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注釋
(1)得,《說文》:“得,行有所得也?!奔催h(yuǎn)行探索而有所獲。會意。金文字形,右邊是“貝”(財貨)加“手”,左邊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著財貨,自然是有所得。本義是得到,獲得。本章指得到。
(2)中,《說文》:“中,內(nèi)也。”即事物的內(nèi)部。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桿正中豎立。本義是中心,當(dāng)中,指一定范圍內(nèi)部適中的位置。本章指不偏不倚、正。
(3)行,《說文》:“行,人之步趨也。”即人們在路上行走或小跑。本章指做、做事,特指為政。
(4)與,《說文》:“與,賜予也?!薄墩f文》:“與,黨與也?!奔袋h與,朋黨。會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來,表示賜予別人東西?!芭c”,從與,從舁(yú),共同抬起,與,給予。合起來表偕同、朋友。本義是賜予,授予,給予。本章指授予。
(5)狂,《說文》:“狂,狾犬也。”即瘋狗。本章指狂妄,狂放不拘。
(6)狷,《說文》:“狷,褊急也。”拘謹(jǐn)無為。引申為孤潔。與“狂”相對。本章指狷介,潔身自好,不肯與他人同流合污。
(7)進(jìn),《說文》:“進(jìn),登也?!奔聪蛏系歉?。會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隹”,象小鳥形,下面是“止”(趾)。鳥腳只能前進(jìn)不能后退,故用以表示前進(jìn)。本義是前進(jìn),與“退”相對。本章指前進(jìn)。
(8)取,《說文》:“取,捕取也?!睍?。從又,從耳。甲骨文字形。左邊是耳朵,右邊是手(又),合起來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戰(zhàn),以割取敵人尸體首級或左耳以計數(shù)獻(xiàn)功。本義是(捕獲到野獸或戰(zhàn)俘時)割下左耳。本章指獲取。
譯文
孔子說:“不能得到按照符合為政之道而做事的人,并且授予他為政的位置,一定要任用狂者和狷者??裾吆歪哌@兩種人,雖然都不合乎中道,但是狂者有進(jìn)取之心,狷者不為不善之事,明白什么是不該做的?!?/p>
解讀
《子路篇》從第一章到第十九章,都是明言為政之道。第二十章講修學(xué)圣賢之道的“士”歸為四種,只是因?yàn)槠涓窬趾途辰绮煌T了。最后對當(dāng)時官場為政之人做了一個批評性的評價,都是草包和飯桶,根本談不上修學(xué)圣賢之道。從本章開始,孔子開始對為政過程中所遇到的有代表性的人進(jìn)行分析。作為為政者,身處于宦海之中,周圍都是些什么人,哪些人可以一起做事,哪些人又必須敬而遠(yuǎn)之,這是必須要弄明白的。所以,我們學(xué)習(xí)《論語》,理解其本意,必須以每一篇的大原則作為前提。同樣談君子,《里仁篇》就是從“仁”的角度而談,《子路篇》就是從“為政”的角度而談,有這個原則作指導(dǎo),我們就不會在理解夫子的言論上越走越遠(yuǎn),甚至發(fā)揮成現(xiàn)代版的心靈雞湯。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jìn)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中行”是指什么?按照《孟子·盡心下》的說法,就是指依中道而行。古人以為,“中行者,依中庸而行也?!币簿褪钦f,本章的“中”就是指“中庸”。實(shí)際上,在《雍也篇》第二十九章中,我們學(xué)習(xí)“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其意思是,“ 從‘中庸’之修心到為政以德,這是為政最高的境界,百姓接受這種“德”已經(jīng)很少也很久了?!敝杏沟谋玖x就是“喜怒哀樂未發(fā)之時在內(nèi)心的使用”,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修心”。這是《論語》中的“中庸”的注解。所以,一看到“中”,便和“中庸”聯(lián)系在一起,不妥。用孟子的“中道”解釋本章的“中行”最為準(zhǔn)確。那么,什么又是“中道”呢?在先秦典籍中,“中道”有幾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半途,中途。比如《雍也篇》:“力不足者,中道而廢?!?nbsp;一是指中正之道。比如《孟子·盡心下》:“ 孔子豈不欲中道哉?” 一是指合乎道義。比如《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孔穎達(dá)疏:“從容閑暇而自中乎道?!蹦敲?,無論是孟子的“中正之道”,還是《中庸》的“合乎道義”,都是在講一個“道”。在本章,無論是“中行”,還是“中道”,談的都是一個“道”,那就是“為政之道”。所以,我們理解本章,必須沿著孟子的解釋,才會更接近孔子說話的本意。
在《孟子·盡心下》中,萬章與孟子的對話是這樣的。萬章問孟子說,孔子在陳國的時候說,為什么不回去呢?我的家鄉(xiāng)那些沒跟我出來的弟子,個性隨意,做事輕率,進(jìn)取而不忘其初??鬃釉隰攪鵀槭裁磿寄钸@些狂妄的人呢?孟子的回答引用了本章,只是把“中行”改為“中道”,在孟子看來,“中行”和“中道”就是同一個意思。孟子解釋說,孔子難道不想中道之士嗎?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次一點(diǎn)的。孟子的這個回答,和上一章我們學(xué)習(xí)的對“士”的解釋,都有退而求其次的意思。萬章問孟子,怎么樣才能叫做狂妄的人呢?孟子說,像琴張、曾皙、牧皮這類人就是孔子所說的狂妄的人。為什么說他是狂妄的人呢?因?yàn)樗麄冎敬蠖每淇淦湔?,總是說“古人呀,古人呀!”可是一考察他們的行為,卻不和言語相吻合。這種狂妄的人還得不到的話,便想和不屑于做壞事的人交友,這又是“狷”,是次一等的。通過孟子的解說,我們就明白本章孔子是說什么了。
中行,就是以中道而行之人;中道,就是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本章就是符合為政之道。本章所說的“中”,就是不偏不倚、正的意思。為政之道的“體”,符合《為政篇》“為政以德”的原則,為政之道的“用”,符合《子路篇》“先之、勞之、無倦”的要求。行,就是做事,行動,行中正之道。所以,本章的“中行”,就是指符合為政之道的近乎完美的為政者。這種人能找到嗎?很難,也很少。比如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政治家的范仲淹,這樣的為政者是極少數(shù),千年難遇。因?yàn)楸菊率钦劄檎赖娜瞬虐l(fā)現(xiàn)和使用,其內(nèi)容的主體應(yīng)該是使用人才的并且位居上位的人,所以,并非是說和這一類的人如何交往。因此,“不得中行而與之”,即是不能得到按照符合為政之道而做事的人,并且授予他為政的位置。與,給予,授予。之,代指為政的位置,為政的機(jī)會。
狂,《論語》中多次提到,這里所說的就是在官場上性格狂妄的人,這種人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不屑于和他人同流合污。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狂”是志大才高的意思,而不是那些本身是飯桶還覺得自己多了不起的人。為什么敢于狂?因?yàn)槟芰Τ瑥?qiáng),太不好駕馭的人才。狷,狷介,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這種人也是不屑于和他人同流合污的,不是沒能力做,是不想做???,顯得過于激進(jìn);狷,顯得過于消極。實(shí)際上,如果運(yùn)用好了這兩種人,真正能獨(dú)當(dāng)一面,干成大事的往往是這兩類人。所以孔子退求其次說,一定要任用狂者和狷者??鬃诱J(rèn)為,狂者和狷者這兩種人,雖然都不合乎中道,但是狂者有進(jìn)取之心,狷者不為不善之事,明白什么是不該做。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中行”之人、狂者和狷者三種情況,都是可以重用的為政人才。那么最為可怕并且禍害最深的是哪一種人呢?俗話說,不怕真小人,就怕偽君子。其實(shí),敵人并不可怕,因?yàn)樗谀愕膶α⒚?,你隨時可以提防他并且做出回?fù)舻姆磻?yīng)。最可怕的是躲在你背后,口口聲聲稱作朋友的人,隨時可以出賣你,隨時可以傷害你,在發(fā)生之前你又覺察不到。同樣,在社會上,那些混跡于官場的好好先生,被孔子認(rèn)為是“德之賊”,戕害道德的人。
《孟子·盡心下》記載,孔子說,從我家大門經(jīng)過,卻不進(jìn)到我的屋里來,我也并不遺憾的,那只是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是戕害道德的人。好好先生批評狂妄之人說,為什么這么志高氣昂,談吐夸張呢?實(shí)在是言語和行為不能相照應(yīng),就只說“古人呀,古人呀!”又批評狷者說,又為什么這樣落落寡合呢?生在這個世界上,為這個世界做事,只要過得去便行了。八面玲瓏,四面討好的就是好好先生。萬章說,全鄉(xiāng)的人都說他是老好人,他也到處表現(xiàn)出是一個老好人,孔子竟把他看成是戕害道德的人,為什么呢?孔子解釋說,這種人,要非難他卻又舉不出什么大錯誤來;要譏刺他,卻也沒什么可譏刺,他只是同流合污,為人好像忠誠老實(shí),行為好像清正廉潔,大家也都喜歡他,他自己也以為正確,但是與堯舜之道完全違背,所以說他是戕害道德的人。這種好好先生最大的危害,就是把道德搞亂了。
各位君子,“天山國學(xué)苑”公眾微信平臺,“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一句《論語》解讀,告訴你被誤解的《論語》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