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華吟舫誰創(chuàng)修,笥河先生此息游。
十年卉木手灌植,一時過從樊張儔。
——(清)朱珪《題椒華吟舫圖》
2014年5月31日,在中國書店“二〇一四年春季書刊資料文物拍賣會··古籍善本··書札··手稿專場”中,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 “朱氏椒華吟舫刻本《說文解字》十五卷”最終以人民幣63250.00元成功拍出,引發(fā)業(yè)界關(guān)注。
對于該拍品,有詳細文字描述如下:“是書為清代所刻《說文》系列著名版本之一,頗受學術(shù)界重視。精刊初印,開本宏闊,老裝未襯,書品頗佳?!薄安坏贸鼍场?。據(jù)此,不難看出該善本的文物與文化價值之高。也因為此一機緣,椒華吟舫和它的主人朱筠得以重回世人的視野。
椒華吟舫,是清代乾嘉時期重要的藏書坊,也是當時文人學者們交往溝通的著名“沙龍”。說起椒華吟舫,則不能不談它的主人朱筠。朱筠,清代著名學者、經(jīng)學大家。生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卒于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字竹君,號笥河,人稱竹君先生。乾隆癸酉(1753)舉人,甲戌(1754)進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授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歷任鄉(xiāng)試主考官、會試同考官,三通館及《日下舊聞》纂修官等。還曾督安徽學政、福建學政。與大才子紀曉嵐、戴震等同朝為官,極受乾隆帝器重。
論及朱筠平生貢獻,最為人稱道者有三:
其一是建議乾隆皇帝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古書。
在文化建設(shè)領(lǐng)域,乾隆皇帝一直是很有抱負的,其胸懷相當開闊。他的設(shè)想之一便是效仿朱棣,編一部比明朝《永樂大典》更為權(quán)威的百科全書,也即后來的《四庫全書》。編纂如此巨大規(guī)模的叢書,自然需要比輯錄《永樂大典》時數(shù)量更多的底本,為此,乾隆就發(fā)動大臣們來出主意、想辦法,多渠道找尋散落在民間的底本。此時,朱筠正在安徽學政任上,看到相關(guān)詔書,便啟奏乾隆,在《遵旨覆奏訪求遺書摺子》中他敏銳地提出:“臣在翰林??滈喦懊鳌队罉反蟮洹?。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恒覯者,輒具在焉。臣請敕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書亡復存,藝林幸甚。(《笥河文集》卷一)”。這段話的言外之意就是,從民間征集底本固然重要,然而編纂《永樂大典》之時民間的底本基本已經(jīng)被窮盡。所以當務(wù)之急,倒是從翰林院所藏的《永樂大典》中輯錄出那些幾近失傳的古書更為緊迫。
朱筠的建議受到了乾隆的重視,之后,多位學者奉皇帝之命從《永樂大典》中輯佚出幾百部在乾隆時代就已失傳的古書。等到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永樂大典》散失,其中不少珍貴古籍,真的是全賴《四庫全書》的收錄才得以保存流傳。只因朱筠一念,極有價值的古代典籍便得以傳世,不能不說在文化史上朱筠是位極具前瞻性的人物。
其二是能夠“獎拔寒畯”,扶植起一大批乾嘉學派中的重要學者。
朱筠心胸豁達、為人寬和,年輕后學只要稍有一技之長,即大加傳揚,甚至偶爾還會幫他們遮掩過失。有人揶揄他:“朱先生所稱奇才異能之士,亦指不勝屈矣?!敝祗迍t不以為意,他說:“學士懷才未遇,其或家貧親老,跋涉數(shù)千里而來,如果不讓他們名聲顯著,他們就只好孤單單住在旅社里坐以待日。何況他們實有所長,我不過稍微夸大一點。雖致非議,也沒關(guān)系?!?同時期的許多文人學者對此都稱賞不已:
江藩說:“先生提唱風雅,振拔單寒,雖后生小子一善行及詩文之可喜者,為人稱道不絕口,饑者食之,寒者衣之,有廣廈千間之概。是以天下才人學士從之者如歸市。”
王昶說:“天下承學之士,趨風附影,望為依歸。如大理卿陸君錫熊,吏部主事程君晉芳,禮部郎中任君大椿,皆君所收錄而黃君景仁、洪君亮吉輩皆北面稱弟子?!?br>
李威回憶:“及門會稽章學誠,議論如涌泉,先生樂與之語。學誠姍笑無弟子禮,見者愕然。先生反為之破顏,不以為異?!?br>
必須承認,清中葉乾嘉學派與乾嘉學術(shù)能夠興起,與有朱筠這樣的導師前輩是密不可分的。
其三是通過張揚“識字以通經(jīng)”、提倡《說文》 之學來“振起古學”。
歷任考官、學官,朱筠更加清楚如何可以通過人才的選拔來導引學子為學的方向。他提倡 “以古學教士子”。在《漢學師承記·朱筠傳》中,江藩評價朱筠“博文宏覽,于學無所不通,說經(jīng)宗漢儒,不取宋、元諸家之說。《十七史》、涑水《通鑒》諸書,皆考其是非,證其同異,汎濫諸子百家而不為異說所惑?!?br>
乾嘉學派一大貢獻就是在小學上的研究,而談到小學則首先要提及《說文解字》,朱筠得到了該書的好版本,就請來學者仔細校勘后刊刻了出來,這也就是我們文章開篇說到的清乾隆三十八年椒花吟舫版的《說文解字》。
綜觀朱筠一生,他的貢獻之所以能澤被世者,乃在能不為俗學所蔽,章學誠曾贊嘆: “先生之言,經(jīng)綸用世,遠矣而疏,未試于事也。山水詩酒,賓客文章,情所托矣,非其性也。堅忍有執(zhí),弗為勢力轉(zhuǎn)移,得所性矣,非其所自命也。先生蓋以無用為用者也,人棄我取,獨為于舉世所不為者,將以矯世勵俗,而惡夫汲汲于為名者也。雖時有所過,然聞其風者,往往若消其鄙吝焉?!蓖糁幸喾Q:“自其少時已負盛名,既回翔翰林二十年,為通人學士所歸宿。故所至常務(wù)扶樹道教,以人材、經(jīng)術(shù)、名義為急。”
也許真的是善行得善報吧,朱筠一生仕途平順,幾乎沒有經(jīng)歷過大的坎坷。卒年五十三,著《笥河集》等,文章簡古,頗得古人經(jīng)學真髓。
本文系網(wǎng)易新聞·網(wǎng)易號“各有態(tài)度”特色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