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注釋
(1)憂,《爾雅·釋詁》:“憂,思也?!奔磻n思,憂傷。《說文》:“憂,愁也?!北咀止抛魃稀绊摗保▁ie)下“心”。會意。心中有了憂愁,必然在臉上(用“頁”即人頭代表)反映出來。后加“攵”(suī)表示行走,形成“憂”字?!皯n”是形聲字。本義是擔(dān)憂,發(fā)愁。
(2)懼,《說文》:“懼,恐也?!奔纯只?。形聲。從心,瞿聲。本義是害怕,恐懼。
(3)內(nèi),《說文》:“內(nèi),入也。自外而入也?!?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冂入,冂(jiōng)表示蒙蓋,入表示進(jìn)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蓋在里面。本義是入,自外面進(jìn)入里面。本章指內(nèi)心。
(4)省,《爾雅》:“省,察也?!薄墩f文》:“省,視也?!睍狻拿际?,從屮(chè)。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觀察草。(xǐng)本義是察看。本章指反省、省察。
(5)疚,《說文》:“疚,貧病也?!毙温暋酿冢╟huáng),表示與疾病有關(guān),久聲。本義是久病。本章指因有過失而感到內(nèi)心慚愧痛苦。
(6)夫,助詞,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譯文
司馬牛問什么是君子??鬃诱f:“君子沒有憂愁,也沒有恐懼。”司馬牛問:“做到了不憂愁不恐懼,這就算是君子嗎?”孔子說:“內(nèi)心反省自己,沒有因為自己的過錯而愧疚,有什么擔(dān)憂,有什么恐懼呢?”
解讀
后人在研究此三章時,關(guān)于司馬牛是何時向夫子問學(xué),認(rèn)為是在桓魋謀反之前。這種觀點也是根據(jù)此三章問答的內(nèi)容猜測的。從《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謀反失敗后,司馬牛交出封邑和符信,逃往齊國。隨后桓魋也出逃齊國。并且齊國的陳成子讓桓魋擔(dān)任副卿。司馬牛在齊國得到了封邑,隨后交出又遷往吳國。因為吳國討厭司馬牛,其又返回宋國。司馬牛敢于返回宋國,是因為宋景公的寬容和對向氏兄弟的區(qū)別對待?!蹲髠鳌分杏涊d,桓魋也稱向魋,其中的向巢應(yīng)該是桓魋的家人或兄弟,后人認(rèn)為向巢也是桓魋的兄弟。因向巢任左師,宋景公召見他并盟誓不會加禍于他,說明向巢和桓魋是有關(guān)系的。宋景公讓向巢攻打桓魋。后來向巢逃往魯國。宋景公派人制止向巢說:“寡人和你有盟誓,不能斷絕向氏的祭祀?!毕虺厕o謝說:“下臣的罪過太大,全部滅掉桓氏也是應(yīng)該的。如果因為先臣的緣故而讓桓氏有繼承人,是國君的恩惠。至于下臣,是不能回國的了?!贝擞涊d說明向巢雖然與宋景公有盟誓攻打桓魋,最后也反叛了。從向巢的回話中,我們也明白宋景公對沒有參與叛亂的桓魋其他兄弟還是區(qū)別對待的。所以,司馬牛又從吳國返回宋國。從司馬牛經(jīng)歷了齊國,吳國,又返回宋國等,其最后死在魯國的記載,我們猜測司馬牛是在桓魋反叛之后見到孔子并向其請教的。
司馬牛問君子。從這一章及下一章的問答,我們可以看出這是司馬牛在逃往魯國后,見到孔子并請教,對自己過去的做法進(jìn)行反思。因為從《左傳》的記載中,我們清楚司馬牛最少有五個兄弟,其中四人參與叛亂,唯獨司馬牛沒有參與。司馬牛對當(dāng)初把兄弟謀反的事情該不該說出來,來問孔子,孔子沒有給他準(zhǔn)確答案。司馬牛聽了夫子的回答,感覺自己做不到一個仁者,于是接著問:我如何能做到一個君子呢?也就是司馬牛退一步說,做不成仁者,我能不能做一個君子。
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夫子告訴司馬牛,你要做一個君子,必須做到“不憂不懼”。憂,擔(dān)憂、發(fā)愁。懼,害怕、恐懼??鬃诱f,君子沒有擔(dān)憂,沒有恐懼。對于孔子的回答,可以是泛指,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君子,沒有擔(dān)憂也沒有恐懼。而對于司馬牛,是有特指的。司馬牛對自己在桓魋等反叛的事情,采取的不參與也沒有舉報的做法,孔子回答你做到“不憂不懼”就是君子。司馬牛擔(dān)憂的是其兄弟們的命運,害怕的是其兄弟們的結(jié)局??鬃用靼桩?dāng)時司馬牛的心理,所以給與他回答。
司馬牛沒有全明白,所以再問。做到了不憂不懼,就算是君子嗎?內(nèi),內(nèi)心。省,自省,省察。指司馬牛遇到兄弟反叛這樣的事情,首先要自己內(nèi)心省察。不,沒有。疚,因有過失而感到內(nèi)心慚愧痛苦。內(nèi)省不疚,你通過內(nèi)心反省自己,沒有因為這件事的過失而感到慚愧痛苦,還有什么憂愁和恐懼呢?和上一章一樣,夫子還是沒有給予司馬牛答案。司馬牛是一個君子嗎?孔子只告訴他標(biāo)準(zhǔn),“不憂不懼”和“內(nèi)省不疚”。你司馬牛拍拍胸脯問問自己的內(nèi)心,就知道你是不是君子了。接下來一章,告訴我們司馬牛沒有做到君子,因為他還有“憂”。那么,司馬牛到底該怎么做呢?其實是有答案的。司馬牛只要不幫助弟兄反叛,也不幫助宋景公大義滅親殺自家兄弟,這樣做就是最合適的。孟子就懂這道理,有人問如果是舜的父親瞽叟殺人,舜應(yīng)該如何辦?孟子回答說:去國,背著自己的父親逃跑就可以了,這樣對得起父母。不做君位,也對得起百姓。
各位君子,“天山國學(xué)苑”公眾微信平臺,“集百家之說,近一家之言”,每日解讀一句《論語》,告訴你被誤讀的《論語》背后?!疤焐絿鴮W(xué)苑”公眾微信號:tshgxy。