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藥考常用名詞匯總,打牢基礎是關鍵!

很多考生因為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中醫(yī)知識,所以對很多中藥綜合知識與技能的內容不是很理解,為幫助廣大考生了解相關信息,現(xiàn)將常用名詞解釋匯總如下,希望能為考生提供一些參考。




導論

1.整體觀念: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和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的思想

2.證: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

3.辨證:將四診所收集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通過分析和綜合,辨識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正邪之間的關系等,然后概括為某種性質證的過程。

4.論治: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實施治療的過程。


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

1.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

2.陽勝:多指陽邪偏勝,故表現(xiàn)為一派陽熱亢盛的臨床癥狀。

3.陰勝:多指陰邪偏勝,故表現(xiàn)為一派陰寒至盛的臨床癥狀。

4.陽虛則外寒:因為陽虛,溫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約陰寒即出現(xiàn)的虛寒征象。

5.陰虛則內熱:由于陰虛,無力制約陽熱而出現(xiàn)的虛熱征象。

6.陰陽互損:一是陰陽偏勝傷及對方;二是指人體內正氣(陰陽二氣)的任何一方出現(xiàn)了虛損不足,招致對方受損傷的病理現(xiàn)象。

7.實則瀉之:陰或陽的一方偏勝、亢奮,尚未損及對方時,此為實證,當損其有余。

8.虛則補之:陰或陽的一方偏衰或陰陽俱損時,此即虛證,應補其不足。

9.陽虛外寒:若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即“陽虛外寒”。

10.陰病治陽:治宜補陽以制陰,若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此即“陰病治陽”。

11.陰虛內熱:若陰虛不能制陽而導致陽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即“陰虛內熱”。

12.陽病治陰:若陰虛不能制陽而導致陽相對偏盛的虛熱證,治宜補陰以制陽,此即“陽病治陰”。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約、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變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協(xié)調配合關系。五行制化實質上就是五行相生與相克關系的正常聯(lián)系。

14.相乘:乘,即乘虛侵襲。相乘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其次序與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又稱調理肝脾法。指通過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療肝氣犯胃、肝旺脾虛等證。

16.母病及子:指病變由母臟累及到子臟。

17.子病及母:即病變由子臟波及到母臟。

18.滋腎養(yǎng)肝法:又稱滋補肝腎法。指通過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的方法。

19.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間反向克制的異常變化。又稱反克、反侮。其次序與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藏象

1.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其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

2.宣發(fā):是指肺氣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3.肅降:是指肺氣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的作用。

4.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會聚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氣的交換,然后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5.腎陰: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具有滋養(yǎng)、濡潤作用。腎陰到達全身的臟腑組織器官,則轉變?yōu)樵撆K腑組織器官之陰。

6.腎陽: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和溫煦作用,腎陽到達全身的臟腑組織器官,則轉化為該臟腑組織器官之陽。

7.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指水谷精微;濁,指食物糟粕。它是指小腸將經過消化后的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一是將水谷精微吸收,在經脾運化輸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殘渣下送大腸。

8.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

9.腐熟:是飲食物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的意思。

10.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為中空有腔的臟器,形類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能“藏而不瀉”,類似于臟,故稱為奇恒之腑。

11.氣:作為一個醫(yī)學概念指人體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氣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

12、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13.宗氣:是積于胸中之氣,屬后天之氣的范疇。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化生而成。

14.營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yǎng)作用之氣。

15.衛(wèi)氣: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脈外之氣。

16.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性質較清稀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的稱為液。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17.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關系,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所養(yǎng),血有所充,故稱“肝腎同源”。

18.孤腑:是指三焦。人體五臟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無以匹配,故稱之為孤腑。

19.中精之:是指膽,膽汁由肝產生,貯存于膽,為清凈精微之液,故稱“膽者,中精之腑”。

20.汗為心之液: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說,又稱“汗血同源”。


病因病機

1.病因:泛指引起人體發(fā)生疾病的原因

2.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

3.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自然界六種氣候

4.傷寒:寒邪傷及肌表,郁遏衛(wèi)陽者

5.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者

6.癘氣: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一類外邪

7.七情: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

8.痰飲: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清稀者稱飲,稠濁者稱痰

9.瘀血: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體內,或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的血液

10.實證:邪氣亢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11.虛證:正氣不足表現(xiàn)的證候

12.氣滯:氣機郁滯而流通不暢的病理狀態(tài)

13.氣逆:氣的上升過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tài)

14.氣陷: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tài)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yī)名詞解釋重點
中醫(yī)教你:如何區(qū)分陰虛和陽虛?
何為虛癥?何為實癥?
部位分陰陽, 臟腑分陰陽, 經絡分陰陽
人的疾病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造成的
中醫(yī)診斷學精華匯總(顏之推敲整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