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三十五——蒙山開化寺遺址
朗讀者 碧澗流泉
蒙山開化寺遺址(開化寺舊址及連理塔),位于晉源區(qū)羅城街辦舊寺底村400米的西山梁上,在蒙山景區(qū)內(nèi)。屬于晉陽古城宗教祭祀場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F(xiàn)存有西山大佛(蒙山大佛)、佛閣遺址、連理塔等歷史遺跡。2004年6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7日,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化寺,是北朝隋唐五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建于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分為前(上寺)后(下寺)院,蒙山景區(qū)內(nèi)為上寺,下寺在古晉陽城內(nèi)。后院在開化溝內(nèi)蒙山之陽的一個山崖旁,依山勢鐫刻著“高二百尺”的蒙山摩崖大佛,為北朝第一大佛,屬于摩崖敞口式大龕,系利用陡直的崖面開鑿而成,龕前曾建有木構(gòu)大佛閣。前院是為遠瞻大佛而建,兩院一前一后隔山澗遙遙相望,如今大佛是開化寺后院的主要建筑。在后院的東南一公里處,有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建的方形磚塔, 稱之為連理塔。該塔是太原最古老之塔。
在寺底村北,古有并州大巖寺,因寺后有巖石,故名大巖寺,傳為漢封之寺。北齊天保年(551年),文宣帝高洋下令開鑿寺后大巖為大佛,歷經(jīng)五個皇帝24年,至后主高緯時期(576年)鑿成。在寺南約800米處新建寺,賜額開化。大巖寺后改為開化寺的上寺,新建為開化寺下寺。所在山峪名曰開化峪,所在村落名為寺底村。
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上寺院建成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宋代又在下寺北半里許的北峰頭建“杭州天目山祖師口峰禪師塔,俗稱“千層塔”。元世祖忽必烈敕封國師輦真八百余年。當(dāng)時的開化寺高閣凌云,殿宇嵯峨,巨佛摩天,松柏滿山,建筑相當(dāng)壯觀??上г撍в谠?,明雖重建,但歷經(jīng)滄桑,現(xiàn)僅存蒙山大佛遺跡殘碑、鐵佛像及二座舍利塔。
連理塔,又稱開化寺雙塔,為開化寺的附屬建筑。兩座墓塔南北并峙,坐西朝東,二塔形似相同,間隔1.7米。因兩塔基座相連,故又稱連理塔。南塔門額鐫有“化身佛舍利塔”,北塔則鐫有“定光佛舍利塔”,是宋代兩位高僧墓塔。
連理塔為方形,單層,為磚土筑砌的墓塔。基座和塔身保存完好,總高約11米?;?米,是一磚砌須彌座方臺,塔身邊寬各3.3米,高2.5米,表面抹以白灰,上有彩畫殘跡。正面的門框、門欄和門額都用青石圈成,隱刻卷草、花瓣,中開券門,上飾火焰門楣、題額。其余三面各辟半開門的直欞式假窗。塔檐以磚迭澀十一層挑出,高達1米。塔剎呈八角形亭臺式樣??上ы敳垦b飾塌落,經(jīng)考證,塔頂上原砌八角蓮瓣三層和小佛龕一層,極頂為八角寶珠。從外觀看,連理塔形如亭閣式塔,從手法上看,又是華塔的造型。近觀塔形,雋雅秀麗,遠眺雙塔,猶如兩束未開的花蕾。從形制上說,下半部基座和塔身部分應(yīng)屬于唐代單層墓塔的一般做法,但塔頂、塔剎已有宋代的風(fēng)格。故此塔的結(jié)構(gòu)為唐代到宋代的過渡建筑,這在全國是不多見的,無論是建筑風(fēng)格還是藝術(shù)手法,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
蒙山大佛(原稱西山大佛),是開化寺上寺的重要遺物,上建樓閣,是蒙山開化寺后的佛像。現(xiàn)蒙山開化寺遺址內(nèi)西
北處。2000年,被太原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北齊天保二年,先建開化寺,在寺后鑿石修路,在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關(guān)于蒙山大佛還有一段傳說:北齊天寶初年,文宣帝高洋移出宮門,行至白龍洞前遇一仙人。氣即脈也,脈即晉陽龍脈,得晉陽者得天下。如能佛震乾坤,可保幾代皇。高洋返回晉陽宮后,召集群臣商議此事。于是由高僧主持的蒙山并州大巖寺附近鑿佛事宜就此開始。他們開始選風(fēng)水、定規(guī)制、擬草圖、擇工匠。一項物象與心靈的創(chuàng)造就此開始。歷經(jīng)高洋、高殷、高演、高湛和高緯五代帝王、二十余載,終于在北齊后主高瑋時(551年左右),大佛面世,曾有“一日燃油萬盆”之盛景。后主高緯有“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庭內(nèi)”之句,說明當(dāng)時開化寺的燈光,可以一直映射到東南20里外的晉陽城宮殿內(nèi)。隋朝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初,漢王楊瓊在開化后寺新建大佛閣以保護大佛,并改名為凈明寺。
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唐武德三年(620年),唐高祖李淵至蒙山禮佛,夜夢化佛,滿室毫光數(shù)丈,復(fù)名“開化寺”。據(jù)《法苑珠林》卷十四載: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巡幸并州,臨此寺及南十余里的龍山童子寺,瞻禮二寺大佛。童子寺大佛高一百七十
余尺,開化寺大佛高二百余尺,當(dāng)時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禮敬瞻睹,嗟嘆稀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敕(chi)州官長吏竇軌等迅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wù)令寬廣。兩年后的龍朔二年(662年),由內(nèi)宮制袈裟兩件,派專使馳送二寺。大佛披袈裟當(dāng)日,“從旦至暮,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shù)千萬眾”并州為之轟動,可謂壯觀。因此蒙山大佛在歷史上影響很大。據(jù)碑刻記載:會昌四年(844年),唐武宗滅佛,開化寺大佛閣被毀,但大佛未損,則暴露在風(fēng)雨之中。乾寧二年(895年),晉王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后,竭河?xùn)|之力,用工30萬,耗時5年重修大佛閣,并賜名為“莊嚴”。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年)北平王劉知遠節(jié)度河?xùn)|,留守北京(晉陽城)又修佛閣,名“莊嚴閣”,“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重庇大佛于內(nèi)。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隨著朝代的更替,飽受戰(zhàn)火和自然侵蝕的大佛,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佛頭崩落,腹部以下掩埋于土石之間。顯赫了800年的蒙山大佛就此湮沒于歷史600多年。
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發(fā)現(xiàn)這里有很多帶寺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大肚崖。幾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頭像已經(jīng)遺失。就此蒙山大佛重見天日并轟動世界。蒙山大佛被重新發(fā)現(xiàn),盡管多方探究和尋找,佛頭始終未能找到。就是說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fēng)化嚴重。蒙山大佛現(xiàn)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論高度,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大佛的腹、手、腿、足、基座、大閣遺跡,都掩覆于大佛胸下的山坡泥石里。此外,還有一些重要的碑刻也應(yīng)在此處。
2000年以來,當(dāng)?shù)赜嘘P(guān)部門對進山道路進行了拓寬改造和環(huán)境整治。2007年起,市、區(qū)人民政府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按北齊樣式重塑佛首,加固了佛身。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時代,受當(dāng)時南北方及域外文化交流的影響,北齊時代的佛教造像風(fēng)格,突破了長期流行的北魏式“秀骨清像”風(fēng)格,形成了形象豐滿、體格壯實、衣紋洗練而流暢、造像整體感強、佛教氣息濃厚的時代特征。但造像仍保留著印度及多風(fēng)格的藝韻,這正是北齊承前啟后的時代特征。在2007年的修復(fù)中,遵循大佛的時代特征這一原則,經(jīng)綜合多種資料參考,對照大佛殘軀基本形體分析研究,篩選出符合大佛形體的,成為較典型的北齊的基本造型。
修復(fù)后的蒙山大佛,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高66米,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山與頸部平齊,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身形壯碩。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佛像施禪定印,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結(jié)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臺基,雙腿和臺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并根據(jù)三者的高度關(guān)系將蒙山大佛冠名“世界第二大石佛”。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
近年來,開化寺遺址周邊得到治理,已經(jīng)形成了以蒙山大佛、開化寺連理塔、鐵佛殿遺址、龍王廟遺址、凈池、桃
李林、青龍溝和御駕橋(為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上蒙山禮佛而建)等景點匯集的蒙山風(fēng)景區(qū),整個遺址山體雄厚,松柏成蔭,溪水潺潺,鳥鳴幽谷。特別是蒙山大佛的恢宏雄偉,開化寺的莊嚴肅穆,不僅向世人展出了“佛山”的昔日風(fēng)貌,而且更好地展現(xiàn)了風(fēng)景勝地的文化魅力和歷史價值;使得廣大游客不僅可以遠瞻蒙山大佛,近觀千年古塔,而且也享受到天然氧吧帶來的清新涼爽,真可謂是文化旅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相關(guān)詩集
蒙山大佛
張柳
巍然高坐洗塵氛,山石依稀水火痕。
碑碣積苔感興替,佛龕空洞繞禪魂。
冰泉覆雪流詩韻,斷壁頹垣匿古村。
回瞰西山云斷處,匆匆一夢轉(zhuǎn)乾坤。
張柳,筆名柳如煙,山西省詩詞學(xué)會、中華詩詞學(xué)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詩詞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副秘書長;山西杏花詩社副社長兼秘書長;山西省元音琴社理事。曾任太原市政協(xié)委員,市紅十字會組織宣傳部部長。
蒙山大佛
郭翔臣
位列神州第一尊,女皇祭拜事猶存。
滄桑也歷神明界,起伏如經(jīng)江海輪。
盛世開端修古跡,文明續(xù)接為今人。
樂山小弟如知悉,魚雁傳書寄謁文。
開化寺連理塔
劉新春
古寺遺跡何處覓?晉源山麓大田中。
磚修雙塔存舍利,型造千年留宋風(fēng)。
齊帝開山佛立位,武皇行禮寺?lián)P名。
蒙山曉月荒廢久,今日重修期振興!
劉新春,1946年生,別名柳林。山西沁縣人,曾任市委講師團副團長、市委黨校常務(wù)副校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等職,現(xiàn)任《并州老齡》雜志主編。
原創(chuàng)作者/碧澗流泉
來源/太原市太山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