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jié)目按要求改革,站在幕后的天氣預報員開始走上熒幕,而宋英杰,就成為了我國第一位氣象節(jié)目主持人。
年紀輕輕的他每天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播報著各地的天氣情況,這一播就是將近30年時間,但這位“天氣先生”卻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做。

1993年,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jié)目按要求改革,站在幕后的天氣預報員開始走上熒幕,而宋英杰,就成為了我國第一位氣象節(jié)目主持人。 年紀輕輕的他每天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播報著各地的天氣情況,這一播就是將近30年時間,但這位“天氣先生”卻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好做。
在幾十年間,盡管宋英杰能力出眾,還是“金話筒獎”的獲得者,但在觀眾眼里,他只是個“讀天氣的”,而且還常常因為天氣預報不準挨罵。
更鮮為人知的是,主持了央視《天氣預報》節(jié)目幾十年的宋英杰,其實只是個兼職的“臨時工”!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身上爭議頗多的宋英杰到底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氣象事業(yè)快速發(fā)展,中央氣象臺的領導們在出國訪問后,意識到了電視節(jié)目傳播天氣信息的重要性,于是也決定辦一個電視版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
90年代宋英杰播報《天氣預報》
于是1980年,《天氣預報》節(jié)目首次在央視一套亮相,當時的技術相對落后,大家也都沒有經(jīng)驗,很長一段時間就是念稿子。
這個節(jié)目因此口碑一般,差點就此消失,最終還是通過民意調查,才得以保存并繼續(xù)革新。
1993年,中央電視臺決定挑選一位形象好、功底強的天氣預報員來擔任主持人,面對觀眾來播報天氣。
這個消息一出,臺里很多人都自告奮勇,但大家都沒想到,最后這個機會竟然落在了一個“外行人”手里。
宋英杰大學時讀的是大氣動力學的專業(yè),畢業(yè)后進入到中央氣象臺,也是想要從事相關的研究,在此之前,他一直負責的是數(shù)值方面的工作。
在一次活動中,領導注意到了普通話流利、形象又出眾的宋英杰,難得是這個小伙子還有著及其深厚的氣象專業(yè)知識,于是便把他加進了候選人名單。
可對于宋英杰來說,他根本就對當主持人沒興趣,一來這個工作和自己的研究目標沒關系,二來他壓根不是播音主持出身,根本沒經(jīng)驗,也不敢挑起這個重擔。
就拿領導們看好的普通話來說,他并不是受過專業(yè)的訓練,而是因為自己覺得,說話沒有口頭禪,普通話流利,能夠體現(xiàn)個人的素養(yǎng)和品格。
所以他經(jīng)常讀報練習,這才有了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這也再次印證了那句話,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領導們實在是看好宋英杰,便多次邀請他嘗試,并且表示:“你就當這是個兼職,其他時候照常做自己的研究工作,晚上下班抽個時間就能把節(jié)目錄了?!?/p>
面對領導們的看重,宋英杰也不好意思反復拒絕,他也被領導的話說服了,反正自己不是專業(yè)主持出身,真的做不好就再退下來。
于是宋英杰便開始了自己的天氣播報生涯,雖然只是一個下班后的“兼職”,但他卻從沒有敷衍的想法,還是付出了十分的努力。
很多觀眾不知道,在最初的天氣預報節(jié)目中,我們看到的地圖和天氣畫面都是后期制作的,宋英杰對著的其實只是一塊空板子。
他拿著一個簡陋的小紙棍,憑借自己腦海中的中國地圖去指點著播報,而且更讓人驚訝的是,他連稿子都是自己加工的。
在決定做這個工作之后,宋英杰就給自己制定了一條標準“觀眾看得清、聽得懂、記得住、用得著”。
這個標準看著簡單,但做起來沒有想的那么容易,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里,宋英杰要怎么讓觀眾們愿意去聽,并快速記住天氣呢?
首先就是對稿子的把控,雖然自己是專業(yè)出身,但宋英杰最不喜歡稿子里出現(xiàn)專業(yè)名詞。
一次他看到通稿中提到“爆發(fā)中等以上量級耀斑、M值、X值”等詞句,心里非常的生氣,這樣的詞匯,哪個普通人能聽懂?更別說讓人記住了。
因此每次的稿子他都要反復斟酌,原本枯燥的天氣被他加入了一些生動的介紹,流利的播報讓觀眾們都印象深刻。
于是很快,《天氣預報》這個節(jié)目收視率一路飆升,宋英杰也因此備受好評,那么很顯然,這個“兼職”再不能卸任,就此成了他的全職,而且一做就是將近30年。
他回想起自己曾經(jīng)的經(jīng)歷,實在覺得,人生有時候就是那么奇妙......
1965年,宋英杰出生在遼寧沈陽市的一個普通家庭,其實他們一家的祖籍原本是河南南陽,之后才遷居到遼寧,因此父母也常常會提起家鄉(xiāng)。
這讓小小的宋英杰心里就隱隱意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很大的,不僅只有眼前的城市,還有許多各有特色的地方。
因此,他從小就非常迷戀地理、氣象方面的知識,比起其他喜歡聽故事、玩游戲的小孩子,他的喜好顯得格外另類。
偶爾他與其他小伙伴玩游戲,也是玩自己發(fā)明的“省份打牌”,就是雙方各選一個省,然后輪番說出相關的人口、氣候、特產(chǎn)等信息,誰說的多誰就贏。
游戲時間之外,宋英杰最喜歡的就是聽天氣預報,當時我國就已經(jīng)有了天氣預報,是通過廣播播放。
宋英杰總是蹲在一旁認真地聽,他不止聽本地的,全國其他地方的他都要聽個遍。
其實這個時候的他經(jīng)常聽不懂里面在說什么,就如前面提到的一樣,當時的預報員經(jīng)常會把稿子寫得太晦澀,提到的那些專業(yè)名詞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天書”。
這也讓宋英杰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心里暗暗想著,如果能給這些叔叔阿姨寫封信,讓他們播報得更有趣一些就好了。
當時的他哪里能想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位天氣預報員,并且真的改變了天氣預報的風格呢?
1984年,宋英杰順利考入了南京氣象學院,也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他激動地來到了學校,開始學習天氣動力學知識。
之后便是順利畢業(yè),他進入到中央氣象臺開始工作,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天氣預報》主持人。
原本以為只是個一時的兼職,但卻做出了如此出眾的成績,這是宋英杰也沒想到的,而且更幸運的是,他的愛情也因此到來了。
1995年9月,北京氣象學院舉行建校40周年慶典,當時已經(jīng)成名的宋英杰便被特邀為了嘉賓,主持了校慶大會。
會后,當時學校的廣播站站長劉珩便采訪了宋英杰,雖然她這時剛上大一,但采訪起來已經(jīng)很專業(yè)了,樣貌清麗的她講起話來頭頭是道,非常引人注目。
宋英杰對這個比自己小了12歲的姑娘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而劉珩也對溫文儒雅的“前輩”很有好感。
兩人就此結識,之后又因為多次接觸,兩人慢慢熟悉了起來,宋英杰自己也沒想到,已經(jīng)30多歲的自己能遇到命定的愛人。
兩人最終在相戀四年后步入了婚姻,宋英杰在事業(yè)上也頻頻獲獎,可以說,宋英杰的人生都因為《天氣預報》而改變了,他因為這個兼職收獲了事業(yè)和愛情的雙豐收。
宋英杰與劉珩
但這個工作對他來說,也并不是一帆風順的......
成為《天氣預報》的主持人之后,宋英杰心中最糾結的一個問題就是——天氣預報不準。
當時還有一句關于他的戲稱“最不靠譜的男人”,來源就是男人是不靠譜的,天氣預報也是不靠譜的,所以這個播報天氣的男人就是最不靠譜的。
這雖然是個玩笑,但也足以反映出宋英杰面對的困境。
其實氣象科學本身的預測性就不能確定,研究人員只能爭取去提高準確率,卻不能保證準確率。
宋英杰作為氣象專業(yè)出身,自然也明白這一點,他曾公開說過:“天氣預報是不準的,哪怕一萬年后。”
但對于普通的民眾來說,當然還是希望天氣預報能夠完全準確,即便可以理解這種偏差,但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多了,大家也就慢慢有了意見和看法。
就說1999年的一次預報,就讓宋英杰備受爭議,這年的12月,宋英杰播報了天氣,并表示因為水汽條件不好,華北地區(qū)13日很難出現(xiàn)降雪。
可誰知道,老天爺偏偏就要預報“翻車”。
到了13日,華北地區(qū)狂風大作,漫天風雪,和預報的信息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這對比一出,觀眾們都炸了,大家都覺得天氣預報實在是太不準了,這種憤怒蔓延到了宋英杰身上。
大家開始諷刺攻擊他,覺得他壓根就不懂什么氣象知識,并且開始傳播謠言,稱宋英杰是“走后門的”。
宋英杰自然也覺得冤枉,但他也理解大家的失望,明白大家需要一個發(fā)泄的對象。
所以當天晚上,宋英杰面對全國觀眾誠懇地道了歉,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原本的一個想法就更堅定了。
上面說過,宋英杰本身的夢想一直就是氣象研究,哪怕“兼職”轉正后,他的其他時間也依然為此忙碌著。
但他也清楚,想要真的幫助到民眾,只靠天氣預報本身是不行的,必須要讓大家也都會“預報”。
這是什么意思呢?
宋英杰覺得,哪怕是等到科技再發(fā)達,想要通過一個節(jié)目簡短的時間就講清楚中國全國各地的天氣,也是很難做到的。
所以他想要每個人都能夠去預報天氣,到了那時,大家就不用再擔心預報“不準”了。
想要做到這一點,無疑是個大工程,但宋英杰卻真的開始了,他苦心鉆研“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規(guī)律,并出版了《二十四節(jié)氣志》一書。
為了完成這本書,總結出這些古時節(jié)氣如今的變化,他到各地調查采風,和當?shù)厝艘黄鹩^察農作物,做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分析。
不得不說,宋英杰完全配得上“氣象先生”這個稱號,因為他不僅為全國人民帶去了幾十年的貼心預報,還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這個事業(yè)。
如今的他已經(jīng)57歲了,但依然堅持給大家預報天氣,這個已經(jīng)上了年紀的男人,已經(jīng)成為了一代人記憶中的風景。
而在工作之外,他的生活也十分圓滿,這個有著“好好先生”之稱的丈夫還是和年輕時候一樣疼愛妻子,夫妻倆兒女雙全,生活的很是幸福。
其實當初宋英杰和劉珩走到一起,劉家父母還很是擔心,畢竟這個女婿事業(yè)有成、學識淵博還名氣很大,自己的女兒相比之下顯得就太普通了。
但劉珩的婚后生活,卻讓很多人都羨慕不已,婚后的幾十年里,宋英杰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照顧著妻子,從沒讓劉珩進過廚房。
每天他早早地起床做飯,下班了就去菜場買菜回家做飯,而劉珩只需要在一邊看電視休息就好。
宋英杰與妻子(左三)在電視臺做節(jié)目
當然了,劉珩也十分體貼丈夫,兩人分工合作,將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條,多年來連臉都很少紅過。
2013年,一直忙碌于事業(yè)的夫妻倆決定孕育孩子,次年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就降生了,兩年多后,他們又生下了小女兒,自此過上了兒女雙全的幸福生活。
2022年冬奧會開幕式上,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二十四節(jié)氣”首次化身為倒計時器。
而宋英杰就是冬奧會開幕式策劃會的專家成員之一,這個安排自然有著他的心血。
回顧他的故事,這個從事天氣預報30年的男人為什么能如此成功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他身上對氣象事業(yè)的認真和堅持。
即便最初的主持人工作只是一個“兼職”,但他卻從沒有懈怠,這才抓住了這個機會,之后數(shù)年如一日地堅持和認真成就了他的輝煌。
也希望大家都能像宋英杰一樣,找到一個愿意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并且抓住每一個看似不起眼的機會,這樣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的這份努力會突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