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于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嚴正的朋友。
還有一句話說得好,人到一定年齡,要放棄四樣?xùn)|西:沒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和虛情假意的朋友。
一生閱人千萬,不如朋友惦念;一路風(fēng)景斑斕,不如朋友陪伴。
朋友是一種相遇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源于一場場遇見。
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恒;人遇見人,有了生命;我們彼此相遇,便有了朋友。
電影《卡薩布蘭卡》有句經(jīng)典臺詞:世界上有那么多城市,城市中有那么多酒館,而她卻偏偏走進了我的。
在人來人往、聚散分離的人生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生命軌跡上,在不同經(jīng)歷的心海中,能夠彼此相遇、相聚、相逢,可以說是一種幸運與緣分。
每個人都像在走夜路,伸手可抓住的那個,就是好朋友。
朋友是一種相知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道乖者,不以咫尺為近?!?/p>
友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是心靈最好的歸宿。
一個懂你淚水的朋友,勝過一群只懂你笑容的朋友。
再黑的夜有人陪,也不覺困苦; 再冷的冬有人想,也不會孤獨。所有的苦樂,有人懂,一切的努力有人知。
朋友就是彼此一種心靈的感應(yīng),是一種心照不宣的感悟。
不需要彼此的解釋,不需要多言,不需要廢話,不需要張揚,都會心心相印的,那是一種最溫柔、最愜意、最暢快、最美好的意境。
朋友是一種相助
風(fēng)雨人生路,朋友為你擋風(fēng)寒,為你分憂愁,為你解除痛苦和困難。
“土相扶為墻,人相扶為王?!?/p>
范仲淹因主張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貶去穎州。
當他卷起鋪蓋離京時,一些平日與他過從甚密的官員,生怕被說成是朋黨,紛紛避而遠之。
而有個叫王質(zhì)的官員則不然,他正生病在家,聞訊后,立即抱病前去,幫助運送行李,并將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門外。
在那個“一人犯罪株連九族”的封建社會里,王質(zhì)能做到不計個人利害得失,真誠待友,和那些見利忘義之徒相比較,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對范仲淹來說,誰是真朋友,此時此刻,一目了然。
朋友時時會伸出友誼之手,是你登高時的一把扶梯,是你受傷時的一劑良藥,也是你過河時的一葉扁舟。
朋友是一種相處
朋友,是漫漫人生路上的彼此相扶相佐、相承相伴的人。
《世說新語》曾有這樣一段記錄。
“陳留阮籍樵國嵇康、河內(nèi)山濤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亞之。預(yù)此契者,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nèi)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p>
這七位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禮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遙山林、終身不仕,更有談玄醉酒、長歌當哭。
他們在竹林中開懷暢飲、放歌長嘯、撫琴賦詩、談玄論道,過著瀟灑飄逸的生活。
隨著時光推移,他們被視為中國士人精神理想的一個象征,為后人紛紛效仿和津津樂道。
朋友相處,是一種相互認可,相互仰慕,相互欣賞,相互感知的過程。
對方的優(yōu)點、長處、亮點、美感,都會映在你腦海,盡收眼底。在傾訴和聆聽中感知朋友深情,在交流和接觸中不斷握手和感激。
人生像一列火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伴走完。
當陪自己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朋友,是鑲嵌在默默的關(guān)愛中,不一定要日日相見,永存的是心心相通。
很多年后,我一回頭,你還在,足矣。
在《親愛的安德烈》里,龍應(yīng)臺對兒子說。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jié)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
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深情,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友情走到終點并非要有什么過錯,可能只是因為,歲月在變遷,而彼此在成長。
愿我余生悲歡有人聽,祝你歲月波瀾有人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