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來源自《悉達多的心理學—對現(xiàn)代心理學說“不夠”》,作者金木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得芝加哥大學理學碩士及新澤西羅格斯大學工商管理碩士,現(xiàn)旅居海外。
在兩次反證 (真心理學總被誤解?、偽心理學總被相信?) 之后,讓我們從正面看看:定義哪里不清。
有人會說:現(xiàn)代心理學定義很清楚啊———它就是一門科學!情況恐怕不那么簡單,我們要回答兩個問題:第一,什么是科學?第二,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不是科學?
關于科學的定義,難免涉及一些專業(yè)知識,現(xiàn)代哲學中有一門分支叫科學哲學。在這門著作浩瀚的分支中,就“什么是科學”這個簡單話題,哲學大師們已經(jīng)爭論了一百多年,目前還在進行中。綜合大師們的觀點,我們將科學觀的演變分為“有標準”和“無標準”兩類。
Ⅰ.有標準的科學
按通常的說法,近代科學從十六世紀科學革命開始,至二十世紀初學科分類成型,這中間的幾百年可謂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從伽利略到牛頓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那時人們普遍假設:科學以客觀規(guī)律為標準、真實不虛。本文把由此衍生的科學觀稱為“有標準的科學”。
如何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呢?
先有了科學的方法,即觀察。伽利略提出的慣性定律來自對天體運行的觀察,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來自對落體的觀察。(傳說是蘋果,實際是天體)
后有了科學的定義,即“實證”。實證也叫證實。我們已經(jīng)知道實證主義的原則:能被觀察證實的理論是科學;不能被觀察證實的理論不是科學。隨著實證主義的發(fā)展,科學家們對觀察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只有客觀的、普遍的、可控的才被接受,而主觀的、個例的、不可控的則被排除,但總的實證原則未變。
在進入現(xiàn)代后,科學的定義發(fā)生了重大修正。一位逆向思維的天才、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提出:科學要證實,更要證偽。
何為證偽?
即科學是可能出錯的理論,反之,永遠正確的理論不是科學??茖W理論目前看當然是對的,但要有以后被觀察證明為錯的可能性。因此“能證偽”僅僅是未發(fā)生的可能性,以下簡稱“證偽”。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上面的話難懂,并非你有什么問題,而是所有人都覺得難懂———與證實原則符合直覺相比,證偽原則超出直覺,我們還是舉例說明為好。
比如“靈魂存在”或“靈魂不存在”,能被證明嗎?不能,我們既無法證明其對,也無法證明其錯,因此毫不奇怪,它們不是科學。
不過這個例子還太簡單,因為僅憑“不能證實”一點,就足以判斷該理論不是科學。那有沒有“能證實”的兩種理論,一種能證偽,因而是科學,另一種不能證偽,因而不是科學呢?
有。
波普爾比較了愛因斯坦的學說和達爾文的學說。他認為愛因斯坦的學說是科學,理由是它可以證實、證偽。比如根據(jù)愛因斯坦的理論,經(jīng)過太陽旁邊的宇宙光線會被太陽引力彎曲,因此愛因斯坦預測:當發(fā)生全日食的時候,人們可以從地球上觀測太陽附近星光的位移,結果在1919 年5 月日食之際,被英國觀測隊在巴西的觀測所證實,世人皆大呼神奇??稍诓ㄆ諣柨磥?,真正的神奇不在于證實,而在于愛因斯坦在之前對證偽的暗示:假如人們觀測不到上述現(xiàn)象,則廣義相對論將是站不住腳的。波普爾由此感慨:這是真正科學的態(tài)度。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科學,正因為它可能出錯!
相反,對同樣廣受尊重的達爾文學說,波普爾同意進化的事實是科學,但認為“適者生存”這句話并非科學,理由是它可以證實,無法證偽。何以見得?我們能看到的適應者,都生存也都適應環(huán)境了;相反我們看不到的生物,既然沒能生存下來,人類就無從觀察它們是否適應環(huán)境———無從觀察,就無從證偽“適者生存”的理論。波普爾由此感慨:這不是可檢驗的科學理論,而是形而上學的研究綱領。恰恰因為“適者生存”永遠合理,所以它不是科學!
各位已經(jīng)看出,波普爾能這么想,他的神奇一點兒也不亞于愛因斯坦,更讓達爾文不再神奇!
作為證偽原則的創(chuàng)始人,波普爾花了大量精力向舊體系宣戰(zhàn)———強調“證偽”優(yōu)于“證實”??稍趯嶋H應用中兩個原則并不矛盾,加起來,它們共同確定了科學的邊界。如果把證實、證偽作為條件,我們可以看到四種組合:
組合一:能證實、能證偽;
組合二:能證實、不能證偽;
組合三:不能證實、能證偽;
組合四:不能證實、不能證偽。
其中組合一是科學,而組合二、三、四不是科學,那是不是偽科學呢?也不是。它們或者無法證實,或者無法證偽,卻并無欺騙意圖,我們統(tǒng)稱其為“非科學”,作為真科學與偽科學之間廣闊的中間地帶。理解了這點,各位就會發(fā)現(xiàn)上一節(jié)中的混淆,大都源自“非科學”的范疇。
簡述有標準的科學:以客觀規(guī)律為標準,最終定義是證實、證偽。
Ⅱ.無標準的科學
波普爾修正了科學的定義,卻仍然承認科學以客觀規(guī)律為標準。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些科學哲學家們,則忙于顛覆科學的標準,新思潮是:科學不再以客觀規(guī)律為標準、不再真實不虛。本文把由此衍生出的科學觀稱為“無標準的科學”。
對受科學教育長大的各位來講,我知道上述顛覆聽著就像個“偽命題”: 科學還會不客觀、不真實嗎?說來奇怪,正是科學的進步否定了科學的標準。
作為現(xiàn)代物理學一系列重大發(fā)現(xiàn)中的一件,1927 年德國學者海森堡提出了“測不準原理”,基于“測不準現(xiàn)象”。即在微觀條件下,人們不可能同時測量位置與速度:測準了位置,就測不準速度;而測準了速度,又測不準位置。怎么回事呢?除海森堡之外,近代物理學大師波爾、愛因斯坦都加入了討論,他們對此的解釋,既包括外在因素———觀察者對觀察的影響,也包括內在因素———物質本身的波粒二象性:前者說明觀察不再客觀,后者說明觀察不再準確。一句話:觀察不再真實。
這無異于摧毀了長期以來人們對科學的基本假設:科學要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前提是觀察準確、客觀。比如我們要證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那就要假設:一是我們觀察的“萬物”準確、客觀;二是我們觀察的“引力”也準確、客觀。否則的話,如何確定“萬有”與“引力”之間的關系呢?
繼觀察的真實性之后,理論的嚴謹性及實驗的獨立性,又被亨普爾及奎因等人證明并非絕對。隨著科學的三個基礎環(huán)節(jié)———觀察、理論、實驗都動搖了,“科學的標準”就無從談起了:客觀規(guī)律即使存在,也無法被準確測量;即使可以被測量,也無法被準確命題;即使可以被命題,也無法被準確檢驗!正如一百年前尼采預言的那樣:沒有事實,只有解釋。
There are no facts,onlyinterpretations.(Daybreak)
結果,雖然聽起來奇怪,現(xiàn)代科學的終極趨勢悄悄發(fā)生了變化:從物理學到生物學到心理學,科學家們已逐漸放棄追求絕對真實的科學,因為它無法實現(xiàn)
缺少了“事實”這個參照物,該如何定義科學呢?
說實話已經(jīng)很難。倒不是因為定義太少,而是因為定義太多。想想看,不客觀的定義,意味著主觀的定義;而主觀的定義,意味著無數(shù)的定義。
在眾說紛紜之中,比較常用的有兩種:
先有約翰·杜威倡導的“工具主義”原則———以實用價值為判斷依據(jù)。在《哲學的改造》一書中,杜威以工具比喻科學的本質:“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真假均不是判斷的特征;工具往往是有效的或無效的,適當?shù)幕虿贿m當?shù)模?jīng)濟的或浪費的?!边@等于把科學定義為個人的約定。
后有托馬斯·庫恩倡導的“科學共同體”原則:以科學家的同行評議為判斷依據(jù)。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庫恩把科學進步描述為“科學共同體做出一系列新的承諾,建立一個科學實踐的新基礎”。所謂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就是擁有共同理念的科學家的集合。其共識就是集體約定(Group Commitment),而形成共識的過程俗稱同行評議(Peer review)。這又等于把科學定義為集體的約定。
其實無論哪種約定,共同點在于人為約定。顯然與“科學”一詞的最早含義相比,“無標準的科學”已經(jīng)面目全非,這就是它雖為真命題,卻像偽命題的緣故。
簡述“無標準”的科學:科學與非科學再無明確區(qū)分,它們都主觀,只不過主觀程度不同罷了。
回到我們的話題:現(xiàn)代心理學宣稱自己是科學,究竟指的是哪種科學呢?不外乎三種選擇,它們都從不同角度證明了定義不清的問題。
選擇一,如果采用“無標準”的科學定義,那現(xiàn)代心理學等于接受了定義不清的現(xiàn)實。這樣做的心理學家很少,因為那只會讓談話無法繼續(xù),甚至“科學”一詞用與不用已無關緊要。如果有朋友不認同這點的話,請考慮下:星相學算不算科學?如還不夠的話,請再考慮下:怎樣的理論才必然不算科學?
選擇二,如果混用“有標準”與“無標準”的科學定義,那不僅定義不清,甚至定義矛盾。比如某些科學的捍衛(wèi)者以為要求越多越嚴格,一方面堅持心理學要證實、證偽,另一方面又堅持心理學要“科學共同體”的認可,雖說出于好意,卻混淆了真理的標準:或者你相信“自然規(guī)律”的存在,那真理等著你一個人去發(fā)現(xiàn),你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可;或者你相信“科學共同體”的認可,那無異于把主觀凌駕于客觀之上,等于否定了真理的客觀存在!
選擇三,如果仍采用“有標準”的定義,我以為這是最現(xiàn)實的,也是大多數(shù)行為心理學家仍堅持的判斷標準:證實、證偽。按照這種定義,什么是科學倒很清楚,可我要說現(xiàn)代心理學的科學屬性仍不清楚,因為我們面臨下一個難題: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不是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