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漢王朝的幾位開國功臣中,陳平是比較特殊的一位。
第一,他不是功勞最大的,但最終他的官卻是做得最大的。
第二,他是半路投降過來的,卻是劉邦最信任的。
第三,他很少韜光養(yǎng)晦,一直周旋于最高權力者中間,最終卻安然無恙。
第四,他剛歸附劉邦時,曾遭到很多人的嫉恨,但最終都成功擺平了這些關系,周勃還主動地讓出了右丞相的位置。
第五,他為劉邦排憂解難,在很多關鍵時刻替劉邦出了關鍵的計謀,而這些計謀多是陰謀,人們也不知道到底他出的是什么辦法。
陳平的出身和經歷沒有什么特殊的,不像劉邦斬過白蛇、張良遇到過黃石老人,充滿了神話般的色彩,可以說他的經歷還是相當平淡無奇的,然而比起其他幾位功臣,他卻是智商最高而且又善于自保的一個。
每一個研究過陳平生平的人,都不得不說,陳平是一個智者,一個永遠不敗的智者。他的不敗,是因為他的智慧、他的計謀,其核心是一套處置矛盾、規(guī)避風險、謀求發(fā)展的贏家生存策略。
陳平是一個很務實的人,他從來不搞什么坐而論道,也沒有花拳繡腿,無論解決個人問題還是對敵作戰(zhàn),他都以“實用”二字為本。據史載,陳平相貌良好,但由于家窮,所以一直娶不到老婆。鄉(xiāng)里有一位名叫張負的富人,通情達理,但其孫女幾次嫁人都死了丈夫,無人敢娶。
但陳平卻有著自己的打算,而且他又不相信什么陰陽生克的妄說,所以對張家孫女“情有獨鐘”,并尋找機會接近張負,一次鄉(xiāng)里一戶人家辦喪事,陳平知道可以借這個機會見到張負。于是早早來到喪家,裝出一副能干的樣子,里里外外,事無大小,忙個不停,果然通過此舉引起了張負的留意。
陳平于是心中竊喜。喪事辦完已到了深夜,陳平借故最后一個離開喪家。張負尾隨陳平,追至陳家,見陳家破席當門,而門前又有很多顯貴尊長的車軌痕跡。張負是有心之人,沉思良久,于是決定將孫女許配給陳平。他對別人說:“像陳平這樣一個有才貌的人,怎么會永遠都貧賤呢?”
娶了張家孫女的陳平不僅解決了自己的婚姻大事,更重要的是還獲得了一大批陪嫁的財產,這樣就更有利于他向自己的目標靠近了。如此便宜的事情,陳平何樂而不為呢!待到陳平利用那一批財產將鄉(xiāng)里富家的書讀遍,天下也大亂了。陳平的心也從張家孫女身邊飛到諸王爭霸中去了。
陳平的一生中,從不說過頭的話,也不辦沒譜兒的事,善于為自己留后路。他為官做人處世,最大特點就是火候把握得好,什么事該干,干到什么程度,他非常清楚。
遇到棘手問題,他能推就推,推不掉就干脆躲閃。一次,有人告樊噲圖謀不軌,當時樊噲領兵在外,劉邦命陳平和周勃前去抓樊噲,并將其就地正法。陳平一合計,這個事不好辦,樊噲人家可是呂后的妹夫,再說萬一劉邦日后后悔怎么辦?自己和周勃難免當替罪羊。
再說了,自己也不好向呂后那邊交代,劉邦現在重病不起,一旦死了,大權就完全落在呂后手里,自己到那時可就難辦了!所以他和周勃商量的結果是把樊噲押回來讓劉邦自己發(fā)落,并且他先走一步,回來做解釋交代。結果還沒有回來,劉邦就死了。陳平日夜守在劉邦的靈前,為的是不讓呂后的妹妹呂媭進讒言,其心思的細密周到可見一斑。
陳平總有辦法預知到危險的存在,更有能力將危機化解,并借此獲取利益。劉邦死后,呂后執(zhí)政。呂后做人一向心狠手辣,野心又大,想獨霸權力,封自己的兄弟子侄兒為王,又擔心大臣們不買賬,因為她知道劉邦曾和大臣們盟過誓:非劉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事情有難度,但又必須辦,所以呂后打算聽一聽大臣的意見,個別做些工作。她先找右丞相王陵,王陵認為這萬萬不可。陳平當然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也明白內中的風險,他決定避開矛盾,妥協退讓。
日后,他不再理會政事,天天飲酒作樂,有人還據此向呂后告了陳平一狀,但呂后聽后卻很高興,還暗暗地夸陳平懂事,并馬上調整人事,把王陵調任虛職,讓陳平當了右丞相。為了自身的安全,陳平可以暫時放棄原則,裝聾作啞,甚至公開表現自己品行不端,正是靠著這一系列手段,他才活得安然,獲益多多。
孔子說過“君子不立危墻之下”,大意是說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陳平卻不然,在他看來,是否危險,不在于墻,而在于墻下的人。陳平認為,人要懂得務實,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努力朝著這個目標進發(fā),為此,可以付出一些必要的代價。
并且,當身處危險的境地時,要有一種“防患于未然”的心胸,預先覺察潛在的危險,并采取防范措施。一旦危險來臨,要果斷地及時抽身,到安全地帶。這些經世謀略是陳平的生存之本,成就了陳平的“一世不敗”,更是身處競爭激烈的市場環(huán)境下的當今企業(yè)管理者必須懂得的贏家策略。
小道異,大道同,至理則通之。為人如此,企業(yè)的經營亦使然。如果企業(yè)為了避免風險,避免危機而畏首畏尾,甚至拒絕發(fā)展無疑是可笑的。因為風險危機雖然不可避免,但企業(yè)可以通過一系列預警和積極應對措施將風險與危機控制到最低限度。
陳平的三個為人處世策略,應用到企業(yè)經營管理上,一是要務實經營,誠信為本,用有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說話。
二是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要妥善處理內外部各種關系,從細節(jié)上避免危機病菌的滋生,這其實是企業(yè)預警機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是在危機即將發(fā)生或發(fā)生以后迅速積極地應對,用完善的危機管理來將損失控制到最低。企業(yè)有了這三層防護,同樣能夠做到“常在河邊走,也能不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