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一定都記得,在幾年前,有一個刷爆朋友圈的TED演講,
是一位來自新西蘭的語言學家Chris Lonsdale 講述了他關于語言學習的一個方法。
而最吸引大家的,就是他認為,任何人都可以通過6個月的方法,掌握一門外語。
這個視頻當時我自己是邊看演講,邊記筆記的,
相信很多人也跟我一樣。
而今天,小編要再次將這個方法介紹給沒看過該課程的小伙伴,
或者看過已經遺忘的同學。
希望大家能將該方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
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提高口語的方法。
整個理論分為5個原則&7個行動
Here we go~
第1原則
他提到了四個很重要的詞,那就是注意力、含義、關聯(lián)和記憶。什么意思呢?任何與我們生存息息相關的信息,都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他舉了在一個例子。在森林中,可能在河邊看到動物的腳印,就憶當年會引起我們的警覺。那么學習語言也是一樣,注意一切與我們語言學習相關的事情,因為它跟我們的學習目標有關聯(lián)。
小編語:這一點,大概就是我理解的給自己創(chuàng)造一個語言環(huán)境,在我個人身上的應用就是,從我開始決定學好口語的那一天,我就把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tǒng)改為了英文。任何與英語有關的事物,都會引起我的注意力和好奇心。
第2原則
他第一次來中國的時候,他還一句中文都不會。在火車上,他跟一個中國乘警用中文聊了一晚上,倆人連比劃帶畫畫的,再通過面部表情和手勢,他逐漸理解了越來越多的含義。
小編語:這一點讓小編想起了,小編上大學的時候學過“組織行為學”的課程,其實溝通中有93%的信息是通過非語言溝通這一媒介的,同時在非語言溝通中,面部表情約占59%。什么叫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大家都能理解,就是通過文字,而非語言則包括了,面部表情,手勢,肢體語言等。而這些因素占據(jù)了溝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所以,語言是工具,目的是為了對方明白你的意思,所以不要害怕張嘴說,肢體語言也很重要。
第3原則
他通過這一次的溝通,在兩周之后,當周圍人在講中文的時候,他竟然能聽懂一部分意思,盡管沒有刻意去學習。而這一現(xiàn)象是有充分的理論支撐的,這一理論被研究了二、三十年,被叫做“理解性語言輸入”。
圖片來自網絡
上圖紫色的部分,表示專注學習語法的人群,而綠色的部分,代表了通過“理解性輸入”法的學習的人。這代表了“理解”對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小編語:這一點我的理解是,在交流的過程中,哪怕我們不是每一個單詞,每一句話都能理解,但是只要理解其中的一些關鍵點,關鍵單詞或句子,我們也能大致理解整個溝通想要表達的大致意思。
第4原則
我們在溝通的時候需要用到肌肉,我們的面部有43條肌肉,我們需要通過協(xié)調這些肌肉來幫助我們發(fā)聲,來傳遞我們的意思。這些需要我們的反復練習。就像我們練習跑步一樣,如果長時間不運動,突然的一次運動就會讓我們的肌肉酸痛好幾天。而面部的肌肉也是如此,需要我們的反復練習。
小編語:這一點,就是小編常常強調的English muscle。這就是為什么,我一直推薦大家要堅持進行晨讀。一方面是為了練習某些特定的發(fā)音。另一方面,是在不斷的強化我們對正確發(fā)音的認知,鍛煉我們的面部肌肉,也就是所說的English muscle。如果長時間不說英語,哪怕是英語專業(yè)的科班出身的人,也一樣會舌頭僵硬,語無倫次。正如我們酸痛的身體肌肉一樣。
第5原則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執(zhí)著于,在外語溝通的過程中,想要聽明白每個字,那我們一定會發(fā)瘋,會非常沮喪。如果我們能選擇理解一部分信息,而忽略另一些信息,真正將注意力放在我們真正理解的部分,我們的心態(tài)一定會變得非常放松跟愉悅,這也會幫助我們進步的更快。
小編語:這一點就是小編所說的心態(tài)問題。根據(jù)小編的小范圍調查,依然有23%的同學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有心態(tài)的問題,這一點極大的阻礙了我們的進步。我們可以是完美主義,但是不是思想上的完美主義,所有的事情都停留在想的層面,而不付出實際的行動。只有真正的開口說,才能讓我們進步的更快。
圖片來自網絡
行動1
他把這個方法叫做“泡腦子”。我們需要多多的輸入音頻,把我們浸泡在一個外語的環(huán)境當中。不要執(zhí)著于理解每個意思,而是要聽語言的韻律,重復的節(jié)奏,一些突出的特征。
小編語:這一步屬于小編所說的“輸入”,聽力是輸入的一部分,作者的意思應該是,這個方法是為了讓我們更加熟悉標準的外語的語言環(huán)境,這也是“模仿” 的重要前提。
行動2
怎么能做到,不理解單詞就能理解意思呢?其實就是他前面提到的原則,信息的傳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語言因素,我們能通過肢體語言,獲得非常多的信息。
小編語:還是跟上述提到的一樣,語言的目的是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那么通過非語言性因素來傳達你的意思,是語言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和非?;A的一部分。
行動3
如果我們直到10個動詞,10個名詞,和10個形容詞的話,那將這些單詞組合起來,我們能夠理解1000個句子的意思。我們要學會將這些詞語組合起來,并學習創(chuàng)造并樂于其中。
小編語:這就是我們上學的時候學習的造句了,我們學習一個單詞,我們需要將他造句,放到不同的句子中,我們就學會了好幾個句子。所以我們要善于應用我們所背的單詞,所背的句子。多多應用,多多嘗試。才會讓我們真正的掌握。
行動4
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核心上。在英語中,有1000個高頻詞匯,可以滿足你85%的日常交流。而有3000個高頻詞匯可以覆蓋我們98%的日常交流。只要掌握了這些高頻詞,剩下的都是一些使我們英語錦上添花的詞匯。
在學習一門新語言之初,第一周我們只需要提出疑問就好了,如果你聽不懂,就告訴對方,我聽不懂,這是什么意思。
而到了第二到第三周,我們便可以開始應用一些簡單的詞匯來交流了,像一個孩子一樣用一些簡單的代詞,名詞,動詞,形容詞來進行溝通。
到了第三或第四周,我們就可以開始使用一些“膠水詞”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轉折語,連詞),比如“although、but、therefore”,這些詞匯是表達邏輯上的轉折,能幫助我們表達更多的復雜意思。這個時候,我們就已經可以交流了。
小編語:我之前聽過一種說法是,要掌握4000個核心的高頻詞匯就能滿足我們的日常交流了,沒想到3000個就夠了,所以小伙伴們,不要再擔心這樣的問題了,如果我們只是需要滿足我們日常交流的話,那你們的詞匯量已經可以滿足了。
行動5
在上面的前提下,我們需要找一個語言家長,或者說是語伴。就像孩子跟父母學習語言一樣,孩子通過肢體語言,或者單個詞的來表達他們的意思,而只有他們的父母能夠理解孩子的意思。同樣我們需要尋找一個對我們感興趣的語言家長,能跟我們平等的溝通,我們就能很快學會。
有四個要點:
1.對方可以盡可能的理解你的意思。
2.對方從來不會指出你的錯誤。
3.對方會理解你說的話并給出反饋。
4.使用你們彼此能夠聽懂的單詞來交流。
小編語:所以,不要總是執(zhí)著于找到一個外國人,才能叫做“語伴”,才能開始你的學習,其實找到跟自己匹配的搭檔,一樣可以達到學習和進步的效果。
行動6
模仿正確的發(fā)音方法,通過觀摩外國人發(fā)音的面部表情,如果找不到的話可以根據(jù)視頻來練習發(fā)音。只有正確的發(fā)音方法,才能保證對方能聽懂你的意思。
小編語:這就是準確的發(fā)音練習,是需要模仿正確發(fā)音的面部肌肉,包括掌握正確的舌位。通過模仿和反復練習正確的發(fā)音方法,可以保證我們有一個準確的發(fā)音,會避免很多錯誤和不必要的誤會。
行動7
大部分學外語的人,都是通過記住自己的母語對應的外語,這樣學習的效率十分的低。我們需要知道的是,每一個我們所知道的事情,在腦海里都有一個畫面和感覺。比如,我們說到“火”,我們就可以聞到煙味,聽到爆裂聲,看到火焰。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獲取圖像和與之相關的記憶,然后從另一天內通道出來,這叫做“殊途同歸”。
圖片來自網絡
小編語:這一點,我總結為English thinking的問題。很多同學都會有這個疑問,每一次說英語都非常的不流利,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你是在腦海中,先把想說的用中文表達出來,又在腦海中將中文翻譯成了英文,這個翻譯的過程,肯定就會變得不那么流暢。所以我們要做的是,將母語和你要學習的目標語言都對應到同一個畫面當中,并且通過反復練習,做到把英文的發(fā)音對應到你心里的畫面當中,時間長了,就不要再經過這個翻譯的過程了,就會自然而然的熟悉,并在無意識中學習~
這個視頻全長不到19分鐘,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直接到百度搜索“如何在6個月學會一門外語視頻”,你就可以查看原視頻了。也可以邊看邊對應小編的解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