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長生說
中國古代唯物辯證法思想很早就滲透于中醫(yī)學中,與其理論緊密結合而獲得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這反映在《內(nèi)經(jīng)》和《難經(jīng)》之中。不過兩書在上承先秦戰(zhàn)國時期五行學術思想而融合演變成醫(yī)學五行學說時有所不同?!秲?nèi)經(jīng)》是以五行相勝相克為主體、為核心,而《難經(jīng)》則以天干地支相配屬、五行相生為核心的五行長生說為其主要理論之一。五行長生說及其學術思想,即是《難經(jīng)》在學術思想上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所以五行長生說在中醫(yī)學中,實為《難經(jīng)》所獨有的學說之一。
在生理上,《十九難》說:“男子生于寅,寅為木,陽也;女于生于申,申為金,陰也。”這是運用五行長生說闡釋男女兩性不同的胎生學術思想。后來,許慎對此作了進一步闡明?!墩f文·包字注》說:“包象人裹妊已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氣起于子,子人所生也。男左行三十,女右行二十,俱立于巳,為夫婦。裹妊于巳,巳為子,十月而生,男起巳至寅,女起巳至申,故男年起寅,女年始申也?!贝苏f亦見于《淮南子注》。何愛華教授認為:“《說文·包字注》、《淮南子·汜論注》,都是對胚胎期胎兒,從卵細胞受精懷孕開始,到十月出生的發(fā)育生長過程的科學闡釋,講的是醫(yī)學生理知識,而不是哲學概念。”
《四十難》說:“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巳,巳者南方火也,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這是運用五行長生說闡明鼻的嗅覺功能與心、肺等內(nèi)臟的關系;耳的聽覺功能與肺、腎等內(nèi)臟的關系。所謂“金生于巳,水生于申”,意思是說鼻雖為肺竅,但是肺金生理功能的動力來源于心(巳),心本主臭,所以鼻主臭;耳雖為腎竅,但是腎水生理功能的動力來源于肺(申),肺本主聲,所以耳主聞聲。這種推論,其認識不見得完全正確,但它堅持了古代唯物辯證法的整體觀念,把官竅的生理功能與內(nèi)臟聯(lián)系起來,反映了人體內(nèi)臟的統(tǒng)一整體思想,避免了形而上學的看問題。
在診斷上,《十八難》說:“脈有三部,部有四經(jīng)……,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宮,故在下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yǎng)者也?!?/strong>這是運用五行長生說,闡明兩手寸、關、尺三部分候臟腑的定位及其原理。
在病證與防治上,《七十五難》說:“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strong>這里舉肝實肺虛為例,治療不直接瀉肝木、補肺金,而根據(jù)“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的原則,采取瀉火、補水之法。瀉肝木之子,補肝木之母,以治肝實;補肺金之子,除克金之火,以治肺虛。從而達到調(diào)治之目的。這也是五行長生說的具體內(nèi)容和學術思想。
整體生命觀
《難經(jīng)》首創(chuàng)原氣學說,反映它的整體生命觀。它認為原氣是生命的根本,命門為原氣之所系,三焦為原氣的別使,十二經(jīng)原穴是原氣留駐的處所,從而構成了以原氣為中心的獨特理論體系。
原氣是生命的根本。原氣是人身的天真本原之氣,對于生命活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故又稱為“生氣”。它來源于先天,系于命門與腎,藏于臍下兩腎之間的丹田(下氣海),故又稱為“腎間動氣”。《六十六難》說:“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strong>原氣具有維持臟腑經(jīng)絡的生理活動和機體預防、抵御外邪入侵的重要功能?!栋穗y》說:“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命門為原氣之所系。原氣產(chǎn)生于命門,《三十六難》說:“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strong>指出命門具有舍神精、系原氣的功能。人身氣、神、精為三寶,均與命門相關,然而三寶以原氣為主導,精能化氣,氣又能攝精;氣能生神,氣足則神旺,氣弱則神衰。所以,維系原氣的化生是命門的主要功能。命門之氣與腎相通,《三十九難》補充說:“其氣與腎通”。命門與腎同為原氣之所系,都是維持原氣源源不斷化生的臟器。
三焦為原氣之別使。化生于命門與腎的原氣,在人體生命活動過程中不斷消耗,又依賴后天水谷精微的補充而生生不息。這個過程主要通過上焦主納、中焦主化、下焦主出的三焦氣化來完成的?!度浑y》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strong>同時,《三十八難》說:三焦“主持諸氣,有原氣之別焉?!?/strong>原氣通過三焦導引,運行布達于周身,發(fā)揮其生理效應。在體內(nèi)經(jīng)歷于五臟六腑之間,溫煦、滋養(yǎng)臟腑經(jīng)絡,發(fā)揮其生理效應;在體表則布達周身、留駐于十二經(jīng)脈的原穴之內(nèi),發(fā)揮保衛(wèi)肌表、防御外邪入侵,調(diào)控肌體內(nèi)外統(tǒng)一的功能?!读y》說:“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jīng)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
十二經(jīng)原穴是原氣留駐之處所。原氣系于命門與腎,通過三焦主持,行使于臟腑經(jīng)絡,布達周身,留駐于體表的十二經(jīng)脈的原穴?!读y》說:“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仕馆m為原。”
在診斷上,原氣之存亡反映在寸口脈的尺部。尺部亦稱下部。《十四難》說:“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木高,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元氣即是原氣?!栋穗y》說:“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nèi)也?!?/strong>寸口脈是指寸關尺三部中的寸部脈,而測原氣存亡,主要是根據(jù)尺脈。
在治療上,由于原氣留駐于原穴,故十二經(jīng)的原穴,能夠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成為針灸臨床常用的重要俞穴。《六十六難》說:“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strong>
人與自然相應觀
人與自然界內(nèi)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整體觀,是中醫(yī)學的基本觀點?!峨y經(jīng)》也貫穿著這一學術思想。
在生理上,脈象與季節(jié)相應。天時有時令季節(jié)的不同,脈象在當令之時呈現(xiàn)旺脈。一是四季旺脈。《十五難》說:“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strong>這是運用平分一年為春、夏、秋、冬四季的傳統(tǒng)方案,對四時正常脈象所作的描述。二是六氣旺脈?!镀唠y》說:“少陽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少陰之至,緊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strong>這是運用平分一年為六季(六氣)的方案,對六季正常脈象的描述。
在病理上,疾病與季節(jié)相關?!镀呤咫y》說:“肝、心、脾、肺、腎,……四時有數(shù),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strong>指出了五臟與四時相應的關系。五季五臟各有旺時,旺者不受邪?!段迨y》說:“脾季夏適旺”,肝病傳脾,脾不受邪;“肺以秋適旺”,心病傳肺,肺不受邪;“腎以冬適旺”,脾病傳腎,腎不受邪;“肝以春適旺”,肺病傳肝,肝不受邪;“心以夏適旺”,腎病傳心,心不受邪;“旺者不受邪”,即強壯者不病,虛損處受邪。五臟之積的發(fā)病,多在其相勝之月日。“肝之積名曰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積名曰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腎之積名曰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這是運用五行生克之理,推測某日得某臟之積。
在診斷上,記述了脈逆四時的病脈、死脈。認為脈有胃氣為平脈,脈少胃氣為病脈,脈無胃氣為死脈?!妒咫y》說:“春脈弦?!鎸嵍?,如循長木旱曰??;急而勁益強,如張弓弦曰死”。“夏脈鉤。……來而益數(shù),如雞舉足者曰?。磺扒缶?,如操帶鉤曰死”。“秋脈毛。……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话粗?,如風吹毛曰死”?!岸}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
在治療上,針刺治療應與經(jīng)氣之季節(jié)變化相應。如進針深淺應與時令季節(jié)相應?!镀呤y》說:“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strong>針刺因時用針。《六十難》說:“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水也,陽氣入臟,故言所入為合也?!?/strong>指出十二經(jīng)井、滎、俞、經(jīng)、合諸穴,亦與四季相應。所以《七十四難》說:“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jīng),冬刺合。”針刺因時取穴。
辯證防治觀
以五行生克規(guī)律為指導的辯證防治觀,在《難經(jīng)》得到廣泛運用。尤其突出的是在運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指導針刺的防病治病原則,更是《難經(jīng)》首創(chuàng)。
在生理上,人身的經(jīng)脈及俞穴都具有五行屬性,它們之間還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读y》說:“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jīng)金,陽經(jīng)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strong>指出十二經(jīng)的井、滎、俞、經(jīng)、合諸穴各具五行屬性,而六陰經(jīng)與六陽經(jīng)互不相同。
在病理上,常以五行生克規(guī)律為指導,闡明疾病的發(fā)生和傳變規(guī)律。疾病的發(fā)生,有本臟本經(jīng)受邪而生,也有他臟他經(jīng)傳變而得?!段迨y》說:“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边@是按五行相克關系“傳其所勝”。又說:“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這是按相生關系傳變的。此外還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如《十難》所說的“肝邪干心”、“脾邪干心”。也有傳其所勝、傳其所不勝,如“腎邪干心”、“肺邪干心”等。
在診斷上,《二十四難》說:“足少陰氣絕,……戊日篤,己日死”。“足太陰氣絕,……甲日篤,乙日死”?!白阖赎帤饨^,……庚日篤,辛日死”?!笆痔帤饨^,……丙日篤,丁日死”?!笆稚訇帤饨^,……壬日篤,癸日死”。這是根據(jù)五行相勝之理,論述經(jīng)脈氣絕的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多在其所不勝之時日。
在治療上,根據(jù)五行生克之理,制訂補瀉法則,提出種種防病、治病原則。《六十九難》提出“實則瀉其子,虛則補其母”。凡由他臟他經(jīng)傳變而病者,取母經(jīng)或子經(jīng)的俞穴。如手少陰心屬火,病實則瀉其子經(jīng)足太陰脾;病虛則補其母經(jīng)足厥陰肝。凡“正經(jīng)自病,不中他邪者”,則取本經(jīng)的母穴或子穴。《七十九難》說:“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
此外,《七十七難》說:“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這是根據(jù)五行相克關系,推測疾病的傳變,對可能受病之臟,使用補法,以防止疾病的發(fā)展。這一預防醫(yī)學思想和肝病實脾的例子,說明在治病時必須重視和掌握防止疾病傳變的規(guī)律。
總之,《難經(jīng)》的學術思想,貫穿于醫(yī)學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各個方面,自成理論體系,對后世醫(yī)學理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五行長生說在中醫(yī)學中,實為《難經(jīng)》所獨有的具有重要意義的學說之一,應引起學術界的充分重視,但至今卻被誤認為是《難經(jīng)》存在的“一些不情不實的內(nèi)容”,“都是很難說明問題的”。這些認識值得進一步商榷。以原氣學說為中心的整體生命觀,是《難經(jīng)》另一獨特的學術思想,它為后世命門學說和元陰元陽理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人與自然相應觀,《難經(jīng)》也貫穿著這一學術思想,使之成為中醫(y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五行生克規(guī)律為指導的辯證防治觀,也是《難經(jīng)》的重要學術思想之一,它首先運用五行生克規(guī)律指導針刺的防病治病原則,對針灸醫(yī)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文來源:《河南中醫(yī)》1997年第17卷第2期 作者:張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