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封建王朝,是唯一一個“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的王朝。這是值得尊敬的,但在處于風雨飄搖的明朝末年如果能稍稍變通一下,歷史必將改寫。
歷史曾經(jīng)給了崇禎很多次機會,但都被無情的拋棄了。
首先從后金說起,后金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領導下,逐漸強大起來,在東北攪得大明雞犬不寧。那是的皇太極根本沒有想過要入主中原,清朝能夠統(tǒng)一中原只是一系列意外所促成的。皇太極那時最大的理想就是能跟明朝和談,還做大明的子民,讓明天子賜個一官半職,然后在東北好安心的騎馬射箭。這對明朝來說是個很好機會,可以使早已千瘡百孔大明獲得休養(yǎng)生息的機會,以圖后強。但和談是崇禎不能接受的,義正言辭的回絕了。這是其一。
第二是對農(nóng)民起義軍。崇禎對起義軍的態(tài)度更加使人難以理解。李自成、張獻忠力量不足為懼時,崇禎卻堅持招安,等到這兩股起義軍的力量足以和明廷抗衡時,崇禎卻又放棄了招安的政策,堅持死磕到底。這就給了起義軍很多次機會,力量不行時,響應朝廷號召接受招安,等力量變強時又馬上跟明廷翻臉。張獻忠這一招用的很是得心應手,反復用了多次。
當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馬上打到北京時曾明確表態(tài)只要崇禎封他為河南王,他可以馬上幫助朝廷攻打皇太極的后金軍。注意只是要崇禎給個名號而已,還是大明的子民。這根皇太極的要求如出一轍,還臣服于大明,還是大明的子民,這些并不有損明朝的威嚴。但崇禎又毫不猶豫的拒絕了。
在這兩次的求和之中,崇禎只要能夠把握一次都能避免兩線作戰(zhàn)的困境,相反還可以坐山觀虎斗,大明可以漁翁得利。如果這樣歷史又會怎樣?
在1644年大明王朝的最后時刻,崇禎又錯過了一次機會。當時大臣力勸崇禎南遷,到南京重新組織力量抵抗。崇禎卻拿出了一句話很有骨氣的話“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堅決不南遷。大臣們退而求其次,又勸崇禎希望能把太子送到南京,這次他竟又拒絕了。
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后,由于沒有合法的繼承人,諸王爭權,南明小朝廷不像南宋一樣,沒多久就在內(nèi)耗之中滅亡了。如果太子到南京,以正統(tǒng)身份繼位,這種號召力是南明那些小朝廷所不能相提并論的,大明王朝或許可以存在更長時間。
崇禎是個很有氣節(jié)皇帝,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我們一直引以為豪的大漢王朝,還曾多次與匈奴屈辱的和親;鼎鼎大名的唐太宗李世明也曾與突厥簽有《渭水之盟》,但這不妨礙漢唐的偉大。還有宋遼簽訂的《澶淵之盟》等等。如果崇禎當時稍微低下頭,大明王朝肯定是另一翻景象,不至于如此凄慘的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