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懷遠(yuǎn)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中,最出名的莫過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一個“共”字,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的“共”,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在我看來,這首詩最浪漫之處,還是“盈手贈”三字。所以我記得以前跟書館的孩子講到這首詩時,就給他們布置了一個作業(yè),在中秋晚上,月光如水之時,不妨如這三字一般,用雙手把月光輕輕捧起,送給自己最親的人。
按張九齡所說,既然相隔兩地的人兒,無法盈手相贈,那么能在一起團(tuán)圓的,為什么不浪漫一下呢?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境界開闊,為天下人操心,讀來有“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感覺。不過小孩子朗誦時,如果家人不能團(tuán)圓,完全可以把最后一句改成“今夜月明人盡望,我知秋思落我家?!边@樣,又從大家回到了小家,似也更能吟誦出一些真情來。
月夜憶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期間,是杜甫棄官后赴秦州途中,與親人走散后所寫,所以讀來特別揪心。梁啟超說杜甫是“情圣”,讀此詩,大體能有此體會。
但是后人只截取“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一聯(lián),用在中秋晚上,砍掉了悲戚之意,只留下了不盡的思鄉(xiāng)之情,倒是老杜所未曾料到。
中秋晚上,在外地漂泊的人兒,只要反復(fù)吟誦這兩句,恐怕就會眼中有淚吧。
月下獨(dú)酌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dú)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這首詩雖不直接寫中秋,但因?yàn)椤芭e杯邀明月”,所以完全可以放在中秋晚上來大聲吟誦一番。特別是如果你恰好一人獨(dú)在異鄉(xiāng),不一定非得找朋友小聚,如李白一般,與明月相伴,對影成三人,也不失為浪漫而消愁之舉。
水調(diào)歌頭·中秋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睛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關(guān)于這首詞不用多說,好多人認(rèn)識蘇軾,幾乎都是這里開始的。而這首詞,用胡仔的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diào)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蘇軾在山東密州寫下此詞時,跟弟弟蘇轍已經(jīng)是七年未見。而且要補(bǔ)充一點(diǎn)的是,如果說在少年時期,當(dāng)哥哥的蘇軾對蘇轍多有照顧的話,那么在成年后,特別是從政為官后,一向穩(wěn)重謹(jǐn)慎的蘇轍其實(shí)更多的扮演了哥哥的角色。特別是在為人處世,以及政事的處理上,蘇軾對弟弟多有依賴。說到此處,咱們也就能更好地理解蘇軾對弟弟的思念之情了。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老劉在這里,也把這句話送給所有的朋友,健康長久,快樂永久。
好了,啥也不說了,會唱的就哼起來吧。
中秋
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這首詩可以和前一首相參看。話說《水調(diào)歌頭》寫后兩年,蘇軾改任徐州知府,蘇轍終于有機(jī)會去看他,并且一住就是三個多月。于是當(dāng)年的中秋,兄弟倆總算能一起把酒問青天,一起共嬋娟,而不用千里之外再遙想了。
但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分別在即,老蘇不免又惻然生愁,便脫口而出“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p>
這兩句,實(shí)在也可當(dāng)作我們每個人的感慨,既然不可能永駐美好,那就珍惜當(dāng)下吧。
江樓有感
唐趙嘏
獨(dú)上江樓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來玩月人何在?風(fēng)景依稀似去年。
讀這首詩,要講一個關(guān)于趙嘏的故事。
趙嘏年輕時和一女子相愛極深。哪知天有不測風(fēng)云,他的女朋友在某年七月十五中元節(jié)時去一寺廟游玩,被浙西節(jié)度使看上而搶走。但當(dāng)時趙嘏不過是一個窮書生,悲憤之下卻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他發(fā)奮讀書,到長安考取功名。
這一考就是好多年,一直到他四十來歲時,才總算考上進(jìn)士。
那個節(jié)度使聽說后,立馬將趙嘏的心上人送到長安,還給趙嘏。而趙嘏也是特別激動,出城去迎接離散多年的愛人。哪知那女子一見面之后便撲倒在趙嘏懷里痛哭,卻因悲痛過度,死在趙嘏懷中。
十幾年的努力和等待,全部化作泡影。
讀了這個故事后,咱再來讀這首詩,大體會有更深的感慨吧。同來玩月人何在?物是人非事事休。所有留下歡笑的地方,如今只能回首。所謂此情可待成追憶,真是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啊!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南宋 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zhuǎn)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fā)、欺人奈何!
乘風(fēng)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棄疾作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可不是吹的。這首詞,大體適合那些住在高層上的朋友來誦讀,特別是如果你家樓頂上還有個大平臺,完全可以大聲來一句“乘風(fēng)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逼湫男亻_闊,實(shí)在是一大樂事。
琵琶仙·中秋
清 納蘭性德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
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
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盡成悲咽。
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戲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
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
只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guān)離別。
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納蘭性德的詞一直被很多人所喜歡。其根本原因,也在于他用情真且深。
這首詞同樣如此。是年春天,他的妻子盧氏病故,中秋節(jié)時,他寫下這首詞。納蘭一往情深,詞中悲涼之意盡顯。所以,在這個團(tuán)圓喜慶之時,如果你不大喜歡這首詞,不讀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