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尖子生來說,在知識和能力方面應付高考已沒有任何問題。當前的問題就是有的考生期望值太高,心理負擔過重。因為期望值高,有些尖子生內心恐懼,逼迫自己加量做難題,生怕考場上丟分,會落在別人后面。
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很可能導致考生碰到一點點問題就驚慌失措,或者鉆進牛角尖,結果反而影響其他試題解答?,F(xiàn)在高考中的偏題、怪題、難題越來越少,一些成績拔尖的學生,常常看不起基礎題,卻往往在基礎題上面丟分。
尖子生在復習的時候通常會遇到同一個問題——表面上看,老師的授課和講解太“淺”了。作為在知識儲備、解決問題能力和思考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優(yōu)勢的優(yōu)等生,必須意識到這樣的授課內容和方式并不是“雞肋”。
“聽講”的意義在于必須突破“聽”,要把這個過程變成考驗基礎與思維能力的“演練場”,利用老師談到的內容來實現(xiàn)知識的深度貫通,變被動為主動,找準自己在方法上的特點,在注重基礎的同時,追求更高的復習效率。
(1)以學為先 在他們心目中,學習是正事,正是理應先于娛樂。
(2)隨處學習 每天練跑途中記憶詞語。在盥洗池旁貼一張詞匯表,每天刷牙時熟記一個生詞;無論怎樣各具特色,有一點他們是一致的:保證學習時間,堅持不懈。
(3)講究條理 把常用的與學習有關的東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將重要的學習用品和資料用一個紙箱或抽屜裝好,避免用時東翻西找。
(4)學會閱讀 學會快速閱讀,提高單位閱讀量,學會讀一本書的目錄、圖解和插圖,為提前了解本書內容,獲取更有效的信息;當積極的讀者--不斷的提問,直到弄懂字里行間的全部信息為止。
(5)合理安排 再晚也勉勵自己當天完成作業(yè)。
(6)善做筆記 強調記筆記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邊聽課一邊記重點。有的在筆記本中間劃一道線,半邊摘錄課文概要,另半邊記下老師補充的東西。
(7)書寫整潔。
(8)及時提問。
(9)學習互助 學生經常一起討論家庭作業(yè)中的難題,使用不同的解題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
(10)自我測查 記筆記時,對自認為可能會考的知識點格外注意,課下根據(jù)這些知識點自編模擬題,并在考試前夕做出書面答案。如果哪里答的不圓滿,就回過頭來在復習。
中等生,智力不差、也很用功,卻容易被老師忽視。學習上,他們可上可下,幫一把可能“突飛猛進”,稍不留神也會“節(jié)節(jié)敗退”。我認為,中等生分成三個類型:勤奮型、浮躁型和智力型。
“勤奮型的學生學習時間多而思考總結少;浮躁型的特征是缺乏恒心耐力且落實不夠;智力型的特征是領悟能力強而踏實度不夠。”勤奮型學生要重視練后反思,掌握解題規(guī)律;浮躁型學生要重視聽課,認真做作業(yè)且及時總結;智力型則要夯實基礎和把握規(guī)律,切忌“眼高手低”。
中等生基本上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要想提高,需要在方法上尋求突破。中等生在班內占很大一部分比例,被稱之為“高原現(xiàn)象”。如何克服這種現(xiàn)象呢,常規(guī)的提問,重點檢查,都不是最好的辦法。
中等生通常有這些特點:他們或是靈活而無序,或是仔細而欠活,或是會解而易錯,或是苦學而效差,成績不好也不壞,安分守己,默默無聞,但其實每個“中等生”都蘊藏著巨大的潛能,只要注意學習方法,揚長補短,就一定能脫穎而出,步入優(yōu)秀生的行列。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成績出類拔萃,但現(xiàn)實往往會令人感到遺憾,就像我們身邊的孩子一樣,優(yōu)等生畢竟還是極少數(shù),大多數(shù)孩子學習成績平平,屬于“中等生”。中等成績往往可上可下,上去前景光明,下去可就麻煩了。
學習中等的孩子,學習態(tài)度至少不差,有一些孩子主要是方法問題,而且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改善方法和習慣不夠重視。
(1)、檢討學習方法。要運用層層遞進的方法,比如先記憶,再聯(lián)系,最后運用。首先,記憶基礎知識,這是對于基本功的要求;其次,把所學與以往知識相聯(lián)系;最后,學以致用,會把所學知識用在答題上。這樣一步步地跟進,成績就會提高。
(2)、多看書,多總結。如果只看教材的話,知識面會過于狹窄,應該多涉獵其他書籍,知識面寬了,思路也會增多,熟能生巧嘛。這不是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平時就要多下功夫,多積累。是一個積沙成丘的過程。
(3)、多做習題以鞏固知識。對于一些中等生,他學習老是不能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會,但是懶,不做題。眼高手低,針對這樣的情況要監(jiān)督這些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對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輔導,開開小灶。
(4)、通過表揚和鼓勵樹立自信。初中的學生,沒有哪個不喜歡聽到老師表揚的,能得到老師的表揚與認可是每個中學生最開心的事情。所以作為教師,發(fā)現(xiàn)班上的某些學生(中等生或差生)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的加以表揚和鼓勵并適當?shù)奶岢鱿M?。使他們知道老師很關心和認可他們,從而增強他們學好功課的信心。
(5)、教育學生開展互助學習的活動。即把班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班上的幾個尖子生擔任組長,每個小組都有3-5名中等生和差生,組長必須負責提高兩名以上組員的成績。組員可以自由組合,當然每個小組的優(yōu)、中、差搭配基本一致。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競賽,小組與小組之間也進行合作。在小組競爭中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在學習互動中提高學習興趣。在這樣的學習互動中,中等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最快。
對于后進生來說,最重要的是:信心?!?span>兩軍對壘,勇者勝”。這里的勇,不是魯莽,是自信、勇敢。學習,就是人和知識的對壘,你怕了,敗下陣來了,知識就不會向你稱臣。高考,與其說是和其他考生對壘,不如說是和知識對壘,和自己對壘。
而對壘中,完勝的最首要條件就是自信。然后,需要端正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假設你的學習態(tài)度非常被動,對生活悲觀失望,那等待你的將是什么呢?不用說,那將是一個非??植篮诎档氖澜?。
所以,現(xiàn)在從改變態(tài)度開始,明確自己的學習動機和目標,變被動為主動。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提高自控能力,讓自己保持在一種愉悅、積極、穩(wěn)定的良好情緒中。平時課堂內外學習討論,要積極主動地融入,丟掉所謂的“面子”,虛心求學,爭取更多地動腦、動口、動手,促成良好習慣的形成。
記住,高考中最美的弧線不是優(yōu)等生們劃出的,而是你們!
對于偏科生來說,首先要樹立信心,減少因偏科帶來的心理壓力,克服對較弱科目的恐懼,養(yǎng)成主動學習的習慣。有人說偏科就是“木桶原理”,于是有不少同學天天盯著這塊“短板”惶惶不可終日。
但其實這個比喻并不恰當,因為我們手頭的優(yōu)勢科目并不會像木桶里的“長板”那樣沒有作為,他們也是總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做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保持住自己的優(yōu)勢,做到萬無一失,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立于不敗之地,因為如果偏科生連原有的陣地都失去了,那后果將是不堪設想的。
在鞏固陣地的同時,我們應該合理使用復習方法,優(yōu)化各個學科的復習時間。倘若理科強文科弱,那么可采用每天做適量練習題的辦法來保持解題狀態(tài),不必再大量操練,以節(jié)省時間多背單詞、詞組、語法以及語文名句,多做古文閱讀,提高這種長線科目當中能夠相對快速見效的題型的水平。
如果是文科強理科弱,那么在沖刺階段更應注意對文科知識結構系統(tǒng)的梳理,保持穩(wěn)定性。對理科的攻堅切記不可盲目多做題,這樣反而會導致知識系統(tǒng)的混亂。
偏科生可多做些典型題型,牢固掌握學科知識的規(guī)律和原理,把主干摸清摸熟,從對知識“點”、“線”的鞏固拓展到“面”,那么在遇到較新較靈活的題目時才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而不是手忙腳亂、心驚膽戰(zhàn)。
日常為了鍛煉學生思維,往往一道題提供好幾種解答方法,形成一題多解。當然,這對學生思維訓練確實有幫助,在高一高二時候可以這么干。但是在高三,奉勸諸位一句,我們以解題為主,以實際應用為主,必須將題型解法提煉,找出共同的思維步驟,形成以不變應萬變的解題方法,即一種思維解決一類題型。當你提煉出這種思維后,每次做題都不自覺的訓練了一次,自然越做越純熟,到考場的時候哪怕你腦袋空空也能搬用這套思維把題做出來。其實提煉這種思維并不難,抓住試題的共性,找出相似的解題手法,就能總結歸納,再多做幾道題,就能形成完整實用的通解方法。
在大家看課本的過程中要學會抓住有效的信息和重點,摒棄“廢話”。這樣不僅幫助你理解知識點,抓住重點,并且能將知識的認識范圍更加寬廣。并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式,帶著課本這些話能不能用以命題的思維去看待課本。
以英語學科為例,我們只要抓住英語語言特色:把話說清楚,英語表達體現(xiàn)在不容易產生歧義,故語言講究客觀性和精確性上。
為何美國的文盲也能精確的應用全部的語法而不會出錯,而我們老是在研究語法句型,還不會考試,這就是實際應用與孤立的去學之間的差異。我們只需采用語言應用的角度去做題,甚至可以不用考慮語法,不用對句子做過多的結構分析,就能把題給做出來。
總之,高考路上一定要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畢竟高考最高分只有一個學生,每年競賽的金牌獲得者也只是極少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養(yǎng)育的都是平凡的孩子,即不與“狀元”比讓自己“焦慮”,也不因“瞧不起”什么而“矯情”。
家長有健康的心態(tài),孩子在繁重的學業(yè)里才不會又被增加精神負擔。許多家長因為心急、因為面子、或者其他原因,而互相攀比,累的只有家長自己。無論大家的孩子最終的結局成為優(yōu)等生還是中等生,建議大家明白一點:讓孩子在這個社會中學會感恩,學會做人的本領,學會快樂地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懂得感恩的人即使沒有優(yōu)秀的事業(yè),必定會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