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歷史典故
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侵犯福建,占領莆田林墩等地,建立據(jù)點,四處燒殺掠搶。興化府城(今莆田城)在農(nóng)歷十一月二十九晚被倭寇攻陷,并被占據(jù)達兩個月之久。城內被焚毀殆盡,軍民被殺害達萬余人。
當時,莆田男女老少奮起反抗,被倭寇割舌斷脛,或火焚、釘死,慘不忍睹,倭賊滅絕人性的暴行震驚海內外。據(jù)說,莆田府城是福建唯一被倭寇攻破的府城,震驚了朝野內外。府城失陷后,朝廷命譚綸巡撫福建,俞大猷為福建總兵,戚繼光為副總兵來莆破倭。
次年正月廿五日,由于城內死尸腥臭不可居,倭寇只得棄城出踞崎頭為巢,直到抗倭英雄戚繼光增援兵到,興化城得以光復。這時,逃亡山區(qū)的老百姓,才紛紛于二月初二返回家里。大家開始掩埋遇害親友的尸體。當時,年節(jié)已過,人們只得在二月初二那天互相探望之后,于二月初四補過除夕。
后來,為紀念莆田這一段悲慘的日子,莆田民間和以往一樣,于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夜過除夕。人們約定將農(nóng)歷二月初四補“做歲”,改為正月初四“做歲”(圍爐),并將年三十晚上改為“做小歲”,正月初四晚上稱為“做大歲”,初五同初一相同早飯每人一碗面。
同時將二月初二日約定為正月初二日,作為探望親友傷亡的不祥日子,俗稱探亡日。至今莆田人每年這一天,都不互串門拜年或走親訪友,但初一早到過的,不屬忌諱之列。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縣除夕風俗,與莆田市區(qū)(原莆田縣)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歲”,而仙游縣卻是正月初五“做大歲”。這是因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舉進犯仙游縣境,到處殺掠。
仙游城內百姓四處逃生,流離失所,無法團聚過年,直至戚繼光兵到,倭寇潰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團圓,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游民間便俗定正月初五日,吳宅人吳廷珠(興化府監(jiān)軍)在抗倭中戰(zhàn)死,鄉(xiāng)里人為紀念他,定正月初五為悼為日,所以吳宅人有正月初五不“做大歲”的風俗。莆仙地區(qū)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歲”的風俗一直沿襲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