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jīng)》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祕的著作,被儒家尊為群經(jīng)之首,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占筮書,同時也是一部凝結(jié)著遠古先民睿智卓識的哲學著作。
幾千年來,被廣泛地運用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天文、地理、人文、科學、哲學等領(lǐng)域中,也因此被認為猶如天書般難懂。
但是,《易經(jīng)》中也是蘊藏著無數(shù)的人生哲理,尤其是這經(jīng)典的5句話,句句大智慧!
“自強”,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誰都有心血來潮的時候;“不息”可就難了,有幾個能夠堅持到底?天就能做到,日出日落、春夏秋冬、風雨雷電,循環(huán)不止,萬古不變,這就叫“天行健”,所以君子就要向上天學習,不但要奮發(fā)自強,還要做成持之以恒。
大地就是因為寬廣渾厚的胸懷和德行,才能容納百川,滋養(yǎng)萬物,利益萬物而不爭。君子也應該擁有大地那樣厚重的德行,才能承載萬物。反過來說,沒有德行,就承載不了萬物,如果一個人德行不夠,福報還特別大,那就要遭殃了。
一種事物走到了窮盡,就會發(fā)生變化,變化能夠使得事物通達,通達之后便會長久。某事物到了衰落階段,就必須尋求變化、做出調(diào)整,從而可以謀得出路,化險為夷。
佛家有句話:“受人之辱,無動于色,道成近矣。”南懷瑾先生說,一個人能夠承載多大的福氣,關(guān)鍵在于他能夠背負多大的屈辱。
有人辱你,面不改色,非但不是懦弱,反是胸襟,胸襟寬厚者,人生自有天地。很多人受不了言語不敬,稍有不悅就立刻翻臉,一把嗔火燒了自己的前程。
厚德載物,一個連言語都承載不了的人,如何能載得了大福。
處于危險中的,常常是那些安于現(xiàn)狀的人;最終滅亡的也是那些茍且求生的;天下大亂,就蘊含在天下大治之中。所以,有道德學問的人,在安定時不會忘記潛伏的危機,在生存時不會忘記滅亡的危險,在天下大治時不忘記大亂的隱患。
一部《易經(jīng)》,就像一場生活,簡簡單單之中蘊藏著無盡的人生哲理,無窮的美麗。
很多朋友想讀易經(jīng)卻總是讀不明白,今天推薦給大家一本書《圖解易經(jīng)》使用圖文結(jié)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開始,保證沒有基礎(chǔ)的“小白”也能看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易經(jīng)》記錄了64種卦象,每個卦象都由六組代表陰的“——”和代表陽的“— —”符號組成,用于表示宇宙發(fā)展的變化和規(guī)律,并提供給人應對這個變化的行為法則。
八卦最早的用途是應用于歷法,而在世界天文史上,中國是最早使用陰陽合歷的國家之一,其中以節(jié)氣紀歲,以朔、望紀月的方法有著極強的科學性,才會沿用至今。
《易經(jīng)》正是如此,所謂“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簡至繁,也可重回樸素,治大國若烹小鮮,過一生只要讀懂《易經(jīng)》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