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案、藍玉案是明初影響最大的政治案件,當年隨朱元璋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受這兩大案的牽連而慘遭屠戮的多達數(shù)萬,朝堂幾乎為之一空??v觀兩案,要說謀反那都是冤案,但胡藍兩人平時飛揚跋扈,作惡多端,也算是罪有應得。
胡惟庸案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同鄉(xiāng),安徽鳳陽人。早年就跟隨朱元璋起兵,很有才干,比較受朱元璋寵信。在同為老鄉(xiāng)的李善長提攜下,升至中書省參知政事,最后累官至中書省左丞相,節(jié)制百官。
胡惟庸此人雖有一定才干,但為人專權(quán)跋扈,專斷獨行。他為相期間,大權(quán)獨攬,排斥異己,后來竟連生殺廢黜的大事,都不報告朱元璋便自己決定。各部門呈報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
胡惟庸在朱元璋身邊多年,朱元璋對他的一舉一動豈能不知?隨著胡惟庸驕橫日盛,對權(quán)力欲望極重的朱元璋早已經(jīng)不能忍受,早就有了除掉他之心。
史載,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舊宅井里涌出了醴泉,邀請朱元璋前往觀賞。朱元璋應邀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云奇的太監(jiān)突然沖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朱元璋感到事情不妙,立即回宮,登上宮城后發(fā)現(xiàn)胡惟庸家墻道里都藏著士兵。于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便處死。其后案件不斷擴大,前后株連的達三萬多人。
實際上胡惟庸“謀反”四天前,中丞涂節(jié)就已經(jīng)告胡惟庸謀反,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不可能再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也就是說,胡惟庸謀反一事,只是朱元璋為了除掉他捏造出來的。不過胡惟庸專權(quán)跋扈,目中無人,也算是罪有應得吧!
藍玉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三十八歲的皇太子朱標病死,這對于已進入晚年的朱元璋來說,打擊極大。他在反復考慮之后,選定了年僅十六歲的皇太孫朱允炆作為接班人。但是朱允炆尚幼,朱元璋擔心皇太孫勢孤力單,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可能會落入他人之手,于是決心再進行一次大清洗,把可能有威脅的功臣宿將收拾干凈,首先便拿大將藍玉開刀。
藍玉是名將常遇春的妻弟,因英勇善戰(zhàn)而得到重用,多次統(tǒng)兵出征,立有大功,洪武二十年升為大將軍。由于戰(zhàn)功顯赫,朱元璋待他十分優(yōu)厚,封其為涼國公。藍玉遂因此日益驕傲起來,他征元軍回來時,半夜來到喜峰關關門,由于關吏沒有及時開門接納,藍玉縱容士兵毀關而入。除此之外,藍玉還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廣蓄莊奴,仗勢欺人。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wèi)指揮蔣瓛誣告藍玉“謀反”。在嚴刑拷打之下,藍玉承認了與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吏部尚書詹徽等人企圖趁朱元璋出宮舉行“藉田”儀式時,發(fā)動兵變的陰謀。結(jié)果藍玉等人被處死。此后連坐被族誅的人達一萬五千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軍中勇猛之將。
從保留下來的《逆臣錄》來看藍玉謀反的罪名完全是被捏造出來的。里面有兩個招認說聽到藍玉謀反的人,一個是打漁網(wǎng)戶,一個是染匠。試想藍玉果真想謀反,自然十分謹慎,怎么會隨便和這些小人物說自己的計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