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伯夷與叔齊是兄弟倆,當(dāng)初武王伐紂的時候,他們認(rèn)為不該以下犯上,組織伐紂。
等到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時候,他們認(rèn)為自己成為周朝的臣民是一件可恥的事,他們發(fā)誓不吃周朝的米,隱居在陽首山,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中條山脈西南端的某個地方,靠采摘野菜(薇)充饑。
伯夷寫了一首歌,歌中說:“登上西山啊,采摘那里的野菜,以暴臣取代暴君啊,還不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神農(nóng)、舜、禹的好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可我們的歸宿在哪里?唉,我們快要死了,命運(yùn)對我們實(shí)在不公平……”
不久,他們就餓死了。
后來,先秦時候的《詩經(jīng)·小雅》也有一首《采薇》,是描述
那么,這個薇到底是什么野菜呢?
宋代學(xué)者項(xiàng)安世解釋:“薇,今之野豌豆也,蜀人謂之大巢菜。按今四川人掐豌豆媆梢食之。謂之豌豆顚顚。古之采于山者、野生者也?!薄?/p>
原來,這個薇可以確定就是野豌豆,見下圖,這是筆者今天在單位花園找到的:
然而,人需要多種營養(yǎng),一種野菜是無法充饑的,因而伯夷叔齊二君子僅僅食用野豌豆,餓死首陽山難以避免。
據(jù)《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
野豌豆,又名救荒野豌豆、馬豆草[云南]、野麻碗[重慶]、大巢菜、野綠豆、野菜豆
來源豆科野豌豆屬植物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 L.,以全草入藥。夏季采,曬干或鮮用。
性味甘、辛,溫。
功能主治補(bǔ)腎調(diào)經(jīng),祛痰止咳。用于腎虛腰痛,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咳嗽痰多;外用治疔瘡。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或煎水洗患處。
除了藥理作用,應(yīng)該也是一味不錯的食材。
我試著摘下嫩葉放到嘴里,有一點(diǎn)淡淡的豌豆味,并不難吃,要不幾千年前人們饑餓的時候怎么會采薇呢?
至于怎么吃,我還真沒有研究。我想,涼拌、清炒、燒湯應(yīng)該都不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