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義、道理、道德、道路,四者都順暢了,方為天道。學(xué)著努力往正道上走,便離“道法自然”不遠(yuǎn)了,有事半功倍的可能性。
違背人性,違背天道,逆歷史潮流而行,無異于拔著頭發(fā)升天,愿望雖好,只是空想。
人渴了找水喝,餓了找飯吃,冷了找衣穿,溫飽而后思淫欲,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也是基本人性。
“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痛,估計說這話的人是在錦衣玉食之家長大的。
“倉廩實(shí)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這句話靠譜。
人疼了會叫,被冤了會喊冤,被欺侮了會復(fù)仇。這個時候,他最需要的是有地方止痛,有地方講理,有地方伸冤,這便是良好社會的功能。否則就是叢林法則,就不是一個良性社會,妄論其它。
“慎獨(dú)”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圣人之外,鮮有人能夠企及。作為個人終生修養(yǎng)可以倡導(dǎo),作為社會制度安排建立在“慎獨(dú)”基礎(chǔ)上大多靠不住。因為“人性”大多情景下是靠不住的,必須有強(qiáng)大的外力制約,“慎獨(dú)”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