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一年高考季。
對于很多學子來說,高考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
但這些年,也有人質疑“寒門能否出貴子”?北大清華錄取的學生,各省市的狀元們,大都來自家境優(yōu)渥的城市家庭,農村娃的比例越來越少。
每到這時,我總忍不住想起龐眾望。這個2017年,以744分的高分,被清華錄取的河北滄州理科高考狀元,他的故事曾經感動全中國。
當年,清華大學的校長帶著記者親自去他家里接他。一進龐家大門,看到他成長環(huán)境,記者瞬間眼眶泛紅落淚——
一個破敗簡陋的農村土房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家里一個下肢殘疾,生活難以自理的母親,一個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父親。
普通人無法想象的家境,出了一個龐眾望。
這張照片拍攝于龐眾望16歲時,他當時不過高中,還沒考上清華,但你已經可以從他淡定從容的眼神中,看出了堅持和信念。
很多人說,龐眾望這樣的孩子幾百年也出不了一個,父母中了頭獎。
的確,普通孩子的天賦秉性可能比不上龐眾望,不可能人人自強不息就能上得了清華。
5年后,當我重讀龐眾望的成長故事發(fā)現,很多人只看到了他的自強不息,但很少有人能看到,這個貧寒的家庭,給了他多珍貴的家庭教育。
你們只看到他的貧窮
卻看不到他有那么多無價的愛
很多文章在介紹龐眾望時,都會弄墨重彩地放大這個家庭的貧窮——
龐眾望出生于1999年,母親患有先天性脊柱裂,雙腿截肢,生活難以自理,在家做刺繡賺錢。
父親是精神分裂患者,在清醒的時候跟老鄉(xiāng)出去打工,每年賺的收入不過四五千。
姥姥姥爺要照顧家庭,還要去拾荒補貼家用。
從左往右:龐眾望、母親、姥姥、姥爺
在龐眾望的記憶中,他很少穿新衣,從沒有吃過零食、炸雞、漢堡,更沒有去過有游樂場。他除了認真學習,就是跟著家人去撿瓶子。
95后、00后的同齡人,往往是四五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還生怕照顧不好孩子。而龐眾望小小年紀卻早已經肩負起了家庭的重擔。
他照顧收拾屋子、做飯、打理家中一切,對于清洗母親便盆之類的事情也毫無怨言。
面對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龐眾望卻不怨天尤人,甚至也不覺得苦難有何“羞恥”,這也是我最欽佩他的一點。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龐眾望說——
“我覺得我的家庭沒什么拿不出手的,沒有哪一點不值得去討論的。我媽媽那么好,我姥姥姥爺那么好,我的每一個家人都那么好。我覺得他們應該羨慕我的家庭?!?/strong>
龐眾望的坦然,讓那個我想起之前知乎有個頗有爭議的話題,有網友問:
“我媽媽是學校的保潔員,我覺得很丟人,我知道她很辛苦,也是為了我,可我還是覺得難堪怎么辦?”
“我馬上要上高三了,壓力挺大的。我媽媽在我的教學樓做廁所保潔,我真的感覺壓力特別大,怎么勸她換一份工作?”
類似的問題搜搜一大把,很多網友覺得,如果自己的父母做著“不夠體面”的工作,對自己是一種傷害。
孩子嫌棄父母,人們覺得是孩子不懂事。但龐眾望話中話你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從未嫌棄過自己的家庭和母親,是因為他發(fā)自內心覺得:自己的家人都在無條件的愛著自己。
這個家庭雖然貧困,可孩子成長該享有有的愛和關懷,一樣都不少。或許是因為家境不好、能力有限,所以母親和其他家人對他的愛只多不少。
你只盯著龐眾望成長過程中的匱乏,卻沒有看到他始終有滿滿的愛。
2014年,龐眾望入圍河北省第三屆青少年自強之星時老師給拍攝的照片
區(qū)別在哪里呢?有些父母常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考100分,我獎勵你一個玩具。”越是這種有條件的愛,不缺錢,就缺愛,才會養(yǎng)出嫌棄父母的“白眼狼”。
正如網友說:“家庭條件如此,性格還那么陽光,說明家里給足了愛。”
你只看到他母親的身體殘缺
卻沒看到她的樂觀的精神力量
龐眾望的故事中,最令我感動就是他們的母子情深,生死不離。
7歲時,眾望被查出了心臟病,需要手術治療,對家庭來說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數字。
村里的鄉(xiāng)親紛紛勸龐媽媽放棄孩子,畢竟家里日子都很難過下去了,如果孩子治不好,還欠下外債,這還怎么辦?
但母親不愿意放棄,她坐著輪椅,挨家挨戶地募資。最后村里20多戶人家,籌了4萬多元的手術費。好在手術很成功,兒子很快就出院回到了母親身邊。
眾望會給一家人做上一頓熱乎乎的飯菜,2014年拍攝
到了初中,少年龐眾望儼然已經是家里的頂梁柱了。這時,原本身體就不好的媽媽,患上了嚴重的貧血,需要住院。爸爸無能為力,照顧媽媽的重任就落在了龐眾望身上。
為了方便照顧媽媽,龐眾望在醫(yī)院邊上的小飯店打一些零工,每天去菜場撿爛菜葉,然后就借店里的鍋炒一下。即便身負重擔,他依然是學校里成績最好的陽光男孩,苦難并沒有在他身上只留下了堅毅。
龐眾望能如此優(yōu)秀、出眾,離不開母親的影響和教育。
簡單幾個字總結:言傳身教,春風化雨。
媽媽雖然沒讀過什么書,但她一直把讀書看得很重,告訴兒子:你要好好讀書,盡量讀好書。
龐眾望從來沒有上過補習班,但成績始終不是全校第一,就是第二。別人問他秘訣是什么。他說:“是我媽媽教我的,她說過,你面對什么,你就去解決什么?!?/strong>
龐眾望做題喜歡死磕,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一道數學題我能從早上做到晚上,其實那種東西很鍛煉思維的?!?/span>
記者問他:“對你來說,很多事情不是你能選擇的?!?/span>
龐眾望說:“但是,我能去選擇我自己的未來啊?!?/span>
他說:“從小,我媽媽把我教育成一個樂觀的人,我媽媽經常說,人要往前看嘛。”
他還說:“因為我媽媽每天都在笑,我為什么要難受呀,算是遺傳我媽媽吧。”
這位樸素的農村婦女,掌握了美國心理學家研究出的“幸福秘訣”——以積極的解釋風格教育孩子,讓他們掌握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美國積極心理學開創(chuàng)者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影響孩子是否具有積極的解釋風格,和媽媽的影響力有很大的關系,媽媽擁有什么類型的解釋風格,孩子就會用這種風格來看待世界。
這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難道不比物質更珍貴嗎?
整面墻的獎狀讓這個家庭蓬蓽生輝
高中時,龐眾望考到了離家50多公里的重點高中,每個月只能回家一天。
遠離家庭,龐眾望最放不下的就是自己的母親。為了怕母親寂寞,他臨開學前悄悄為母親寫了30封信,告訴媽媽每天讀一封,就能見到兒子了。
這些信里有對媽媽生活的安排、有給媽媽講的笑話、也有他在學校發(fā)生的故事……整個高中三年,他就以這樣的方式陪伴在母親身邊。
每個月難得一次回家,龐眾望也不會自己出去玩,而是安安靜靜陪伴在媽媽左右,這樣就令他覺得很幸福。
給媽媽看榮譽證書,是媽媽最開心的時刻,2014年拍攝
他常常會推著媽媽出去曬太陽,去村口轉轉,和鄉(xiāng)親人聊聊天。還會跟媽媽說說社會上的熱點新聞,背幾首古詩。
說到這里,同為老母親的我已經按捺不住地感動了。龐眾望的母親雖然生來殘疾,半生貧困,但她有這么一個兒子,實屬上天眷顧……
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
“既然苦難選擇了你,你可以把背影交給苦難,把笑容交給陽光?!?/strong>這是龐眾望日記中的一句話。
2017年,龐眾望高考拿到684分的高分,成為滄州市的理科狀元,同時由于他參加了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的“自強計劃”,獲得了60分的加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他的專業(yè)是工科試驗班類(機械、航空與動力),一聽就是將來要建設國家的高精尖專業(yè)。
從高中開始,學校就免除了龐眾望的學費,每個月也有公益組織捐助100元生活費??忌锨迦A后,龐眾望找到了2份家教工作,可以自力更生照顧家人。
他的故事經媒體曝光后,很多組織個人都想要捐款給他,但都被龐眾望和家人婉拒。
龐眾望受媽媽教誨,他說自己已經有勞動能力,再要資助就很不好意思,不拿別人資助的錢是不想欠人情。他說,自己會在清華大學申請勤工儉學的崗位,養(yǎng)活自己。
高考后,在接受來央視《面對面》采訪后,龐眾望全家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喧囂之后,回歸平凡的生活。
直到前段時間,網上有一則消息透露,龐眾望已經本科畢業(yè),被清華大學留校直升博士!
但遺憾的是,龐眾望的母親因病于兒子本科畢業(yè)前一年去世,沒能看到她夢寐以求的“兒子穿上學士服的樣子”,龐眾望說,他會好好完成博士學業(yè),回報母親和所有親人的付出和希望。
龐眾望,人如其名。即便母親不在身邊,但她的愛依然滋養(yǎng)著孩子:不抱怨,不哭泣,不祈求。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 今日視頻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