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已成為當前信息化教學背景下的主流教學模式。在對教學模式要素分析的基礎上,本研究對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設計,并在“網站設計與開發(fā)”課程實施中開展了兩年多的教學實踐,隨后結合實踐闡述了該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實施策略,最后對應用效果及實踐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反思。
問題的提出
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已成為現(xiàn)階段高校教學信息化變革的重要舉措。如何應用在線課程實現(xiàn)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已成為信息化教學背景下教育者聚焦的問題。近年來,各高校紛紛開展MOOC、SPOC以及各種在線課程平臺支持的信息化教學實踐,教師們不論是借助開放在線課程還是自己建設私有在線課程,都廣泛地開展了新形式的教學應用探索。而且,隨著實踐的深入以及對在線教學的深刻反思和理性回歸,人們也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混合式教學才是在線教育的主流應用模式和未來趨勢,它也是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現(xiàn)實選擇。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依托“優(yōu)質課程”建設項目以及相關課題支持,對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設計與實踐。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課程教學中結合在線課程與傳統(tǒng)教學二者優(yōu)勢設計與實施混合式教學,重點是混合式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路徑和實施策略。
混合式教學理念與現(xiàn)狀
混合式教學來源于人們對在線學習的理性反思基礎上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重構,它是指把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勢和在線學習的優(yōu)勢結合起來,充分實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的混合、學習資源的混合、學習方式的混合,進而實現(xiàn)有效的教學。如何設計混合式教學,是人們關注的核心問題。目前國內外有多種混合式教學設計框架和模式,比較典型的有黃榮懷等人提出的“混合式學習課程的設計框架”,他們將混合式學習課程的設計分為前端分析、活動與資源設計和教學評價設計等三個環(huán)節(jié)。
在實現(xiàn)方式上,混合式教學主要有兩種典型的范式:一是基于活動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另一種是基于資源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活動導向的混合式教學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情境靈活選擇和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行學習,不同的活動序列組合就形成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而基于資源的混合式教學則更加強調混合式教學中資源的設計和支持,應該關注如何為學習活動提供必要的資源?;谶@些考慮,在本研究中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中,同時考慮了教學活動及資源的設計與組織。
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教學思想和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它是為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而實施的教學方法和形式的總稱。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是由多個要素有機組合構成的整體,一般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教學程序、實現(xiàn)條件、教學評價?;趯@些要素的分析與解構,我們對在線課程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了具體的設計,其原型如圖1所示。該模式集中體現(xiàn)了教學的幾個核心要素及實現(xiàn)流程,為教學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1.理論依據
混合式學習理論,即在教學中根據實際需要將傳統(tǒng)課堂面授與網絡在線學習相結合,在學習資源的設計與應用上,要做到在線課程資源與傳統(tǒng)教育資源的結合應用,在教學互動上實現(xiàn)傳統(tǒng)課堂互動與網絡教學互動的有效組合。
圖1 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2.技術基礎及實現(xiàn)條件
基本條件是在線課程的建設,特別是課程資源的建設。對于在線平臺或在線課程來說,其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多種教學資源的整合以及豐富的教學互動和管理方面。本研究是在卓越課程中心平臺上實現(xiàn)在線課程的建設與應用,它能實現(xiàn)各種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集成和發(fā)布、多種教學互動方式、教學測評和網絡考試等,它為教師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學生的個性化及自主學習、課程資源共享等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
3.教學目標是教學模式設計的關鍵要素
它是對教學的基本導向和最終目的。該模式重在實現(xiàn)學生知識獲取與應用能力的協(xié)同發(fā)展,通過在線課程的支持以及教學中的任務、項目組織來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與項目協(xié)作能力的提升。
4.教學程序及方法是用于指導實踐的操作序列
在線課程使得教學和學習的內涵和范圍都有了極大的擴展,即教學不在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也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課程資料,因此,我們設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中,其教學程序主要包含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包含了教師及學生所要進行的主要活動、流程以及課程資源的應用和輸出情況。
5.教學評價
該模式的教學評價設計需要實施多種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尤其重視過程性評價,如課堂中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情況和表現(xiàn),學生的課堂形成性練習以及課后學生的單元作品等都是評價的內容。
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及實施策略
自2013年秋季開始,筆者們便在本校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實踐操作類課程——“網站設計與開發(fā)”課程中開展了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實踐,并逐漸形成了較為穩(wěn)定的實施過程和方法。因此,本研究以該課程為例說明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及實施策略。
1.在線課程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
在線課程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是混合式教學模式實施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決定課程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參照江凈等人[5]的研究,按照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過程和功能的不同,我們將在線課程的資源分為三類:指導性資源、內容性資源、生成性資源。在實踐中,我們對課程資源的總體設計如圖2所示。
圖2 在線課程資源的框架設計
(1)指導性資源
指導性資源處于塔尖,它對整個課程實施起著引導性的作用,是課程實施的綱領性文件和資源。結合課程的應用性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水平,依托教學改革項目,我們制定了一系列課程體系改革的方案和措施,包括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改措施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學生了解和熟悉課程定位和課程目標。
(2)內容性資源
它處于中間層,是連接上下層的樞紐,它是課程內容和知識的載體,承載著教學設計與學生學習活動之間紐帶的作用,也是課程資源設計與開發(fā)的重點,內容性資源設計不好,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活動。我們在課程實施中對內容性資源設計與開發(fā)的主要思路是遵循“項目法/模塊化”的原則,即將課程內容按照一定的體系和相互之間的關系,進行模塊化的劃分,每個模塊相對獨立,能使學生完成一定的實驗項目和任務。例如,在課程資源設計中我們將“靜態(tài)網頁制作技術”和“動態(tài)網站設計與開發(fā)”部分各分為5個大的項目,分別為“網站建設基本操作”、“基本網頁的創(chuàng)建與編輯”、“網頁布局技術與實現(xiàn)”、“網頁樣式表的編輯(CSS技術)”、“綜合靜態(tài)網站設計與實現(xiàn)”和“使用visual studio建立基本網站”、“基本動態(tài)網頁的創(chuàng)建與編輯”、“ASP.NET常用對象的應用”、“網站中數據庫的訪問與操作”、“綜合網站開發(fā)實踐”。在內容性資源的表現(xiàn)形式上,主要有: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微視頻、課程教學錄像以及拓展性資源。多媒體教學課件是按照教學計劃在每一個模塊、每一個章節(jié)呈現(xiàn)的完整章節(jié)內容及教學輔助資源,主要用于課前學生的預習以及課中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演示;教學微視頻是以章節(jié)知識中的重難點為內容,以5~12分鐘左右的時間呈現(xiàn)的視頻學習資源,主要供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對于難度較大的學習內容反復演示觀看;課程教學錄像則是對課堂教學的過程實錄,便于學習者進行課后反思;拓展性資源主要包含了與該課程相關的知識和案例,如在網站設計與開發(fā)課程中,我們在拓展資源模塊提供了數據庫的知識、網頁設計技巧等,以供學習者拓展學習之用。
(3)生成性資源
它處于整個教學活動的最底層,與教學實踐聯(lián)系最緊密,當然也是最具體、最豐富的資源形式。它與前兩種資源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前兩種資源屬于預設的資源,而生成性資源是在教學過程中動態(tài)生成的,特別是在教學互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和反思過程中產生的,在該教學模式中主要反映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以及課后的提升階段。本課程中的生成性資源形式主要有:學生的課堂問題記錄、教學建議、學生的實驗作業(yè)和優(yōu)秀作品以及討論區(qū)的問題解答等。
2.教學活動過程與策略方法
在該模式的教學應用中,教學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課前的準備階段、課堂教學階段、課后提升階段展開。
(1)課前的準備階段
課前準備階段主要采用在線模式,學生利用在線課程進行學習。教師的主要活動包括教學設計和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在每一次課前教師根據教學設計將本課的教學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以及根據需要設計與制作微視頻,并上傳至課程中心。學生的主要活動是觀看教學資源,了解和熟知預設的學習內容,并進行自主學習,對基礎知識形成一定認識,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知識基礎。
(2)課堂教學階段
課堂教學階段是整個教學模式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主要開展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活動。實施中,我們主要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任務驅動式教學是以任務為載體,使學習者在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一種教學方法。實踐證明,它是一種能夠很好地實施實踐性與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學的有效方法,任務驅動教學圍繞任務這一主線,實施“任務的設定——任務分析與案例演示——任務實施與協(xié)助指導——任務完成與總結”等幾個主要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環(huán)節(jié)。
1)任務設定
教師通過展示相關案例(如優(yōu)秀網頁案例)給學生,分析其中的技術要點和功能,明確課堂活動的目標。在任務設定中,教師既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課前學習程度,也要考慮任務所包含的知識的串連性和難度。
2)任務的分析與案例演示
設定了課程任務目標后,后續(xù)的活動就是如何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由于學生在課前需要開展基于資源的自主學習,因此課堂中教師將聚焦具體任務,通過案例演示讓學生理解知識及其應用情境。當然,為彌補學生課前學習的不足,教師仍需在教學中對基礎知識進行講解,只不過在這種方法中教師是將基礎知識講解融入到具體的任務分析中,重點是告知學生知識如何應用,避免干澀地講授理論知識。
3)任務實施與協(xié)助指導
學生根據教師對任務的講解和案例演示,自主或協(xié)作完成任務要求。通常,在信息技術類課程中的任務有兩種類型:模仿操作型任務和綜合創(chuàng)新型任務。我們對于模仿操作型任務一般是要求學生自主完成,并且在課堂中及時完成的。而對于綜合創(chuàng)新型任務,一般是進行分組協(xié)作完成(組員不超過4人),而時間也相對寬松,在課后通過進一步深入學習和協(xié)商討論完成。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解放出來”,進行協(xié)助指導,特別對有問題或困難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4)任務完成與總結
任務完成后,教師對課堂活動中任務的實施情況進行反饋,提出任務實施中的關鍵問題和知識點,并對教學活動進行總結。
(3)課后提升階段
針對課堂活動中任務完成情況的不同,學生在課后可以通過課程中心平臺基于相應的資源進行學習提升。在課堂的任務活動中,由于學生的差異以及課前學習基礎的不同,任務的實施會出現(xiàn)不同的情況,一部分學生能較好、較快地完成任務,因此他們在課后可以通過拓展性資源進行深入學習;而另一部分學生需要在教師的指導和點撥下才能勉強完成任務,這些學生則在課后利用教師制作的教學微視頻以及課堂教學錄像進行鞏固學習。同時,課后的交流與討論也是學習提升的一個策略。雖然在線課程中提供了完善的交流和討論功能,但在實踐中學生卻更偏愛日常交流工具(如QQ、微信等),因此,我們在課程實踐中更多是利用這些日常交流工具來實現(xiàn)師生、生生的在線交流與討論。教師在課后除了與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外,還要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以及對學生進行評價,收集學生的相關作品,并擇優(yōu)上傳至課程中心,以供學生參考和交流。
3.學生評價的設計與實施
在“網站設計與開發(fā)”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中,我們采用的是多樣化的評價設計,結合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質量進行考核與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課程考試成績、課程學習情況(課前預習情況、課中任務完成情況)以及學生提交的課堂作業(yè)以及項目作品質量等;評價形式上,我們采用階段性評價和綜合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階段性評價主要是在學生在完成一個項目(單元)的學習,就安排一次階段性的任務或項目來考核,以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而綜合性評價是在學生學完整門課程后以一個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項目來驗收和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當然,在評價實施中尤其注意教師對學生的及時反饋,根據學生學習情況階段性地反饋給學生,以利于學生的學習進程。
總結與反思
1.表現(xiàn)
在實踐中,基于在線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對于改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明顯的效果,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課外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顯著提高,在線課程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在本專業(yè)學生人數較少的情況下,網頁制作技術基礎課程點擊率達到3000多人次,動態(tài)網站設計與開發(fā)課程點擊率達到1800多次。
(2)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習目的性明顯加強。以往教學中,學生在課上忙于聽講,實踐環(huán)節(jié)也多是機械模仿,缺乏問題意識,更不用談創(chuàng)新性了。而在該模式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意識加強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意識加強了,學習的目的性和實踐能力都有明顯的提升。
(3)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升,主要表現(xiàn)為學生的階段性作業(yè)和綜合性作品的質量較以往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2.反思與研究
當然,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反思與進一步研究:
(1)教學模式實施效果的保障問題。我們需要有一些保障措施來保證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應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首先,豐富、針對性的課程資源是基礎,課程資源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特別是在生成性資源的形式還可以更加豐富和多樣化。
2)其次,教師的能力與貢獻是關鍵,這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對課程資源的設計與開發(fā)能力、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能力、教師對課程的貢獻及投入的精力。
3)第三,學生的學習投入及興趣是核心,在教學過程來看,不僅需要學生課外的主動學習,同時還需要學生課堂中的協(xié)作、思考、創(chuàng)新等。
(2)內容的適應性以及教學方法的設計。本研究是以實踐性、技能性課程為例開展教學試驗的,但它對其他課程特別是理論性較強的課程是否具有同樣的效果還有待實踐檢驗。當然,針對不同課程和教學內容,其教學方法必然需要重新設計。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進,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和發(fā)展方向。而本研究僅僅是一個起點,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研究,如:在應用中如何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進行設計與監(jiān)測,該模式應用效果如何從量化的角度加以論證與評價等。(作者:劉斌,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