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慈安暴斃疑案根本沒什么疑點,慈安的手段也足以把慈禧捏的死死的,當時的慈禧并不敢在慈安身上動手腳。弱慈安,強慈禧這都是影視劇給人們帶來的先入為主的假歷史而已。
慈安太后,鈕鈷祿氏,上三旗鑲黃旗,正宮娘娘,咸豐二年以秀女入選并封貞嬪,進而五月份貞貴妃,六月就直接晉升皇后,原本慈禧的晉升速度就已經(jīng)足夠驚人,對比之下無非小巫見大巫。
時值盛年,45歲慈安太后的死過于突兀,她的病由來已久,但卻遠未到威脅生命的程度,所以一時間流言蜚語傳至全國上下。至于傳言,比如乾隆朝的叫魂案,大家懂的,幾億人瘋傳也能輕松短期達成,所以慈禧莫名其妙的背了天知道多少個莫須有的黑鍋。
慈禧受寵?難比慈安!
16歲入宮當即被封為嬪,短短4個月的時間就直接躥到了皇后寶座母儀天下,有清一代,實屬罕見。要知道,咸豐初期這個嬪妃,那個貴人的,太多了,能從眾多后宮女子中脫穎而出,慈安必有過人之處,無論姿色還是修養(yǎng)都是遠超旁人的。
皇后統(tǒng)理六宮,這是個普通人很難想象的任務,皇后可不是見天哼哼唧唧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主兒,如果她敢這么干,那么皇帝樂不樂意先不講,她自己會大權旁落,或說被分權,這是幾乎所有皇后都不愿見到的狀況,而后宮的管理需要面對至少幾十個女人,這還只是日常工作之一,皇后還要起到表率作用,比如大災發(fā)生,收成不好,或者前線錢糧吃緊等等,皇帝有了最高指示,皇后甭等吩咐,直接就要表率,捐些首飾捐些錢,節(jié)省開支等等。
宮里嬪妃之間有了爭執(zhí),口角,不睦,都是慈安出來調停,俗稱和稀泥。
宮里嬪妃被皇帝斥責懲罰,都是慈安出來勸慰皇帝,小懲大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后宮也講女德,慈安要做表率,自己都做不好如何要求別人,至少我們從慈安身上看不到一絲妒婦的影子。
咸豐帝脾氣挺硬,腰桿忒軟。面對英法聯(lián)軍,自己逃到了避暑山莊,讓奕訢去和洋人談判,那真的是用命去談,估計當時奕訢的心理陰影面積大過天。而咸豐帝躲在避暑山莊也并不舒服,九五之尊如同喪家之犬,天下人怎么看,避暑山莊避不了心署,太監(jiān)宮女們都倒了大霉,無辜充當了出氣筒的角色。
別人都說不上話,也不敢規(guī)勸,只有慈安·安撫好了下人,還要軟言慰喻咸豐帝,與其說咸豐帝當時是在自娛自樂,不如說他純粹是在自黑自虐,那種時候但凡是人都無法平復心情,更何況吃喝玩樂了,慈安在他身上費勁了心機,才使他趨于正常。
御賞和同道堂是咋回事
一般資料上都會寫成諸如“咸豐彌留之際賜下御賞,同道堂二印給慈安、慈禧,贊襄政務大臣或八輔政大臣······”其實這么敘述是不嚴謹?shù)模葹橹匾氖亲兿嗵岣吡舜褥牡匚?,其實咸豐帝彌留之際,只召見了慈安皇后,并御賜“御賞”璽,至于“同道堂”璽,慈禧本人原本是根本沒有資格領璽的,同道堂是載淳專璽,只不過年紀太小,所以沒有辦法才由慈禧代管而已。
注:璽是璽,印是印,級別不同,不好統(tǒng)稱。
引:
“兩璽均大行所賜,母后用“御賞”璽,上(皇帝,比如今上就是指當今皇上)用“同道堂”璽,凡應朱筆處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
講清這些,二人地位如何?高下立判!慈安賢明,慈禧機敏,相得益彰,當然,這也要同心同德才好,不過慈禧再了不得也不敢得罪慈安,無論咸豐帝在與不在,也無論咸豐帝是否留下“密旨”,慈安都能讓慈禧死出九九八十一種姿勢,所以說有慈安在,慈禧就得老老實實,地位高是因為兒子,但太出圈慈安會跳過她直接辦事,慈禧也不敢說什么,怨望?嚇死她······“慈禧攝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所以,亂政自慈安辭世。
比如,安德海就是慈安跳過慈禧授意法辦的,這里面也有同治的功勞,丁寶楨善莫大焉,但這件事的真正推手是在宮內,丁寶楨是被“授意”的,另外前門接旨后門殺人那是以訛傳訛,丁寶楨想這么干,被勸止了,吹捧要有限度,不能胡吹。
慈安猝死,對于滿清政權來說是致命的,慈禧終于熬死了慈安,得以乾綱獨斷,一切都順著自己脾氣來,一切都按自己利益來,雖然也頗有些政治手腕,但是做事也太沒有顧忌,太沒有規(guī)矩,太過自我,滿清滅亡也就不足為奇了,我們不能把大清亡國的罪責全部推給慈禧,但是她對國家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
慈安發(fā)病到殞命
我們從帝師翁同龢日記里可以基本還原當時的狀況,因為他參與了包括葬儀等幾乎所有過程。
第一點,首先確認,慈安的離世非常突然,頗令人生疑的是-既是“偶爾違和”,為何當日連軍機大臣都不見,但是等到翁同龢半夜聽到叫門聲,將人讓進來的時候,得到的消息卻是慈安已經(jīng)辭世,這說明搶救時間極短。
第二點,既然搶救時間極短,是否存在施治不當或者有所貽誤呢?翁同龢自然要查驗一番,他見到了御醫(yī)所開的五張藥方,卻原來自早上犯病對于病情輕重就有所隱瞞,由于擔心引起不必要的混亂,雖然只說“偶爾違和”,但其實“類風癇甚重”,到了中午已經(jīng)神志不清牙關緊咬了,后續(xù)的搶救顯然是盡力而不得力,兩副方劑下去未見好轉,反倒小便失禁。
人雖然沒救回來,但是可以看出,視慈安的病情程度不同,幾位太醫(yī)都以最快的速度做出了反應,也就是診斷,開方,進藥都跟進及時,不過藥石之力終難回天罷了,非人力所能為。
第三點,為了避嫌,慈禧特地讓王公大臣們瞻仰慈安儀容,如果是中毒之類,面色,唇色都會有所不同,證明慈禧心里沒鬼。
在瞻仰人名單里,就有毓慶宮行走的記錄,也就是帝師翁同龢,所以他在日記里所言不虛,除了救治以外,他幾乎參與了全部過程,對個中內情比較了解。
第四點,不存在提前入殮的問題,當天死亡轉天入殮符合滿清正常葬儀,并無不妥,所以也就更不能憑此推斷慈禧害命了。
第五點,在政務上,慈安、慈禧并無明顯沖突,如果有過節(jié)也只會因為安德海。
慈安病癥能嚴重到致命的程度么
慈安應該是死于突發(fā)疾病,所謂的慈禧陰謀論或者篡權論都是沒有根據(jù)的,有很多推理,但是沒有絲毫證據(jù)。
厥癥:指胸腹劇痛,兩足暴冷,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的病癥,“輕則漸蘇,重則即死”。
輕度:暈倒后自然轉醒,諸事無礙。
重度:暈倒后無法轉醒,撒手歸西。
①慈安太后在28歲的時候,就曾經(jīng)發(fā)生過肝厥,疼得說不出話來,病勢沉重,共計24天見緩。
②時隔六年再次發(fā)作,癥狀相同,但是嚴重程度更甚,突然暈厥長達一個多小時才復蘇醒。
③翁同龢所見藥方可以推斷出來(翁同龢本身懂醫(yī)術),比如描述詞風癇甚重,神志不清,小便失禁,痰塞氣閉等等,這都是“經(jīng)典”癥狀,一般嚴重到這種程度能活多久呢?
古人總結,立刻死亡→三天,0-72小時。
按現(xiàn)代醫(yī)學理論分析,慈安死于腦出血,至少能歸為腦血管疾病,即便是到了現(xiàn)代的今天,即便是躺在手術臺上再犯病,也未必能救得回來。
總結一下,相同的癥狀,相同的疾病,犯病三次,一次比一次重,最終造成顱內大量出血,無法醫(yī)治,慈安的病癥有發(fā)病先例,最終的癥狀也與老病完全吻合,所以排除其他人為因素,慈禧有本事殺人,但是沒本事造病致人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