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媛”折射的殘酷真相:在光鮮亮麗的背后,隱藏著現實的人心!
文|鬼谷信
你的私人謀略智囊
演員劉曉慶說過這么一句話:做人難,做女人更難,做名女人難上加難。這是不可能的,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其實就是行走的欲望,終其一生為名利而奔波勞碌,孜孜不倦。這兩天,“上海名媛”這個詞很火,其實“名媛”這個詞出現的并不早,東西方不約而同的出現在十九世紀,生產力提高了,人們就渴望起了社交。所謂名媛,其實就是“帶有交際性質的有名聲的時尚女性”,這里包含了兩個關鍵詞:其實在小學課本里就曾經出現過一個想做名媛的女人,還記得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嗎?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要參加一個晚會,于是跟朋友借了一串鉆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鏈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鏈還給朋友。為了償還債務,她節(jié)衣縮食,為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后,得知所借的項鏈原是一串假鉆石項鏈。莫泊桑很高明,以開放結局收尾,進而完成對一個愛慕虛榮女人的諷刺。偉大的文學可以跨越時空影射社會的現實,批判虛偽的人性。“上海名媛”們在微信群里召集多人均攤一份上海豪華酒店雙人下午茶、一間酒店客房,輪流去拍照體驗,在社交媒體上構建自己的“名媛”生活。毋庸置疑,她們比瑪蒂爾德高明,用“團購”的方式巧妙的借到了奢侈品。由于這種拼團的形勢太過奇葩,瞬間引起了網友們的狂歡與群嘲。讓我們先收起情緒,不妨思考一下,她們“眾籌”奢侈品的動機是什么?巴金先生在《雨》里寫道:“在大賭場里,紳士和名媛們正在一擲千金地縱欲狂歡”。短短的一句話就道破了“名媛們”的真實內心,其實就是尋求地位和金錢。“拼團”的“名媛”肯定是假名媛,是要加上引號的,但她們向往能與“紳士”一起縱欲狂歡,實現名利雙收,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把“名媛”的引號去掉,成為真名媛。就如田小姐一樣,成為“王太”以后,可以嬌滴滴的說:我的成功全靠自己,然后開課傳道受業(yè),講授英國貴族課程,學費僅需99萬。也可以像前幾天嫁給63歲富豪的38歲錢女士一樣,驕傲的宣城“自己是遇到了愛情”。如果稍微花點時間去查一下他們的履歷,你會驚訝的發(fā)現,原來都是經過包裝的名媛。至于“不諳世事”的“王校長”泄露的郭天王和潘帥妻子的天機,更是佐證確確實實有“名媛”是真的成功上位了。我們其實大可不必去道德譴責,有個陌生朋友說過這么一句話:SL社會只要不是殺人放火,基本上都能洗白。現實與雞湯矛盾的地方在于,雞湯里的“善惡到頭終有報”的訓條,在現實中往往會失效。社會學家調查發(fā)現,在19世紀,隨著工業(yè)革命的原因,誕生了一些擁有財富,但不具備貴族血統(tǒng)的女性,她們身著時尚禮服出入社交場合,躋身上流社會,由于不具有伯爵夫人、公主等貴族稱謂,被統(tǒng)稱為“名媛”。隨著改革開放以后,經濟飛速發(fā)展,國內也確實出現了一些名媛,擁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名媛由于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她們?yōu)榱遂乓洺虬鐣r尚,成為社交圈的寵兒。名媛和時尚是密不可分的。“上海名媛”雖然有著名媛夢,但是她們缺乏名媛的基本條件,財富,學識和素養(yǎng),所以只好去租借。“上海名媛”其實貶義詞,是指那些一心想攀附權貴的底層女性,她們跟很多少女一樣,都有個公主夢,有一天白馬王子能踩著七彩祥云接自己。可是,她們環(huán)顧四周,左等右等,王子還是沒出現。于是“名媛”認識到一個真相,自己不是公主,如果不用點手段,珠光寶氣的王子永遠不可能出現。于是,她們非常勵志的用“眾籌”奢侈品,把自己打扮成“公主”,萬一遇到那個高度近視的王子,豈不門當戶對,夢想成真了?當“名媛”與紳士只差一個LV的距離時,無疑“拼團”是最好的選擇。更有趣的是,自打“名媛”這個詞誕生以來,就與“交際”緊密相連的,是帶有社交屬性的,準確的說“名媛”應該加上前置叫“交際名媛”或者“社交名媛”。“上海名媛”希望通過佩戴奢侈品的方式,抬高身價,通過各種包裝,利用社交網絡傳播,出入各種社交場合,結識紳士名流,進而達到攀附權貴的目的。明白了嗎?“拼團奢侈品”是為了設立擁有一定財富“時尚人設”,通過社交網絡和社交活動的宣傳,完成不勞而獲能晉級階層的心機。首先,“上海名媛”很可能是自媒體炒作的結果,信息是假的,但“上海名媛”的群體是真實存在的。其次,“拼團奢侈品”的行為很勵志,其實沒必要用道德去譴責她們,這是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這些女孩很聰明,她們在走捷徑。雖然也存在風險和成本,這是每個人的自由。同時,不僅只有女人在設定“名媛”人設,也有男人在設定“名流”人設,光鮮亮麗的背后,總是隱藏著不可告人的心機。最后,不勞而獲的行為自然不可取,但商業(yè)社會并不是以道德為第一性的。你會發(fā)現真有“假名媛”成功上位的事情。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力,我們也不必義憤填膺,名媛之路說到底還是遵循著負多勝少、成王敗寇的規(guī)律。成功者得意洋洋,出入豪門夜宴,失敗者往往賠了夫人又折兵,飽受道德譴責。這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你讒他的財富,他讒你的身子”的游戲,人家當事人都沒意見,我們有什么好說的?既然她們把自己定義成商品,無非是想兜售個好價錢罷了。我們可以說“踏實努力,投資自己才是最安全穩(wěn)定的方法”,但是年輕的她們怎么會明白自作聰明的弊端呢?大多數人到最后還是會活成“瑪蒂爾德”,努力到最后,還是“機關算盡一場空,萬事到頭都是夢”。當然,還是要祝福她們美夢成真,能活成真正的名媛。但,還是要提醒一句:人生無常,畢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