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筆者將為大家講述:信息引導的類型,以及“信息引導從哪方面切入?”等問題,enjoy~
不知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疑惑:日常產品的信息引導到底該如何設計?
可能有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浮層、動效、彈窗等等,但這些都只是表層樣式而已。背后的引導機制該怎么入手?有沒有一個系統(tǒng)性的了解?需要注意些什么?……
所以,今天就想聊聊這方面的看法,下面是我對信息引導的理解所提煉、搭建的一個“PST”框架:Performance-表現(xiàn)、Strategy-策略、Target-目標。
目標層:信息不會平白無故去引導用戶,都是為了某個確定的目標而展示的。如在首頁彈窗展示是為了進行新手教育,以達到讓用戶使用新功能、進入新頁面等運營指標或增長指標。
策略層:目標確定了,需要確定可做信息引導的各種場景和機制。如設置某時間進行信息推送,用戶網絡不行的情況下怎么解決?
表現(xiàn)層:不同的場景中有各種表現(xiàn)形式,如下拉菜單、彈窗、浮層、視頻等等。
這3層環(huán)環(huán)相扣,互相影響。因為每個產品的目標各不相同,所以這篇就先對信息引導的“策略層”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下篇再講下引導的形式和適用場景。
先大致說下信息引導的基本類型,可能每個人會有自己的分法和定義,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分類:
向用戶展示產品的新功能/頁面,對產品的新功能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多用于用戶首次進入/使用功能的引導,如:各種新手遮罩引導、產品介紹。
以提高產品的業(yè)務目標/增長目標為導向,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引導用戶使用某功能,如:產品的信息push和廣告。
在用戶已結束的操作行為、結果頁面上,引導商戶使用相似功能或內容模塊,促進產品的連續(xù)消費。
比如:淘寶在訂單支付成功后,都會進行店鋪、紅包、優(yōu)惠券、相關寶貝的推薦,保證保證消費者還處于“購物鏈”上。
針對用戶可能會犯錯的行為進行提示、警告,是一種前置的容錯機制。如支付寶,用戶在向“異常好友”轉賬時,以輪播的方式進行信息提示,避免用戶轉錯賬。
拋去業(yè)務目標和引導樣式的局限,信息的引導可以從幾個方面切入和思考:產品架構、用戶行為、時間、階段/過程。
像很多同學做信息引導時,一上來就想著浮層、彈窗、動效等各種表現(xiàn)形式,而忽視了最簡單、最底層的引導方式:利用產品的架構布局去引導。
這種方式是通過架構上布局,來體現(xiàn)內容間的差別與關系,突顯出核心內容模塊,強調的是“視覺重量”,如:各模塊間的面積大小、色彩強弱。像淘寶首頁有各種功能入口,通過架構上的布局來進行功能分類和引導。
如何利用架構布局進行信息引導呢?
2個點可以參考下:
1)重組
將同一層級、相關聯(lián)的信息組成一個內容模塊,從而使信息更聚焦、減少視覺干擾。
如騰訊動漫的個人中心頁面,在老版本中頭部信息較為分散、無關聯(lián),信息的引導性很差。而在新版本中,則通過“重組”把信息容關聯(lián)在一起,頁面更聚焦清晰、引導性更強。
2)單拎
一種與“重組”相反的引導思路,將信息分解成功各個獨立的模塊進行展示,讓信息得到更多的展示。
很多“入口化”的功能,都適用該思路進行信息引導,如:手機淘寶的個人中心,有些功能原本可以和其他模塊一樣做成入口化的,但出于產品目標、用戶訴求等維度的考慮,將部分內容“單拎”出來進行展示效果更好。
按時間維度去發(fā)散的話,則可以分成“用戶行為時間”和“網絡實時時間”引導。
1)用戶行為時間
根據用戶操作的行為時間進行信息引導。如愛奇藝,用戶在觀看了30分鐘視頻后,會彈出積分領取提示。
這種引導需要注意的是:產品的時間機制。
如愛奇藝的“觀看滿30分鐘”:是觀看單個視頻時長,還是一天里的總視頻時長積累?離線觀看視頻(有流量聯(lián)網)時是否也計入時長等等?這些機制都需要在前期,根據產品的平臺特性、業(yè)務目標、用戶習慣等維度去設置好。
2)網絡實時時間
根據當前網絡時間進行引導。如百度地圖,會在17點快接近高峰期時,會向用戶彈出路況提示。
這類場景的引導,更注重于:產品的推送機制。
如設置了某個時間點推送內容,若用戶沒網絡或者網絡較差時,是晚點再推送,還是推送提前預設置好的“靜態(tài)”內容?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點。
根據特定的維度,將信息/功能分解N個獨立且關聯(lián)的階段。分階段的維度可以是時間、日期、金錢、物品等等。
很多運營活動就會把獎勵分成不同的階段進行發(fā)放,如圖:
這種引導方式的優(yōu)勢是:可以將全部的信息分解到各個階段中去,頁面的拓展性強,用戶理解和操作成本低;劣勢在于:周期較長,用戶缺乏足夠的動力。
因此,很多產品都會把最大獎勵、最好的結果放在最后階段,加上利用消費者的“目標趨近效應”——人們在距離目標越近時,越有動力去完成它(想了解更多用戶心理特征的同學,),一步步地引導用戶消費。
根據用戶的當前操作進行引導,如觀看視頻時,點擊屏幕會暫定播放且會彈出廣告信息;長按內容列表時,會出現(xiàn)多選、排序、刪除等操作。
而根據“用戶行為”做引導,需要注意2個點:引導的返回策略和落地方式。
注意1:返回策略
結合用戶場景與產品特性,看信息引導后是否需要制定返回策略,相當于一種“逆向引導”。而返回的策略不僅體現(xiàn)在“機制”上,還可以體現(xiàn)在“視覺樣式”上。
機制:
如愛奇藝在觀看視頻時最小化產品、跳轉到新的頁面后,返回觀看視頻時會自動后退幾秒進度,以保證用戶的觀看記憶不會出錯。
樣式:
如淘寶在支付訂單后,會有兩種返回形式:1是左上角的“返回”icon——返回到購物車頁面;2是中間比較明顯的“返回首頁”按鈕,返回至淘寶首頁。
而對于產品來說,“返回首頁”的優(yōu)先級顯然更高一點:既可以讓用戶形成消費閉環(huán),又能瀏覽、搜索更多的商品,提升產品的UV、PV、復購率等業(yè)務和增長指標。所以,才會把“返回首頁”按鈕的樣式,做得比“返回”icon重一些。
注意2:引導的落地方式
就是信息引導后,用戶跳轉到哪里?一種是跳轉至新的頁面進行落地,頁面空間大、可控性強;另一種是停留在當前頁面展示,減少用戶的操作成本。
如優(yōu)酷在觀看視頻時,可以在當前頁面進行獎品的引導和獲取。
至于最終采用哪種落地方式,則根據產品目標、用戶場景、頁面形態(tài)等特征去抉擇。
以上就是個人對信息引導“策略層”的一些心得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