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孤舟,撥開荷葉,淡淡的暮色灑落曲折的溪流,碎金般的光點在一層層泛開的漣漪中跳動;少女微醺,趴在船頭,白皙的指尖探入倒映著面容的溪水,從指尖飄過一朵零落的花瓣。
那是女子一生中最美的年華,尚未經(jīng)歷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可以整日的無憂無慮的飲酒泛舟,沉醉在美好的風(fēng)景中。
驟然雨落,剝落了好似靜止在天際的暮色,也悄無聲息的沖刷了記憶中的年華。
此時李清照,已經(jīng)不是二八年華的少女了,正如窗外花兒已經(jīng)凋謝的晚春,下意識的伸手撫摸臉頰,還能觸摸到眼角的皺紋,銅鏡里的中年女人,不知何時長出了一根根刺眼的白發(fā)。
最是無情,時光匆匆,落花流水,無可挽回。
《武陵春·春晚》
風(fēng)往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歷朝歷代,大抵沒有比李清照更讓人魂牽夢繞的女子。
孩提時期,李清照生活在青山綠水、山花爛漫的家鄉(xiāng),如詩如畫的風(fēng)景,早早的烙印在她清澈透明的眼眸深處,柔情與愛意在柔軟的心靈不自覺生根發(fā)芽。
許是又從后山游玩回來,臉頰還殘留著臟兮兮的泥巴,頭上也插著一朵芬芳的野花。走進家門,本以為會遭到父親的責(zé)罵,沒想到聽到另一個消息:父親做了京官,要舉家搬遷到東京汴梁。
那一年,年幼的李清照第一次離開了家鄉(xiāng)歷城,去往了繁華熱鬧、熙來攘往的東京。
馬車慢慢的行,故鄉(xiāng)越來越遠(yuǎn),遠(yuǎn)到終究成為模糊不清的記憶。
封建社會,女子一向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七夕佳節(jié),才能走上街頭,賞花燈,猜燈謎,毫無預(yù)兆的與溫潤如玉的公子邂逅。但,李清照總歸是不同的,她從來都不想成為被封建禮教禁錮的可憐女子,照樣"我行我素"的跑出家門,乘一葉扁舟,飲一壺小酒,玩的忘乎所以,時常忘記回家的路。
十八歲那一年,李清照遇見了今生最重要的人——趙明誠,兩人成婚,相敬如賓,相濡以沫,只想著百年以后也能合葬一處。
命運似乎已經(jīng)用完了所有的眷顧,災(zāi)禍開始接踵而至。
朝堂之上,云譎波詭,李趙兩家無可奈何的卷入了黨派之爭,趙明誠被罷免官職,身受牢獄之災(zāi)。
靖康二年,金朝大軍攻破汴京,夫妻二人隨著宋高宗開始顛沛流離的逃亡。逃亡第二年,趙明誠病逝,只留下李清照一人繼續(xù)如枯葉般風(fēng)雨飄搖。
《武陵春·春晚》,便是寫于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此時的李清照,經(jīng)歷了人生的種種變故,國家殘破,小家不存,愛人離世……不在是游湖泛舟的少女,已然是個無依無靠的遺孀。
不知覺,這一年的春日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這一日的太陽也已經(jīng)高高掛起,李清照懶懶的起床,獨坐梳妝臺前,卻不知打扮給誰看。
每一年春,繁花都會盛開;每一日醒,暖陽都會升起。似乎依舊是當(dāng)年的光景,只有身邊的人不見。
落花流水,物是人非
留不住的是時光,留不住的是年華,留不住的是愛人,留不住的是往昔的美好。
少女誤入荷花深處,驚飛了躲藏在蘆葦間的水鳥,又驚又笑,哼著小曲,愜意歸家。
時光荏苒,溪流還是那條晝夜不息的溪流,木舟還是那只推開漣漪的木舟,卻載不動,這半生的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