有一胭脂印染的朱紅小梅花鹿圖案,故名“鹿糕”。
扶風(fēng)鹿糕饃的產(chǎn)生,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了。由重陽節(jié)的應(yīng)節(jié)食品“重陽糕”演變而來?!稓q時記》云:“民間九月九日,以粉面蒸糕,上置小鹿數(shù)枚,號食祿糕。”《唐六典·膳部》又稱它為“九日麻葛糕”。這里的“上置小鹿”就是在糕面上綴飾有鹿的圖案。制作扶風(fēng)鹿糕饃,是選用上等小麥特制的細白面粉,先合水發(fā)酵,后攪拌揉搓,調(diào)得十分干硬,再加香油或豬板油、雞蛋及五香調(diào)料,用木杠在案板上反復(fù)壓揉,直壓得光如泥,再揉成長條,等分成團制餅,放在鍋中,先武火后文火慢慢烘烤即成。成品有咸、甜兩種。不干不硬,不頑不軟,脆酥香醇,美味可口,久貯不霉變。
寧強核桃饃
陜西寧強著名的傳統(tǒng)特色面食,將核桃仁去皮后與椒鹽、芝麻等一起制成餡泥,再將油面經(jīng)過三次發(fā)酵后,抹上核桃泥,放入烤爐里烘烤后制得的糕點。本品口感酥脆,味道香甜,特別適合老年人及兒童食用。
寧強核桃饃小如瓷盞,色橙黃,可見附著的核桃泥,味濃郁,未入口其香味已沁入肺腑,引起食欲,入口香酥,回味無窮。尤為可貴的是,這種饃即使在炎炎盛夏,放置數(shù)日乃至逾旬,其色、香、味依然如初,沒有絲毫改變。
臨潼罐罐饃
臨潼罐罐饃,就是麥面饅頭,因形似小罐而得名;又因造型獨特,高挺白暄,酥香層離、久貯不壞而受到人們的喜愛。臨潼罐罐饃從磨面、發(fā)面、和面、施堿、到成型、火候、出鍋,都有一套細致的工藝流程。酵面的用量要根據(jù)季節(jié)的變化有所不同。和面水的溫度要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有所變化。揉好的面的餳制時間可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有所變化。蒸制時要旺火沸水蒸制。這樣做出來的臨潼罐罐饃是底部小、腰身高、頂呈半圓形,形似小罐,吃起來才綿、筋、香、甜,余味無窮。
洋縣棗糕饃
棗糕饃,原叫“早告饃”,饃的兩側(cè)鑲紅棗四只,再在饃面上捺出梅花圖案,故名“棗糕饃”,是洋縣一種口味酥香、花色獨特的面點食品。人們一般用細草一組一組把幾十個饃拴串起來,走親訪友時,將饃串搭在肩上或掛在胳膊上,非常方便。
洋縣棗糕饃的作法很有講究,要用甜酒發(fā)酵,不用兌堿,以發(fā)酵面團為主料,配以白糖、紅棗等輔料,用力揉搓反復(fù)勻稱,制成獨特的如意狀面團再蒸制而成。棗糕饃的口感非常好,特別酥,很耐嚼,甜絲絲的且有酒香味。三五日之內(nèi),只需在爐火上稍加烘烤,外觀與味道如同新出;即使放置一兩個月,也不會變餿,且風(fēng)味依然。
興平乒乓饃
乒乓饃,原叫干饃,是興平民間的一種古老食品,吃起來干酥味美,因形狀酷似乒乓球,小巧玲瓏,惹人喜愛而得名。做這種干饃不用酵面,用木杠子把硬面壓到一定程度,做成小饃放在鏊里,上面架木炭火烤,下面用麥草火煨。盤點全球頂級食材,探索珍奇饕餮盛宴。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廚影美食。一鍋只能做三斤饃,要用文火烘烤一個小時才能熟。食用時,不需加熱,不用菜肴佐餐;直接食用,酥脆可口。這種色香味形皆佳的乒乓饃,堪稱小吃一絕。
興平云云饃
興平云云饃,因它象古典圖畫中的一朵云彩而得名??雌饋碛窒笠桓睕]帶腿子的眼鏡,所以俗稱“眼鏡饃”。造型美觀,黃白色相襯,清香酥脆,越嚼越香,且久存不易變質(zhì)。
開花饅頭
開花饅頭,也叫開花饃、花花饃,因其色澤潔白,蒸后自然裂開,形似盛開的花朵而得名。開花饅頭在陜西農(nóng)村是饋贈親朋的禮品,因其制作復(fù)雜,耗時長,酵面發(fā)酵過大,花饃也開花,人們戲稱“開花饃”。久而久之,人們就做成簡易花饃,還一年四季上市銷售。雖經(jīng)千年,飲食品種變化無窮,但開花饅頭卻一直是陜西農(nóng)村一款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形似棉桃、色澤潔白、彭松柔軟、香甜適口是開花饅頭的顯著風(fēng)味特點。
旬邑花子饃
花子饃,又叫心連心,旬邑特色小吃。據(jù)考,花子饃源于周代的禮饃,在旬邑民間的逢年過節(jié)、慶生祝壽、婚喪嫁娶、建房筑屋等活動中較為流行。因其純系手工制作,口味筋道,深受大眾喜愛。
旬邑花子饃做起來很講究,頭一天夜晚用上等小麥面粉發(fā)酵成面團,第二天中午由家庭主婦在廚房里和面、揉面、看堿的大小、看面發(fā)酵的成色。取適量的干面粉、食用堿和入揉勻,使面團酸堿度呈中性、筋光狀,再揉搓成圓條,揪面提。當(dāng)將面提反復(fù)揉搓成饅頭狀,用手壓成直徑約15厘米、厚約5厘米的面餅,在其一面涂上豬油,取兩快相向疊蓋、壓實,用切面刀十字等分成4份。取其一份,用雙手捏住兩個底角,輕輕拉長成帶狀,在底部同向相纏,做成底座即成,放入鐵鍋進籠用大火蒸約20分鐘就可出鍋食用。出鍋后的花子饃,兩瓣分開,呈心心相連狀,瑩白如玉,美觀美味。
柱頂石饃
在禮泉縣,有一種傳統(tǒng)風(fēng)味食品,因其狀似柱頂石而稱之為柱頂石饃。此饃始于唐代,歷史悠久,風(fēng)味獨特,選料講究,制作精細,色澤鮮美,醇香撲鼻,不佐菜肴吃亦美味可口,便于攜帶,又耐久貯。食者無不稱贊。
柱頂石饃是很有特色的,以上等面粉經(jīng)和面、搓條、揪劑,揉成圓錐狀,并搟成底部淺凹的饃坯,狀如柱頂石,入籠烙熟。皮薄瓤厚,酥脆爽,滋味清香。
鍋塌塌
“鍋塌塌”其實是一種蒸饃,以粗糧苞谷面經(jīng)特殊廚藝制成。曾有人將它概括為“四奇”:一奇酸甜醇香人皆愛;二奇不用燕屜鍋邊貼;三奇經(jīng)暑經(jīng)寒不變味;四奇可添可摻可雜合。
此物在蒸制之前,須以酵子在一定的溫度和濕度中臥發(fā),待到面團產(chǎn)生出明顯的酒香后,再加入適量的包谷干粉揉勻備用。這樣做出來的成品酥綿滑軟,微甜微酸,滋味獨特,食之可口,齒頰生香。當(dāng)然還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在里面添加不同的水果蔬菜,例如本地特有的瓢兒、水莎子等,風(fēng)味又是不同。
旬邑狗舌頭饃
狗舌頭饃是旬邑傳統(tǒng)食品,此饃不只用蒸制法做成,而是既蒸又烙,先烙后蒸。人們叫做“燒饃”。上等小麥面粉發(fā)好后,加入花椒葉沫及少許鹽,揉成扁圓形,略長,用梳子壓出花紋,放入鐵鍋稍烙,使之上色;然后進籠蒸熟,成品形似狗舌頭,吃口筋道清香。麥收后慶祝豐收,招待貴客多用此主食。
漢陰米蒿饃
米蒿饃,又稱香艾饃,是漢陰人的春季和夏季小吃。它是用酒米(即糯米)飯米漿搭配野生香艾蒸成的饃,碧綠清香,口感細膩,是純真的綠色食品,深受當(dāng)?shù)厝讼矏?。漢陰米蒿饃,其香艾采自無污染的山野,營養(yǎng)價值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