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看過一個泰國的公益廣告,名字叫《豆芽引發(fā)夢想》。
后來我常常想起這個公益廣告,因為有了孩子以后,越發(fā)覺得,這個故事里的媽媽真的很偉大。
她雖然出身普通,在一個菜市場以賣菜為生,但是她卻用自己的智慧點燃了孩子生命的火種,最終孩子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更讓人感動的是,這個公益廣告是根據(jù)真人故事改編的,故事中的小女孩是有人物原型的,她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Netnapa Saelee一位科學(xué)家、博士了,正在瑞典繼續(xù)她的研究。
其實這個媽媽,也沒做什么驚天動地的事情, 她只是常常對孩子說四個字。
1
“我們試試”
你可能想不到這句話的魔力有多大
這個小女孩叫Ju,她生活在泰國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的媽媽在菜市場以賣菜為生。Ju就和媽媽經(jīng)?;燠E在菜市場......
有一天,Ju一直盯著一個攤位在看,媽媽看見她一臉認真,就問:“Ju,你在看什么呢?”
原來小女孩Ju看到菜市場里,賣豆芽攤位前的人顯得特別多,便問媽媽,“為什么豆芽賣得那么好?”
媽媽回答她說,“因為只有一個攤位在賣豆芽。”
小小年紀的Ju非常有商業(yè)頭腦,她問媽媽,“那我們可以種來賣嗎?”
后來,我經(jīng)常想,如果換做是我,這時候,我會說什么?
我可能真的做不到像這位媽媽一樣,因為畢竟家境窘迫,沒有那么多錢來讓孩子做這樣的實驗。
如果實驗失敗,那可能之后全家的生活都要陷入困境。
但這位媽媽卻沒有急著否定,她遲疑了一下,但她還是對女孩說:“好啊,我們可以試試”。
而且,她們說干就干。
她們在家里的陽臺上放置了一些培育的工具,找來了豆子,興致勃勃地開始種豆芽。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ju和媽媽種豆芽的過程并沒有那么順利!
第一次,她們種的豆芽都枯死了。
Ju和媽媽看著枯死的豆芽苗,很傷心。
如果換作是你,此時,你會怎樣?
如果是我的話,可能會很沮喪吧,也可能會勸孩子放棄,因為我們誰都沒種過豆芽。
繼續(xù)下去可能還是會失敗。
但Ju的媽媽不一樣,面對失敗,她的反應(yīng)是:“沒關(guān)系,我們再試試?!?/strong>
她們找來了一本專門介紹豆芽種植的書來讀。開始細致研究每一個環(huán)節(jié)。
影片這時候交代了媽媽的學(xué)歷背景,原來她四年級就離開了學(xué)校,幾乎不會認字也不會寫字,但她非常善于解決問題,善于從書中尋找答案,跟著女兒一起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女孩Ju念出書中關(guān)于種豆芽的方法,并和媽媽一起去實踐。
改進了種豆芽的方法后,小女孩興致勃勃地問媽媽:“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的回答還是充滿了力量,她說:“我們試試?!?/p>
但可惜的是,第二次嘗試又失敗了,小女孩和媽媽陷入了沉默。
此時,媽媽的存折上所剩無多,心里有些發(fā)愁。
但她不經(jīng)意中看了看女兒,看到她閃閃發(fā)亮的眼睛,說出的依舊是充滿魔力的四個字:我們試試。
她們繼續(xù)在書里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原來這次是沒能按時澆水。
母女倆家中條件簡陋,一下雨屋子就漏水。
媽媽抬頭看到屋頂,雨一滴一滴落在她臉上,她想到了一個辦法,收集了許多廢棄的塑料瓶,并在塑料瓶上戳了很多洞,做成了一個自動澆水的裝置。
母女齊心協(xié)力,將水瓶串在木桿上,掛在豆芽上面,給豆芽澆水。
媽媽的支持就像一劑神奇的養(yǎng)料,滋養(yǎng)著小女孩的好奇之心,激勵著女孩不斷的探索。
終于,在不斷探索下,母女二人成功地種植出了豆芽!
Ju看到豆芽長出的樣子,簡直樂開了花!
此時,媽媽看到開心的Ju,問道“我們要不要試試種點別的?”
小女孩已經(jīng)學(xué)到了這種不言失敗的行為方式,對媽媽說“我們試試!”
2
誰的成長沒有“失敗”
沒什么比“我們試試” 更能帶給孩子力量
前陣子,吳尊的一條微博刷了屏,9歲的NeiNei在亞洲國際芭蕾舞大賽中失敗落淚。
從微博里可以看出,這場失敗其實吳尊早有預(yù)料,但他還是讓NeiNei參加了。
原因無他,只是想讓孩子多多經(jīng)歷,更多嘗試。
之后,吳尊帶著NeiNei去游泳,吃了一頓開心的晚飯,還跟她分享自己少年時期的失敗經(jīng)歷,堅強的NeiNei又回來了。
復(fù)旦大學(xué)副教授沈奕斐說過:“孩子的成長是螺旋性的,要自己不斷去試錯,才會知道前進。”
馬云現(xiàn)在是成功企業(yè)家的代表,阿里巴巴、淘寶和支付寶創(chuàng)始人,但很少有人知道在這些光環(huán)背后,馬云究竟經(jīng)歷了多少次“試錯”,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求學(xué)時期,初中升高中考了兩次,高考失敗兩次,第三次好不容易才被錄取為專科生。
畢業(yè)后,因為相貌談不上帥氣,求職屢屢碰壁,甚至,一群人來面試,只有他一個被淘汰。
后來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可也不是一帆風順,連續(xù)4次創(chuàng)業(yè)失敗,最艱難時銀行卡里只有200元。
從1995年到1999年,互聯(lián)網(wǎng)在中國誕生的這5年里,馬云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艱辛和苦難,經(jīng)過不斷的挫折與失敗才獲得成功。
如果沒有一次次的試錯,并且在試錯后重新爬起來再戰(zhàn)的勇氣,哪有今天的馬云?
這個世界,最后成功的不一定是聰明人,而往往是那些允許自己不斷試錯的人,因為這類人的內(nèi)心足夠強大,強大到能從每次失敗中看到新的機會。
這類人,想不成功都難。
3
孩子一輸就哭,不是真的輸不起
而是更想贏
講了那么多勵志的故事,但是我們面對的小孩,似乎是另外一個物種。
他們一點事情沒做好就會哭給你看:
積木搭不好,嘩地一下,推倒積木再也不想搭了。
搶球沒搶到,哇地一聲哭了。
比賽沒得到名次,委屈地哭了。
每每這個時候,是不是覺得自己養(yǎng)了一個“輸不起”的小孩?
其實,對孩子來說,有這樣的行為再正常不過。
因為1歲左右的孩子就有了自我意識,他們非常希望證明自己“很了不起”。
但他們的世界又很小,小到誰先拿到了玩具,誰先開了門,誰跑到了第一個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
在這些「大事」上沒能成功,對孩子來說相當于被否定,這給他們帶來的失落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
兒童心理學(xué)研究認為,在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下,這時候孩子不愿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是人類本能的反應(yīng)。
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面對失敗時,也會傷心沮喪,需要長時間的“情緒調(diào)整”。而孩子還小,沒有能力來及時調(diào)整自己的情緒,而是以一種更直接真實的方式表達——哭,表達出來。
但實際上,孩子這樣的行為不是說明他真的 “輸不起”,而是“更想贏”。
你不得不承認,我們每個人都喜歡贏的感覺。
為啥?因為整個生物屆就是一部“物競天擇,勝者為王”的進化史啊,人類當然也不例外。
而要贏,首先就得想贏!
在美國,很多頂級大學(xué)青睞體育特長生,看中的不只是孩子的身體素質(zhì),而是這個強壯的身體里裝著的意志力,進取心和好勝心。
所以,如果你碰到一位“一輸就哭”的孩子,你應(yīng)該感到高興,因為他天生自帶好勝心!
4
孩子輸了,千萬不要對他說:
“沒事,這有什么可哭的”
曾經(jīng)看過一個故事。
說的是一個美國球隊教練和他失意的小球員們的事兒。
那一次,孩子們輸?shù)袅藴蕚浜芫玫谋荣悺?/p>
比賽結(jié)束,孩子們坐在球場上,很沮喪,其中有一個小男孩忍不住哭了,惹得其他小伙伴也跟著哭了起來。
旁邊心疼孩子的家長們,立即想過去安慰,教練卻示意家長們先不管,讓孩子們好好地哭一陣。
過了一會,孩子們哭聲漸漸弱了,教練問孩子們“現(xiàn)在感覺好些了嗎?”幾位孩子點了點頭。
教練又問“你們現(xiàn)在還需要些什么?”一位孩子回答“A hug”(一個擁抱)。于是,教練和孩子們一個個挨著擁抱,拍拍他們的背。
擁抱中有撫慰,也有力量,孩子們看起來好多了。
而我回想起來,面對這樣的場景,自己往往脫口而出的經(jīng)常是:“沒事,這有什么可哭的。”
或者極力想止住孩子的哭聲:“來,媽媽幫你。”
現(xiàn)在看來,這兩句話,都不能給孩子帶來幫助,反而幫了倒忙。
「媽媽幫你!」看起來是好心,但實際上也是一種代勞,孩子還是沒有生長出自己的能力,以后可能還會故伎重演,甚至養(yǎng)成事事依賴的性格。
「這么點事兒,有啥可哭的?」這句話起不到任何安撫的作用,還傳達了兩個非常負面的信息。一個是,爸媽是不理解我的;另一個就是,我讓他們失望了。
這會讓孩子覺得被否定了,變得更加沒有自信、不喜歡嘗試。
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而哭泣的時候,最好的做法應(yīng)該像那位足球教練一樣,陪著孩子哭,給他們最需要的擁抱。
然后,等情緒好的時候,可以像那位種豆芽的母親一樣,問問孩子:“要不,我們再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