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的起源,眾說不一。得到多數(shù)學者認可的是: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茶,并逐漸認識到茶葉保健,特別是解毒、提神的作用,從而演變成今天的茶飲。在原始社會,人類在山野狩獵動物和尋找植物作為食物,采摘各種可食用的花、果、葉用以充饑,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種。在人類進入農耕生產之后,便開始尋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吧褶r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漢以前的茶字作荼字)而解之”是這一事實確鑿的記載,茶的作用從充饑發(fā)展到藥用。
在人們利用茶的過程中,還將茶葉當菜吃。這種以茶為食的方法有3000 年以上的歷史。據(jù)《晏子春秋》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別稱)菜而已。”東漢時壺居士在《食忌》上則說:“苦菜久食為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边@種茶“與韭同食”, 也是以茶作菜。晉代時,用茶葉煮食之法,稱之為“茗粥”或“茗菜”。 居住在中國西南邊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頗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習慣。
后來,人們在鮮茶葉生吃或生煮羹飲過程中,青草氣難除,且滋味苦澀,經不斷摸索,發(fā)現(xiàn)把茶葉加工后烹煮飲用,不僅清香鮮濃,而且有利于保存。隨著飲茶的普及,其飲用方法不斷發(fā)展變化,從西漢至明代,出現(xiàn)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飲用方式,而明代開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最古老的“焙茶”就是把嫩芽從茶樹上采下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黃色,再放進茶壺內煮飲。至今,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焙茶”這種煮飲習俗。從西漢開始才有關于煮茶的文字記載。西漢王褒《僮約》: “烹茶盡具?!蔽鲿x郭義恭《廣志》: “茶叢生,真煮飲為真茗茶?!睎|晉郭璞《爾雅注》: “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币灿性诓柚屑尤肫渌淞系闹箫嫹?,三國張揖在《廣雅》中記載了當時制茶與飲茶的方法:“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摻和之意)之?!碧脐懹稹恫杞洝の逯蟆份d:“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碧破と招荨恫柚须s詠》序云:“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淪蔬而啜飲者無異也?!碑敃r煮茶,往往加鹽、蔥、姜等佐料,飲茶類似喝蔬茶湯,又稱作“茗粥”。 唐楊曄《膳夫經手錄》也有相似記載:“茶,古不聞食之。近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之句。明代陳師《茶考》載:“烹茶之法,唯蘇吳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shù)沸蟹眼為節(jié)?!贝朔N煮茶方式一直存在,特別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較流行。
唐代以后,制茶技術日益發(fā)展,餅茶(團茶、片茶)、 散茶品種日漸增多。飲用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陸羽《茶經》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餅茶的煎茶程序有備器、炙茶、碾茶、羅茶、取火、選水、候湯、煎茶(投茶、攪拌)、 酌茶。也有將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沖泡,而不用烹煮飲用方法:“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于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閹茶。”這種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受到當時詩人元稹、盧仝、白居易、陸龜蒙、皮日休、李群玉等的贊賞,專門寫了煎茶的詩,如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之句。李群玉《龍山人惠石廩方及團茶》詩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之句。
唐末宋初又出現(xiàn)了點茶法,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從蔡襄《茶錄》、 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備盞、點茶(調膏、擊拂)。 點茶法盛行宋元時期,宋人詩詞中多有描寫。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斗茶歌》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之句。北宋蘇軾《試院煎茶》詩有“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之句。宋釋惠洪《無學點茶乞詩》詩云:“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北宋黃庭堅《滿庭芳》詞也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 “銀瓶蟹眼,驚鷺濤翻”之句。
點茶法盛行于宋元時期,直到明朝前中期仍然存在。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茶譜》序云:“命一童子設香案攜茶爐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為末,置于磨令細,以羅羅之,候湯將如蟹眼。量客眾寡,投數(shù)匕入于巨甌。候湯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頭雨腳,分于啜甌?!泵魈嬷煸傲T貢團餅茶,遂使散茶獨盛,飲用方法也改為沖泡。明代陳師《茶考》載:“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
明清以壺泡為主,即置茶于茶壺中,以沸水沖泡,再分到茶盞(甌、杯)中飲用。據(jù)張源《茶錄》、 許次紓《茶疏》等書記載,壺泡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品茶等。現(xiàn)今流行于閩、粵、臺地區(qū)的“功夫茶”則是典型的壺泡法。由于直接沖泡不僅操作簡單,飲用方便,而且可以更好欣賞茶的優(yōu)美姿態(tài),故此法沿用至今。
在茶飲發(fā)展的悠久歷程中,不同民族依據(jù)各自迥異的民族傳統(tǒng)風俗,以及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和飲食結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茶習俗??偟膩碚f漢族以散茶直接沖泡,不加任何佐料的清飲方式為主,如潮汕的啜烏龍,四川的蓋碗茶等。而少數(shù)民族,則以加入其他佐料的調飲方式為主,如:云南撒尼族的銅壺茶;傈僳族的油鹽茶、雷響茶;彝族的核桃米花茶;白族的三道茶;布朗族的青竹茶;佤族的燒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鍋茶;廣西壯族的打油茶;湖南土家族的“擂茶”; 西北回族的三炮臺蓋碗茶;新疆維吾爾族的奶茶;蒙古族的奶茶;哈薩克族的米磚奶茶;藏族的清茶、酥油茶、奶茶、糌粑茶等。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對茶的保健養(yǎng)生功效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現(xiàn)實生活中以茶作佐料甚至以茶作菜肴已成為餐桌新寵,如:“龍井炒蝦仁”“茶香鯽魚”“貢芽豆腐羹”“龍井汆雞絲”“樟茶鴨子”“綠茶番茄湯”“茶香熏河鰻”“毛峰熏鰣魚”“碧螺炒銀魚”“鐵觀音燉雞”“茶香牛肉”“紅茶牛肉片”“凍頂燜豆腐”“茶葉燉豬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