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是指:小的、直徑在0.2~15mm的、 因為腦大動脈的單個穿支閉塞所引起的、非皮層部位的“腦梗死”。通常,這些“穿支血管”以“銳角”從“腦底動脈環(huán)”的大動脈、“大腦中動脈主干”或“基底動脈”發(fā)出。
“腔隙性梗死”俗稱為“腔?!?、“腔隙灶”。“腔隙性梗死”占“缺血性卒中”的15~26%。
盡管“腔隙性梗死”的定義蘊含著需要進行“病理學確認”,實際上,“腔隙性梗死”的活體診斷是在“適當?shù)呐R床綜合征”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中被確立。
1901年,Marie首次描述了一種與“多處腔隙灶”相關的臨床綜合征,其特征是:突然偏癱且恢復良好、特征性的小步態(tài)(小步走)、“假性球麻痹”和“癡呆”。
在1960年代,細致的“臨床病理相關性分析”產生了Fisher所謂的“腔隙假說”:“腔隙性梗死”是由高血壓相關的“慢性血管病”引起的,可導致多種明確的臨床綜合征,普遍有著良好的預后。
1. 好發(fā)部位
大部分“腔隙性梗死”發(fā)生在 “基底節(jié)”、“皮層下白質”和“橋腦”。
“基底節(jié)”包括:殼核、蒼白球、丘腦、尾狀核。
“皮層下白質”則包括“內囊”和“放射冠”。
這些位置分別對應于來自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的“豆狀核紋狀體分支”、大腦前動脈的“Heubner的返動脈”、脈絡膜前動脈、“大腦后動脈的丘腦穿支”以及來自“基底動脈旁正中分支”的血管區(qū)域。這些小分支直接源自大動脈,使其特別易于受到高血壓的影響,這種解剖特點可能解釋了“腔隙性梗死”這種奇特的位置分布。
2. 發(fā)病機制
小穿支閉塞的幾種機制如下:
①穿支血管的“脂透明變性”是常見的起因,尤其是“小的梗死”(直徑3~7mm)。
②起源于“大腦中動脈”、“腦底動脈環(huán)”、或“遠端基底動脈”、或 “椎動脈”的“穿支血管”的“微小粥樣斑”。這種“病理機制”已經被“基底動脈的連續(xù)切片”的研究所證實。
③在某些情況下,未經病理證實,“微小的栓子”被懷疑是造成這些小梗死的原因。
三種被描述的“腔隙性梗死”的機制中前兩種都與系統(tǒng)性高血壓相關的“慢性血管病變”有關。其他可能的危險因素包括“糖尿病和吸煙”。
在一項回顧性研究中,“大腦中動脈”的單個穿支區(qū)域的“腔隙性梗死”被發(fā)現(xiàn)更常與“大腦中動脈”的“動脈粥樣硬化性閉塞性疾病”相關,而不是“頸內動脈閉塞性疾病”或“心臟栓塞”所導致。這種觀察結果支持這樣的假說,即一些“腔隙性梗死”是由母動脈(例如,大腦中動脈或基底動脈)內的“動脈粥樣斑塊”阻塞了穿支的起源部位所導致。
第三種機制(栓塞)不論是在實驗室里,還是在病例報告中都得到了支持,這些存在“腔隙性梗死”的病例包含:有高風險的心源性栓塞患者,或在心血管造影后出現(xiàn)“腔隙性梗死”的患者。
3. 臨床表現(xiàn)
超過20種“腔隙性梗死綜合征” 已經被描述。其中的5種被確定為“具有最大可能”在影像上呈現(xiàn) “腔隙性梗死”:
①純粹的運動型偏癱:最常見,占所有“腔梗綜合征”的45~57%。特點是在沒有“皮層體征”(失語癥、失認癥、忽視、失用癥或偏癱)或感覺缺陷的情況下,身體一側的面部、手臂和腿出現(xiàn)無力。It is characterized by weakness involving the face, arm, and leg on one side of the body in the absence of "cortical" signs (aphasia, agnosia, neglect, apraxia, or hemianopsia) or sensory deficit
②純粹的感覺型卒中: 占所有“腔梗綜合征”7~18%。特征是指在沒有運動障礙或“皮質”體征的情況下,身體一側的面部、手臂和腿部的麻木。
③共濟失調型偏癱:占所有“腔梗綜合征”3~18%。特征是出現(xiàn)了與運動缺陷不成比例的、同側的、無力和肢體共濟失調。
④感覺運動型卒中:占所有“腔梗綜合征”15~20%。特點是面部、身體的一側的手臂和腿的無力和麻木,沒有上述“皮質”體征。
⑤構音困難-手笨拙綜合征:最不常見,占2~6%。面部無力、構音障礙、吞咽困難、單手輕微無力和笨拙是其特征。沒有感覺缺陷或“皮層”體征。
通常,“腔隙性梗死綜合征” 缺乏“失語”、認識不能、忽略、失用癥或偏盲(所謂的“皮層體征”)等特征。單癱、木僵、昏迷、“意識喪失”和“癲癇發(fā)作”等臨床表現(xiàn)通常也是缺如的。
4. 診斷
“腔隙性梗死”的“活體診斷”依賴于發(fā)現(xiàn)和“臨床綜合征”相一致的、“CT 或 MRI”上見到的、小的、非皮層的“梗死灶”。
平掃頭顱CT是大多數(shù)表現(xiàn)為“急性卒中綜合征”患者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CT對檢出“腔隙性梗死”的靈敏度較低(30%~44%)。CT對超急性期(<6小時)“腔隙性梗死”的敏感性尚未得到系統(tǒng)研究,但可能更低;因此,CT所見的“腔隙性梗死”更常見于已經是慢性的、且與臨床癥狀無關“腔隙性梗死”。
“腦CT檢查”在排除其它“潛在的、威脅生命的診斷”時非常有用,例如 “腦內出血”或 “硬膜下血腫”。CT在鑒別后顱窩梗死和確定“皮質下梗死”的皮質延伸程度方面也存在局限性。
MRI在檢出“腔隙性梗死”方面比CT 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并且能更好地確立“腔隙性梗死”的解剖學位置。在檢測“腔隙性梗死”方面,MRI明顯優(yōu)于CT。
對于純運動性偏癱患者,MRI的敏感性最大,可檢測到85%的病變。MRI通常在癥狀發(fā)作后8小時內就能顯示“腔隙性梗死”。
對“潛在卒中機制”(例如“血栓形成”或“栓塞”)的探查 仍然需要用來排除潛在的、可以糾正的“復發(fā)原因”。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是一種快速MRI技術,當存在“局部水擴散受限”的區(qū)域出現(xiàn)時,如“急性缺血病變”,即顯示為高信號。“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的優(yōu)勢是對“急性病變”的敏感性比T2加權MRI或FLAIR都高,能夠區(qū)分急性和慢性腔隙性腦梗塞,并能夠識別可能與“栓塞來源”相關的多個“急性腦梗死”。
診斷“腔隙性梗死”最好做腦部MRI檢查,因為可以明確的判斷有無急性的“腔隙性梗死”。還可以將 “血管周圍間隙”和“腔隙性梗死”鑒別開來。
5. 治療和預后
通常,針對發(fā)病時間在4.5小時內的患者實施靜脈使用“阿替普酶”能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預后?,F(xiàn)有證據(jù)表明“靜脈溶栓”對“腔隙性梗死”患者是有益的。大多數(shù)不適合“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應接受阿司匹林治療。
與其他卒中機制引起腦梗死相比,“腔隙性梗死”的短期預后更好,至少能持續(xù)1年。
對來自羅切斯特市的159名患者進行的基于人口的研究發(fā)現(xiàn),“腔隙性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在30天時為0%,一年時為3%,而“非腔隙性梗死”的30天和1年的病死率分別為14%和28%。
在近期發(fā)作“腔隙性梗死”患者中,能增加再次缺血性卒中的因素包括:先前的“腔隙性梗死”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糖尿病、黑人和男性。此外,存在“腦微小出血”的患者中再次發(fā)生卒中的風險也會增加。
來自魏社鵬的解讀:
這是關于腔隙性梗死的最新的指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碰到的有癥狀的腔梗真的并不常見。
腦梗的治療,主要分為三個方法:取栓、溶栓、抗栓治療。
急性的大面肌的腦梗死,溶栓通常鞭長莫及,難以勝任,此時,如果患者符合“取栓”的條件,則“卒中??漆t(yī)師”連夜盡可能把“血栓”抓出來或吸出來。
符合時間窗的小梗死灶,或者無法勝任取栓的大梗死灶,適合“靜脈溶栓”和/或“動脈溶栓”治療。對于那些超過時間窗的“腦梗死”患者,不論是大梗死還是小梗死,均只能采取“抗栓治療”了。
“抗栓治療”的藥物不外乎是“抗凝藥物”和“抗血小板藥物”。
備注: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s
皮層體征:cortical signs
失語癥aphasia、失認癥agnosia、忽視neglect、失用癥apraxia或偏癱hemianop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