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友剛
公元前506年,在楚國歷史上留下奇恥大辱的一頁,吳、唐、蔡三國聯(lián)軍擊敗強大的楚軍,直搗京城。楚昭王狼狽地逃到隨國。在隨國的保護下,昭王免遭一劫。隨、楚關(guān)系從此有了新的轉(zhuǎn)機。昭王奔隨的故事經(jīng)久流傳。
父埋禍根子遭殃
昭王的父親楚平王立名叫建的為太子,派伍奢做太子太傅,費無忌為太子少傅,照管太子。平王給太子建在秦國訂下一門親事,派費無忌前往迎娶。費無忌見秦女長得十分美麗,為討好平王,勸平王娶秦女為妻,另給太子找個媳婦。平王被美色打動,便娶了秦女,而且非常寵愛。秦女生了一個兒子,即后來的昭王。
費無忌因此而到平王身邊任職。做了缺德的事心里總不安。他害怕太子繼位后遭報復(fù),便經(jīng)常在平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平王對太子建越來越疏遠,把他派到很遠的地方駐守邊防。不多久,費無忌又誣陷太子企圖搞政變。平王將伍奢叫來審問,伍奢極力辯護。平王一面將伍奢關(guān)進監(jiān)牢,一面派人去殺太子。太子獲得消息而逃走。
費無忌又策劃將伍奢和他的兩個兒子伍尚、伍員(子胥)騙來一同處死。伍子胥勸兄長不要去,伍尚明知有危險,仍抱有救父的一線希望去了,結(jié)果同父一起喪命。伍子胥后逃往吳國,立下為父兄報仇的誓言,決心顛覆楚國。
令尹貪婪留后患
在
隨州如今的唐縣鎮(zhèn),春秋時為唐國。公元前510年,唐成公朝見楚昭王。他騎去兩匹骕骦馬,此馬是有名的良馬。楚國令尹(掌管軍政大權(quán)的官)囊瓦想要,唐成公卻堅決不給。囊瓦將唐成公扣留達三年之久。
唐國人知道唐成公被扣留的原因后,商量如何救出成公。他們深知唐成公十分心痛良馬,便以看望唐成公之際,將他及隨從一起勸酒灌醉,偷走骕骦馬獻給囊瓦,唐成公才得以脫身。偷馬人回唐國后向唐成公投案認罪。唐成公說:這是寡人的過錯,你們幾位不要錯怪自己。他賞賜了盜馬者。
蔡侯也因不愿獻給囊瓦皮衣玉佩,同樣被扣留已三年。當他聽說唐成公已獻寶馬后,也被迫獻出皮衣玉佩。蔡侯決心雪洗這次恥辱,他將兒子作人質(zhì),請求晉國派兵攻打楚國。晉國沒有同意。
囊瓦的貪婪已經(jīng)給楚國留下了后患。
昭王狼狽逃隨國
公元前512年冬,伍子胥結(jié)識了著名軍事家孫武,并向吳王推薦。伍子胥感到報仇的時機成熟,便向吳王建議伐楚,幾次打敗楚軍。公元前506年,他又聯(lián)合對楚國有怨憤的蔡國、唐國,同孫武一起向楚軍發(fā)起更強大的攻勢。三國聯(lián)軍同楚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新洲舉水流域某地)相遇,楚軍大敗,囊瓦逃往鄭國。吳軍乘勝追擊,攻進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楚昭王和他的妹妹、胞兄公子結(jié)等在少數(shù)人的保護下,倉惶出城。伍子胥沒搜到昭王,于是將楚平王的墓挖開,拖出尸體,抽了三百鞭。
楚昭王逃到“云中”(有的注在今荊門市境,因昭王從今鐘祥舊口渡漢水入鄖),找到一處藏身地,晚上睡覺時,遭強盜襲擊。楚王又逃到鄖地(原為鄖國,被楚平王滅掉,故址在今京山境)。長途奔波,昭王的妹妹實在走不動了,也顧不上男女授受不親,只好叫一名樂尹鐘建背著。鄖公有位弟弟見昭王來鄖,就對兄長說:平王殺死我的父親,如今是報仇的大好時機。我殺死他的兒子,這有什么不可以哩!鄖公認為乘人之危是不仁。為防不測,鄖公陪著昭王到隨國。
隨護楚王吳撤軍
昭王剛逃到隨國,吳王親自率領(lǐng)的吳軍追來。吳王對隨國人說:周朝子孫姓姬的,凡是封在漢川一帶的,楚國都把他們滅掉了。上天垂示天意,降罰于楚國,你們?yōu)槭裁匆Wo楚王呢?周室有什么罪?你們?nèi)绻麍蟠鹬苁遥蛹坝诠讶?,以完成天意,這就是你隨君的恩惠。滅掉楚國后,漢水以北的土地都可以歸你隨國。
值得注意的是,《左傳》在記述此事時,只說“隨人”,從未提“隨王”或“隨侯”,由此可見隨國的地位可能已很低了。隨國在楚成王時就已成為楚的屬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隨國的一些人聽了上番話確實有點動心,就打算殺掉昭王。公子結(jié)(字子期)長得像昭王,他獲知此消息后,將楚王藏起來,自己穿上楚王的服飾,對隨人說:你們把我交給吳軍,楚王一定可以免禍。隨人用烏龜甲殼占卜一卦,卦顯示把子期交給吳國不吉利。于是,隨人對吳王說:以隨國的偏僻狹小而緊挨著楚國,楚國確實保存了我們,而且世世代代都有盟誓,至今沒有改變。如果有了危難就拋棄別人,又怎么能事奉君王!何況楚王不在這里,執(zhí)事所擔心的并不在于一個人,如果你們對楚國境內(nèi)加以安撫,我怎敢不聽您的命令。
吳王認為說得有理就撤退了。
楚昭王十分感謝隨國的救命之恩,割取公子結(jié)胸口的血和隨國盟誓,從此以諸侯之禮對待隨國。楚王派申包胥去秦國請求出兵援助,秦國沒同意。申包胥在秦宮靠著墻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為之感動,并賦詩一首,同意派兵車五百乘,援楚打吳。第二年的六月,秦軍打敗吳軍。七月,秦楚聯(lián)軍滅掉唐國。這年秋天楚王從隨返郢。
相關(guān)史考說曾侯
昭王奔隨,有兩個值得考證之事。
據(jù)《左傳》記載,楚昭王在隨國時,住“公宮之北”,時間長達近一年。后人將他住過的地方稱“楚昭王城”。清同治《隨州志》引《史記正義》說“楚昭王城在隨州隨縣北七里?!睋?jù)文物部門1957年普查,認為楚昭王城在今北郊星光村“荒草子遺址”。竊以為,如果這里是“公宮”遺址,隨國都城及宮殿就應(yīng)在此附近。然而沒有其他考古資料能說明這里有隨國都城遺址,故難確定“公宮”的方位,只能有待考古新發(fā)現(xiàn)來證明。
另一值得研究的問題是,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給曾侯乙送 鐘應(yīng)同隨國保護昭王之事有關(guān)。根據(jù)考古鑒定,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左右,年齡約42—45歲。保護昭王的那位“隨人”應(yīng)是曾侯乙的父親。曾侯乙能享受“侯”一級的侍遇,并受到楚國最高的禮遇,正是隨楚關(guān)系改善的結(jié)果。
昭王奔隨的故事為我們研究隨國的歷史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