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雨
宋代 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寫出了少年、壯年以及老年面對雨的特殊感受,它以“聽雨”為媒介,將跨越幾十年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享受陶醉;壯年歷經(jīng)飄泊觸景生情;老年的寂寥孤獨,一生的悲歡離合,都在這雨聲中體現(xiàn)。經(jīng)過滄桑后變得淡泊,任雨聲淋漓,無憂無樂,無悲無喜。
添字采桑子
宋代 李清照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芭蕉已綠滿中庭,葉葉舒卷,夜間雨打芭蕉,聲聲入耳,也是很美妙的情景,奈何在傷心人聽起來卻“不慣”,只因心里的愁,只因心中的思念。
定風波
宋代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現(xiàn)實所牽絆,在雨中一邊徐行,一邊吟嘯,何等瀟灑、無畏,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直面風雨、笑傲人生的豪邁之情。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边@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云、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臨安春雨初霽
唐代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首詩不同于陸游的其他詩作,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有的只是結(jié)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嘆,在詩人眼中,臨安春色,何其清淡寡味,人情何其冷漠,世味何其索薄,壯志更是無從去提起一字,只有在“閑”“戲”中打發(fā)時光~。
長相思·雨
宋代 萬俟詠
一聲聲,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
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該詞講述一個相思之人整夜難眠在雨夜中聽著雨打芭蕉,觸景生情,詞人心中有無限的情懷,孤燈照人難入夢,表達了客居異鄉(xiāng)的羈旅愁思。全詞無一處提及“雨”字,卻處處是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