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相關疾病,是現(xiàn)代醫(yī)學領域中從脊柱生物力學角度出發(fā),研究脊柱與疾病關系的一門新學科。與椎周軟組織源性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相比,脊柱相關疾病更注重脊椎關節(jié)的微小移位和脊柱節(jié)段性的排列紊亂。由于二者均可以影響植物神經功能導致相關臟器的功能紊亂,而且軟組織損傷與關節(jié)微小移位又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所以可以說它們是研究脊柱與疾病關系側重不同的兩個方面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影像學所顯示的頸椎間盤退變及繼發(fā)改變,腰椎間盤退變及繼變改變,頸椎腰椎的椎間盤突出以及脊椎的先天性畸型(如鉤環(huán)、頸肋、腰椎骶化、骶椎隱性裂等),一般均不出現(xiàn)臨床癥狀,當合并脊椎微小移位時,就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減輕或消失后,復查的影像學結果仍顯示與原先的相比仍無改變。這給臨床上治療這些疾患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1 病變與臨床癥狀的規(guī)律 按交感神經節(jié)段、所處脊椎節(jié)段及所支配臟器的規(guī)律,對有內臟、器官功能性癥狀的,進行脊椎節(jié)段定位診斷。一般的規(guī)律如下表 功能紊亂臟器 | 相應受累脊髓節(jié)段 | 治療部位 | 心 | C7—T3 | T1—T5 | 支氣管、肺 | C7—T3 | T1—T5 | 胃、膽、肝、胰 | T4—T7 | T6—T9 | 小腸 | T8—T9 | T10—T12 | 結腸 | T8—T11 | T10—L3 | 腎 | T4—T7 | T6—T9 | 輸尿管 | T8—T11 | T10—L3 | 直腸、膀胱、子宮 | T10—T11 ; L1 | L1-3 ; S2 | 按椎周肌肉、韌帶、筋膜附著點或本身病變與臨床癥狀的規(guī)律,進行定性及定位診斷,其一般規(guī)律如下 斜方肌起點,頭夾肌止點,頭半棘肌止點,頭最長肌止點,胸鎖乳突肌止點損傷,主要出現(xiàn)頭面、五官出現(xiàn)腦血管及神經癥狀。如∶頭痛、頭昏、眩暈、耳鳴、聲啞、視聽障礙等。 斜方肌起點,小菱形肌起點,上后鋸肌起點,頭夾肌止點,項半棘肌起點,棘間肌損傷,主要出現(xiàn)頸、肩、背、肘、手或上肢,疼痛、麻木及功能障礙。 肩胛提肌起點,前、中、后斜角肌起點,項筋膜,項伸肌群,多裂肌止點,旋椎肌起點損傷,主要出現(xiàn)頸部及肩、臂、手部癥狀。 肩胛提肌止點,大、小菱形肌止點,斜方肌止點,上后鋸肌止點,頭、項夾肌起點,多裂肌起點,旋椎肌損傷,出現(xiàn)心血管與呼吸系統(tǒng)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肋間 N 痛,枕后及太陽穴痛等。 背部筋膜,背伸肌群損傷,主要出現(xiàn)背及前胸癥狀。 腰背筋膜后葉起始部,臀大肌與闊筋膜連接部,臀大肌和骶棘肌腱膜的起始部損傷,出現(xiàn)盆腔臟器功能紊亂。如:二便失常,月經不調,會陰部不適,性功能障礙等。 2 刃針治療 2.1 胸椎旁刃針療法 患者坐位或俯臥位(胸部墊枕,使胸椎后凸 ) ,上肢自然放在體側。在第 1 至第 12 胸椎脊突旁,刃針與局部體表垂直刺入。逐層深入,達豎棘肌層??v行切割、縱行擺動、必要時調轉針刃 90 度切割 1 下,術后立即進行手法矯正。治療過程中逐層入針,仔細體會,遇病灶層 即可治療;最大深度達豎棘肌層即止,切勿盲目深入尋找骨面,以免誤入肋骨間發(fā)生意外 ! 臨床經驗豐富者可達胸椎橫突或肋骨骨面。 2.2 胸椎棘突端部刃針療法 患者坐位或俯臥位 ( 胸部墊枕,使胸椎后凸 ) ,上肢自然放在體側。針刃與后正中線一致,針體與局部體表垂直在有壓痛及異常改變的胸椎棘突端部刺入,穿過皮膚 — 皮下組織 — 棘上韌帶 — 胸椎棘突端部骨面。在端部骨面行縱行切割、縱行擺動,必要時調轉針刃 90 度切割 1 下;端部上、下角及左、右邊緣行邊緣切割。術后立即進行手法矯正。在此部位治療,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棘突端部上、下角是棘上韌帶與棘間韌帶的移行部;棘突端部左、右邊緣是筋膜、肌肉的附著部,二者均是應力集中點,也是最易損害處,治療時切勿忽略。 2.3 背部膀胱經俞穴刃針治療 按照經絡學原理,背部膀胱經腧穴都有相應的主治范圍,根據(jù)不同的癥狀選擇對應的腧穴作為刃針治療點: 第 1 胸椎到第 7 胸椎分別大 杼、風 門、肺 俞、厥陰俞、心 俞、督 俞、隔 俞;第 9 胸椎到第 12 胸椎分別肝 俞、膽 俞、脾 俞、脾 俞;第 1 腰椎至第 5 腰椎分別為三焦俞、腎 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第 1 骶椎到第 4 骶椎分別為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huán)俞。根據(jù)臨床癥狀和以上穴位之主治,在相應的棘突下旁開 1.5 同身寸。用 Ⅲ 型刃針穿過筋膜層,入肌層少許,行縱行切割,縱行斜切,橫行切割及橫行斜切,術后視情拔罐或熱針。 2.4 以特定脊椎節(jié)段的棘突上緣作為刃針治療點 神經系統(tǒng)癥狀 ( 如神經性頭痛、神衰、神經官能癥、高血壓等 ) ,在 T6 , T5,T8 棘突端部上緣進行治療;咽部癥狀 ( 如咽痛,梅核氣等 ) ,在 T6 , T5 , T7 棘突端部上緣進行刃針治療;吸吸系統(tǒng)癥狀 ( 如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