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蔬農(nóng)業(yè):用技術武裝現(xiàn)代農(nóng)民!
來源:新民市大紅旗鎮(zhèn)人民政府 作者:王喜周
水果黃瓜是近幾年推廣的黃瓜新品種,與普通黃瓜相比,具有瓜型短小、表皮光滑、強雌性、果皮薄、心室小等特點。一般長12~18 厘米,直徑2~3 厘米,無刺無瘤,易清洗,瓜碼密,每株結瓜達60 條以上,最多結瓜達85 條,在國外,進行無土栽培,畝產(chǎn)量可達30000 千克左右,果肉比重大,風味濃郁、品質好。脆嫩多汁,清香爽口,洗凈后主要以生食為主,可蘸些甜面醬,也可做沙拉。
1 播期確定
水果黃瓜單株結瓜多,高產(chǎn)潛力大,適宜在保護地內生長栽培,早春塑料大棚栽培,苗齡30 天左右。早秋大棚栽培,苗齡25 天左右。
2 播種育苗
每畝需種量100 克。播前進行浸種催芽,以利出苗。播種應選在陰天剛過的連續(xù)晴天上午,力爭上午播完。從播種到出苗期間應該盡量使育苗設施內維持較高的氣溫和地溫,其適宜溫度白天25~30℃,夜間不低于15℃,地溫18~20℃。一般幼苗4~5 天即可出土,在這幾天時間里,苗床一般不通風降溫,也不能澆水。
幼苗出土后,溫度應保持在白天24~26℃或稍高些,夜溫12~15℃,以形成一定幅度的晝夜溫差,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積累,促進幼苗健壯。當幼苗長到第2~3 片真葉時,夜溫以12~13℃較好,因為低夜溫有利于雌花的分化。通風量的大小仍以溫、濕度的變化來確定。一般隨著外界氣溫的回升,白天應逐漸加大放風量,延長放風時間。定植前7~10 天是煉苗期,主要進行低溫鍛煉,使苗床內的溫度接近定植后的環(huán)境溫度。溫度應控制在白天20~25℃,夜間8~12℃。播種前要求澆足底水,幼苗出土后,一般不再澆水,可采取分次覆土來保持土壤水分。大部分幼苗出土后要覆土1 次,以后還要覆土2~3 次保墑。
3 整地施肥
定植前及時翻耕20~33 厘米,曬垡7 天左右,施入基肥,耙平整細。基肥可用優(yōu)質農(nóng)家肥每畝0.5~1 萬千克、餅肥150~200 千克。2/3 農(nóng)家肥全面撒施,翻耙2~3 次,使糞土混勻,耙平后做;其余1/3 農(nóng)家肥和全部餅肥,于做畦后溝施。整地施肥之后,做龜背形高畦或馬鞍形高畦,畦高10~15 厘米,寬130 厘米。小行距55厘米,大行距75 厘米。地膜高畦中留一淺溝,用于膜下澆水。做畦與覆地膜要在定植前5~7 天完成,以利提高地溫。為使行內植株充分采光,高畦一般為南北向延長。
4 定植
具體定植日期還要考慮日光溫室內的小氣候是否能滿足迷你黃瓜溫度的要求。一般水果黃瓜根毛發(fā)生的最低溫度為12℃,生產(chǎn)上掌握在距溫室前沿30~40 厘米處,10 厘米地溫連續(xù)3~4天穩(wěn)定在12℃以上時定植。若定植后扣小拱棚,可在10 厘米地溫穩(wěn)定在10℃左右時定植。定植日期應選在“陰尾晴頭”天氣的晴天上午。如果定植時遇陰天,可停栽或干栽,待天氣轉晴時再澆水,防止?jié)窭浣Y合誘發(fā)病害和寒害。
5 定植后的管理
定植后,為促進緩苗,應密閉保溫,有條件的可加設小拱棚或覆蓋無紡布,以增溫保溫。一般緩苗期間要求氣溫白天28~30℃,不超過35℃;夜間22~20℃,不低于18~16℃。定植后4~6 天輕澆緩苗水,用膜下暗灌法,只澆小溝不澆大溝,避免地溫明顯降低。緩苗后,水果黃瓜開始抽生主蔓,為保證其直立生長,受光姿態(tài)良好,應及時插架綁蔓。
水果黃瓜架一般用支架或吊蔓,綁蔓采取“S”形彎曲綁法,綁蔓時,及時掐去卷須、瘋杈、雄花、過密雌花,以減少不必要的養(yǎng)分消耗。根瓜坐住前管理應以促根控秧為主,根瓜坐住后,瓜條迅速膨大,應依墑情和植株長勢決定是否澆坐瓜水(或稱根瓜水)。根瓜水和肥宜小不宜大,底肥少的,可結合澆根瓜水追施一次腐熟餅肥或復合肥,每畝餅肥150千克,或磷酸二銨20~30 千克,施后與土壤混勻蓋嚴。此期莖葉生長和果實生長同步進行,生產(chǎn)上要保持秧果生長平衡關系。要密切注意天氣變化,適時調節(jié)溫度,避免出現(xiàn)高溫傷害和低溫傷害,特別是注意防止高溫傷害。
此期間一般采用“四段變溫管理”,即保持晴天白天上午28~30℃,維持5~6 小時,不超過35℃;下午25~20℃;前半夜18~15℃,維持4 小時左右;后半夜13~10℃,最低不低于5~6℃。根據(jù)“少施勤施”原則,采取“隔水追肥”或“水水帶肥”方法施肥。每畝每次追施硝酸銨15~20 千克,或尿素10~15 千克,或硫酸銨15~20 千克。結瓜期若植株生長勢弱,葉片發(fā)黃時,可配合葉面施肥,用0.2%~0.3%的尿素加0.2%~0.3%的磷酸二氫鉀混合葉面噴灑,促進植株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促進果實生長,延長采收期。水果黃瓜結瓜期植株生長量大,蒸騰作用旺盛,需水量大,而黃瓜根系喜濕怕旱不耐澇,宜“小水勤澆”,保證土壤濕度80%~90%。
結瓜期注意采取措施使植株充分受光。要合理水肥供應,防止莖葉徒長造成田間郁閉,中后期要摘除底部老葉、病葉,并加強放風降溫排濕,加強病蟲害防治,盡量延長功能葉的壽命。進入頂瓜期以后,要減少澆水次數(shù),促使養(yǎng)分回流,促使回頭瓜坐瓜。回頭瓜開始膨大時,再增加澆水和追肥。
6 主要病害防治
水果黃瓜病害較多,危害也較嚴重,特別是霜霉病、枯萎病、白粉病、根結線蟲病等。
6.1 霜霉?。?/p>
又稱黑毛、跑馬干,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葉片;初時在葉片上出現(xiàn)黃色小圓斑,后擴大,受葉脈限制,形成多角形黃色病斑。霜霉病的流行主要決定于溫度和濕度,尤其高濕是發(fā)病的重要因素。一般氣溫在14~26℃,相對濕度大于80%,葉片上有水膜時,病菌最易侵入。
農(nóng)業(yè)及綜合措施:選用抗病品種;盡量避免重茬、缺肥、地勢低洼、窩風、排水不良的地塊;在溫濕度管理上,盡量減少和避開病菌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范圍;根據(jù)土壤肥力及時追肥,增強植株抗性;高溫悶棚。
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50 倍液,或58%瑞毒霉·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0 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 倍液等噴灑,每7~10 天1 次,連噴3~4 次。在棚室密閉條件下還可用噴粉防治法,可用5%百菌清粉劑,每畝藥量1 千克,噴藥粉后1小時就可以通風。
6.2 白粉?。核追Q白毛,真菌病害。該病主要危害植株葉片,其次是莖和葉柄。從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fā)病,但一般在黃瓜生長后期即結瓜期發(fā)病最多。發(fā)病初期在葉上產(chǎn)生白色近圓形星狀小粉斑,形成邊緣不明顯的連片白粉。嚴重時整葉、葉柄、莖蔓上都布滿白粉,失去光合作用,最后葉片干枯。白粉病的發(fā)病溫度范圍為10~30℃,最適溫度為20~25℃,病菌對濕度的要求較低,在25%~80%均可發(fā)病。
農(nóng)業(yè)及綜合措施:選用抗病品種;設施栽培時注意通風透光,加強肥水管理,防止干旱,防止植株徒長和早衰;可噴27%高脂膜乳劑100 倍液,使葉面上形成一層薄膜以阻止病菌侵入。
化學防治:發(fā)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或50%多硫懸浮劑300~400 倍液,或20%粉銹寧乳油1500~2000 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等噴灑,以上藥劑可交替使用,每7~10 天1 次,如果發(fā)病嚴重,可3 天噴1 次,連噴2~3 次。在播種或定植前對保護地進行熏蒸消毒,可用45%百菌清煙霧劑,每畝用量250~300 克;也可用硫磺粉熏蒸,每100 立方米的大棚空間用藥量為125 克硫磺粉,與250 克鋸末均勻混拌,分幾處放在瓦片上加火熏蒸,密閉棚室一夜即可。
6.3 根結線蟲:
受害后植株生長緩慢,產(chǎn)量低,嚴重時植株枯死。線蟲以卵或幼蟲在土壤中越冬;線蟲危害的適宜土溫為25~30℃,適宜土壤濕度為40%~70%。土質疏松、鹽分低、通氣性好的土壤和重茬地,適宜線蟲活動,病害嚴重。
農(nóng)業(yè)及綜合措施:可在夏季休閑時進行,深翻土壤約50 厘米,灌大水直至飽和,上面鋪蓋地膜,密閉棚、室15~20 天,可顯著降低線蟲密度;與蔥、蒜、韭菜或大田作物實行2~3 年的輪作;選用大田土等無病土育苗;進行嫁接栽培;注意保持田間清潔,及時清除黃瓜病根。
化學防治:播種之前用藥消毒苗床,每平方米用1.8%阿維菌素乳油1 毫升,加一定量的細土拌勻,均勻撒于苗床,與床土混勻。定植時每畝可用10%克線丹顆粒劑4~6 千克,或3%米樂爾顆粒劑24 千克開溝施入,或每畝用滅線寧3 千克與底肥一起施入,或穴施10%力滿庫顆粒劑50 千克左右。定植后30~40 天開始用1.8%阿維菌素乳油1000 倍液灌根,每株200 毫升,每10~15天灌1 次,連灌3 次。
版權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