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種中藥原材料,入藥部位不同功效便有差異,而即使同個部位入藥,炮制手法不同,功效也相距甚遠(yuǎn)。
在實(shí)際藥材使用中,必須區(qū)分好每味中藥材的藥性與對應(yīng)治療的癥狀,才能達(dá)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常見的同根不同性的中藥有以下幾種:
1、桑枝,桑葚,桑葉,桑白皮
桑 枝
【別名】桑條(《本草圖經(jīng)》)。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性味歸經(jīng)】苦,平。入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濕,利關(guān)節(jié),行水氣。治風(fēng)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fēng)癢。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2兩;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桑枝性平,袪風(fēng)濕而善達(dá)四肢經(jīng)絡(luò),通利關(guān)節(jié),痹證新久、寒熱均可應(yīng)用,尤宜于風(fēng)濕熱痹,肩臂、關(guān)節(jié)酸痛麻木者。《普濟(jì)本事方》單用煎服治風(fēng) 熱痹痛,《景岳全書》一味熬膏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但因單用力弱,多隨寒熱新久之不同,配伍其他藥物。偏寒者,配桂枝、威靈仙等;偏熱者,配絡(luò)石藤、忍冬藤等;偏氣血虛者,配黃芪、雞血藤、當(dāng)歸等。若與柳枝、杉枝、槐枝等配伍外洗,可治風(fēng)毒攻手足疼痛,皮膚不仁,如桑枝湯(《圣惠方》)。
此外,桑枝尚能利水,治水腫;袪風(fēng)止癢,治白癜風(fēng)、皮疹瘙癢;生津液,治消渴。
2
桑 葚
【名稱】桑椹
【出處】《唐本草》
【別名】葚(《爾雅》),桑實(shí)(《說文)),烏椹(《本草衍義》),文武實(shí)(《素問病機(jī)保命集》),黑椹(《本草蒙筌》),桑棗(《生草藥性備要》),桑葚子(《本草再新》),桑果(《江蘇植藥志》),桑粒(《東北藥植志》),桑藨(《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浦参锷5墓搿?~6月當(dāng)桑椹呈紅紫色時采收,曬干或略蒸后曬干。
【炮制】用水洗凈,揀去雜質(zhì),摘除長柄,曬干。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附方】
①治心腎衰弱不寐,或習(xí)慣性便秘:鮮桑椹一至二兩,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②治瘰疬:文武實(shí),黑熟者二斗許,以布袋取汁,熬成薄膏,白湯點(diǎn)一匙,日三服。(《素問病機(jī)保命集》文武膏)
③治陰癥腹痛:桑椹,絹包風(fēng)干過,伏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下,取汗。(《湃湖集簡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5錢;熬膏、生啖或浸酒。外用:浸水洗。
【注意】《本草經(jīng)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桑椹可謂是“系出名門”,這是因?yàn)楣湃藢ι涞脑u價(jià)一直很高。由于我國是栽桑養(yǎng)蠶最早的國家,于是現(xiàn)在就把農(nóng)耕衍生出中華文明的文化源頭和最為質(zhì)樸的文化稱為“農(nóng)桑文化”,關(guān)系著人們的衣食根本來源。
據(jù)《本草綱目》、《神農(nóng)本草》等醫(yī)書記載:桑椹味甘酸、性寒,入肺、肝、腎、大腸經(jīng);具有解酒毒、固氣益腎、通血?dú)?、生津潤腸、烏發(fā)明目等功效;適用于血?dú)獠蛔?、頭暈?zāi)垦?、盜汗及腸燥便秘等癥。
3
桑 葉
【出處】《本經(jīng)》
【別名】鐵扇子(《百草鏡》)、蠶葉。
【來源】為桑科植物桑的葉。10~11月間霜后采收,除去雜質(zhì),曬干。
【炮制】桑葉:揀去雜質(zhì),搓碎,簸去梗,篩去泥屑。蜜桑葉:取凈桑葉,加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性味】苦、甘,寒。
【歸經(jīng)】入肺、肝經(jīng)。
【功能主治】
祛風(fēng)清熱,涼血明目。治風(fēng)溫發(fā)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fēng)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桑葉是一款具有較強(qiáng)抗氧化功效的袋茶飲。富含稀有元素有機(jī)硒、鍺,是天然的強(qiáng)抗氧化劑,可清除體內(nèi)自由基,使蓄積在人體內(nèi)的毒素和廢物被氧化,增加血液中的含氧量,促進(jìn)新陳代謝和微循環(huán)。 對于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壓,甲、乙型肝炎的治療以及癌癥術(shù)后放化療病人的康復(fù)有非常好的輔助作用。
4
桑 白 皮
【別名】桑根白皮(《本經(jīng)》),桑根皮、桑皮(孟詵),白桑皮(《山西中藥志》)。
【藥用部位】為??浦参锷3ニㄆさ母?span>皮。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歸肺經(jīng)。
【功能主治】
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2~5錢;或入散劑。外用:搗汁涂或煎水洗。
【宜忌】
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fēng)寒咳嗽忌服。
桑白皮又名桑根白皮、白桑皮。味甘、辛,性寒。入肺經(jīng)。
桑白皮善走肺中氣分,能清肺熱、瀉肺火、散瘀血、清痰止嗽、下氣平喘,用于治療肺熱咳喘、痰多而黃(類似肺氣腫合并感染,急性支氣管炎之咳喘,小兒急性支氣管炎等);又能下氣行水、利尿消腫,用于治療水腫屬于皮水者(所謂皮水,屬陽證范疇,其特點(diǎn)是:面目四肢腫滿、發(fā)熱、不惡寒、口渴、小便不利、脈浮,或有咳嗽,可見于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另外,還能降低血壓,可用于高血壓病。
2、全瓜蔞,瓜蔞子,瓜蔞皮,天花粉
全 瓜 蔞
【出處】《本經(jīng)》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果實(shí)。霜降至立冬果實(shí)成熟,果皮表面開始有白粉并為淡黃色時,即可采收。連果柄剪下,將果柄編結(jié)成串,先堆積屋內(nèi)2~3天,再掛于陰涼通風(fēng)處晾干(2個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軟紙逐個包裹,以保持色澤。防止撞傷破裂,否則易生蟲發(fā)霉。
【炮制】去柄,洗凈,置蒸籠內(nèi)蒸至稍軟,壓扁,切成塊。
【性味】甘苦,寒。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散結(jié),滑腸。治痰熱咳嗽,胸痹,結(jié)胸,肺痿咳血,消渴,黃疸,便秘,癰腫初起。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搗汁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不實(shí),有寒痰、濕痰者不宜。
“瓜蔞”一般是指“栝樓”,別名苦瓜(樂清)、吊瓜(溫州文成)、老鴉瓜(溫州)。栝樓為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攀緣草本,長可達(dá)10米。栝樓適宜溫暖潮濕的氣候,較耐寒,不耐干旱。主要生長于向陽山坡、山腳、石縫、田野草叢中。栝樓有解熱止渴、利尿、鎮(zhèn)咳祛痰等作用。
瓜 蔞 子
【藥材名稱】栝樓子
【別名】瓜蔞仁(《丹溪心法》),栝樓仁(《藥性類明》)。
【出處】《本草經(jīng)集注》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大子栝樓等的種子。9~11月采收果實(shí),剖開取出種子,洗凈,曬
【炮制】栝樓子:揀去雜質(zhì),簸除干癟種子,搗扁。炒栝樓子:取凈栝樓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鼓起,取出放涼,樓仁霜:取去殼栝樓仁,碾細(xì),用吸油紙包裹,加熱微炕,壓榨去油后,再碾細(xì),過篩。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滑腸。治痰熱咳嗽,燥結(jié)便秘,癰腫,乳少。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diào)敷。
【注意】
①《本草經(jīng)集注》:'枸杞為之使。惡干姜。畏牛膝。反烏頭。'
②《本草匯言》:'脾胃虛冷作泄者勿服。'
【備注】此外,尚有大苞栝樓(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紅花栝樓(云南、貴州)、馬干鈴栝樓(云南)和喜馬拉雅栝樓等的種子在各產(chǎn)地均作栝樓子入藥。江蘇、浙江地區(qū),習(xí)慣以同屬植物王瓜的種子稱栝樓仁。兩者外形顯著不同。
瓜蔞子常用于痰熱咳嗽。栝樓子寒甘清潤,化痰瀉熱,為治熱痰燥痰之要藥。用于熱痰內(nèi)結(jié),咳嗽喘急,痰黃稠粘,每與其它清熱化痰之品如黃芩、杏仁、半夏配伍,如《醫(yī)方考》清氣化痰丸;或與黃連、杏仁、竹瀝等配用;若肺癰咳吐膿血,常與桔梗、薏苡仁等配伍,如《濟(jì)生方》桔梗湯。用于腸燥便秘。
3
瓜 蔞 皮
【來源】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或雙邊栝樓 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采摘成熟果實(shí),剖開,除去果瓤及種子,陰干。
【性狀】本品常切成2至數(shù)瓣,邊緣向內(nèi)卷曲,長6~12cm。外表面橙紅色或橙黃色,皺縮,有的有殘存果梗;內(nèi)表面黃白色。質(zhì)較脆,易折斷。具焦糖氣,味淡、微酸。
【鑒別】取本品,置60℃烘干,粉碎,取粗粉約2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15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jiān)蛹状?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瓜蔞皮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yàn),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diǎn)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diǎn)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diǎn)。
【炮制】洗凈,稍晾,切絲,曬干。
【性味】甘,寒。
【歸經(jīng)】歸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化熱痰,利氣寬胸。用于痰熱咳嗽,胸悶脅痛。
【用法用量】6~9g。
【注意】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霉,防蛀。
瓜蔞皮為絲狀片,皮外側(cè)橙黃色或紅黃色,有光澤,內(nèi)側(cè)淡黃白色。味淡,微酸。炒栝樓皮黃棕色,略帶焦斑。蜜栝樓皮黃紅色,有光澤,味甜??梢郧宸位?,利氣寬胸散結(jié)。主治肺熱咳嗽,胸脅痞痛,咽喉腫痛,乳癖乳癰。使用的時候注意脾虛者慎服,同時瓜蔞反烏頭,不可同方而用。
4
天 花 粉
【別名】栝樓根(《本經(jīng)》),蔞根(《雷公炮炙論》),白藥(《本草圖經(jīng)》),瑞雪(《綱目》),天瓜粉(《重慶堂隨筆》),花粉(《增訂偽藥條辨》),屎瓜根(《四川中藥志》),栝蔞粉、蔞粉(《藥材學(xué)》)。
【出處】《雷公炮炙論》
【來源】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為佳。挖出后,洗凈泥土,刮去粗皮,切成段,粗大者再縱切為兩,曬干。然后撞去外表的黃色層使成白色;或用硫黃熏白。
【炮制】揀去雜質(zhì),大小塊分開,用水泡約六成透,撈出,悶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曬干;或用水洗凈,撈出,曬至極干,搗成小塊。
【性味】甘苦酸,涼。
【歸經(jīng)】入肺、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diào)敷。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天花粉有粉之名,無粉之實(shí),為清熱瀉火類藥物,其具體功效是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排膿消腫。對于治療糖尿病,常用天花粉與滋陰藥配合使用,以達(dá)到標(biāo)本兼治的作用。
3、紫蘇,紫蘇梗,紫蘇子,紫蘇葉
紫 蘇
【 別 名】赤蘇、紅蘇、紅紫蘇、皺紫蘇
【來源】唇形科紫蘇屬植物紫蘇的帶枝嫩葉。9月上旬花序?qū)㈤L出時,割下全株,倒掛通風(fēng)處陰干備用。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脾經(jīng)。
【功能主治】發(fā)汗解表,理氣寬中,解魚蟹毒。用于風(fēng)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 5~10克
2
紫 蘇 梗
【別名】
紫蘇莖(《雷公炮炙論》),蘇梗(《藥品化義》),紫蘇桿(《湖南藥物志》)。
【藥用部位】
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莖。
【功能主治】
理氣,舒郁,止痛,安胎。治氣郁,食滯,胸膈痞悶,脘腹疼痛,胎氣不和。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
3
紫 蘇 子
【別名】蘇子(《本草經(jīng)集注》),黑蘇子(《飲片新參》),野麻子、鐵蘇子(《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果實(shí)。
【功能主治】
下氣,清痰,潤肺,寬腸。治咳逆,痰喘,氣滯,便秘。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1.5~3錢;搗汁飲或入丸、散。
【用法宜忌】
《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皆不可用。'
4
紫 蘇 葉
【別名】蘇、蘇葉
【藥用部位】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葉。
【功能主治】發(fā)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fēng)寒,惡寒發(fā)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
用于感冒風(fēng)寒,發(fā)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fā)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jié)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jié)M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qiáng)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于進(jìn)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用法與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用法宜忌】溫病及氣弱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