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山行腳·峨眉》第五十八天
2017年4月25日
今日自318國道1562-1587里程碑,行腳里程25公里
晨起行腳,至起香點時,天未明,護法車燈照明前行,隱約可見遠處山峰起伏的黑影。行約兩公里,天始微明。
山巒連綿,山氣蒸騰,向公路下望去,清江蜿蜒如帶自峽谷中穿過,兩岸山峰高低錯落,霧氣、青山、江水在晨曦下形成美麗的畫卷,移步成景,景隨步行,使行腳僧們不時地將美景收入手機中……
行腳不久已滿身是汗,原來都是在走上坡。昨天及夜間下雨,公路上還是濕的,起香行腳時,雨已停。行至七公里時,天復下起了小雨,決定先用早餐。
乘至早餐點,早餐后,仍中雨不停。決定回駐地休息,待雨停后行腳。
午時,復乘車至早餐點用午餐,午餐后,雨仍未停,決定起香行腳。
雨中山路是那樣的幽靜,蒸騰山氣隨風飄動,行腳僧們行走在云霧的仙境中。雨中行腳別一樣的感覺……
晨起行腳時,因地濕,留依然于車上,彼不愿留于車中,欲與行腳團行腳,即同意彼同行,左右不離,使吾想起《十誦律》中一段故事:
諸比丘聞世尊還,皆詣佛所頭面禮佛足卻坐一面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是急怖畏時,阿難不舍離佛。佛語諸比丘:阿難不但今急怖時不舍離佛,乃過去世急怖時亦不舍離佛,今當說之。有過去世近雪山下有鹿王,名威德,作五百鹿主。時有獵師,安谷施羂。鹿王前行,右腳墮毛羂中。鹿王心念:『若我現(xiàn)相,則諸鹿不敢食谷,須噉谷盡爾乃現(xiàn)相?,F(xiàn)腳相時諸鹿皆去,唯一女鹿住,說偈言:
大王當知,是羂師來,愿勤方便,出是羂去。
爾時鹿王以偈答言:
我勤方便,力勢已盡,毛羂轉(zhuǎn)急,不能得出。
爾時女鹿見獵師轉(zhuǎn)近,重說偈言:
大王當知,羂師轉(zhuǎn)近,愿勤方便,求出是羂。
鹿王答言:
我勤方便,力勢已盡,毛羂轉(zhuǎn)急,不可得脫。
女鹿見獵師到已,向說偈言:
汝以利刀,先殺我身,然后愿放,鹿王令去。
獵師聞之,生憐愍希有心:『畜生深愛他故,乃能與命。
以偈答言:
我終不殺汝,亦不殺鹿王;放汝及鹿王,隨意所樂去。
獵師實時解放鹿王。佛語諸比丘:昔鹿王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則我身是。五百鹿者,則汝等五百比丘是。汝等過去世急怖時舍離我,今急怖時亦舍我去。時獵師者,則守財象是。過去世不惱害我,今世亦不害我。時女鹿者,阿難是。過去世急怖時不舍我去,今世急怖時亦不舍我去。
早餐選擇在一處農(nóng)家樂飯店,店中有兩口農(nóng)家常有的大鍋,居士們用大鍋為行腳團烙面餅,鍋太大,且燒的是柴火,火候不宜掌握。吾少時,亦常見烙面餅者,然從未親手烙過面餅。好奇心起,并親手一試,洪濤先生見吾烙面餅,用相機拍下這一過程,彼將照片發(fā)吾時,初入鍋面神似近日來多次放生的江鰱魚。
洪濤先生言:大和尚做餅,大鍋里有魚。
吾對洪先生言:如是說不妥,易生譏嫌。何以故?和尚在灶上,鍋內(nèi)有魚,那還了得。
眾聞而大笑,吾言我當將此魚事說說清楚。吾時作偈云:
為資色身鍋烙餅 面入鍋時顯魚形
示僧四月初一近 買魚放生修慈心
行腳途中,一老者手拄捌杖立于路邊,彼所持拐杖自然形成,很是有型。彼問吾等來自何方,欲往何處。吾即回答于彼。彼甚關(guān)心言前面要住店了。吾等告知已有安排者。
吾言彼之捌杖不錯,形很好。彼言其腿不行,故拄杖以借杖力。吾拿彼杖于手中一觀,甚是輕巧,手握處自然成形。彼告知杖下是薄的鐵管,鐵管下是皮的耐磨。
彼見吾持拄杖亦甚好奇,欲拿起一觀,吾即遞送至彼手中,彼拿起后言,這根也很好呀,有點重。彼拿輕的習慣矣,故持吾拄杖嫌重矣。
離開后,吾同行腳僧言,待吾老時,亦尋如彼之杖,眾皆一笑相視。
今時想之,真是老矣,都要準備將來的捌杖了,這樣想于將來亦是貪心吧……
晚上整理照片時,看到昨天上午常州兩位居士供養(yǎng)行腳團的照片。兩位居士來自常州,言自行腳日志中知吾等行至恩施,他們正好來恩施辦事,故爾早晨在行腳路上等候行腳團。
下午,居士們恐行腳團山中雨天行腳易受寒濕之氣,專門煮了姜茶送至行腳路上。
行腳路上一路行來,見路邊多家在曬草藥,行腳僧們好奇詢問藥名,有些未有聽說過者。詢問度娘方知:
湖北省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南北兼?zhèn)涞奶攸c。
《本草綱目》所記載的1800多味中草藥,武當山有400多種,神農(nóng)架有1200多種,其中,地道藥材資源尤其豐富,占全國地道藥材品種總數(shù)的10.5﹪。
藥能療色身病,難治煩惱根,是故常行善,四大自調(diào)伏。世間亦有“三分療七分養(yǎng)”之說。稱佛為大醫(yī)王,乃能療眾生身病及心病者也?!栋⒑?jīng)》中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施人楊枝有五功德。云何為五?一者除風,二者除涎唾,三者生藏得消,四者口中不臭,五者眼得清凈。是謂,比丘!施人楊枝有五功德。
若善男子、善女人求此五功德,當念以楊枝用惠施。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古時無牙膏者,以楊枝于口中嚼后漱口,古來叢林出家眾皆如是者。故《佛說內(nèi)藏百寶經(jīng)》有云“佛口中本凈潔,譬如欝金之香,佛反以楊枝漱口,隨世間習俗而入,示現(xiàn)如是?!薄洞蟛亟?jīng)》中談及藥草及治身病者比比皆是,佛法在世間為度世間苦,生老病死是佛陀慈悲度世重點,為使眾生解脫,就是脫離生老病死之苦,借假修真,故色身雖假,亦須依之而修行者。
《四分律》中亦記載一故事云:
爾時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舍衛(wèi)城中有一比丘,作是念:我今寧可常乞食、著糞掃衣。彼即如所念便行。
爾時舍衛(wèi)城中諸居士,為命過父母及兄弟姊妹及夫,于四衢道頭、或門下、或河邊樹下、或在石邊、或在廟中,作飲食祭祀供養(yǎng)。
時彼乞食比丘自取食之,諸居士見皆共嫌之:沙門釋子不知慚愧,犯不與取,外自稱言:『我修正法。如是有何正法?我等為命過父母及兄弟姊妹,作飲食祭祀供養(yǎng)而取食之,如似我曹故為沙門釋子飲食供養(yǎng)置如是處,而我等乃為命過父母及兄弟姊妹故設此飲食祭祀,而自取食之。
時諸比丘聞,其中有少欲知足、行頭陀、樂學戒、知慚愧者,嫌責乞食比丘言:云何乞食比丘,舍衛(wèi)城中諸居士為命過父母及兄弟姊妹設飯食祭祀供養(yǎng),而自取食之?
爾時諸比丘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以此因緣具白世尊。
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以無數(shù)方便呵責彼比丘:汝所為非,非威儀、非沙門法、非凈行、非隨順行,所不應為。云何乞食比丘,自取舍衛(wèi)城居士祭祀飲食而食之。
世尊以無數(shù)方便呵責彼乞食比丘已,告諸比丘:此乞食比丘癡人!多種有漏處,最初犯戒,自今已去與比丘結(jié)戒,集十句義乃至正法久住,欲說戒者當如是說:若比丘不受食、若藥著口中,波逸提。如是世尊與比丘結(jié)戒。
時諸比丘于中生疑,不敢自取楊枝凈水,佛言:比丘自取楊枝凈水,不犯。自今已去當如是說戒:若比丘,不受食、若藥著口中,除水及楊枝,波逸提。
往昔之時,出家眾日常所需之飲食、衣服、臥具、湯藥等亦皆善信供養(yǎng)者。出家眾不蓄余物,乃除貪心者是,如今去佛時遙,出家眾者亦難似昔日修道者。各有別請之善信,于物起念近貪者亦眾矣。
《十誦律》中記載一則關(guān)于六群比丘為草藥事的故事,佛為制戒者:
佛在釋氏國。爾時摩訶男釋,四月請佛及僧,所須藥一切自恣皆從我取。
爾時六群比丘過夏四月不病,到摩訶男釋所言:我等須酥。
答言:先所有酥僧中用??,但有余藥:訶梨勒、阿摩勒、毘酰勒、波株羅藥、比牧蔓陀藥、多耶摩那藥、迦樓伽盧酰尼藥。有如是等,若須者便取。
六群比丘又問:汝有油、蜜、石蜜、姜、胡椒、蓽茇、黑鹽不?我等須之。
答言:先有僧中用盡,但有余藥訶梨勒等,若須者便取。
六群比丘便瞋恚言:汝誑佛及僧,力不能與者,何故請佛及僧四月自恣多與藥?若有余人請者,必當自恣與多美好藥,此辛苦草藥何處不有?
爾時摩訶男釋善好大人,如是訶時,心不憂愁。時有余居士隨從摩訶男釋者,以嫉瞋心訶責言:是沙門釋子自言:『善好有德。是摩訶男釋善好供給眾僧如事大家,云何現(xiàn)前訶罵出其過罪?
是中有比丘少欲知足行頭陀,聞是事心不喜,向佛廣說。
佛以是事集比丘僧,知而故問六群比丘:汝實作是事不?
答言:實作。世尊!
佛以種種因緣訶責:云何名比丘,摩訶男釋善好供給眾僧如事大家,而現(xiàn)前訶罵?
種種因緣訶已,語諸比丘:以十利故與比丘結(jié)戒。從今是戒應如是說:若比丘受四月自恣請過,除常請、除數(shù)數(shù)請、除別請,復更索者,波逸提。
佛在世時,有惡比丘六人,結(jié)黨多作非威儀之事,故稱曰六群比丘,佛制戒多緣此六群而起?,F(xiàn)今僧眾,自當對號入座,汝似六群比丘否……
晚上看資料時,看到《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中世尊往昔為忍辱太子時的故事:
佛告彌勒菩薩:乃往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毗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xiàn)于世,教化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皆令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滅后,于像法中,有國名波羅奈。其波羅奈大王聰叡仁賢,常以正法治國,不枉人民。王主六十小國、八百聚落。王了無子。王自供養(yǎng)奉事山神、樹神、一切神祇,經(jīng)十二年不懈不息,求索有子。第一夫人便覺有娠,十月足滿生一男兒。其子端正,人相具足。生已召諸大臣、諸小國王,占相吉兇,即為立字。以其太子性善不瞋,名曰忍辱。忍辱太子其年長大,好喜布施,聰明慈仁,于諸眾生等生慈心。爾時大王有六大臣,其性暴惡,姧詭佞諂,枉橫無道,人民厭患。時六大臣自知于行有違,常懷嫉妬,憎惡太子。
爾時大王身嬰重病,苦惱顦顇,命在旦夕。忍辱太子往告諸臣:『父王困篤,今當奈何?諸臣聞已,心生瞋恚,報太子言:『王命不久。何以故?欲求妙藥,不可得故,是以當知命去不遠。太子聞已,心生苦惱,悶絕躃地。
時六大臣即入靜室,共謀議言:『忍辱太子不除去者,我等終不得安隱也。作是念已,第一大臣言:『忍辱太子無事可除。
一臣復言:『我有方便能除去之。
即往太子所,報太子言:『臣向在外,于六十小國八百聚落中求覓藥草,了不能得。
太子問言:『所求藥草為是何物?
大臣報言:『太子當知,求藥草者,正是從生至終不瞋人眼睛及其人髓。若得此藥,得全王命;若不得者,命在不久。于諸國土無有此人。
太子聞已,心生憂惱,即報大臣:『今我身者似是其人。何以故?我從生已來未曾有瞋。
大臣言:『太子若是其人者,此事亦難。何以故?天下所重莫若己身。
太子言:『不如諸臣所言也。但使父王病得損者,假使舍百千身,亦不為難,況我今日此穢身也?
大臣報言:『如此之事,隨太子意。
爾時忍辱太子心生歡喜,而作是念:『若使此藥能除父王病者,宜應速辦此事。
忍辱太子即入宮中,到其母所,頭面禮足,合掌向母,而作是言:『今者此身,欲為父王作治病藥??制渖砻坏么媪?,是故與母共別。愿母莫憂苦,戀慕其子。
其母聞是語已,心生悶絕,忘失四方,譬如人噎,又不得咽,不能勸進,又不得吐,不能勸止。即前抱其太子,悶絕,以冷水灑面,良久乃穌。
爾時太子白其母言:『父王身命,須臾之間,不得久停。宜時速辦,令王服之。
爾時太子即呼大臣、諸小國王,于大眾中,即宣此言:『我身今者與大眾別。
爾時大臣即呼旃陀羅,斷骨出髓,剜其兩目。
爾時大臣即搗此藥,奉上大王。王即服之,病得除差。病既差已,問諸大臣:『汝等于何得此妙藥,除我患苦,得全身命?
大臣白王:『今此藥者,忍辱太子之所辦耳。非諸臣力所堪辦也。
王聞是語,心驚毛豎,微聲問諸臣言:『忍辱太子今在何所?
大臣答言:『太子今者在外,身體傷損,命不云遠。
王聞是語,舉聲大哭:『怪哉!怪哉!自投于地,塵土坌身:『如我今者,實自無情。云何乃能服此子藥?往到子所,其命已終。
王及夫人及諸臣民,無量大眾前后圍遶。其母懊惱,投身死尸:『以我宿世有諸過惡,今令子身受是苦也。今我身者,何不碎末如塵,乃令我子喪失身命。
爾時父王及諸小王即以牛頭栴檀香木,積以成積,阇維太子所有身骨,復以七寶起塔供養(yǎng)。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善男子等大眾:當知爾時波羅奈大王者,今現(xiàn)我父悅頭檀是;爾時母者,今現(xiàn)我母摩耶是;忍辱太子者,今我身是。菩薩于無量阿僧祇劫孝養(yǎng)父母,衣被、飲食、房舍、臥具,乃至身肉骨髓,其事如是,以此因緣自致成佛。今此寶塔從地踴出者,即是我為其父母舍此骨髓及其身命,即于此處起塔供養(yǎng)。我今成佛,即踴現(xiàn)其前。
昔時世尊為報父恩竟作如是難行能行之行,今世之時,有父母不贍養(yǎng)者,多有聞矣。亦不乏以身報恩若忍辱太子者。
《朝山行腳·峨嵋——題行腳第五十八日》偈云:
四大不調(diào)百病生 二身不斷萬劫愚
一佛出世大醫(yī)王 六道眾病得治愈
想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