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fèi)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朱文必用宋,鄧石如朱文印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碑帖臨習(xí)的重要性

筆有意, 善用意者, 馳騁合度; 刀有鋒、 善用鋒者, 裁頓為法。刀法上展現(xiàn)其篆刻特色, 而是在布字的疏密, 構(gòu)成上有著獨(dú)到的見解, 因此便能與浙派諸家一較高低, 如說是超越, 亦不為過。鄧石如主張「朱文必用宋」, 他的朱文印除得力于臨摹諸多前人名家之外,再者就是本身于各朝碑帖臨習(xí)的成果。

(一)

朱文印〈 卻將八法寫湘君〉( 圖 42) 四十六歲( 1788) 初冬作款記:「戊申初冬, 為朱草詩林主人仿宋元法, 古浣鄧琰」?!吨芏Y》〈 天官冢宰第一〉 以八法治官府, 為: 官屬、 官職、 宮聯(lián)、 官常、 官成、 官法、 官刑、 官計。 書法亦有側(cè)、勒、 弩、 趯、 策、 掠、 啄、 磔八法?!赶婢?即湘水之神, 屈原《九歌》 有〈 湘君篇〉。 山人以宋元朱文刻法, 為致兩峰道人羅聘而作。 將此印布局章法分析,并將部分印文線條去除(圖 43), 可清晰見到山人橫線、 直劃的疏密虛實(shí)處理,在朱文印〈 新篁補(bǔ)舊林〉中也有相同作法。 以下分析比較山人朱文印的研創(chuàng)傳承:

1.

元代吳叡半通朱文印〈 濮陽〉(圖 44), 取用古璽連珠印式, 布局平勻、 邊欄虛作, 印文挺健有勁, 可算是圓朱文中的佳作。

明代吳先聲朱文印〈 竹窗〉(圖 45), 筆意簡明率意, 邊欄故作細(xì)殘。 程邃朱文印〈 竹籬茅舍〉(圖 46) 款記:「程邃」。 似古泉幣印式,「竹」 字與吳先聲〈 竹窗〉 相同, 印式皆屬圓形, 但邊欄較厚實(shí), 或有可能是臨習(xí)之作。 鄧石如朱文印〈 竹窗花雨〉(圖 47) 與程氏「竹」 字左右形高低有變, 學(xué)界公認(rèn)是鄧氏臨習(xí)程邃之作, 或有可能鄧氏也曾見過吳氏印作, 而〈 竹窗花雨〉 是融會吳、 程兩人印風(fēng)之后的作品。

2.

汪關(guān) 30 朱文印〈 春水船〉(圖 48), 布字平穩(wěn)舒展, 內(nèi)外線質(zhì)同趣均勁挺清暢。山人仿效后作朱文印〈 春江社〉( 圖 49)「江」 字「工」 部刻意縮置, 三條連下邊欄的筆畫并不流暢, 弱化邊欄凸顯印文。

朱文印〈 半千閣〉( 圖 50) 三十八歲(1780)作款記:「庚子五月, 石如鄧琰。某(梅) 文穆公, 卜白下之居, 人咸陋之, 涇上趙侍御, 登閣只古柏曰, 值五百金, 第五子因以名閣, 石如并志」?!赴肭чw」 為梅镠 31 齋館名。 干隆45年由梁巘推薦, 鄧氏至梅家六月, 凡〈 石鼓文〉、 李斯〈 嶧山碑〉、〈 泰山刻石〉、〈 漢開母石闕〉、〈 敦煌太守碑〉、 蘇建〈 國山〉、 及皇象〈 天發(fā)神讖碑〉、 李陽冰〈 城隍廟碑〉、〈 三墳記〉, 臨摹各百本。 包氏說鄧氏各碑帖臨摹百本, 但今日卻無任何一本傳世, 疑有夸大之嫌。

3.

梁袠的朱文印〈 折芳馨兮遺所思〉( 圖 51), 語出楚辭〈 九歌? 山鬼〉:「披石蘭兮戴杜衡, 折芳馨兮遺所思」, 有人形容:「線條柔婉溫靜, 刀法澀而不滯、暢而不流, 嬌嬈之中無不雅健, 可稱是一件佳作」。作品正如所說這般優(yōu)異,鄧氏的朱文印〈 折芳馨兮遺所思〉(圖 52) 另有大幅度的修改。 約可分為三大部分:

(1) 簡化過長的線條:「折」 字的斤部上方;「思」 字心部收尾簡短、(2)布局空間的改變:「折」 字手形上移, 空出底部;「遺」、「馨」 重新處理、(3) 避免向偶的處理:「兮」 字左上方殘破;「思」 字心部左方略微殘破。將此印「圓筆」 部分全數(shù)刪除后僅剩的橫直線條(圖 53), 數(shù)量雖不多, 但起了穩(wěn)定印面的作用。 對于印面部分作垂直與平行的拉線對照(圖 54), 分割出的匡格有其疏密變化, 也隱含的透露出其中的規(guī)律。 弱化殘破的邊欄, 凸顯了印面的線條。 我們從鄧氏臨摹前人的印作來看, 早已達(dá)到鄧散木所說的「刀下不可有我, 意中不可無我」 的摹印之道。

另外收錄于《鄧石如印存》 也有一方朱文印〈 折芳馨兮遺所思〉( 圖 55),并沒有學(xué)者提出此印的真?zhèn)沃f, 從布字來看, 筆畫穿插極不合宜; 結(jié)構(gòu)紊亂不堪, 由上述其對印面仔細(xì)嚴(yán)謹(jǐn)?shù)奶幚矸椒ǎ?略可斷言此印應(yīng)非鄧氏之作, 是否為他人所刻而誤入鄧氏印譜, 尚待識者提出例證。

4.

何震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遙〉(圖 56),《楚辭》〈 離騷〉:「欲遠(yuǎn)集而無所指兮, 聊浮游以逍遙」, 以一般朱文印的線條比較之下略嫌粗厚, 邊欄線質(zhì)瑣碎殘破。 梁臨摹何氏作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遙〉(圖 57); 另有朱文印〈 聊逍遙以相羊〉( 圖 58),《楚辭》〈 離騷〉:「折若木以拂日兮, 聊逍遙以相羊。 」 兩方印字座均等, 內(nèi)外勻和平整, 程遠(yuǎn)亦曾臨摹〈 聊逍遙以相羊〉( 圖 59)。 明代另有一方朱文印〈 聊逍遙兮容與〉( 圖 60),《楚辭》〈 九歌? 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 聊逍遙兮容與。 」 作者不詳, 線質(zhì)較無輕重變化, 但有書寫筆意。

甘旸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遙〉(圖 61) 下端取得空間, 形成疏密韻律, 印文接邊、 虛斷周欄, 故線質(zhì)較強(qiáng)。 鄧氏三十六歲(1778)作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遙〉(圖 62)?!吨袊虆部?第二十二卷:〈 太羹玄酒〉 與〈 聊浮游以逍遙〉 為兩面印, 孫慰祖編《鄧石如篆刻》 第三頁亦有輯入。 款記:「揮汗操刀管, 相依患難中, 世人誰可托, 持贈勉堂翁。 此二篆乃久月客濡須作, 時戊戌十月燈下, 鄧琰刺字石上」。 此為仿似甘旸之作, 文字線條不逼邊, 周欄較粗實(shí)勁實(shí), 映顯印文細(xì)勁圓暢。

朱文印〈 聊浮游以逍遙〉 是由何震先行刻出, 后有梁袠( 邊欄、「搖」 字改變)、 甘旸(「聊」、「以」、「逍」、「遙」 四字的疏密空間改變)、 鄧石如( 邊欄加粗、 筆畫較為圓融婉轉(zhuǎn)挺?。?等人的相繼臨習(xí), 風(fēng)貌各異, 放置同一畫面來看,別有趣味。 楊汝諧 35 的朱文印〈 逍遙天地之間〉(圖 63), 雖無章法新意, 但左右虛邊取得變化, 線質(zhì)細(xì)挺, 字座均等、 布字平和, 亦有是處。

5.

甘旸白文印〈 太羹玄酒〉(圖 64) 切刀下的白文線質(zhì)粗細(xì)不同, 四字各有輕重變化, 但以大印來說略嫌單薄?!柑埂ⅰ感?字下方刻意留空, 并不顯著。 印文周圍留粗邊。 甘旸曾說:「印之所貴者文, 作者不究心于篆, 而僅意于刀, 惑也」。 強(qiáng)調(diào)篆刻先要求篆法, 刀法次之。

鄧石如所作白文印〈 太羹玄酒〉(圖 65), 切出的線質(zhì)較粗實(shí),「羹」 字綿密,其他三字疏朗, 留紅處明顯, 改進(jìn)了先前甘旸印作的缺陷, 印文逼邊的處理也有所不同。

6.

梁袠朱文印〈 一日之跡〉(圖 66) 章法規(guī)整平實(shí), 印文不逼邊, 線質(zhì)圓滑但稍柔弱。 鄧石如朱文印〈 一日之跡〉(圖 67) 印文逼邊, 線質(zhì)圓潤厚實(shí), 邊欄殘破以強(qiáng)化印文, 除了印文逼邊、 線質(zhì)不同外, 與梁所刻原印章法無異。 另一方同文之作( 圖 68) 已有已意, 原本單調(diào)無味的橫畫, 以波浪線條處理, 左方印文橫平豎直, 并加粗邊欄, 跡字「亦」 部中宮緊縮。 整體看來左為「方筆」, 右為「圓筆」。 將原本的章法作了調(diào)整, 在此可見, 臨習(xí)的過程中, 鄧氏已由純粹的臨摹趨漸轉(zhuǎn)化, 將創(chuàng)作的自我意識以加入其中。

吳讓之朱文印〈 一日之跡〉(圖 69), 高野侯補(bǔ)款記:「完白有此印, 攘之屢效之, 均不襲其完也, 晏廬屬記, 戊寅野侯」。 線質(zhì)流暢滑溜, 但邊欄稍嫌生硬,與山人之作已有所異,「一」 與「日」 字橫畫收尾上翹, 延續(xù)波動美感, 但此種刻意的安排, 恐有多此一舉、 畫蛇添足之弊。(圖 70) 該作邊欄略粗, 印文較前印婉轉(zhuǎn), 而(圖 71)四角邊欄橫畫轉(zhuǎn)變成橫擺 S 形, 已非篆書體勢范圍, 屬于裝飾意味濃厚設(shè)計文字。 黃牧甫朱文印〈 一日之跡〉(圖 72) 近鄧氏所作(圖 68) 原貌, 以細(xì)切刀處理, 線質(zhì)愈趨細(xì)挺, 邊欄稍細(xì), 有浙、 徽兩派合用之法。 鄧氏擅用中國文字筆畫有繁有簡、 自然疏密之特性, 其「疏者愈疏, 密者愈密」 的處理方法, 我們能從諸多佳作中視見。

7.

梁袠朱文印〈 業(yè)素堂〉(圖 73) 有均等的圓弧線, 印文不逼邊, 劭潛朱文印〈 素圃〉(圖 74), 印文溫穆和氣、 邊欄以厚實(shí)粗邊處理。 鄧石如朱文印〈 清素堂〉(圖 75) 印文逼邊, 但并未接連邊欄, 線質(zhì)圓融帶澀勁, 疏密較不明顯。 黃牧甫朱文印〈 逸休堂〉(圖 76), 款記:「久不仿完白山人印章, 三十年前日習(xí)之,今梢( 稍) 忘矣, 士陵。 」 葉一葦評其: 放開字勢, 印面飽滿, 婉轉(zhuǎn)生姿。另李尹桑作朱文印〈 清佳堂〉(圖 77) 則圓和不免柔弱, 連邊處理稍嫌板滯。

8.

朱文印〈 被明月兮佩寶璐駕青虬兮驂白螭〉(圖 78) 四十一歲(1783)作款記:「癸卯九月, 鄧琰」?!冻o》〈 九章? 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 年既老而不衰。帶長鋏之陸離兮, 冠切云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溷濁而莫余知兮, 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兮驂白螭, 吾與重華游兮瑤之圃…」, 句中以長劍、 高帽、 明珠、美玉等比喻屈原志行之高潔, 與敘述被流放的原因。 此印系臨摹吳迥之作(圖79), 有平勻溫穆之氣。 兩印乍看之下似乎無異, 仔細(xì)端詳后, 可見鄧氏慣用弱化邊欄而強(qiáng)化印文線質(zhì)的方法。 加上其勤練書法后小篆字形掌握自如的基礎(chǔ), 篆字單字的疏密安排, 使得印面風(fēng)貌已有不同。

(二)

以下, 將綜合析論鄧石如朱文印的創(chuàng)作表現(xiàn)與影響:

朱文印〈 意與古會〉(圖 80) 三十九歲(1781)作款記:「此印為南郡畢蘭泉作,蘭泉頗豪爽, 工詩文, 善畫竹, 江南北人皆嘖嘖稱之, 去冬與余遇于邗上, 見余篆石欲之 余吝不與, 乃怏怏而去。 焦山突兀南郡江中, 華陽真逸正書瘞鶴銘,冠古今之杰, 余游山時睇視良久, 恨未獲其搨本, 乃怏怏而返。 秋初, 蘭泉過邗訪余, 余微露其意, 遂以家所藏舊搨贈余, 爰急作此印謝之, 蘭泉之喜可知, 而余之喜亦可知也。 向之徘徊其下, 摩挲而不得者 今在幾案間也 向之心悅而神慕者, 今紱若若而綬累累在襟袖間也, 云胡不喜。 向之互相怏怏, 今俱欣欣, 不可沒也, 故志之石云。 干隆辛丑歲八月 古浣子鄧琰并識于廣陵之寒香僧舍」。 干隆四十五年山人與畢蘭泉于揚(yáng)州相遇, 欲取山人篆刻不得, 第二年的秋天, 再次誠心懇求, 又以家藏《瘞鶴銘》 為贈, 山人欣獲即以此印回謝。

畢氏撰跋并委由山人補(bǔ)記:「辛丑秋, 余寓廣陵, 石如贈我以印 把翫之余,愛不能已, 用綴數(shù)語, 以為之銘; 雷回紜紛, 古奧渾芒, 字追周鼎, 碑肖禹王,秦與漢與, 無與頡頏, 上下千古, 獨(dú)擅厥長, 我為鄭重, 終焉允藏。 蘭泉仍索古院子作字」。

此印邊欄粗實(shí), 但稍作古殘后, 也有穩(wěn)定印面之效?!腹拧?字的大「口」 形寫法, 在其他印中亦見, 如:〈 讀古今書〉、〈 古歡〉、〈 淫讀古文甘聞異言〉 等印。現(xiàn)代印人韓天衡的朱文印〈 意與古會〉( 圖 81), 以其獨(dú)造「草篆」 之法臨摹此印。

朱文印〈 新篁補(bǔ)舊林〉(圖 82)四十一歲( 1783) 作, 款記:「 癸卯秋末客京口, 梅甫先生屬作石印數(shù)事。 時風(fēng)聲、 雨聲、 潮聲、 濤聲、欸乃聲與奏刀聲, 相奔逐于江樓。斯數(shù)聲者, 歐陽子〈 秋聲賦〉 中無之, 爰補(bǔ)于此石云。 古浣子鄧琰記」。「篁」、「舊」 兩字橫畫密集與「林」 字的垂直有著方向性變化之趣。 同時期篆刻家畢星海(1740-1801) 朱文印〈 新篁里〉( 圖 83), 僅是以說文小篆逐字安排, 僅就單字比較, 就不如鄧氏「篁」 字「白」 部緊縮的巧妙, 可知印人的書法根基亦有所差別。

朱文印〈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圖 84) 四十一歲(1783)作, 款記:「一頑石耳,癸卯菊月, 客京口, 寓樓無事, 秋多淑懷, 乃命童子置火具, 安斯石于洪爐, 頃之取出, 幻如赤壁之圖, 恍若見蘇髯先生泛于蒼茫煙水間。 噫, 化工之巧也如斯夫, 蘭泉居士吾友也, 節(jié)赤壁賦八字篆于石贈之, 鄧琰又記; 圖之石壁如此云」。因印石烘烤后的變化像是赤壁圖, 又聯(lián)想到蘇東坡, 有所感動, 而才決定印面的釋文, 這種刻印的順序, 在篆刻的創(chuàng)作上, 倒是少見。 最初邊款僅是紀(jì)錄何人所刻, 何時所刻..等用途。 拓出的款文由右上向左下傾斜, 形成斜三角的布字畫面,鄧氏此番作法又是與眾不同。

鄧氏此作印面疏密變化有虛實(shí)趣韻, 右邊欄粗實(shí), 左邊欄斑駁殘破。 其印篆,「流」 字用籀文繁體,「岸」 則字用簡形與之相較, 近人馮康侯朱文印〈 斷之死流燈涅盤岸〉( 圖 85) 疏實(shí)較平和,「流」 字亦繁, 但「岸」 字不簡, 邊欄較無變化。 另張一楫朱文印〈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圖 86),款記:「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焉, 仿完白山人法刻東坡居士后赤壁賦句, 庚午仲春張一楫記」。 屬直接承襲山人, 疏密有韻, 但無新意。

朱文印〈 十分紅處便成灰〉(圖 87) 款記:「琰」, 可知系改名之前所作。 體勢與〈 孔宙碑額〉( 圖 88) 相近, 吳讓之在《吳讓之印存》 自序中說:「以漢碑入漢印, 完白山人開之, 所以獨(dú)有千古」。 從山人篆刻作品中「以漢碑入漢印」并沒有以漢隸字法入印的實(shí)際范例, 但說以「漢碑額」 入印, 則有可信。朱文印〈 寫心〉(圖 89)「心」 字上頭與「鳥」 腳穿插, 下方崩斷邊欄處理使印面在上半部的緊密之中有所舒展。 林皋白文印〈 寫心〉(圖 90) 用均勻布白, 白邊欄與印文粗細(xì)接近, 較無輕重之變化。 戴本孝朱文?。▓D 91)〈 寫心〉以大篆入印, 布局平穩(wěn)。

朱文印〈 亂插繁枝向晴昊〉(圖 92) 四十八歲(1790)作款記:「兩峰子畫梅瓊瑤璀璨, 古浣子摹篆剛健婀娜。世人都愛兩峰子梅, 兩峰偏愛古浣篆。 感而作此, 聊釋旅愁。 庚戌十月時在都門寓中」。 印文典出杜甫〈 蘇端薛復(fù)筵簡薛華醉歌〉:「文章有神交有道, 端復(fù)得之名譽(yù)早。 愛客滿堂盡豪杰, 開筵上日思芳草。 安得健步移遠(yuǎn)梅, 亂插繁花向晴昊……」, 是年戶部尚書曹文埴邀請山人入京,好友羅聘亦在此地, 兩人互贈印畫, 消弭鄉(xiāng)愁, 是為邊款記述要點(diǎn)。

鄧氏自許篆刻以「剛健婀娜」 稱世, 仔細(xì)分析「剛健」 部分主要是印文中「橫」、「直」 線的部分的掌握, 橫線多的這部分通常是印面中較密合的位置, 這種作法和鄧氏書法「中宮緊縮」 的領(lǐng)會有著絕對的關(guān)系?!告鼓取?部分就是印文較流動、 圓轉(zhuǎn)的印文, 兩部分的相互呼應(yīng)形成的疏密變化, 就是鄧氏開創(chuàng)獨(dú)樹一幟的創(chuàng)作方法。 就此印來看「晴」、「昊」 與「繁」 字中「每」 部是為緊密處, 其余各字單獨(dú)中宮緊縮, 筆畫圓轉(zhuǎn)挺健。

朱文印〈 寫真不貌尋常人〉(圖 93) 款記:「余與兩峰遇于京師, 兩峰為余作登岱圖, 因作此篆以報之」。 此印回報羅聘所畫〈 登岱圖〉?!笇憽?、「真」、「尋」緊密是為「剛健」,「不」、「貌」、「?!?、「人」 圓轉(zhuǎn)是為「婀挪」。 再一次印證了上述中鄧氏的創(chuàng)作方法。 鄧氏為羅聘所制印作尚有〈 眾香之祖〉、〈 卻將八法寫湘君〉、〈 得風(fēng)作笑〉、〈 白衣門下〉、〈 梅花道場〉 等印。

朱文印〈 燭湖孫氏〉(圖 94) 六十二歲( 1804) 作, 與〈 世濟(jì)忠清〉 為對印,款記:「嘉慶甲子小春, 用文太史法作」?!?nbsp;世濟(jì)忠清〉(圖 95) 款記:「此二石于碭山署中, 古浣鄧石如」。 紀(jì)年印中最晚的二件印作, 自云以文征明之法創(chuàng)作,但印面已有顯著的自我風(fēng)格。 乃是鄧氏自謙的說法。

(三)

山人篆刻取法不一, 風(fēng)格奇趣多變, 影響深遠(yuǎn), 后代印人仿刻尚有:徐三庚三十八歲作白文印〈 治安〉( 圖 96) 款記:「癸亥春王月二十日, 觀完白印冊, 適治安仁兄來訪, 屬為檢此, 率爾應(yīng)命, 三庚」。 四十三歲作〈 成達(dá)章印〉、〈 若泉〉(圖 97)(兩面?。?款記:「戊辰長至, 坐雨青愛廬, 仿完白山人面面印, 為若泉弟, 徐三庚」。 五十二歲作白文印〈 不負(fù)所學(xué)〉(圖 98) 款記:「乙丑七月, 志卿仁兄屬三庚仿完白山人法資容滬上」。

趙之謙早年所刻刻朱文印〈 季歡〉( 圖 99) 款記:「鄧完白法, 為季歡摹,丁巳十月。 六朝朱文只如此, 近世類漢印者多, 遂成絕響, 冷君」。 又朱文印〈 陶山避客〉(圖 100) 款記:「學(xué)完白山人作, 此種在近日已如絕響, 俗目既詫為文何派, 刻印家又狃于時習(xí), 不知其理, 可慨也。 艾翁屬刻, 重連及之, 憨寮記」。

朱文印〈 蕺子〉(圖 101) 款記:「完白山人為程易柴征君刻葺郎小印, 真斯篆也,師其意為此, 蕺子屬, 撝叔作」。

趙之謙多次闡述山人篆法已成絕響, 追隨者寡, 感慨時人陋習(xí), 除鄧氏再傳弟子吳熙載之外, 趙之謙可說是山人的知音, 亦即是見識不凡的印學(xué)家。

黃牧甫朱文印〈 實(shí)君〉( 圖 102) 款記:「仿鄧頑伯, 牧甫」。 又, 黃牧甫朱文印〈 翠礹〉(圖 103) 款記:「完白篆書追唐人形(貌) 作長體, 而氣味直逼嵩山, 先哲已詳言之矣, 豈待后生小子之諜諜耶! 摹其二字為□丈刻石即希教之,黃士陵并識」。 由此印款可知, 黃氏景仰山人篆法, 法則精深, 無須贅言, 有此體悟并也致力仿效學(xué)習(xí)。

近人童大年朱文印〈 心盦〉(圖 104) 款記:「完白山人法, 從秦權(quán)量漢碑額中脫胎而來盡得小篆遺意, 近時所行鄧派乃徐褎海法較完白寬處越寬, 密處更密, 漸失小篆正宗, 此印參鄧而由吾趙上追二李, 似尚有合于古, 丁巳秋七月既望大年記」。 又, 鄧萬歲朱文印〈 黑三味〉(圖 105), 款記:「黑三味徐天池畫中有此印文, 爾雅仿完白山人」。 以及, 任小田朱文印〈 劫后余生〉( 圖 106),款記:「摹完白山人法, 小田刻」。 由以上諸人所作可知, 鄧石如的朱文印法, 在傳續(xù)宋元明清前人之基礎(chǔ)上, 再以書入印出自風(fēng)神, 對于現(xiàn)代印人的傳承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作啟發(fā), 是具有時代性意義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鄧石如珍稀對章欣賞
空廠:湛然一槌敲得兩幀青綠山水
【印學(xué)講堂】近代細(xì)朱文諸名家
鄧代昆《自讀樓談印散語四則》(一)
“印從書出”印學(xué)理念的實(shí)踐研究
〖當(dāng)代印壇新銳提名展〗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