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中國人祈福與祝福的符號。
剪紙是幾千年無數(shù)代勞動人民口授心傳,約定俗成的活態(tài)生活文化史。
剪紙材質(zhì)之輕和所承載的內(nèi)容之重是其他的任何藝術(shù)形式所不可比擬的。
老鼠娶親:民間文化的真實體現(xiàn)。
小時侯就經(jīng)常聽老媽提到老鼠嫁女兒的故事
嘖嘖嘖……想不到確有這個故事!
那天看到這兩個剪紙,那個激動?。?/font>
這張人物神態(tài)、動作的表現(xiàn)手法,極品傳神。
這應該是某個故事,有誰知道?
師徒四人
紅樓金陵十二金釵
劉
關(guān)
張
水滸局部
八仙人
清末 山東黃縣 蝶戀花
清代膠東風俗,新婚人家,人們往往根據(jù)新娘所剪的窗花來判斷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學剪紙也和學習縫紉和刺繡一樣認真。所謂:“二八閨秀繡羅衫,巧剪花樣百家傳“。故膠東婦女剪紙的技藝很精。剪細密窗花時除上面有一張熏樣外,下面只墊二三層薄紅紅紙,因而剪的紋樣細膩而不走樣。此幅《蝶戀花》剪紙,采用花燈的形式,花紋流蘇因打刺(也稱打毛)增加了色彩的濃淡層次,使剪紙顯得豐富而華麗。(山東省美術(shù)館藏)
清代 山西祁縣 回荊州
這幅剪紙為窗上的裝飾品,是剪紙老藝人暢奄貞珍藏的幾代遺留的熏樣之一。左為趙云,右為孫權(quán)胞妹尚香,造型和衣飾風格,明顯受皮影造型的影響,鄰近的縣也發(fā)現(xiàn)此類剪紙,但都不及此幅細致,精湛。此件《回荊州》剪紙熏樣在動亂之年被毀。本圖是根據(jù)1955年出版的《山西民間剪紙集》復制的。
清末 山東福山 會客
此幅窗花系山東省福山縣林秀英作。膠東農(nóng)村許多地區(qū)的窗格作密植的柵狀。因此窗花的構(gòu)圖也往往作垂直的長條,稱為“欞花“。“欞花“每套有四條幅至十條幅不等,表現(xiàn)的題材有花卉,魚蟲,山水,人物等。此“會客“表現(xiàn)具有裝飾性二層樓的房屋,中堂方桌兩旁坐有各執(zhí)團扇之男女,似在拉家常。兩廂房有兒女煮茶侍候,富有生活氣息。因剪紙整幅表現(xiàn)了樓房,故此類剪紙民間又稱“窗樓“。(山東省美術(shù)館藏)
清末 山東蓬萊 艾虎薄葫蘆
山東蓬萊民俗,端午節(jié)往往在一扇門上貼艾虎,另一扇門上貼葫蘆。民間把剪紙門花葫蘆稱作“收毒葫蘆“或“消災葫蘆“這幅葫 蘆腰下部飾一虎頭,是簡化的艾虎;腰上部有一蝎子,象征吸收的五毒。葫 蘆后面的七星寶劍,表示截菖薄充當利劍。《清嘉錄》引吳曼云《江鄉(xiāng)節(jié)物詞》小序云:“蒲劍,截蒲為之,利以殺鬼;醉舞婆娑,老鬼亦當退避。“
在宋代,艾虎原是在端午節(jié)用艾蒜繒楮等材料制作的張?zhí)鞄煹淖T,大的掛在門上,小的簪戴于頭發(fā)。那時也有省略天師的形象,單以艾虎代替天師祛邪除毒之神話職能的。明清兩代山東地方志中所記的端午民俗,不乏“人戴艾虎“、“婦女裝艾虎“、“童佩艾人艾虎“以及“書門符、懸艾虎“之句。蓬萊民間保存的彩紙剪的艾虎,系于端午節(jié)貼在門上之用。虎形都位于艾葉上面,虎頭都作仰視之姿態(tài),虎爪都夸張其鋒利,似是傳統(tǒng)的程式 。
清代 河北豐寧 獅子
獅子作為吉祥,辟邪的瑞獸在民間藝術(shù)中極為普遍。獅字與師字同音,民間便將大獅和小獅喻為太師、少保。按太師原為古代的“三公“之一,見〈通典,職官典〉。周制,立太師,太傅,太保,,是輔弼國君掌握軍政大權(quán)的最高官職;漢初又立少師,少傅,少保為副。因太師,少保曾在歷史上有顯赫的地位,獅子又是佛的坐騎,民間便以音相諧稱謂獅子,表示祝愿及祈求保佑。但民間未見過真獅子,造型常以獅子狗為依據(jù),再加以夸張的想象。此件豐寧剪紙的獅子,頭上加了虎額外負擔標志“王“字,頸上還掛歷了串鈴,張貼前要用紅綠色渲染,既寄托了內(nèi)心的愿望,又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清代 山西孝義 娃娃坐蓮
為剪制冥衣用的黑色紙所制。這種剪紙至今仍在晉中一帶民間廣泛流傳,它既用于兒婚女嫁的禮品上,也作為刺繡底樣,寓生息蕃衍之意。,民間俗語日“蓮花蓮臺水鴨子,金雞兒落架活八十。“金雞寓吉利,水鴨子寓鴨子戲蓮,兩性結(jié)合之意,祝愿新婚夫婦生活美滿,白頭偕老。以蓮葉托花,蓮花孕子,寓人丁興旺。“筆者”1955年深入山西汾陽,孝義調(diào)查民間習俗時,曾訪問八十二歲王金業(yè)老人,和七旬老人武翠蘭,她倆對此剪紙講了許多祝愿新婚夫婦的嘉言吉語,并表示這是“小時聽老人們講的“。此幅剪紙采用對稱折疊剪法,作者深諳曲線與直線、陰線與陽線的組合,互相襯托的關(guān)系,使作品富有既聚又疏,既對稱又不呆板的美感。
清末 河北三河 招才進寶
此種剪紙是民間藝人為迎合市民和商人們的需要刻制的,舊時春節(jié),城市商人都要迎財神,祈求天官賜福,財源茂盛;同時喜貼招財?shù)拇盎āD為大聚寶盆,裝滿了金銀財寶,并分枝長葉,似乎變成了金光閃閃的搖錢樹。盆上立兩位文官,似是天官。(天官民間美術(shù)博物館籌備組藏)
四大美女--貂嬋
四大美女-楊玉環(huán)
四大美女--王昭
西廂記系列。。。
附錄:
【中國民間剪紙的歷史】
民間剪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nèi)外人士所喜愛.
剪紙的主要材料是紙.紙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過去一直公認造紙術(shù)是蔡倫于公元105年前后發(fā)明的.后來陜西省扶風縣出土了西漢時期的紙,專家們認為紙在我國出現(xiàn)的時間要提前到兩漢平帝之前,可能在宣帝時期(公元前73一前49年).不管結(jié)論最后怎么定,在紙發(fā)明之前,不會有真正的剪紙.但用其它薄片材料用于剪刻鏤花,卻在有紙之前.讓我們查看一下有關(guān)文物和史料記載:
戰(zhàn)國(公元前476一前221年)
① 1950一1952年在河南輝縣固圍村戰(zhàn)國遺址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用銀箔鏤空刻花的弧形裝飾物.
② 湖南長沙黃泥壙出土的晉代金片裝飾物. 這些用銀箔鏤空而成的裝飾物,雖然不能說就是剪紙,但在刻制技術(shù)和藝術(shù)風格上,可以說是已經(jīng)形成了剪紙藝術(shù)的前身.
北朝(公元386一534年)用紙剪成美麗的圖案花紋,目前最早發(fā)現(xiàn)而且有據(jù)可查的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了五幅團花剪紙. 南北朝對馬團花.南北朝對猴團花.南北朝金銀花團花.南北朝菊花團花.南北朝八用形團花.
唐代(公元618一907年)唐代已將剪紙圖案應用于其它工藝方面:
①1963年一1965年新疆吐魯番出土的“人勝“剪紙.
②1973年西安出土的皮革帽子,圖案是鏤空花樣.
③自漢至唐現(xiàn)了一種金銀鑲嵌技術(shù)工藝,是將刻鏤的金銀箔粘貼在漆器或銅鏡的背面,經(jīng)填漆磨干,在漆地上顯出金光燦爛的花紋.河南省鄭州出土的唐代金銀平脫鏡(直徑36.2cm)
④現(xiàn)藏于日本正倉院唐代的“人勝“刻金箔.
⑤1951年湖南省長沙出土的漢代金箔刻花圖樣.
宋代(公元960一1279年)宋代關(guān)于剪紙的記載就很多了.有的將剪紙作為禮品的點綴,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裝飾燈彩,還有的剪成所謂“龍虎“之類.在南宋時期,已出現(xiàn)了以此為職業(yè)的藝人,有的善剪“諸家書字,有的專剪“諸色花樣“.這時,皮影盛行,雕鏤皮影的材料,除了動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紙制作的.
宋代剪紙用于工藝裝飾的一個重要創(chuàng)造,是吉州窯的瓷器,產(chǎn)品有茶盞和花瓶等,圖案題材很多,有鳳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動,活潑,它是作者在施釉過程中,貼上剪紙,入窯燒制而成的.
現(xiàn)代民間藍印花布,是用鏤花紙板刮漿后仿染而呈現(xiàn)花紋的,這種印染工藝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明代(公元1368一1644年)的夾紗燈是很有名的.它是將剪紙夾在紗中.用燭光映出花紋,這是剪紙在日常生活中的又一應用,現(xiàn)在人們叫它“走馬燈“. 清代(公元1644一1911年)剪紙流傳下來的入少,北京故宮博物院坤寧宮,室內(nèi)頂棚和宮室兩旁過道壁間均用白紙襯托出黑色龍鳳雙喜的剪紙圖樣.
剪紙在有關(guān)史籍中的記載:
唐朝 崔道融所留傳的詩中,有這樣的詞句:“欲剪宜春字,春寒人剪刀“這里所講的“宜春帖子“,也就是現(xiàn)在人們所熟悉的“剪紙藝術(shù)作品“唐代詩人李商隱《人曰》詩:“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也是寫此.段成式《酉陽雜俎》說:“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蟠,或懸于佳人之首,或綴于花下,又剪為春蝶,春勝以戲之.
南宋 周密所著《志雅堂詩雜鈔》中寫有:“舊都天銜,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又中原有余承志者,每剪諸家書字,畢專門.其后有少年能于衣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極精工.“即是“開封“府,“剪花樣“指的自然是“剪紙“.
剪紙藝人有姓名可考的,除上面提到的余承志外,還訂林文輝.廣州建德縣志云:“林文輝,字綱齊,剪紙為字,飛動如龍蛇,點差不差毫發(fā),室人裝璜成軸,易薪米以自給,人稱之曰剪“楊誠齊集子里,也曾提到一位“剪字道人“,說他“取義山經(jīng)年別遠公詩,用青紙剪字,什米元章體逼真“.
]:【剪紙藝術(shù)的特點與風格】
每一種藝術(shù)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由于剪紙材料(紙)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決定了剪紙具有它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剪紙藝術(shù)是一門“易學“但卻“難精“的民間技藝,作者大多出于鄉(xiāng)村婦女和民間藝人之手,由于他(她)們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見聞事物作題材,對物象觀察,全憑純樸的感情與直覺的印象為基礎,因此形成剪紙藝術(shù)渾厚,單純,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了農(nóng)民那種樸實無華的精神.歸納前人的經(jīng)驗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線線相連與線線相斷 剪紙作品由于是在紙上剪出或刻出的,因此必須采取鏤空的辦法,由于鏤空,就形成了陽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連,陰紋的剪紙必須線線相斷,如果把一部分的線條剪斷了,就會使整張剪紙支離破碎,形不成畫面.由此就產(chǎn)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結(jié)構(gòu).這是剪紙藝術(shù)的一個重要特點.剪紙很講究線條,因為剪紙的畫面就是由線條構(gòu)成的.揚州著名剪紙老藝人張永壽根據(jù)地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把剪紙的線條歸納為五個字:“圓,尖,方,缺,線“.要求達到:“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可以說線條是剪紙造型的基礎.
2.構(gòu)圖造型圖案化 在構(gòu)圖上,剪紙不同于其他繪畫,“它較難表現(xiàn)三度空間,場景和形象的層層重疊,對于物象之間的比例和透視關(guān)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它主要依據(jù)形象在內(nèi)容上的聯(lián)系,較多使用組合的手法,由于在造型上的夸張變形,又可使用圖案形式美的一些規(guī)律,作對稱,均齊,平衡,組合,連續(xù)等處理.它可以把太陽,月亮,星星,飛鳥,云彩,同地面上的建筑物,人群,動物同時安排在一個畫面上.常見的有“層層壘高“或并用“隔物換景“的形式.
3.形象夸張,簡潔,優(yōu)美,富有節(jié)奏感 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局限,要求剪紙在處理形象時,既要抓住物象特征,又得做到線條連接自然.因此,就不能采取自然主義的寫實手法.要求抓注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膽舍去次要部分,使主體一目了然.形體要突出,形成樸實,大方的優(yōu)美感,物象姿態(tài)要夸張,動作要大,姿勢要優(yōu)美,就像舞臺上的亮相動作一樣,富有節(jié)奏感.
4.色彩單純,明快 剪紙的色彩要求在簡中求繁,少作同類色,類似色,鄰近色的配置.要求在對比色中求協(xié)調(diào).同時還要注意用色的比例.如用一個為主的顏色形成主調(diào)時,其他顏色在對比度上可以程度不同地減弱.有時碰到各種顏色并置起來,稍有生硬的感覺時,則把它們分別套入黑色.金色剪成的主稿里,即可獲得協(xié)調(diào),明快的感覺.
5.刀法要“穩(wěn),準,巧“ 民間剪紙的許多特點和風格都是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產(chǎn)生的,如張永壽創(chuàng)作的“百菊圖“,許多地方都是運用刀法的技巧.例如刻一種“羅漢須“的菊花,由于它初開時是直瓣,盛開時就卷曲,形成螺絲圈,剪這種菊花,要一瓣一瓣從里往外圈剪,剪成后花瓣卷曲自如,才能組成一朵形象殊異,風味別致的菊花. 如果刻一種叫“鷺鷥羽“的菊花,由于它開花時一瓣套著一瓣,一瓣勾著一瓣,剪這種菊,要運用“掏剪法“,剪起的地方要片片相連,瓣瓣相隨,花瓣之間的粗細,大小才能參差有致,變化不同,剪成的花才能像鷺鷥的羽毛一樣豐滿而美麗.
當同時刻制數(shù)量比較多的剪紙時,在刀法的運用上,要切不要劃,切出來的剪紙比劃出來的剪紙要顯得厚實.用刀時必須要像手拿鋼鋸一樣,上,下來回切動,用力要剛勁,均勻,否則,刀在千里就會失去靈活性.注意不要左右來回擺動,握刀上下必須垂直,刻出的剪紙才會準確.在刻紙時,下刀和起刀必須做到準,特別是在刀與刀們連接的地方,說下就下,說起就起,否則,線條就容易被刀刻斷或者刻不斷而把剪紙撕壞.
這里的“巧“主要是指運用巧刀刻出的“鋸齒“和“月牙兒“.這是剪紙刀法中很重要的兩種刀法.這兩種刀法運用得恰當,就能形成剪紙藝術(shù)獨具的“刀味紙感“.
下面具體談一下這兩種刀法的運用.
“鋸齒“是作者在制作過程中,由于紙和刀的切割移動而自然產(chǎn)生的,它利用鋸齒的長短,疏密,曲直,剛?cè)?鈍銳的變比,結(jié)合不同物象的特征,表現(xiàn)它的質(zhì)感,量感,結(jié)構(gòu)等. 刻植物時,柔和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它的花果,堅硬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樹的葉子和莖的針刺,毛絨. 刻動物時,細密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軟軟的絨毛,剛健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硬實的鬃毛,圓實半弧形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禽鳥,魚蟲的羽毛和鱗. 刻人物時,用跳動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活動的眉毛,胡子,頭發(fā),用修長豐潤的鋸齒紋可以表現(xiàn)小孩豐滿的肌膚.
“月牙兒“也是剪刻時自然產(chǎn)生的各種弧形裝飾,它以陰刻為主,主要表現(xiàn)人物的衣紋,或破壞大塊黑的面積,根據(jù)個同物象的特征,形狀,可長可短,可寬可窄,可曲可直,能變化出各種不同的類型.
“鋸齒“和“月牙兒“這兩種形式也往往不同一張剪紙畫面中交錯運用,使得層次更加分明和富有變化. 從南北朝時期的“對馬團花“和“對猴團花“剪紙技法中的鋸齒和月牙兒的萌芽出現(xiàn),經(jīng)過于百年的歷史演變,一直延續(xù)至今,巳成為一種裝飾圖案的規(guī)律被人們所喜愛和運用. 民間剪紙的刀法形式除“鋸齒“和“月牙兒“之外,還有諸如花朵,渦紋,云紋和水紋等.
剪紙常用于裝飾和造型藝術(shù)等方面,比如窗花。
辟邪:鎮(zhèn)宅虎
剪紙也用于宗教儀式、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等。
十二生肖
采取傳統(tǒng)“喜花”剪紙的表現(xiàn)形式,十二生肖用12個不同的形狀輪廓相結(jié)合,并用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12個字分別組合在十二生肖內(nèi),使其主題突出,拙中見實,粗中有細,花中有花的效果。1999年獲得90中國旅游節(jié)旅游銷售品評比組委會頒發(fā)的90中國旅游節(jié)旅游銷售品評比“天馬”優(yōu)秀獎。
]:【剪紙作品的保存】
由于剪紙作品是通過剪刻鏤空后,由線條或塊面組成的圖案,牽一發(fā)將動全身,所以如何保存好剪紙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這里介紹幾種保存方法:
1,黑白剪紙的保存
如果作品篇幅不大,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將剪紙放在書本雜志中平放保存即可.假如是需要經(jīng)常翻看的剪紙作品,最好從文具商店里買一本相冊來保存,以免因經(jīng)常翻動而損壞剪紙作品.如果你買的是帶粘膠的相冊,但你又不愿意將剪紙粘死,可以用透明的玻璃紙將剪紙同粘膠分離.
2,彩色剪紙的保存
彩色剪紙的保存主要是考慮防止褪色的問題.所以用來保存彩色剪紙的材料不宜選用吸水性強的紙張.最好是用繪圖用的拷貝紙或硫酸紙,這種紙吸水性極差,因此彩色剪紙的顏色一般不會被吸取.由于它又具有較好的透明度,用來保存剪紙也比較美觀.
3,大幅剪紙的保存
對于一些篇幅比較大的剪紙作品不宜采用卷筒式,否則剪紙的一些邊角容易折疊損壞,也影響美觀,理想的辦法是用瓦楞紙版夾住平放,這樣重新打開后剪紙作品平整無缺.比較長時間的保存還需注意防蟲咬.所以在存放剪紙的地方要放一些衛(wèi)生球,以防蟲害.另外注意經(jīng)常翻動,以利通風.在潮濕地區(qū),梅雨季節(jié)還須加強防潮措施.
]:【剪紙的題材】
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既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xiàn)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剪紙藝術(shù)的題材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人民那種樸實,純真的思想感情.
剪紙題材的范圍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實際生活題材 因為剪紙的作者大多來自農(nóng)村,所以她們的作品題材大部是取材自己的實際生活,如喂雞,養(yǎng)豬,牧羊,放牛,騎驢趕車走娘家和抱胖娃娃,搞家庭副業(yè),參加田間勞動,有的直接表現(xiàn)自己伺養(yǎng)的家禽,家畜,如雞,鴨,鵝,牛,馬,羊,駱駝,狗.貓等.也有的表現(xiàn)生活中常常見到的植物,如: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水仙,還有各種瓜果,蔬菜等.因為這些題材都來自生活,所以剪紙作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生活氣息就十分濃厚.
2.吉慶寓意的題材
民間剪紙在題材上的一大特點是采用托物寄情的寓意手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諧音法——以音象形的表現(xiàn)手法.比如花公雞,就在公雞身上刻兒朵花;梅花鹿,就在鹿身上刻幾朵梅花;刻上蓮花和鯉魚就寓意“連年有余“,這里以蓮諧“連“,以魚諧“余“.
諧形法——將某一形象進行簡化作為代表.比如:刻上一朵云彩,就表示是天空,刻上一朵雪花,就表示是冬天下雪了.
象征法——借某一物象來表示一個概念,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如桃子象征長壽,石榴象征多子,鴛鴦象征愛情,松樹象征長青不老,牡丹象征富貴,喜鵲登梅象征喜事臨門……
3.戲曲人物和傳說故事
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通過戲劇等形式在全國各地廣泛地流傳著,人們不僅相互傳誦著,而且還用剪紙這一形式來表達自己對這些故事中的人物的愛與憎.如越劇之鄉(xiāng)的江浙一帶,民間剪紙在題材上大部分取材于當?shù)亓鱾鞯?#8220;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紅摟夢“,“西廂記“等故事的情節(jié).京劇的發(fā)源地在北京,岡此,京劇險譜剪紙就以臨近北京的蔚縣最為著稱.此外諸如“八仙過海“,“上八訕“,“下八仙“.“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老鼠嫁女“等民間傳說故事更是剪紙普遍表現(xiàn)的題材.
那個時代的縮影 民間剪紙的題材是很廣泛的,它既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群眾喜聞樂見的事物,也表現(xiàn)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剪紙藝術(shù)的題材中,我們可以看出勞動人民那種樸實、純真的思想感情。
補藏品
清末 山東蓬萊 大觀園
是一套分八長條剪成的大窗花。亭臺院落,長廊小橋等建筑物,分布在修竹垂柳,芭蕉梧桐,水池丘陵假山之間。標有瀟湘館,櫳 翠庵,稻香村,沁芳亭,怡紅院等名稱,概括地表現(xiàn) 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全景。園內(nèi)出現(xiàn)人物十一,或坐于桌旁,或憑倚石幾,或啟戶欲入,或漫步亭外,或欣賞蓮荷,或垂釣池邊,或?qū)υ捲褐?,則是眾多角色的一部分。圖中景物人物虛實對比鮮明,可謂繁而不亂。
清末 山東福山 送子賜福
剪紙分四條,由三部分內(nèi)容所組成,左側(cè)“天仙送子“,右側(cè)是“天官賜福“,下部是“六合(鹿鶴)同春“吉祥圖案。“天仙送子),《魏書。帝紀》略謂“圣武當耕于上澤間,一日,忽見輜車自天而下,中坐一美婦人,自稱天女,受命相偶,旦夕請還,期年復會于此,一年后,帝行至,果復相見。天女以所生之男授于帝,并說:“此君之子也,當世為帝王。“后人遂把“天仙送子“作為婚嫁人家頌祝之詞。“天官賜福“,道教以正月十五為“上元“,是天官賜福之辰(見《梁元帝旨要》)。明萬歷《野獵編》卷宗二十五有“雜劇“一則,其中有《天官賜?!穮f(xié)慶傳奇劇目。“六合同春“的“六合“是指“天地四方“,亦泛指天下,用鹿鶴諧音,意便是天下皆春。(此幅剪紙中鶴腿短似鵝,想系錯剪。)以上題材, 民間年畫,剪紙多有表現(xiàn) ,取意吉祥。(山東省美術(shù)館藏)
剪紙的文化背景
據(jù)考證,從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接空刻花制作裝飾品。西漢時,人們用麻纖維造紙,傳說漢武帝的寵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臥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請術(shù)士用麻紙剪了李妃的影象為其招魂,這大概是最早的剪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jīng)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了剪紙藝術(shù),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唐宋時期,流行“鏤金作勝”的風俗。“勝”,就是用紙或金銀箔、絲帛剪刻而成的花樣,剪成套方幾何形者,稱為“方勝”;剪 成花草形者,稱為“華勝”,剪成人形者,就稱之為“人勝”。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東方朔傳·歲時節(jié)》:天地初開,一日雞,二日狗,三日豬, 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盛,陰則災。 八日之中,尤以人日為重,又稱“人勝節(jié)”)以七種菜為羹;剪彩 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于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
唐代大詩人杜甫以《人日》為題作詩:“此 日此時人共得,一談一笑俗相看。尊前柏葉休隨 酒,勝里金花巧耐寒。”另一位唐代著名詩人李 商隱也作有《人日》詩,詩中說:“鏤金作勝傳 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唐代李遠《剪彩》詩寫 道:“剪彩贈相親,銀 綴鳳真,雙雙御綏 鳥,兩兩度橋人,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愿 君千萬歲,無處不逢春。” 六十年代在新疆出土的文物中,還有一件唐代的人勝剪紙,七個女子人形排列成行,此勝用于圍飾發(fā)髻。
在日本的正倉院,保藏有兩枚唐代華勝,據(jù)日本齊衡三年(公元856年)《雜財物實錄》載:“人勝二枚……天平寶字元年閏八月二十四日獻物”,日本天平寶字元年即為唐代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其中一枚為羅地金箔字,上面剪祝頌吉語:“令節(jié)佳辰,福慶惟新,曼和萬載,壽保千春。另一枚則用金箔刻了復雜的邊飾,并飾以紅綠羅的花葉,中心是一兒童在竹林下戲犬。
當時,還流行著一種用雙絲絹帛剪成的小幡,叫做春幡, 或稱幡勝、春勝,在立春那天,作為節(jié)日禮物,或簪于頭上,或掛在柳枝上,亦或貼于屏風。李商隱在《驕兒詩》中寫:“請爺書春勝,春勝宜春日。”意為驕兒袞師請父親在剪彩制成的春幡上寫“宜春”二字。因為立春之日為春天的首日,象征萬物復蘇欣欣向榮,所以唐宋時期,人日剪彩這一民俗活動漸漸集中到立春這天,人們剪制各種幡勝、春幡、春燕、春蝶等等,作為節(jié)日禮物?;实墼谶@一天也接見群臣,并分別賜以金銀幡勝或者羅幡勝。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一首“菩薩蠻”中寫道:“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有一種鳥,因頭項長有金黃色大羽冠很像插著一枝幡勝,而被命名為戴勝鳥,韋應物《聽鶯曲》中“伯勞飛過聲局促,戴勝下時桑田綠”,勝成為春歸大地的象征。
宋代陳元靚《歲時廣記》載:“元旦以鴉青紙或青絹剪四十九幡,圍一大幡,或以家長年齡載之,或貼于門媚。
在宋代,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許多工藝美術(shù)應運而生,并出現(xiàn)了專業(yè)剪紙藝術(shù)家。周密《志雅堂雜鈔》載:當時京城沛梁“向舊天都街,有剪諸色花樣者,極精妙,隨所欲而成。又中瓦有余敬之者,每剪諸家書字皆專門。其后,忽有少年能于袖中剪字及花朵之類。更精于二人,于是獨擅一時之譽。
明清人的筆記和地方志中也有記載剪紙名家的。如《蘇州府志》載:“趙萼,嘉靖中制夾紗燈,以料紙刻成花竹禽鳥之狀,隨輕濃暈色。溶蠟涂染,用輕綃夾之。映日則光明瑩徹,芬菲翔舞,恍在輕煙之中,與真者莫辨。”
《嚴州建德縣志》載:“林文耀,字綱齋,幼即工書,中年失明,乃剪紙為字,勢飛動若龍蛇,點畫不差毫發(fā)。室人裝璜成軸,……人稱之日“林剪。”《保定府志》載:“名女,張蔡公之女也。有巧思,與人接談,袖中 細剪春花秋菊、細草垂楊.罔不入神;其剪制香(大+區(qū)),絕巧奪目,得之者珍藏焉。
清代陳云伯《畫林新詠》說:“剪畫,南宋時有人能于袖中剪字,與古人名跡無異。近年揚州包鈞最工此,尤之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無不入妙。”并有詩曰:“剪畫聰明勝剪書,飛翔花鳥泳瀕魚;任他二月春風好,剪出垂楊恐不如。”清康熙時,有位宮廷畫家鄒元斗,畫有一幅祝福新年伊始的風俗畫《歲朝圖軸》畫的上端繪有垂掛著的五枚彩色剪紙“門籠”。門箋的形式即是由春幡演變而來。在清代,因滿族人有剪紙的習俗,致使剪紙進入宮廷。在故宮,歷代皇帝舉行婚禮作洞房的神寧宮,墻壁按滿族習俗裱紙,四角貼著黑色的雙喜字剪紙角花,頂棚中心貼著龍鳳團花的黑色剪紙;在宮殿兩旁的過道壁上也貼有角花。據(jù)說有人用紙剪成有鹿。鶴、松的“六合春”圖案,加以彩繪,貼于朝服上,連西太后都以為是繡出來的。
可以說剪紙藝術(shù)自誕生以來,就沒有中斷過。她流傳面之廣、數(shù)量之大、樣式之多、基礎之深比任何一種藝術(shù)都更加突出。在各種民俗活動中,她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附麗于生活,充實了生活,以她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喚起人們對生命的追求,對生活的信念,對國富民康的企盼;她將人們平凡的生活點綴得如此瑰麗多姿,充分寄托和體現(xiàn)了我們中華民族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她為滿足人們更高的社會性的精神需要而茁壯成長。
如今,剪紙的天地更為廣闊了,它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xiàn)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在產(chǎn)品包裝設計、商標廣告、室內(nèi)裝演、服裝設計、書籍裝幀、郵票設計、報刊題花、連環(huán)畫、舞臺美術(shù)、動畫、影視等各個方面都有她的清影;她也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shù)瑰寶。隨著歷史的進程,許多民族的、傳統(tǒng)的東西被漸漸淡化、湮沒了。然而,真正文明的標志應是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并存,共同發(fā)展。愿這棵古老的藝術(shù)之樹常綠常新。
在過去,人們經(jīng)常用紙做成形態(tài)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shù)一般都有象征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nbsp;現(xiàn)在,剪紙更多地是用于裝飾。剪紙可用于點綴墻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繡花和噴漆藝術(shù)的模型……
1 朱武
2 黃信
3 孫立
4 宣贊
5 郝思文
6 韓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