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濁,以半夏白術天麻湯為主方:半夏10克、橘紅10克、天麻10克、白術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鉤藤(后下)15克,加減運用。半夏化痰祛濕,白術健脾祛濕。若胃口很不好,可以加些砂仁、厚樸、炒麥芽、雞內(nèi)金;若還夾雜一些熱象,可加黃連、瓜簍、菊花、夏枯草。若癥狀不是很嚴重,煮點薏苡仁粥吃,既能降暑,又能祛濕。
瘀血阻絡型主要指高血壓合并冠心病或高血壓合并心臟病的患者,表現(xiàn)為胸悶胸痛,痛為刺痛、痛處固定,還有心慌、心悸、四肢發(fā)麻、口舌青紫,舌質(zhì)暗或有紫色,脈細澀,或者有早搏。也可以用活血化瘀方為主方加減運用:川芎10克、地龍10克、生地15克、丹參15克、紅花10克、赤芍15克、葛根15克、山楂15克、桃仁10克、牛膝10克、生甘草5克。成藥可以用麝香保心丸、復方丹參滴丸、血府逐瘀膠囊、通心絡等。
有的高血壓病人血壓升高以收縮壓為主,尤其老年人,收縮壓170~180毫米汞柱,舒張壓僅有60~70毫米汞柱,如果用藥,收縮壓降到150毫米汞柱,舒張壓可能會降到50毫米汞柱,病人馬上就會頭暈,對這種病人,可以加些金石一類(礦石類)的藥,即中醫(yī)認為重鎮(zhèn)安神類藥:石決明、珍珠母、靈磁石、龍骨、代赭石等。有的病人以舒張壓升高為主,特別是中青年高血壓,收縮壓可以不高,130~135毫米汞柱,但舒張壓達到95~100毫米汞柱,有時也難降下來,對于這種病人,往往選用一些咸寒軟堅的東西,如龜板、鱉甲、牡蠣、穿山甲等。
高血壓常見不適癥狀的中醫(yī)治療
【頭痛】中醫(yī)認為,頭痛多由肝陽上亢、肝火上炎,或痰濁蒙竅,或氣血兩虛,或血瘀引起。肝陽上亢者用天麻鉤藤沖劑;若是肝火上炎,用龍膽瀉肝湯;若是痰濁蒙竅,用半夏白術天麻湯;若是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人無力,蹲下去再站起來時頭昏欲倒,用養(yǎng)血清腦顆粒;若是瘀血阻絡,治宜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膠囊或通心絡、復方丹參滴丸等。
也可隨證加減。若頭痛且熱象明顯,苔黃、舌質(zhì)紅、口干,可以加白芷、生石膏等清胃熱、肺熱藥。若還有肝火,可加黃芩、龍膽草等清肝熱藥;有的人(尤其是老太太),吹風則頭痛加重者,加防風、羌活、藁本。若還不行,建議加一些蟲類藥物,很多蟲類藥物可活血化瘀,且祛風作用明顯,如僵蠶、地龍、全蝎、蜈蚣;若頭痛兼頭頸強直,可以加葛根、羌活,葛根用量要大-30克;若頭痛且頭暈厲害,可用菊花、鉤藤、夏枯草;若頭痛且胸悶脹,是痰濕,用半夏白術天麻湯。
【眩暈】其中醫(yī)辨證分型主要是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痰濕中阻、肝腎陰虛、瘀血阻絡等??蓪ψC使用以下中成藥:全天麻膠囊,治療肝陽上亢所致頭暈;天麻首烏片,治療血虛眩暈;六味地黃丸,治療肝腎陰虛所致頭暈;有的人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為血虛,要用些補血的藥,如熟地、阿膠、首烏、枸杞子等。腎虛引起的眩暈,主要表現(xiàn)為精神疲乏、人健忘(尤其近記憶很差)、腰膝酸軟、耳鳴耳聾,要加補腎藥物,如桑椹子、首烏、旱蓮草、巴戟等;對濕阻所致的頭暈,要加一些半夏、天麻、石菖蒲;若眩暈類似帕金森,肢體發(fā)麻或者手抖,要加些鎮(zhèn)痙熄風藥,如石決明、鉤藤、羚羊角粉。
注意,并非所有的高血壓患者都能補:肝陽上亢、肝火旺者不但不能補,反而要清瀉肝火,要加生石膏、梔子、黃芩或者龍膽草等。肝腎陰虛、氣血兩虛者必須補,補一補,血壓就下來了。
【肢體麻木】中醫(yī)認為高血壓的肢體麻木不外乎幾個方面,風、痰、瘀、血虛,總的說是氣血運行出現(xiàn)了障礙。治療原則是熄風通絡、化痰活血。可用些中成藥如小活絡丹、大活絡丹、華佗再造丸、雞血藤片等,要根據(jù)不同的病因辨證治療。如果是痰濕為主,表現(xiàn)為頭暈目眩、惡心嘔吐,陰雨天加重,舌苔白且膩,舌體胖,可加半夏、白術、白芥子、烏梢蛇、南星等藥,或加天麻、鉤藤。如果是風痰瘀阻夾在一起,則主要表現(xiàn)為針刺樣疼痛,半身不遂(實際上已經(jīng)中風了),有瘀血,舌質(zhì)絳紫色,這時加大活血藥的用量,如桃仁、紅花、地龍、全蝎、蜈蚣等;還有一種是血虛的肢體麻木,指病人體內(nèi)無足夠的血來滋養(yǎng),或者氣不足,不足以推動血的運行,病人頭昏眼花、心悸失眠,看上去面色蒼白,這時候就要用補氣血的藥,如當歸、熟地、川芎、雞血藤、阿膠等。
【失眠】失眠主要與肝火旺、陰虛、痰熱有關。對肝火所致的失眠治宜瀉火平肝,用龍膽草、黃芩、梔子、石決明等藥物,再適當?shù)丶有┧釛椚实人?陰虛失眠一般用天王補心丹,或者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些遠志、酸棗仁、菖蒲等藥。痰火擾心,即感覺喉嚨口有東西堵在那里,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俗稱“梅核氣”,加上舌質(zhì)偏紅,苔黃這些表現(xiàn),治宜清化熱痰,用半夏、陳皮、菖蒲、瓜蔞、南星、竹茹、茯苓等,成藥可用礞石滾痰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