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經循環(huán)也被稱為十二經脈流注,指人體十二經脈的氣血循環(huán)貫注,為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流經臟腑及全身。也類稱十二經絡,指十二經及其脈絡,為經絡系統(tǒng)。“經脈十二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調虛實,不可不通也”;人之死生,血氣先見于經脈,欲知死生,故必候經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炙之”,血氣減少,脈則陷下而不實,所以氣血盛虛可知死生。這是中醫(yī)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經與絡互為相通,十二經脈分為手足三陽三陰六對,太陽與少陰、少陽與厥陰、陽明與太陰互為表里,連系臟腑,靠與絡脈連通,從頭到腳形成氣血通道,故有打通任督二絡脈之說。陰經主臟為陰,陽經主腑為陽,氣血表里流注的多少盛衰規(guī)律與時間有著十分重要的連系關系。
大自然有晝夜之分,有潮汐現象等,都與時間流轉的陰陽盛衰關系密切,大自然循環(huán)往復是個大周天,人體氣血循環(huán)往復隨自然陰陽流轉而形成同步小周天,也就有了如潮汐現象的強弱起伏,故天人同一;而這一切都與不同時間有著聯系。如正月寅為太陽,陽氣出在地之上,而地上陰氣未沒而盛,故易患腰??;九月戍為少陽,“戍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將盡,陰氣已盛,故會心脅痛;五月午為陽明,為盛陽之陰,為陰與陽始爭,會有脛腫之癥;十一月陰重為太陰,陰氣內聚,會內壅為脹為病。一年十二月,一日十二時,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時之流轉,與氣血流注多少盛衰相系,可致病衍,關系緊密,故而在斷病治病上就有了應對之法。關于時間與臟腑的關系,有口訣流傳: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包戌,亥三子膽丑肝通;大即大腸,小即小腸,三即三焦;五臟六腑,外加心包亦為一臟,為六臟六腑。中醫(yī)講養(yǎng)生,就是依照這一流轉時序為遵循依據;中午夏季為陽氣最足之時,故時辰為午,宜養(yǎng)心;酉時陰起盛,故宜休息以養(yǎng)腎。時間對應臟腑十二經流注,實際意義于此。流注,古人用之而不用“流行”,意義大概還在于雙關之義;除了“流入貫注”之義外,即亦為病名,多因正氣不足,邪氣壅滯,使經絡阻隔,氣血凝滯而成?!锻饪普凇ぐb毒門·流注論》曰:“夫流注者,流者行也,乃氣血之壯,自無停息之機;注者住也,因氣血之衰,是以凝滯之患”;所以十二經絡須循時守序,保持貫通,方可避凝滯之患;自然也能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