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瘦金體”創(chuàng)始人 — 宋徽宗(趙佶)

趙佶

(1082-1135)

    玉京曾憶舊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樹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ǔ侨巳ソ袷捤鳎簤衾@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管,吹徹梅花!

   ——這是宋徽宗(趙佶)寫的一首亡國蒙塵詞。趙佶,宋神宗趙頊第十一子。其兄宋哲宗無嗣,後由其繼承皇位。趙佶稱帝後,任用蔡京等人主持國政,大興土木,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其在位二十五年,國力日漸衰微。宣和七年,金兵南下,趙佶將皇位傳與趙桓,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趙佶被金兵俘獲,後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

  趙佶治國無能,但其擅長于書畫藝術,和南唐李煜一樣,這位亡國皇帝在藝術上是有作為的,他對于宋代畫院的建設和院體畫的發(fā)展,對于書畫藝術的提倡和創(chuàng)作,以及對于古代藝術的整理與保存,是有突出貢獻的。他稱得上是一個“不愛江山愛丹青”的皇帝。他在位時,廣收古物書畫,綱羅畫師,擴充翰林圖畫院,曾指使文臣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和《宣和博古圖》等。他繪畫重寫生,現留存于世的《四禽圖》等畫卷,筆法簡樸,不尚鉛華,而得自然生動之致。

  他的書法,早年學薛稷,黃庭堅,參以褚遂良諸家,出以挺瘦秀潤,融會貫通,變化二薛(薛稷,薛曜),形成自己的風格,號“瘦金體”。其特點是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鉤,豎劃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有些聯筆字象游絲行空,已近行書。其用筆源于褚、薛,寫得更瘦勁;結體筆勢取黃庭堅大字楷書,舒展勁挺。草書千字文師法懷素,筆翰飛舞,氣勢宏大,一氣呵成。


【作品欣賞】↑TOP
趙佶《秾芳詩帖》卷,絹本 楷書 27.2×26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小楷書千字文》素箋本 30.9×322.1cm,崇寧三年(1104) 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草書千字文》描金云龍箋 31.5×1172cm 宣和四年(1122年)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草書紈扇》 絹本 直徑28.4cm 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紙本 楷書 35×4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本 楷書 33.2×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題歐陽詢張翰帖后跋》 縱25.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祥龍石圖卷》絹本設色 53.8×127.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題李白上陽臺帖》 縱28.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牡丹詩帖》紙本 楷書 34.8cm×5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噴香舞雪紈扇》金花紋絹本,草書,24.4×23.2cm 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
趙佶《棣棠花、筍石詩帖》紙本 各34.8×19.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怪石詩帖》紙本 楷書 34.4×4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蔡行敕卷》行書 35.5 × 214.6 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 《恭事方丘敕》絹本 行書 39.9 x 265.7 cm 1117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夏日詩帖》紙本 楷書 33.7×4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絳霄紫庭帖》(墨拓)28×82cm 原石藏安徽省博物館
趙佶《大觀圣作碑》(墨拓)378×140cm 大觀二年(1106)原石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趙佶《題唐十八學士圖卷》絹本楷書 縱29.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宣和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詔》(墨拓)
趙佶題錢文


【繪畫作品】++++
趙佶《瑞鶴圖卷》絹本設色 51×138.2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五色鸚鵡圖》絹本設色 53.3×125.1cm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趙佶《芙蓉錦雞圖》軸(傳) 絹本設色 81.5×53.6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蠟梅山禽》軸 絹本設色畫  83.3×53.3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聽琴圖》軸(傳) 絹本設色 147.2×5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趙佶《秾芳詩帖》卷,絹本 楷書

27.2×265.9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徽宗《秾芳詩帖》大字楷書,每行二字,共20行。臺北故宮博物館藏。這是趙佶瘦金體的代表之作。

  瘦金體書是宋徽宗的獨創(chuàng),當時也只有他寫。瘦金體書特征是筆畫細瘦,在轉折處,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等痕跡強化并保留下來,那就成為瘦金書的基本筆畫架構。如寫一橫,起筆處是尖,先斜下,而后橫行,收筆留有一頓點,即是特點之一。結體雖楷,而整體運筆,大都直來直往,飄忽快捷,似行如草。本幅朱絲欄界格,字大近5寸,為傳世所見徽宗書法字跡最大者,書法結體瀟灑,筆致勁健,行筆於瘦金體中屬剛勁一格。清代陳邦彥曾跋趙佶瘦金書《秾芳詩帖》:“此卷以畫法作書,脫去筆墨畦徑,行間如幽蘭叢竹,泠泠作風雨聲。”既是對這一詩帖的評贊,也是對“瘦金書”的藝術效果的很好概括。

小楷書千字文(局部) 縱30.9、橫322.1厘米

朱絲界欄,素箋本

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與眾多書家一樣,也喜歡書寫千字文,留存至今的兩件千字文墨跡,猶如晶瑩的雙璧,閃耀著奪目的光彩,展現出其超凡脫俗的藝術功力。

   此卷千字文,為趙佶于崇寧三年二十二歲時書賜童貫的。其字大寸許,每行十字,前後百行。他真書學唐代薛曜,并且青出于藍,間架開闊,筆劃勁利,清逸潤朗,別具一格。將“瘦金體”書法藝術推向極致。誠如當代著名書畫鑒定家楊仁愷先生所云:“其結體疏朗端正,下筆尖而重,行筆細而勁,撇捺出筆鋒而利,橫堅收筆頓而鈞,整體道麗瘦硬?!?/p>

宋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描金云龍箋

31.5×1172cm 宣和四年(1122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草書紈扇》 絹本 

直徑28.4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趙佶草書紈扇,是一件非常罕見的團扇書法作品,上海博物館藏。這件作品線條細瘦剛勁,同其“瘦金體”楷書一脈相承,但比其用筆更為爽快、灑脫,筆勢圓轉流暢,打破了楷書那種勻稱整齊的單字排列組合方式,從而越發(fā)顯得活潑。

釋文:“掠水燕翎寒自轉,墮泥花片濕相重”。

宋 趙佶《閏中秋月詩帖》紙本 

楷書 35×44.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可嘉掃描)

    這件《閏中秋月詩帖》為“瘦金體 ”的典型作品之一,“瘦金”即有 “瘦筋”的含意。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用筆勁健挺拔又不失嫵媚,加之緊密而婀娜的結體,不但襯托出詩句本身的意境,也讓人體會到濃艷而優(yōu)雅的氣氛。筆畫帶過之處,如游絲行空,纏綿飄逸,是“瘦金書”中偏于柔美的風格,在宋徽宗的書法作品中,堪稱代表。此冊頁曾經清宋熒、乾隆內府、嘉慶內府等收藏,《石渠寶笈初編》著錄?!?/p>

   閏中秋月
   桂彩中秋特地圓,況當余閏魄澄鮮。因懷勝賞初經月,免使詩人嘆隔年。
   萬象斂光增浩蕩,四溟收月助嬋娟。鱗云清廓心田豫,乘興能無賦詠篇。

趙佶《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本 

楷書 33.2×6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詩帖,就是展現了宋徽宗“瘦金書”神采的精品之一。帖上的每一個字都細瘦、挺拔,筆劃舒展、遒麗。在轉折處,都明顯可見書家刻意將藏鋒、露鋒、運轉提頓的痕跡保留下來,形成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似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似飛而乾脆等特點,通幅極具精神。

  這幅“詩帖”是由兩首七言與五言律詩合并而成,也名為“欲借、風霜二詩”帖。過去學者推測這可能是宋徽宗廿九歲(1110)時所作。

趙佶《題歐陽詢張翰帖后跋》 

縱25.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祥龍石圖卷》絹本

設色 53.8×127.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祥龍石圖卷》題詩

  趙佶繪畫重寫生,以精工逼真著稱。此卷分左右兩部分,右部畫宮苑中一珍奇石頭“祥龍石”,左部為趙佶以“瘦金書”所寫的題記、題詩?;兆诨实垡约殑啪€條勾勒玲瓏剔透奇石的輪廓和紋理,并施水墨層層漬染,表現出石的堅硬和濕潤的質感,顯得一絲不茍。而作為皇帝的畫家之所以對描繪“祥龍石”如此感興趣,則如題詩所說,是因為“彼美蜿蜒勢若龍,挺然為瑞獨稱雄”。作品具有“瑞應”的象征寓意。

趙佶《題李白上陽臺帖》紙本 

縱28.5cm 跋28.5 x 38.1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上陽臺帖》是李白傳世的唯一書跡,歷來收藏于內府,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題簽:“ 唐李太白上陽臺”一行。后紙有宋徽宗趙佶題跋。皆為瘦金書,極其工整秀雅,可見徽宗對李白書跡之膜拜。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

【釋文】跋: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不覺人物兩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宋 趙佶《牡丹詩帖》紙本 

楷書 34.8cm×53.3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華麗富貴,疏密自然,用筆灑脫,線條粗細有致,筆勢圓轉流暢,書寫時以手腕為軸心,少了點剛硬,多了些柔和,充分表現出了瘦金書體的婀娜之美,可能原先配有一幅雙色牡丹圖,作品參差錯落,一氣呵成,表現出了作者高度的藝術修養(yǎng)。

【釋文】牡丹一本,同干二花,其紅深淺不同。名品實兩種也,一曰疊羅紅,一曰勝云紅。艷麗尊榮,皆冠一時之妙,造化密移如此,褒賞之余因成口占。
異品殊葩共翠柯,嫩紅拂拂醉金荷。
春羅幾疊敷丹陛,云縷重縈浴絳河。
玉鑒和鳴鸞對舞,寶枝連理錦成窠。
東君造化勝前歲,吟繞清香故琢磨。

宋 趙佶《噴香舞雪紈扇》

金花紋絹本,草書,

24.4×23.2cm 

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藏

  此紈扇少見于著錄,然觀其筆意,酣暢遒勁,非真跡莫屬。

【釋文】:噴香瑞獸金三尺 舞雪佳人玉一圍(?缺)。宣和殿。

趙佶《棣棠花詩帖》

紙本 34.8×19.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佶《筍石詩帖》

紙本 34.8×19.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筍石:穹崇固不欹,出檐囗囗擬高暈。幾囗碧玉樓臺外,曾礙行云左右飛

趙佶《怪石詩帖》

紙本 楷書 34.4×42.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殊狀難名各蔽虧。高低崒屼鬪巍巍。直疑伏獸身將動。??珠L蛟勢欲飛?!趿褞讓由n檜(氵齒)。凝嵐四接老松圍。名封三品非無美。飲羽曾令壯奮威。

宋 趙佶 《蔡行敕卷》

金箋紙 行書 35.5 × 214.6 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行書蔡行敕卷》遼寧博物館藏,一說為摹本。原本書于1119—1125宣和年間 《三希堂法帖》刻本,原帖為滿行7字,《三希堂法帖》改為滿行4字,原帖由于后人將黃庭堅等的偽跋裱在后面,稱是為太宗所作,所以作者一直傳為太宗,實際上乃徽宗真跡。

   此卷是一道圣旨,是宋徽宗不準蔡行辭去領殿中省之職所頒的敕書。以精美的金箋紙書就,是少見的徽宗行書作品,頗有瘦金意味,行間佈白疏朗得體,筆劃纖細,寫來墨韻流暢,瀟灑清勁,有如飄藤蕩柳之勢,具有瘦而勁,秀而潤的藝術效果。但也有人認為當年皇帝的圣旨大部分由書吏起并模仿皇帝筆跡直接書寫,直可亂真,不無道理。

宋 趙佶 《恭事方丘敕》

絹本 行書(局部)

趙佶《夏日詩帖》

紙本 楷書 33.7×44.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詩帖鈴“政和”連珠方印。曾經清孔昭、許烈等收藏?!妒焦盘脮媴R考》著錄。

  《夏日詩帖》是書于政和年間,經典瘦金名帖代表作,流傳九百余年,至今保存完好,現珍藏于故宮博物院。是瘦金小楷的一塊玲瓏剔透光芒四射的完璧!古人評論瘦金體云:“橫畫收筆帶鉤,豎畫收筆帶點,撇如匕首,捺如切刀,豎鉤細長而內斂,連筆飛動而干脆”,是對瘦金書特色的高度概括。又有贊云:瘦金書“金鏤之妙,細比毫發(fā),殆與神工鬼能,較奇逞并于秋毫間。”對瘦金體書法的高度藝術成就推崇備至。上述特點在此貼中可謂體現的淋漓盡致,毫無遺憾可言。

宋 趙佶《絳霄紫庭帖》

(墨拓)28×82cm 

原石藏安徽省博物館

【釋文】絳霄紫庭。金書赤字。乃以甲夜。下於艮岳。如鳳飛龍躍。郁起可讀,曰。受天之祐?;实塾缹帲怅兹赵?,浮動星辰。信大羅之靈文也。宣和壬寅御書。

趙佶《大觀圣作碑》

(墨拓局部)378×140cm 

大觀二年(1106)

原石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趙佶《題唐十八學士圖卷》

絹本楷書 縱29.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唐十八學士。杜如晦。房元齡。于志寧。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追f達。李元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薛元恭。顏相時。許恭宗。蓋文達。蘇勉。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猶喜見文雄。大觀戊子(1108)歲。御筆。

宋 趙佶《宣和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詔》

墨拓 楷書

  《神霄玉清萬壽宮詔》是宋徽宗親自撰寫的碑文,勒石于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十五日,碑約高214cm,寬100cm,碑文宣揚以傳統的中國道家思想作為政治核心,主張“道者,體之可以即至神,用之可以挈天地,推之以治天下國家,可使一世之民舉得恬淡,寂常之真而躋于仁壽之城”。令汴京神霄宮先刻碑,即后以該碑的拓本頒賜天下摹勒 立碑。汴京神霄宮原碑已秩,翻刻的目前存世有兩塊,一在福建省莆田縣城內,另一塊在海南五公祠內??诓┪镳^。

  徽宗用瘦金體御書此碑,時年三十八歲,書法,點、折、頓挺勁峭拔,橫、豎、撇、捺舒展充分,運筆犀利,筆道細瘦.但腴潤灑脫。用筆整體勻整,其形曲折、其勢迅捷、鐵畫銀鉤,氣韻顯得流暢飄逸,清秀靈動。

  此拓原碑立于興化郡城元妙觀內,跋文為“清道光丙戍相月四日(公元一八二六年七月四日)蕭遠村作詩并書,題于浯江。官廨買賞雨之屋。”

  詩為七言古風,云:“宣和天子真天才.縱橫筆陣風云開。當年艮岳銑鑄錯,至今 斷碣埋蒼苔。道君心契道家事,金簡玉篇祈上帝。目稽鶴馭三千群,手制龍章四百字。銀勾鐵畫體何工,淋漓繻染來天風。大中祥符仍故事,詔令承土同尊崇。江山萬里供揮 灑,太清樓上無愁者。染翰閑成鸛鵒圖,傳神戲把鷹鹯寫。耶律既滅金漸強,前門拒虎 后進狼。君臣謀國昧大計,猥以元妙于穹蒼。靖康之變古所恥.青衣行滔顙多泚。從使 龍沙悲馬角,遂入羊群棄牛耳。此時呼天天不聞,銅駝荊棘怨王孫。風高云車渺何許, 以淚洗面空酸辛。絕技爭誇擅場手,可惜為君才未即。零金斷碧棄人間,星霜剝蝕誰為 守。當日海濱興化軍,玉清萬壽亦鐫珉。地僻未遭兵燹劫,雙勾點畫仍鮮新。故人好古 耽金石,攫得殘碑珍拱壁。自屑隃靡搨硬黃,鸞漂鳳泊驚魂魄。睇觀別是一家書,凌蘓 黃米陋君謨。帝王筆力自天縱,神龍夭矯遵清都。得之狂喜夜不寐,以指畫肚窮殊致。回首芒羊五國城,滄桑人海浮云逝?!?/p>

徽宗趙佶題“大觀通寶”錢文

  北宋貨幣大觀通寶,是由徽宗御題錢文。宋代與歷朝有所不同,每換一種年號就開爐鑄新幣,若年號與寶文相重,則更鑄非年號錢。終宋三百年,通行以小平折二錢為主,其間也有大錢流通、錢幣的輪廓,尺寸都有一定標準。因此宋錢版別極多,歷代罕有,錢文除真、草、隸、篆外,還有便是北宋徽宗的“玉劃銀勾”瘦金體。

徽宗趙佶題“崇寧通寶”錢文

  “北宋天子出崇觀,鐵畫銀勾字字端。聞道蜀中銅貨小,任憑頑鐵買汪山!”詩中傳述的便是北宋徽宗傳神的瘦金體。徽宗早年繼承帝位,崇尚書法繪畫藝術,卻不善理國。他自己則御書親題其中的崇寧通寶、宣和通寶等錢文。御書錢錢文精美,鑄造技術高超,為歷朝之冠。

徽宗趙佶題“宣和通寶”錢文


繪畫作品賞析


趙佶《瑞鶴圖卷》

絹本設色 51×138.2cm 

遼寧省博物館藏

趙佶《瑞鶴圖卷》絹本楷書 

遼寧省博物館藏(圖片由書友宇宙微光提供)

  《瑞鶴圖》是公認的宋徽宗存世工筆寫實類花鳥畫真跡,為存世絕少的宋徽宗“御筆畫”。
  本卷絹本,縱51厘米,橫138.2厘米。右圖左書,設色繪彩云彌漫的天空中現出一座宮殿的屋頂及斗拱,十八只丹頂鶴飛翔于宮殿上空,另有二鶴立于殿脊鴟尾上。賦色濃艷,界畫工整。畫后瘦金書題詩并記,款署“御制御畫并書”,并有“天下一人”簽押及“御書”印。從書法風格及款印可知此卷書畫皆為宋徽宗趙佶所作,趙佶能書擅畫,傳世作品頗多,但多為“代筆”及“御題畫”,此卷作為其“親筆”彌足珍貴。從形制看此卷或為散佚的《宣和睿覽冊》之一。
  此卷后有元來復跋,曾經《石渠寶笈.續(xù)編》、《石渠隨筆》著錄,元明流傳狀況無考,入清為內府收藏。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后,以賞賜其弟溥杰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后輾轉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卷后的徽宗瘦金書題記及詩,款“御制御畫并書”,簽押“天下一人”,觀其書風,健筆開張,挺勁爽利,側峰如蘭竹,媚麗之氣溢出字里行間。

趙佶《御題五色鸚鵡圖》

絹本設色 53.3×125.1cm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五色鸚鵡圖》傳為宋徽宗趙佶所作。圖中描寫他在宮廷御園中所見的五色鸚鵡,為紀念這個發(fā)現,于是將那只異國珍禽作了精致的描繪,旁以瘦金體書加上頌辭,為一賦一詩。落款有一部分雖已脫落,但仍認得出來。

  圖中所繪折枝杏花兩枝,一只五色鸚鵡側身棲于盛開的杏花枝頭,畫中鸚鵡,嘴厚眼圓頸粗、羽翼齊整、足腳有力,站立于花枝上,顯得心滿意足,無憂無慮。圖中花瓣先勾后染,白中透出稍許粉紅;鸚鵡紅色部分著色雖富麗,給人的感覺卻是艷而不俗,色彩沉得住,顯示出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

這幅繪畫與南宋花鳥畫不同之處在于作者并無憑仗夸張性的構圖,或刻意制造畫面的裝飾性與動態(tài)來取勝,反而是不假造作,純任天真,如實畫出杏花、鸚鵡,生動自然,神采奪人。

  《五色鸚鵡圖》流傳有緒,幅上的“天歷之寶”璽表明它為元內府所有,明末歸戴明說, 清初屬宋犖,后入清乾隆、嘉慶皇帝內府,全卷為乾隆內府重裱。重裱時,徽宗的題詩被移到了前面,《石渠寶笈初編》卷二十六著錄。此后,賞賜恭親王奕訢,辛亥革命后被其孫溥偉、溥儒等售予古董商,1925年為張允中在琉璃廠購得,他連題五跋,確認此系徽宗之作,考證其流傳過程,并核對與《石渠寶笈》的記載無誤。后為日本山本悌二郎購得,著錄于其1931年刊印的《澄懷堂書畫目錄》中,二戰(zhàn)后其后人售予波士頓美術館。

【釋文】五色鸚鵡。來自嶺表。養(yǎng)之禁籞。馴服可愛。飛鳴自適。往來于苑囿間。方中春。繁杏遍開。翔翥其上。雅詫容與。自有一種態(tài)度??v目觀之。宛勝圖畫。因賦是詩焉。
天産乾臯此異禽。遐陬來貢九重深。 體全五色非凡質?;萃露嘌愿靡?。 飛翥似憐毛羽貴。徘徊如飽稻梁心。 緗膺紺趾誠端雅。爲賦新篇步武吟。
禦制禦畫並書天下一人

趙佶《芙蓉錦雞圖》軸(傳) 

絹本設色 81.5×53.6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獨立的畫科,宋代的花鳥畫無論在繪制技巧還是表現形式方面都已經達到高度的藝術水準,《芙蓉錦雞圖》便是其中的一幅精品。此圖是描繪金秋景色的花鳥畫作。圖中芙蓉盛開,隨風輕輕顫動,蝴蝶翩躚,相互追逐嬉戲,引得落在枝上的錦雞回首凝視,目不轉睛。本幅右上宋徽宗趙佶以瘦金體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右下書款“宣和殿御制并書”,草押書“天下一人”。雞在中國向有“德禽”之稱,《韓詩外傳》載:“雞有五德: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者,信也”,可見其文武兼?zhèn)?、仁勇俱存、信守專一的性格為世人所激賞,難怪才藝絕代的一代帝王也會留下“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的詩句,流露出對安逸高貴之品格的贊許,由此體現了中國花鳥畫的人文寓意。
  目前流傳于世題為趙佶的作品中,藝術風格呈現出工致細麗與簡樸生拙兩種迥然有別的面目,工致細麗者如《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等,簡樸生拙者如《柳鴉圖》(上海博物館藏)、《枇杷山鳥圖》等。通過筆墨風格的比較分析,徐邦達先生指出前者不是趙佶所作,而是畫院畫家的作品,后者則為他的親筆畫跡,這一觀點為多數藝術史研究者所認同。此外,現存記載南宋宮廷藏畫的《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三將此畫列入與“御畫”并列的“御題畫”一類,表明《芙蓉錦雞圖》僅僅是由趙佶親筆題詩的一幅花鳥畫,并非其本人繪制。所以說,盡管圖上有趙佶的題字,但此圖作者卻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畫院高手。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關注藝事、醉心書畫的帝王,宋徽宗趙佶在位期間廣收名畫巨跡,編纂皇家繪畫收藏的書畫著錄——《宣和書譜》與《宣和畫譜》,建立翰林圖畫院并完善其制度,還依據自己的審美觀念親自指導畫院畫家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關于繪畫創(chuàng)作,趙佶在注重對被描繪對象細致入微的再現的同時,還要求畫面蘊含詩歌的意境,令人觀之有回味無窮的藝術體驗,《芙蓉錦雞圖》無疑完美地體現出這位極具藝術修養(yǎng)的皇帝的美學思想。全圖所用雙鉤法線條細勁,不僅花卉枝葉和錦雞造型準確,芙蓉為錦雞所壓的低垂搖曳之態(tài)也能如實體現,加之色彩暈染得層次清晰,濃淡相宜,富麗堂皇中蘊涵端莊典雅的氣質,堪稱“形神兼?zhèn)?,曲盡其妙”。就構圖而言,畫幅左側集中著芙蓉、錦雞,與右上輕盈飛舞的蝴蝶遙相呼應,使得錯綜的布局顯得密中見疏,揖讓有度。以清瘦勁健的筆體寫就的詩文和精致艷麗的圖畫更是互為輝映,相得益彰。
撰稿人:汪亓 2009年12月 (轉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宋徽宗《蠟梅山禽》

絹本設色畫 軸 

83.3×53.3 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徽宗的題詩在畫面左下角,以他著名的“瘦金書”書寫。在行筆間可見游絲牽連,捺筆長鋒飄逸如蘭葉,豎畫或橫畫末端有提筆重按的回鋒,挑筆則為勁利的出鋒,整體塑造一種雄健而敏銳的個性?!笆萁饡迸c秀雅的繪畫和精煉的詩文“三藝”的結合,展現徽宗作為一位藝術家皇帝的神采與高貴氣質。

趙佶《聽琴圖》絹本設色

147.2×51.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描繪官僚貴族雅集聽琴的場景。主人公道冠玄袍,居中端坐,凝神撫琴,前面坐墩上兩位紗帽官服的朝士對坐聆聽,左面綠袍者籠袖仰面,右面紅袍者持扇低首,二人悠然入定,仿佛正被這鼓動的琴弦撩動著神思,完全陶醉在琴聲之中。叉手侍立的藍衫童子則瞪大眼睛,注視著撥弄琴弦的主人公。作者以琴聲為主題,巧妙地用筆墨刻畫出“此時無聲勝有聲”的音樂的意境。畫面背景簡潔,如蓋的青松和搖曳的綠竹襯托出庭園高雅脫俗的環(huán)境,而幾案上香煙裊裊的薰爐與玲瓏石上栽植著異卉的古鼎與優(yōu)雅琴聲一道,營造出一種清幽的氛圍。
  畫面上方有宰相蔡京手書七言絕句一首,右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聽琴圖”三字。
  作品構圖簡凈,人物舉止形貌刻畫生動傳神,衣紋線描勁挺略帶戰(zhàn)筆,樹石器具描寫工致而毫無呆板,著色渾厚而不失清麗,是宋代宮廷人物畫的代表作品。
  由于作品本幅有徽宗題名與畫押,作品一度被認為是趙佶所畫,后經學者考證,此幅為宣和畫院畫家描繪徽宗趙佶宮中行樂的作品,而圖中撫琴者,正是趙佶本人。
撰稿人:傅東光 2009年12月 (轉自故宮博物院網站

聽琴圖局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趙佶書法專輯
在他面前,宋徽宗算不了什么!
瘦金體書法創(chuàng)始人——宋徽宗.趙佶作品賞析
趙佶《雪江歸棹圖》-宋徽宗冬季雪景山水長卷高清大圖賞析
宋徽宗趙佶投錯胎的藝術大師
宋徽宗全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