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又叫端陽。本來,“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后來,風(fēng)俗流轉(zhuǎn),五月初五就專指為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之時,天氣潮濕炎熱,蚊蟲多,百毒出,古人就把五月視為“惡月”。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的活動:賽龍舟、飲雄黃、掛艾草菖蒲、沐蘭湯……吃粽子只是其中之一,并非主角。后來,因為屈原投江故事的流傳,粽子慢慢成了是最不可缺的主角之一,成為流行。梁實秋說,“參考眾意,索性把端午叫成粽子節(jié)比較親切?!?br>
于是,粽子,成了端午節(jié)公認(rèn)的必吃食品。
1
粽子長成今天這個模樣,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變遷。和端午節(jié)風(fēng)俗一樣,它們都在千年的時光里,漸漸模糊了最初的樣子。
粽子最初被稱為角黍,晉人周處在《風(fēng)土志》中說,“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菰葉是今天茭白的葉子,黍是黃米,有黏性,“黍者,暑也,待暑而生”,這已經(jīng)和后來粽子的構(gòu)成上基本類似了。
角黍本來是夏至祭祀的食品,其真正變成粽子,在華夏大地扎根流行,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屈原?!扒逶挛迦兆酝躲枇_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后來,因為怕祭祀之米被蛟龍所竊,人們就創(chuàng)造了粽子這種形狀的食物。老百姓樸素的情懷,最終讓粽子成為國人一大重要的節(jié)日食品。
千年古村落閩侯侯官村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初一到初五,村里的年輕人都要回鄉(xiāng)參加龍舟比賽。圖為召集人劉景生在龍頭上掛粽子
回歸到食物本身,你得承認(rèn),吃粽子,其實是一件蠻有樂趣的事情。粽子本身的美味暫且不提,主角藏在粽衣的重重包裹中,嚴(yán)嚴(yán)實實,著實撩人。欲見廬山真面目,還得研究一番,在那番纏繞中,尋找求解之道,方能千呼萬喚始見君。如果不夠細心,心急而又不得其法者,只好求助刀剪,簡單粗暴,一了百了。
這就是粽子的魅力,如果不剝開粽衣,你根本無法知道,這粽子是咸還是甜。甚至里面包的是啥,你都猜不到。然而,正是因為粽子的多變和不可知性,很多人愛的就是這一口。
可以確定的,粽子最主要的成分是糯米。
與普通大米相比,糯米產(chǎn)量不高,往往用來釀酒和做特色小吃。粽子就是糯米與其他食材完美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剝開粽衣,糯米黏滑,絲絲縷縷中透出竹葉清香,這獨一無二的“糯”性口感,在唇齒間糾纏,足夠銷魂。糯米有相當(dāng)?shù)陌菪?,單獨做餡可以,裹上五花肉、咸蛋黃變身肉粽也行,不管哪種搭配,它都可以充分地吸收不同食材的滋味,從而產(chǎn)生新的美味。一種只有中國人能懂的美味。
2
福州花生粽
兒時,只有在端午的時節(jié),才能吃到粽子。我的老家閩西長汀,歷來有送節(jié)的風(fēng)俗,每到端午中秋,母親都會給出嫁的女兒準(zhǔn)備粽子月餅。我家的粽子,都來自外婆手工制造,小巧精致,清香怡人。外婆的粽子,以堿粽居多,呈金黃琥珀色,蘸白糖吃,最美味不過。有時她也會包一些紅豆、花生的粽子,口感層次更為豐富。
白粽
連城新泉的排肉粽
當(dāng)然也有肉粽,但不多,那時候大家都吃得少,多少有點奢侈。外婆去世已久,家鄉(xiāng)的粽子也暌違多年,但那竹葉清香中,軟糯的口感是我舌尖上永遠的記憶。福建的粽子,多是用箬竹葉做粽衣,從宋代起就已流行,一直沿用到今天。
曾有好事者統(tǒng)計,中國人的粽子口味,也有地域之分。北方粽子以蘆葦葉為粽衣,蜜棗甜口居多,南方則豐富得多,甜咸皆有,肉粽是主角,嘉興肉粽、湖州粽子都聞名天下。在福建,最有名的當(dāng)屬燒肉粽。
燒肉粽一詞來自閩南語,鄧麗君、周杰倫都曾把它唱進歌里。和嘉興肉粽相比,它多了一道工序。制作時,糯米要浸飽湯汁后晾干,還要拌上鹵湯、蔥頭油下鍋炒上一遍。多一道工序,是多一道麻煩,但也多一份美味。所以,閩南的肉粽,油潤卻不膩,吃的時候加上沙茶醬、甜辣醬,真是人間美味。
漳州燒肉粽(周麗菁 攝)
我見過最夸張的肉粽,還是在泉州。
有一年,我到泉州支援子報創(chuàng)刊,工作三個月,幾乎將泉州的肉粽吃了個遍。五花肉、干貝、香菇、海蠣干是基本操作,其他名貴點的,海參、鮑魚都可以往里加,真是嘆為觀止。燒肉粽,顧名思義,要在熱氣騰騰的狀態(tài)下食用最佳,那融化的動物油脂,混合著海鮮的滋味,油潤醇厚,鮮香可口。很好吃,也很頂飽。
閩南鄉(xiāng)間包肉粽
花樣最多的粽子,我在寧德的屏南見過。除了常規(guī)粽子,屏南最常見的有橫包和粽頭,這是當(dāng)?shù)厮投Y的必備,橫包意味著田肥地壯,粽頭吃了力大無窮。
屏南的粽子
↓ 加硬幣的財粽
其他諸如秤砣粽、斗笠粽、長尾粽、喜粽、財粽等等,總之寓意吉祥,也算八閩一大特色。
坨粽
長尾粽
最特別的還是畬族的菅葉粽。有一年,我路過福安,偶遇菅葉粽,感覺頗似湖州的枕頭粽。我想,美好的食物都是相通的,如有雷同,真是不約而同。
福安畬族粽子,又稱菅粽、五節(jié)粽,用菅葉將木糯米包成管狀,再用龍草捆扎五節(jié)
畬族人的五月初五,是始祖盤瓠“忠勇王”神誕,這一天,他們要用菅葉粽祭祀祖宗。這種粽子很特別,中間圓柱狀,上端扁如鑿子,下端六角形,如長長的管子。用的粽衣也特別,是用菅草的葉子。菅葉粽一般是堿粽,取材于天然,絕對綠色,也絕對管飽。
福安畬族人在端午節(jié)不僅要包粽子,還要舉行對歌、龍舟賽等活動,更重要的是舉行盛大的祭祖活動,表達對祖先的崇敬
如今,生活好過了,人人都是“食不厭精”。體現(xiàn)在粽子上,冒出了層出不窮的網(wǎng)紅粽子。什么小龍蝦粽子、螺螄粉粽子、鰻魚粽子等,都在搶灘市場??谖度绾?,見仁見智。有人說,那還是粽子嗎?我想存在即合理,正如今天的粽子,已不是當(dāng)年的角黍,面對網(wǎng)紅粽子,我們何不坦然接受,至于能否流傳,大家會用舌尖做選擇。
3
節(jié)日是時間賦予人們的禮物。在每隔一段時間,讓我們以節(jié)日的名義狂歡,休息,犒勞自己。
當(dāng)我們的飲食極大豐富時,當(dāng)粽子已經(jīng)方便可食時,食物的需求漸漸會退居二線。此時此刻,我想,大家就該開始懷念,粽子之外的端午風(fēng)情。
在福州,龍舟競渡最盛行。每到端午,十里八鄉(xiāng)各境社的龍舟隊都會出來一較高下。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長樂三溪的龍舟夜渡,是夜,三溪河上,人頭攢動,挑燈夜戰(zhàn),精彩非常。汗水揮灑過后,龍舟飯里,粽子只是個由頭。
每年的五月初五,屏南、周寧、政和一帶端午節(jié)有廊橋走橋習(xí)俗,村民這一天會在廊橋朝上游的開窗處,開始投粽祭屈活動。兩個粽子用彩絲帶捆好,投粽前一邊用手提住系著粽子的彩帶,并將手伸出廊橋窗外河流上方,一邊念經(jīng):“一個粽子一個裝。一個粽子落溪中。一頭粽,一頭錢。給你扔粽保家運,祝我子孫男女油麻福貴福壽長?!蹦詈蠹纯蓪Ⅳ兆尤拥綐蛳?/span>
福建寧德南平一帶,是木拱廊橋的故鄉(xiāng),幾乎縣縣都有廊橋,端午走橋就成為這一帶的風(fēng)俗。當(dāng)?shù)厝苏f,“走三橋,驅(qū)百病”,儀式的最后,還要往橋下拋灑粽子祭祀屈原。
在閩南泉州,端午這天會舉行蚶江對渡節(jié),閩臺兩地人們聚集海上,舉行潑水節(jié),玩海上捉鴨子。岸上,有拍胸舞,有嗦啰嗹,有采蓮曲,一樣熱熱鬧鬧。此時的粽子,就只是個點綴。
連城“游大粽”是一項全球特有的客家民俗活動,也是客家人祈盼“豐收、和諧”的象征(林密 攝)
而在閩西,粽子在承擔(dān)食用功能的同時,還被賦予了“神格”。連城的北團鎮(zhèn)是客家聚居區(qū),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三到十五,粽子便會化身為高大威猛“粽仙”,招搖過市,享受人間香火,這就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北團游大粽”。此時此刻,這一人多高、上百斤重的粽子是“五谷真仙”的象征,是一年豐成的希望。
忙碌要從農(nóng)歷二月初六開始,一個大粽的制作,粽衣需要上萬片粽葉縫制,糯米需要 12 升,寓意著一年十二個月,如是閏年,就再加一升米。粽子制作好后,初七下鍋,需要蒸煮四天四夜,饒是這樣,也未必熟透。到二月十三那一天,敲鑼鳴銃,彩旗開道,“粽仙”出巡開始了。沿街家家戶戶,準(zhǔn)備鞭炮香燭,虔誠上供,迎接“粽仙”到來,祈望一年好運福祉。游大粽在二月十五這天達到高潮,巡游結(jié)束,熱鬧完畢,大粽分給村民,保佑各家五谷豐登、五業(yè)興旺。同時也宣告,春耕要開始忙碌了,要想來年吃粽子,農(nóng)忙莫偷懶。
張愛玲曾說:“八歲我要梳愛司頭,十歲我要穿高跟鞋,十六歲我可以吃粽子湯圓,吃一切難以消化的東西。”在她的筆下,粽子多了那么一絲倔強的意思。
美好的東西總是如此,粽子也一樣。讀來,意味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